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合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下面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见解。
1、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等。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力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绪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2、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通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沟通这三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思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才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高年级,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我训练学生把验算看作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个步骤。验算中,学生经过自我检验,不仅可以保证解答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调节解答思路,巩固和提高解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例如在教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1/4,3/4的含义,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借助实际操作,激活学生相关的经验,把新例题和已解决过的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中的活的语言,是人类生活部可缺少的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运用数学知识去理解,去交流,去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1、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等。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力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绪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2、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通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沟通这三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思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才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高年级,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我训练学生把验算看作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个步骤。验算中,学生经过自我检验,不仅可以保证解答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调节解答思路,巩固和提高解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例如在教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1/4,3/4的含义,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借助实际操作,激活学生相关的经验,把新例题和已解决过的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中的活的语言,是人类生活部可缺少的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运用数学知识去理解,去交流,去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