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豆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9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关于眉豆这个物种,谁不熟悉她呢弯弯的,绿绿的,可以汆,可以炒,可以凉拌,作为佐餐菜蔬,经常出现在饭桌上。
  在河北老家时,我是不知道她还有“眉豆”这个别名的,只晓得她叫豆角。奶奶或妈妈挎着筐出去,一会儿工夫就会摘回一筐来,把角和蒂掐掉和蜡肉炖在一起,很是好吃的。豆角伴随我的记忆走过了在老家的那段岁月。
  那时侯,夏秋的饭桌上豆角的身影是不可或缺的。豆角这个家族有好多成员,“开锅烂”是一种圆滚滚的豆角,肉很厚。还有一种很扁,很宽又很长的豆角,总要被奶奶和妈妈用剪刀,往返地把它剪成丝,晾开后,储备到冬天吃,我喜欢听剪豆角的声音,咔、咔、咔、咔……清脆脆的,被剪碎的豆角籽粘在剪子上也是很好看的,豆角丝搭在盆沿上,搭满后,再被挂在屋檐下的晾绳上,绿绿的几排,一个秋季屋檐下就绚丽成几行翠绿的风景。
  后来到了阿拉善,在煤矿干活,一起干活的人讲起买“梅豆”吃(做菜)。我一直不知道“梅豆”究竟是一种什么菜,后来才知道就是豆角,也就附和着呼喊“梅豆”这个名字。
  直到一天在一本书上看到了“眉豆”这个词,我才知道自己一错就是多年,不是吗?很简单的意象,弯弯的“眉豆”,各品种的眉豆就是不同的眉毛呀,像“眉”一样的豆,诗意浪漫,当时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宽宽的扫帚眉,窄窄的柳叶眉,短厚的卧蚕眉,弧弯的初月眉,直帅的剑眉,细细地品味,越发感觉有韵味,有意思。
  當一个错误,被自己坚持多年,突然发现错了的时刻,自己的哑然失笑才具备了思考的含义。
  在老家时,豆角籽叫“芸豆”,品类繁多。奶奶和妈妈起了好多名字以示辨别,这些名字在村子里,人们都很熟悉,是通用的,先从色彩上就有红、黄、黑、紫、白,也有豆青色的、藕荷色的。有一种芸豆,豆体浑身白色,只是籽芽脐处是黑的(蛮像一粒眼珠),我们叫它“老母猪翻白眼”;还有小面豆,她开着水红色的花,很鲜艳,一串串的,豆荚较短,每个荚里有三五只豆粒,角的一头较宽,蒂的一面很瘦,过渡的骤然。一般不吃它的豆荚,只是把粉紫色的面豆煮烂,捣成泥做成豆沙馅是最好的。
  还有的芸豆身上有花纹,好似鹦鹉头上的纹理,我们叫她“鹦鹉豆”。冬天,奶奶和妈妈要选一些芸豆种子,把混在一起的芸豆盛上来倒在桌子上,大家分门别类地挑选饱满圆润的做种子,我们小孩子比试着谁挑选的品种最多,大约有二十几种之多吧,这在每年都是固定的仪式。所以,捡豆种就是童年里冬季开展的最有趣的赛事了。
  豆角皮实容易经营,只等待结荚后,摘豆角就可以了。摘下一茬豆角,就会呼啦啦地开一茬花,六七天就再摘下一茬,豆角花泛白、泛粉地装扮着生长她的那块土地。
  妈妈大锅里豆角的香味早已弥漫了整个院子,给我们每人盛上一碗来吃,吃得很贪婪,很有滋味,想起一家人聚在炕桌吃饭的岁月是多么的温馨甜美呀。现在吃饭简直是刻意描摹,吃相懒散,完全是为了一个仪程而走的形式,难道是日子过得好了吗?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连吃饭都在敷衍,值得去思考了。
  我喜欢吃眉豆,尤其是蒜泥眉豆,我很爱吃。饭桌上也许会剩下鱼、肉,但是眉豆是不会剩的,即使在宴席或饭局的最后时刻,我也会不失时机地把眉豆菜倒在我的碗里吃掉,拾回那贪婪的感觉。
  生活里有好多类似“眉豆”与“梅豆”的故事,一字之间就是两个意境。关于眉豆,勾陈出许多远去的回忆,钻在豆角架下听牛郎和织女说话,是村童十二岁前必要的演练。因为奶奶说过,过了十二岁就听不见了。我们迷信着奶奶的说法,每到农历七月七,小孩子都会钻在豆角架下面去聆听,还煞有介事地告诉奶奶听到了牛郎织女的啜泣声和隐隐的诉说。
  想起来很好笑,我们也会顺着千年传唱的一段爱情故事,沿着豆角蔓的触角展开编织杜撰,豆角架下那细细的沙沙声,真是那一对恋人的啜泣吗?只晓得我们钻出豆角架后,头上会带上一顶花冠,是眉豆花落而成的。
  那段岁月濡染了我们幼小的诗心,尽管不会写诗,但是关于诗的理解还是有的,那就是:豆角架下倾听遥远的天音呀。
  “眉豆”这两个字,这一个称谓,就是一首诗。
其他文献
我在省城工作,每年只在春节回家一次。平时,爸爸从不主动给我打电话,说怕影响我的工作和休息,但其实,是舍不得那几毛钱的话费。  我有时给他打电话,他总是匆匆忙忙说几句话就挂掉。我说:“爸,咱现在不缺钱,不用节省这种小钱。”  爸爸却嚷我:“啥叫不缺钱?你车贷房贷还完了!”  唉,我爸这个人,勤俭节约惯了。七十多了,还种地,積攒的一点儿钱,过年就以压岁钱的形式给我儿子。我每次给他钱,他都以各种理由推脱
期刊
屈石匠最终在二儿子建国家走完了自己恓惶的一生。临闭眼的时候,他在心里默默骂着大佛寺庙门口算命的瞎子,说好了他活不过七十三,可是硬生生让他捱到了八十三。换作别人,可能高兴还来不及,可是放在屈石匠身上,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多出来的十年不好熬啊!  屈石匠开始放命的时候被建国从三姐家接回来。已经立夏,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屋里的暑热像蒸锅里的水蒸汽,处处弥漫着。枯瘦如柴的屈石匠也热,浑身燥热,他躺在床上,把自
期刊
毕鲁图山下是蓝色哈达一般飘动的伊敏河,蒙根诺尔镜子一般映照着蓝天上柔软变幻的白云。视线从这里向远方无限延展,绿油油一望无际的就是鄂温克草原。乌日娜就出生在这片草原上。那个牧区的小村庄像草原上无数个以山河湖泊命名的村落一样,叫做毕鲁图嘎查。  天上朵朵白云悠然飘荡,地上是白云一般的羊群缓缓流淌。乌日娜最喜欢看云朵的暗影投射到草原上,那时候亮绿无垠的草原像一匹展开的绸缎印上了墨绿色的云纹,就像是额吉在
期刊
2021年的春风,拉开了《骏马》新征程的大幕,在此,我和《骏马》编辑部的同仁,向关心爱护支持《骏马》的相关部门,向为《骏马》的成长和远行付出笔香墨宝的文学界朋友道一声感谢!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初心所向,追夢千里。  不平凡的2020年,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了太多的难忘。作为一名呼伦贝尔文学人,是否还记得这样的画面:在中华民族面临疫情之际,许多文艺工作者顶风冒雪,守护家园,同时他们坚持创作,以“艺”抗
期刊
春节刚过,天气仍然十分寒冷,刚硬的风一波波袭来,吹到脸上像小刀划过,塑料袋、烟盒纸、枯树枝都被寒风赶到了角落里,像难民挤在一起避寒,路边的积雪却在悄然消融。工人们逆风走在路上,三五个人靠在一起,耸着肩膀,缩着脖子,手插袖管,好像藏在壳里的乌龟。  屋里的暖气热量很足,金俊站在窗前,透过落满粉尘的玻璃望着咸蛋黄似的夕阳。斜阳照着他黝黑的脸,厚厚的眼镜片一圈一圈折射着余晖,层层叠叠的皱纹里藏着难言的苦
期刊
二甲在春宝眼里就是一个十足的憨包。  两个月前,俩人去县城,发现一位老人跌倒在地,无人敢扶。二甲二话不说,把老人送进了医院。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否则性命堪忧。”二甲连句谢谢都没得到,还自己先行垫付了不少医药费。  上个月,俩人又去县城,发现一辆货车急拐弯时侧翻,满车的苹果散落一地。路过此地的人见了,顺手牵羊。二甲站在人群中间,拼命地挥舞着双手说:“放下,放下!”劝阻了一场哄抢。司机掏出二百元,
期刊
马强带着银行的工作人员,忽然来到了秀花家。  秀花看他们带着电脑和文件包,表情严肃,心里禁不住咚咚地跳。  马强说:“秀花,贷款到期了,我已打了利息,请你再帮我续贷一年吧。”  秀花搪塞說:“你兄弟在天津打工,等他回来再说吧!”  马强有些迫不及待,说:“你先把手续办了,我再去天津找他。”  秀花坚持说:“还是等他回来吧。”  秀花不想再帮马强续贷了。四年前,马强是村主任,碍于情面,秀花和男人以自
期刊
一  姑妈走了,我得回村一趟,送她最后一程。  走进村庄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远远地,传来一阵阵节奏鲜明的锣鼓声,还有先生唱经的声音。脚下的路曾走过千百次,如今长满了灌木杂草。时间过得真快,当年这条路上的少年,而今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并以不可阻挡的速度奔向四十的山头。风挟裹着呜呜咽咽的诵经声钻进耳膜,像一群带刺的蜂子,蜇痛了我的心。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一个铁的事实:那盏或明或暗的灯光下,永远不会再出现姑妈
期刊
夏日的苍穹和秋日的天空  大地绽放  向着你无限奔放  一百天的旅途  你以火热的心  奔向大地  在牵手的空间  在你的心灵散发的热力中  仿佛所有的生灵都要燃烧  在你心灵的切近之处  仿佛所有的生命都要窒息  挣扎  隐忍的岸边忽然醒来  你  退潮于岸,渐渐回到水流深处  慢慢收起欢愉的火焰  唤醒抚慰土地的疆域  像是在柔弱的花海中畅游  任性地奔走至今  感到疲倦而归的你  回首一望时
期刊
弦里弦外  琴弓左右滑动  一条河穿过木质的身体  裹挟着漩涡,沙砾  以及,芦苇半青半黄的影子  天空淡灰,云朵压低枝头  几声鸟鸣在琴弦之外  岸滩,满是倾倒出的雨声  由近及远,一根弦被打湿  直至四根弦皆被打湿  那滴落的呜咽,仿佛是叶片  抽出了秋的筋骨,仿佛是  花朵化为春泥  用旧的和弦,在暮色中奔突  高音过去了,低音迂回曲折  不断的重复中,一把瘦骨  已打磨成弦,交给落日之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