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年初我应邀到中国四个城市的七所音乐院校讲学,在听了国内很多学生弹琴以后,我发现有一个总体问题是,大家对技术性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音乐性的关注。
我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你喜欢这首曲子吗?为什么?有很多人回答不上来,或者从来没去考虑过。音乐作品对很多学生来说只是一篇作业,一项任务。我跟他们讲,现在你已经会弹了,音都对了,谱全背了,就像话剧演员拿了一个莎士比亚的剧本,台词都能念了,但就是不知道这故事是讲什么的,完全不懂剧本的含义,这不是舍本求末吗?技术的确很重要,技术就像钱,没有钱什么都买不起,但钱不等于品位,也买不来修养,否则就成了“钢琴土豪”。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就像考级、比赛应该为音乐培训服务一样,它们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近年来,随着钢琴热的升温,琴童们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听说现在家长要求很小的孩子每天练三四个小时,更有甚者,一天八九个小时。我不禁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感到担心,在欧洲,除非有特殊的才能,老师一般不建议七岁以下的孩子学习乐器,相反,他们认为孩子要在游玩中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钢琴在西方并没有在中国国内吹捧的种种奇效,跟学画画,踢足球一样,学钢琴只是兴趣爱好的一种,欧洲的家长们一般会根据孩子的个人意愿来决定是否学琴。一旦学习开始,他们不会进入课堂旁听更不会做笔记,孩子完全掌握学习和练习的主动性。欧洲家长们也不太在乎孩子们的进度,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心理感受,下课后,家长们最常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享受你的钢琴课吗?”所以英文的弹钢琴是玩钢琴(playthe piano)。我在讲座中也多次强调趣味的重要性。兴趣才是真正的老师,只有从学习钢琴里得到乐趣的人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动力。
我自己也是从四岁开始学的琴,最后能走上职业音乐家的道路并一直坚持走下去,是因为我在演奏、学习中不断发现新的乐趣,所以一天不练琴都觉得难受。别人看我每天练五六个小时,觉得太辛苦,却不知我其实乐在其中。所以我并不是说练琴不好,练习很重要,尤其对想搞专业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必要的,我不主张的是强迫性的、毫无趣味的长时间练习,尤其是孩子骨骼还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超强度的练习很容易影响、甚至伤害他们的身体健康。
钢琴的表演文化在西方繁衍发展了几百年,对西方人来说早不是什么新鲜事。打个比方,就像我国的京剧一样,是国粹没错,但远不如流行音乐盛行。大家心里也很清楚真正能当上演奏家的万中无一。学钢琴对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只是一个爱好而已,正如我们的孩子去学游泳,只要掉水里不沉下去,还能扒拉两下子,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就可以了,很少有人会要求孩子的姿势与运队员媲美,速度与世界冠军看齐。那为什么到了学钢琴就非得去较劲呢?也许古典音乐较为高雅,成功的代名词让钢琴成为了千万家庭的新宠,但是这个世界到底能容纳多少位音乐家?现在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钢琴大家还不到一百位,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给孩子定位要当职业钢琴家的想法非常不现实,我们现在培养的其实是未来的爱乐者,古典音乐的观众群和音乐教师。
在国内媒体网络铺天盖地宣传学钢琴能如何开发孩子智力,如何提高个人情操的时候,我想大家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训练孩子的方式方法有没有和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现在大部分的家长望子成龙,但苦于自己不懂音乐,只能用一些硬指标来衡量。例如考过了几级,比赛拿了什么奖,一天练了多少小时等等。这都没有错,但如果这成为学习音乐的唯一考量标准就很糟糕,导致家长在一起就是比孩子,最后孩子变成了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手指啪啪都跑得飞快,考试的曲子倒背如流,别的曲目没怎么接触,弹出来的乐曲全是一个味道。就像超市里的水果,长得越来越整齐划一,但了无口感。可惜啊!无视人和人的差异性,无视孩子的个性和个体的成长速度,无视音乐演奏中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果和音乐的本质背道而驰。
而艺术恰恰最讲求特质和差异性。现在的科技很发达了,电脑完全可以精确地把作曲家写的音符一个不漏地奏出来。为什么那不是艺术?因为那里面没有内容,没有理解,更没有热情和温暖。如果孩子们的学习只是单一地服从命令,或是一味功利地要拿奖要争第一,也许在短时间内我们可以创造业绩,有一批批金光闪耀的神童出现。但他们到了可以选择的时候,还会不会继续坚持音乐的道路?如果仅仅把钢琴当成一项竞技,大家都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呐喊声中前行,对生活里的美和趣味视而不见,就只能批发出大量的音乐匠人,不可能成就真正的艺术大师。
钢琴竞技圈的形成,和单一的价值取向不无联系。在当今这个凡事只看结果,功利排头的社会里,老师、家长压力山大,想寻一片净土,享受过程谈何容易!所以,要走出怪圈,根本在于要容许多元价值取向的存在,开创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媒体导向,让音乐人能回归相对自然的状态去进入音乐,享受音乐;其次可以通过师资培训,提供机会让教师们回炉学习,鼓励实践和艺术普及活动;家长们应该和孩子们一起去欣赏艺术,聆听音乐,从小培养孩子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对周遭事物好奇的心。因为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有百折不挠的坚持,当人有了勇气,不畏惧,成就大业那天就不远了。作艺术是一辈子的事,何争朝夕?既然生活是一场长跑,就让我们把目光放远,轻松上路!
中国千万琴童学琴,已经成了全球关注的现象。当西方的孩子们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时,我们的孩子在钢琴前埋头苦练;当国外的孩子们梦想着成为足球明星,政坛名人,法律高手时,我们的孩子在憧憬着鲜花和掌声簇拥的舞台生涯。我诚心呼吁,请各位不要在逐梦路上迷失;请家长们在完成硬指标的同时别忘了关注孩子们内心的幸福含量。我衷心期盼钢琴热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汗水和奖杯,更有诚挚的爱,乐趣和坚持。
我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你喜欢这首曲子吗?为什么?有很多人回答不上来,或者从来没去考虑过。音乐作品对很多学生来说只是一篇作业,一项任务。我跟他们讲,现在你已经会弹了,音都对了,谱全背了,就像话剧演员拿了一个莎士比亚的剧本,台词都能念了,但就是不知道这故事是讲什么的,完全不懂剧本的含义,这不是舍本求末吗?技术的确很重要,技术就像钱,没有钱什么都买不起,但钱不等于品位,也买不来修养,否则就成了“钢琴土豪”。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就像考级、比赛应该为音乐培训服务一样,它们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近年来,随着钢琴热的升温,琴童们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听说现在家长要求很小的孩子每天练三四个小时,更有甚者,一天八九个小时。我不禁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感到担心,在欧洲,除非有特殊的才能,老师一般不建议七岁以下的孩子学习乐器,相反,他们认为孩子要在游玩中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钢琴在西方并没有在中国国内吹捧的种种奇效,跟学画画,踢足球一样,学钢琴只是兴趣爱好的一种,欧洲的家长们一般会根据孩子的个人意愿来决定是否学琴。一旦学习开始,他们不会进入课堂旁听更不会做笔记,孩子完全掌握学习和练习的主动性。欧洲家长们也不太在乎孩子们的进度,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心理感受,下课后,家长们最常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享受你的钢琴课吗?”所以英文的弹钢琴是玩钢琴(playthe piano)。我在讲座中也多次强调趣味的重要性。兴趣才是真正的老师,只有从学习钢琴里得到乐趣的人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动力。
我自己也是从四岁开始学的琴,最后能走上职业音乐家的道路并一直坚持走下去,是因为我在演奏、学习中不断发现新的乐趣,所以一天不练琴都觉得难受。别人看我每天练五六个小时,觉得太辛苦,却不知我其实乐在其中。所以我并不是说练琴不好,练习很重要,尤其对想搞专业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必要的,我不主张的是强迫性的、毫无趣味的长时间练习,尤其是孩子骨骼还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超强度的练习很容易影响、甚至伤害他们的身体健康。
钢琴的表演文化在西方繁衍发展了几百年,对西方人来说早不是什么新鲜事。打个比方,就像我国的京剧一样,是国粹没错,但远不如流行音乐盛行。大家心里也很清楚真正能当上演奏家的万中无一。学钢琴对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只是一个爱好而已,正如我们的孩子去学游泳,只要掉水里不沉下去,还能扒拉两下子,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就可以了,很少有人会要求孩子的姿势与运队员媲美,速度与世界冠军看齐。那为什么到了学钢琴就非得去较劲呢?也许古典音乐较为高雅,成功的代名词让钢琴成为了千万家庭的新宠,但是这个世界到底能容纳多少位音乐家?现在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钢琴大家还不到一百位,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给孩子定位要当职业钢琴家的想法非常不现实,我们现在培养的其实是未来的爱乐者,古典音乐的观众群和音乐教师。
在国内媒体网络铺天盖地宣传学钢琴能如何开发孩子智力,如何提高个人情操的时候,我想大家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训练孩子的方式方法有没有和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现在大部分的家长望子成龙,但苦于自己不懂音乐,只能用一些硬指标来衡量。例如考过了几级,比赛拿了什么奖,一天练了多少小时等等。这都没有错,但如果这成为学习音乐的唯一考量标准就很糟糕,导致家长在一起就是比孩子,最后孩子变成了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手指啪啪都跑得飞快,考试的曲子倒背如流,别的曲目没怎么接触,弹出来的乐曲全是一个味道。就像超市里的水果,长得越来越整齐划一,但了无口感。可惜啊!无视人和人的差异性,无视孩子的个性和个体的成长速度,无视音乐演奏中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果和音乐的本质背道而驰。
而艺术恰恰最讲求特质和差异性。现在的科技很发达了,电脑完全可以精确地把作曲家写的音符一个不漏地奏出来。为什么那不是艺术?因为那里面没有内容,没有理解,更没有热情和温暖。如果孩子们的学习只是单一地服从命令,或是一味功利地要拿奖要争第一,也许在短时间内我们可以创造业绩,有一批批金光闪耀的神童出现。但他们到了可以选择的时候,还会不会继续坚持音乐的道路?如果仅仅把钢琴当成一项竞技,大家都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呐喊声中前行,对生活里的美和趣味视而不见,就只能批发出大量的音乐匠人,不可能成就真正的艺术大师。
钢琴竞技圈的形成,和单一的价值取向不无联系。在当今这个凡事只看结果,功利排头的社会里,老师、家长压力山大,想寻一片净土,享受过程谈何容易!所以,要走出怪圈,根本在于要容许多元价值取向的存在,开创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媒体导向,让音乐人能回归相对自然的状态去进入音乐,享受音乐;其次可以通过师资培训,提供机会让教师们回炉学习,鼓励实践和艺术普及活动;家长们应该和孩子们一起去欣赏艺术,聆听音乐,从小培养孩子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对周遭事物好奇的心。因为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有百折不挠的坚持,当人有了勇气,不畏惧,成就大业那天就不远了。作艺术是一辈子的事,何争朝夕?既然生活是一场长跑,就让我们把目光放远,轻松上路!
中国千万琴童学琴,已经成了全球关注的现象。当西方的孩子们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时,我们的孩子在钢琴前埋头苦练;当国外的孩子们梦想着成为足球明星,政坛名人,法律高手时,我们的孩子在憧憬着鲜花和掌声簇拥的舞台生涯。我诚心呼吁,请各位不要在逐梦路上迷失;请家长们在完成硬指标的同时别忘了关注孩子们内心的幸福含量。我衷心期盼钢琴热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汗水和奖杯,更有诚挚的爱,乐趣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