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21日举行的第51届韩国电影大钟奖颁奖礼上,崔岷植凭借《鸣梁海战》获得最佳男主角。这是他第三次获得该奖,他还曾先后夺得三个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男主角、两个百想艺术大赏最佳男主角和两个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是韩国获得此类殊荣最多的演员。崔岷植是韩国演技派的代表,他冷静、沧桑的硬汉形象颇受欢迎,更是擅长饰演反面角色。他先后主演过《老男孩》、《太极旗飘扬》、《哭泣的拳头》、《亲切的金子》等片,都兼具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今年,他主演的《鸣梁海战》成为韩国电影市场的奇迹,参演的《超体》席卷了全世界票房。
近期,崔岷植特地前来北京,为中国观众介绍《鸣梁海战》。在采访中,他谈到了出演《鸣梁海战》的心路历程,以及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演员的使命感。
如何演好韩国民族英雄?
参演《鸣梁海战》这部作品,令我感悟良多。饰演每个角色的时候,演员一定要对自己先有个心理暗示:我就是饰演这个角色的一号人选。换句话说,我就是他(角色),他就是我。但饰演李舜臣这样的人物还是很让我忐忑,毕竟他是韩国的民族英雄,在国内(韩)是妇孺皆知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李舜臣。同时,毕竟历史间隔久远,后人无从知道他当时的心境。让我来演,我不会去演一个神,而是会去展现他内心的彷徨、纠结甚至是恐惧,我相信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英雄正是要先战胜自己的“常情”,继而才可以成为英雄的。
来中国之前,我被告知李舜臣也写进了中国的历史教科书,而且你们也是很推崇他的,这让我非常高兴。李舜臣在韩国不仅是被写进教科书,还有很多关于他的著述和传记,我读书的时候就知道他,现在要来饰演他,还是要做许多功课,比如1592年开始的“壬辰倭乱”,这段历史的时代大背景是怎么样的。另外,我还看了李舜臣当年自己写的《难中日记》,讲述他在被陷害期间的内心世界,这是第一手材料,当然比别的记述都要准确生动,要演好他是不可错过的。
《鸣梁海战》中有场戏:夜间,李舜臣独自一人在烛光下看书。我那时就特别想变成他的属下,跪在门外叩问将军:到底从哪里来的勇气,可以在大战之前还能如此气定神闲?我就特别痛苦,真的希望将军可以托梦告诉我。其实,饰演一个角色,在你真正进入他之前,都是非常痛苦的。幸运的是,我此次在戏中主要表现发号施令,并没有像饰演将士的演员一样要冒死拼杀。这部戏打得非常惨,虽然是特效、特技,但是经常会有演员因为误伤被送院就医。
为什么要饰演那么多变态?
对一个演员而言,当他站在镜头前,当导演喊“Action!”的一瞬间,他是无比孤独的,再没有别的时刻更让他觉得孤独,再没有人比他在那一时刻更孤独。坦白地讲,在导演喊开拍前,演员当然会做一些功课,比如分析剧本,揣摩人物的性格,但即便做了充分的准备,真的迎来“Action!”的那一瞬间,我的脑子依旧是空白的,你需要做的只是在那一刻把所有的(功课)都忘掉,让自己成为角色本身。
我不知道要成为影帝的秘诀,我也不想故弄玄虚,但那一刻我确实会感到冥冥之中有东西在牵引着我,很多时候和导演坐在监视器前一起看镜头回放,我也不明白刚才自己为何会有感而发说出那样的台词,做出那样的动作。其实表演的真谛是不能用科学来解释的一种状态,你要做的就是全情投入,其他的就交给上帝吧。
经常会有影迷问我为什么喜欢去饰演恶人的角色,而且还演得那么吓人(笑)。怎么说呢?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演这样的反面角色,虽然是通过饰演角色来间接地感受那些人物的人生,但对我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一段经历。比如,在《看见恶魔》的拍摄过程中,道具组做的血浆明明是假的,但我在表演过程中就是闻到了血腥的味道,那先让我反胃,又让我兴奋。消化这样的角色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就好像把你放置在离心机里不停地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最后你实在撑不住了,整个人就被甩了出去,你就变了一个人。
很多影迷也关心我演完这样的角色,会不会自己也变成变态了呢(扮凶相,大笑)?这个怎么说呢,我不知道这个比喻合不合适,但就像你失恋了,怎么走出失落的情绪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开始另一段新的恋情吧。所以为了跳出前一个角色的“心魔”,我就要变成一个勤奋的演员(笑)。当然,旅行也是让自己放空的好办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那并不是指你出生的地方,过往在舞台上出演话剧的经历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我整个演艺生涯的故乡。舞台剧和电影、电视剧其实是很不一样的,前者是完全无障碍地和观众零距离的交流和接触,这就像是一种培训形式,你演得好不好,实时就可以从观众的脸上读出来。这让你可以不断地去修正自己的演技,在不断地充实和调整中让自己的演技成长。所以在我看来,舞台剧的经历其实能够左右一个演员一生的成就,我现在每年也会抽出两三个月的时间返回舞台,在舞台上演戏和镜头前演戏是不同的,我更享受那个过程。
但电影终究是更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我本人认为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电影可以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看电影不像是看电视的时候,你可以用遥控器选择频道,它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大家花钱走进一个特定的空间来观看的,是很神圣的。我认为我至少应该在那个时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观众提供服务,作为专业演员一定要有这样的使命感。
我不会为了合作而合作
今年,我有兩部作品上映。参演《超体》是因为我非常崇拜吕克·贝松导演,能够和这样的电影巨人合作是我一直以来的期待,先不说观众会给予怎样评价,对我自己而言是一个还愿。而且拿到剧本后,我跟导演聊,发现大家有一致相同的认知,这很重要。出演《鸣梁海战》这部作品,则可以通过它去感受李舜臣将军的人生观和哲学观,这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荣幸。
观众称我为“韩国的周润发”?哈哈,我听过这个说法,本人非常荣幸,周润发是个非常有魅力的演员。当然,我也很想知道,在中国有没有演员被称为中国的崔岷植(笑)?我看过不少中国电影,最喜欢《霸王别姬》中的张国荣,《活着》里的葛优,《鬼子来了》中的姜文。《霸王别姬》让我领略了中国的国粹京剧,而张国荣的演技出神入化,堪称伟大。当年在电影《白兰》中,我和张柏芝有过合作,那时她才二十岁左右,完全是个非常清纯的少女形象,却可以在韩国三十年一遇的寒冷天气中完成好自己的角色,让我非常钦佩,要知道我在那个年纪可不曾像她们那么优秀过。 陈凯歌、张艺谋、吴宇森都是非常好的中国导演,我渴望同他们有所合作。但如果为了合作而合作的话就算了,我本人并不赞成这样的模式。我认为只有遇到一个能够引起大家共鸣,同时能通过强强联合把各自优点都发挥出来的作品,才值得大家一起付出努力。我最终决定出演《超体》,也是基于这样一种共识。毕竟这种文化上的交流不像是做手机或者汽车这样简单的贸易往来,只有跨越文化与价值观上的差异,艺术家才能很自然地在一起去诠释一个作品。
韩国金牌制片人:商业电影一定要有体量
BQ=《北京青年》周刊ZH=郑泰成
《鸣梁海战》在韩国的成功同样要仰仗强大的幕后团队,制片人郑泰成曾先后投资制作了《汉江怪物》、《太极旗飘扬》和《雪国列车》,每一部都是具有冒险和前瞻性的大制作,他以一个制片人的视角解读了《鸣梁海战》成功的秘诀。
BQ:从《太极旗飘扬》到《汉江怪物》再到今年的《鸣梁海战》,你担任制片的电影都成为了当年韩国票房冠军,秘诀是什么?
ZH:这是商业秘密,我怎么能说呢。
BQ:那我来帮你总结,这些电影的历史背景都非常宏大,也都涉及韩国民族的悲怆往事,你担任制片的电影总是打动韩国观众最敏感的心弦,这是票房每每企高的秘诀?
ZH:首先还是大制作吧,十年前的《太极旗飘扬》我们投资了一个亿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个非常huge的体量,作为商业电影没有一定的规模是无法在票房上和好萊坞电影抗衡的。
BQ:《鸣梁海战》中,出现了韩国军民同中、日军队的交涉与战争,尽管这都是过往的历史,但不可能不对现实有所影响,这其间如何把握展现的度?
ZH:这部电影中,日军方面的主要人物都是史上可考的,而战争的结果也是尊重历史原貌的,在具体情节刻画上,当然会有些想象和发挥,但电影首先是尊重历史的。现实政治是我们电影人无法左右的,但尊重历史就可以让自己少找麻烦。我知道今年是中国的甲午战争纪念年,而且你看今天的韩国大报头版,把中国领导人(APEC会议上)分别接见我们的总统和日本首相的照片并列放置,个中意味就很明显。
BQ:像类似的题材在中国内地会被称为主旋律电影,这意味着它必须在重大历史观上与主流意见保持一致,并会得到国家的补贴与放映阶段的“照顾”,在韩国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ZH:韩国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电影都是商业片。这部电影公映后,韩国海军方面反馈非常好,认为宣扬了他们的武德。但其实李舜臣当时并不是朝鲜的海军将领,他隶属于陆军。
BQ:这样题材的电影在现如今中国的市场前景会如何?
ZH:我知道现在中国观影的主流群体是一二十岁的年轻人。韩国电影也是从类似这样的时代过来的,就在十年前韩国的观影人群80%也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但是现在韩国的观众从十岁到七十岁,每十年一代人,观影人群的年龄比例分别都是15%左右。
近期,崔岷植特地前来北京,为中国观众介绍《鸣梁海战》。在采访中,他谈到了出演《鸣梁海战》的心路历程,以及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演员的使命感。
如何演好韩国民族英雄?
参演《鸣梁海战》这部作品,令我感悟良多。饰演每个角色的时候,演员一定要对自己先有个心理暗示:我就是饰演这个角色的一号人选。换句话说,我就是他(角色),他就是我。但饰演李舜臣这样的人物还是很让我忐忑,毕竟他是韩国的民族英雄,在国内(韩)是妇孺皆知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李舜臣。同时,毕竟历史间隔久远,后人无从知道他当时的心境。让我来演,我不会去演一个神,而是会去展现他内心的彷徨、纠结甚至是恐惧,我相信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英雄正是要先战胜自己的“常情”,继而才可以成为英雄的。
来中国之前,我被告知李舜臣也写进了中国的历史教科书,而且你们也是很推崇他的,这让我非常高兴。李舜臣在韩国不仅是被写进教科书,还有很多关于他的著述和传记,我读书的时候就知道他,现在要来饰演他,还是要做许多功课,比如1592年开始的“壬辰倭乱”,这段历史的时代大背景是怎么样的。另外,我还看了李舜臣当年自己写的《难中日记》,讲述他在被陷害期间的内心世界,这是第一手材料,当然比别的记述都要准确生动,要演好他是不可错过的。
《鸣梁海战》中有场戏:夜间,李舜臣独自一人在烛光下看书。我那时就特别想变成他的属下,跪在门外叩问将军:到底从哪里来的勇气,可以在大战之前还能如此气定神闲?我就特别痛苦,真的希望将军可以托梦告诉我。其实,饰演一个角色,在你真正进入他之前,都是非常痛苦的。幸运的是,我此次在戏中主要表现发号施令,并没有像饰演将士的演员一样要冒死拼杀。这部戏打得非常惨,虽然是特效、特技,但是经常会有演员因为误伤被送院就医。
为什么要饰演那么多变态?
对一个演员而言,当他站在镜头前,当导演喊“Action!”的一瞬间,他是无比孤独的,再没有别的时刻更让他觉得孤独,再没有人比他在那一时刻更孤独。坦白地讲,在导演喊开拍前,演员当然会做一些功课,比如分析剧本,揣摩人物的性格,但即便做了充分的准备,真的迎来“Action!”的那一瞬间,我的脑子依旧是空白的,你需要做的只是在那一刻把所有的(功课)都忘掉,让自己成为角色本身。
我不知道要成为影帝的秘诀,我也不想故弄玄虚,但那一刻我确实会感到冥冥之中有东西在牵引着我,很多时候和导演坐在监视器前一起看镜头回放,我也不明白刚才自己为何会有感而发说出那样的台词,做出那样的动作。其实表演的真谛是不能用科学来解释的一种状态,你要做的就是全情投入,其他的就交给上帝吧。
经常会有影迷问我为什么喜欢去饰演恶人的角色,而且还演得那么吓人(笑)。怎么说呢?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演这样的反面角色,虽然是通过饰演角色来间接地感受那些人物的人生,但对我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一段经历。比如,在《看见恶魔》的拍摄过程中,道具组做的血浆明明是假的,但我在表演过程中就是闻到了血腥的味道,那先让我反胃,又让我兴奋。消化这样的角色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就好像把你放置在离心机里不停地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最后你实在撑不住了,整个人就被甩了出去,你就变了一个人。
很多影迷也关心我演完这样的角色,会不会自己也变成变态了呢(扮凶相,大笑)?这个怎么说呢,我不知道这个比喻合不合适,但就像你失恋了,怎么走出失落的情绪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开始另一段新的恋情吧。所以为了跳出前一个角色的“心魔”,我就要变成一个勤奋的演员(笑)。当然,旅行也是让自己放空的好办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那并不是指你出生的地方,过往在舞台上出演话剧的经历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我整个演艺生涯的故乡。舞台剧和电影、电视剧其实是很不一样的,前者是完全无障碍地和观众零距离的交流和接触,这就像是一种培训形式,你演得好不好,实时就可以从观众的脸上读出来。这让你可以不断地去修正自己的演技,在不断地充实和调整中让自己的演技成长。所以在我看来,舞台剧的经历其实能够左右一个演员一生的成就,我现在每年也会抽出两三个月的时间返回舞台,在舞台上演戏和镜头前演戏是不同的,我更享受那个过程。
但电影终究是更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我本人认为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电影可以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看电影不像是看电视的时候,你可以用遥控器选择频道,它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大家花钱走进一个特定的空间来观看的,是很神圣的。我认为我至少应该在那个时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观众提供服务,作为专业演员一定要有这样的使命感。
我不会为了合作而合作
今年,我有兩部作品上映。参演《超体》是因为我非常崇拜吕克·贝松导演,能够和这样的电影巨人合作是我一直以来的期待,先不说观众会给予怎样评价,对我自己而言是一个还愿。而且拿到剧本后,我跟导演聊,发现大家有一致相同的认知,这很重要。出演《鸣梁海战》这部作品,则可以通过它去感受李舜臣将军的人生观和哲学观,这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荣幸。
观众称我为“韩国的周润发”?哈哈,我听过这个说法,本人非常荣幸,周润发是个非常有魅力的演员。当然,我也很想知道,在中国有没有演员被称为中国的崔岷植(笑)?我看过不少中国电影,最喜欢《霸王别姬》中的张国荣,《活着》里的葛优,《鬼子来了》中的姜文。《霸王别姬》让我领略了中国的国粹京剧,而张国荣的演技出神入化,堪称伟大。当年在电影《白兰》中,我和张柏芝有过合作,那时她才二十岁左右,完全是个非常清纯的少女形象,却可以在韩国三十年一遇的寒冷天气中完成好自己的角色,让我非常钦佩,要知道我在那个年纪可不曾像她们那么优秀过。 陈凯歌、张艺谋、吴宇森都是非常好的中国导演,我渴望同他们有所合作。但如果为了合作而合作的话就算了,我本人并不赞成这样的模式。我认为只有遇到一个能够引起大家共鸣,同时能通过强强联合把各自优点都发挥出来的作品,才值得大家一起付出努力。我最终决定出演《超体》,也是基于这样一种共识。毕竟这种文化上的交流不像是做手机或者汽车这样简单的贸易往来,只有跨越文化与价值观上的差异,艺术家才能很自然地在一起去诠释一个作品。
韩国金牌制片人:商业电影一定要有体量
BQ=《北京青年》周刊ZH=郑泰成
《鸣梁海战》在韩国的成功同样要仰仗强大的幕后团队,制片人郑泰成曾先后投资制作了《汉江怪物》、《太极旗飘扬》和《雪国列车》,每一部都是具有冒险和前瞻性的大制作,他以一个制片人的视角解读了《鸣梁海战》成功的秘诀。
BQ:从《太极旗飘扬》到《汉江怪物》再到今年的《鸣梁海战》,你担任制片的电影都成为了当年韩国票房冠军,秘诀是什么?
ZH:这是商业秘密,我怎么能说呢。
BQ:那我来帮你总结,这些电影的历史背景都非常宏大,也都涉及韩国民族的悲怆往事,你担任制片的电影总是打动韩国观众最敏感的心弦,这是票房每每企高的秘诀?
ZH:首先还是大制作吧,十年前的《太极旗飘扬》我们投资了一个亿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个非常huge的体量,作为商业电影没有一定的规模是无法在票房上和好萊坞电影抗衡的。
BQ:《鸣梁海战》中,出现了韩国军民同中、日军队的交涉与战争,尽管这都是过往的历史,但不可能不对现实有所影响,这其间如何把握展现的度?
ZH:这部电影中,日军方面的主要人物都是史上可考的,而战争的结果也是尊重历史原貌的,在具体情节刻画上,当然会有些想象和发挥,但电影首先是尊重历史的。现实政治是我们电影人无法左右的,但尊重历史就可以让自己少找麻烦。我知道今年是中国的甲午战争纪念年,而且你看今天的韩国大报头版,把中国领导人(APEC会议上)分别接见我们的总统和日本首相的照片并列放置,个中意味就很明显。
BQ:像类似的题材在中国内地会被称为主旋律电影,这意味着它必须在重大历史观上与主流意见保持一致,并会得到国家的补贴与放映阶段的“照顾”,在韩国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ZH:韩国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电影都是商业片。这部电影公映后,韩国海军方面反馈非常好,认为宣扬了他们的武德。但其实李舜臣当时并不是朝鲜的海军将领,他隶属于陆军。
BQ:这样题材的电影在现如今中国的市场前景会如何?
ZH:我知道现在中国观影的主流群体是一二十岁的年轻人。韩国电影也是从类似这样的时代过来的,就在十年前韩国的观影人群80%也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但是现在韩国的观众从十岁到七十岁,每十年一代人,观影人群的年龄比例分别都是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