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月12日下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担的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北京举行。
课题首席顾问、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中央外宣办网络局副局长刘正荣、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中国外文局原副总编辑林良旗、全国社科规划办调研处处长陈文学、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高祖贵、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姜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庆安、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张毓强等。会议由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主持。
周明伟局长在讲话中阐述了开展本项课题研究所处的国内外形势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强调了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规律产生的深远影响。他指出,这次课题研究一要有理论突破,创新研究方法,不断适应新要求、新形势;二要借助课题研究平台形成新的研究模式,取得富有创造性的成果。
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课题首席专家姜加林介绍了课题的基本定位、整体思路、内容框架、突破重点、研究计划和主要难点。全国社科规划办调研处处长陈文学代表规划办领导充分肯定该课题“定位准确、思路清晰、设计合理、重点突出”,并对课题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讨论,对开展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一、更新观念
尹韵公:要立足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大背景来研究我国的传播能力构建。中国从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到当前坐上第二把交椅,速度很快,但可以预见,我们在第二这个位置上,要至少呆十年以上的时间,这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我们的国际传播必须为“如何当好老二”服务。
二、深入调研
严文斌:对当前现状的调研比较难,建议多走访外宣工作一线人员,可以借助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渠道来协助开展调研。
唐润华:要利用好“外脑”,广泛采集业界和学界的经验;多举办和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根据调研结果,不断调整研究框架。
高祖贵:先要调研好我国传播能力现状,包括各传播主体的实力、相互关系、有哪些经验、目前的主要工作等;了解提升我国传播能力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明确近年来国家发展变化为我们奠定了哪些基础和优势。
张西平:短期内获取精确数据比较困难,尤其是对国外的数据调研。基于此,我们可以对西方的历史经验进行调研,批判性借鉴。
张毓强:当前,国内对“国际传播”的概念还远未达成一致,衡量国际传播能力的相关指标体系更是接近空白,因此有必要深入调研和研究。
三、解放思想
刘正荣:研究要从“做什么、说什么”向“怎么做、怎么说”转变。找出“问题”不难,同时要努力找出背后“症结”所在,并合理地解释清楚、对外说明白。
严文斌:思维还要更开放,对国际传播能力存在的问题要分析透彻,包括触及体制机制问题。未来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形成合力,平台建设、人才建设、西强我弱态势要有所突破,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研究。
林良旗:要有勇气面对和回答当前及今后我们面临的一些有难度问题,从老的体制中、观念中跳出来,不能回避问题。课题组要以开放的思维,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机制、观念上的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
四、着眼全局
张西平:这个课题是个宏观研究,因此,宜粗不宜细,不要局限于一些战术问题,要有战略高度。要有国家全局立场,综合国内多部门的做法经验,超越部门利益。
姜飞:要有一个战略,要强调新形势下的战略问题,把握好国际传播的重点。要有一个判断,我们正面临一个很好的机遇,其他国家对我文化、历史的关注越来越多,这是“送上门来的买卖”。
五、发挥决策参考作用
严文斌:希望课题不断推出阶段性成果,切实发挥服务现实工作的作用。
高祖贵: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落脚点不仅是国家形象,更是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实现,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国际传播。要明确未来五到十年我国提升传播能力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子目标是什么,明确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措施来实现。
周庆安:最终的研究建议,要分短期、中期和长期,争取使理论研究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匹配经济的发展需求。
课题首席顾问、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中央外宣办网络局副局长刘正荣、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中国外文局原副总编辑林良旗、全国社科规划办调研处处长陈文学、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高祖贵、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姜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庆安、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张毓强等。会议由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主持。
周明伟局长在讲话中阐述了开展本项课题研究所处的国内外形势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强调了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规律产生的深远影响。他指出,这次课题研究一要有理论突破,创新研究方法,不断适应新要求、新形势;二要借助课题研究平台形成新的研究模式,取得富有创造性的成果。
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课题首席专家姜加林介绍了课题的基本定位、整体思路、内容框架、突破重点、研究计划和主要难点。全国社科规划办调研处处长陈文学代表规划办领导充分肯定该课题“定位准确、思路清晰、设计合理、重点突出”,并对课题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讨论,对开展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一、更新观念
尹韵公:要立足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大背景来研究我国的传播能力构建。中国从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到当前坐上第二把交椅,速度很快,但可以预见,我们在第二这个位置上,要至少呆十年以上的时间,这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我们的国际传播必须为“如何当好老二”服务。
二、深入调研
严文斌:对当前现状的调研比较难,建议多走访外宣工作一线人员,可以借助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渠道来协助开展调研。
唐润华:要利用好“外脑”,广泛采集业界和学界的经验;多举办和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根据调研结果,不断调整研究框架。
高祖贵:先要调研好我国传播能力现状,包括各传播主体的实力、相互关系、有哪些经验、目前的主要工作等;了解提升我国传播能力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明确近年来国家发展变化为我们奠定了哪些基础和优势。
张西平:短期内获取精确数据比较困难,尤其是对国外的数据调研。基于此,我们可以对西方的历史经验进行调研,批判性借鉴。
张毓强:当前,国内对“国际传播”的概念还远未达成一致,衡量国际传播能力的相关指标体系更是接近空白,因此有必要深入调研和研究。
三、解放思想
刘正荣:研究要从“做什么、说什么”向“怎么做、怎么说”转变。找出“问题”不难,同时要努力找出背后“症结”所在,并合理地解释清楚、对外说明白。
严文斌:思维还要更开放,对国际传播能力存在的问题要分析透彻,包括触及体制机制问题。未来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形成合力,平台建设、人才建设、西强我弱态势要有所突破,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研究。
林良旗:要有勇气面对和回答当前及今后我们面临的一些有难度问题,从老的体制中、观念中跳出来,不能回避问题。课题组要以开放的思维,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机制、观念上的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
四、着眼全局
张西平:这个课题是个宏观研究,因此,宜粗不宜细,不要局限于一些战术问题,要有战略高度。要有国家全局立场,综合国内多部门的做法经验,超越部门利益。
姜飞:要有一个战略,要强调新形势下的战略问题,把握好国际传播的重点。要有一个判断,我们正面临一个很好的机遇,其他国家对我文化、历史的关注越来越多,这是“送上门来的买卖”。
五、发挥决策参考作用
严文斌:希望课题不断推出阶段性成果,切实发挥服务现实工作的作用。
高祖贵: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落脚点不仅是国家形象,更是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实现,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国际传播。要明确未来五到十年我国提升传播能力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子目标是什么,明确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措施来实现。
周庆安:最终的研究建议,要分短期、中期和长期,争取使理论研究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匹配经济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