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目标定位同质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构建了“四元耦合”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优化了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建立了“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实施了“两个提升”行动方案。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四元耦合;工商管理;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拔尖人才,可以说是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然而,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脱节、理论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本土教育与国际化教育脱节等三个方面“脱节”的问题。如何转变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摆在当前学科人才培养面前重要的课题。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从自身学科特色出发,探索培养高质量工商管理人才的方法,构建了“四元耦合(GRIT)”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一、基于“四元耦合(GRIT)”导向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思路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脱节”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工商管理的专业特性要求不断地吸收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1],
这就对人文素养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仍多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且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课程设置趋同,轻视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既缺乏人文知识,对专业知识又无法深入理解。其次,工商管理专业要求与市场紧密联系,培养能够在工业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层部门担任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但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不同程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例如培养手段单一、注重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知识、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教材不符合我国国情等,这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再次,全球化和国际竞争也对工商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为了应对这些变化,我们在专业培养理念上也要进行适当调整,重视国际化教育的作用,打破培养环节的封闭性,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工商管理拔尖人才。
基于上述培养理念的调整,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构建并实施了“四元耦合(GRIT)”导向的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思路,即“全球视野(Globalization)”“责任担当(Responsibility)”“探索创新(Innovation)”和“精英素养(Talent)”四种素养的有机结合。围绕人才培养理念和思路,我们从课程体系、课程大纲和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重建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平台—自主发展”的“四阶段递进式”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把“专业教材建设”优化成“学生学材建设”,构建了前沿研讨型教学、创新训练型教学、实践高端型案例教学、创业实战型教学和学业指导型教学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实施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两个提升”行动方案。
二、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
紧密围绕“四元耦合(GRIT)”导向,需要对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优化。首先,在课程体系上,实行了“四阶段递进式”,即从通识教育到学科基础,再由专业平台至自主发展,融入思想道德、人文修养、专业素养、探索创新和职业发展等培养要求。具体来说,通识教育课程除传统的公共必修课程外,还加入了南京师范大学的特色“博雅教育课程”,其中包含“人文与社会”“科技与社会”“艺术与人生”“政治与法律”“中国与世界”“创新与创业”等六个方向超过100门课程,涉及文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的通识性课程。学科基础课中也特别加入“工商管理专业导论与探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专业主干课则包含了多门实践课程,如“实践创新”“管理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使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获得同步提高。自主发展课程则融入了“经济法”“消费心理学”“电子商务”“大数据处理”“互联网商业模式”等近20门与专业相关、与现实并进的应用型课程,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
其次,在课程大纲上,实现“三个统一”,即经典理论与前沿思想相统一、人文修养与专业教育相统一、课堂课后与创新创业相统一。工商管理的本科人才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而其培养过程不能与管理实践脱节,实现“三个统一”能够有效地实现“四元耦合(GRIT)”的培养目标。一是经典理论应与前沿思想相统一。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对基于传统商业实践的工商管理学科带来了巨大变革,这就要求教学课程中在经典理论基础上融入最新的前沿思想,使学生掌握与时俱进的现代管理理论。二是人文修养应与专业教育相统一。当前社会过于功利化地关注“证书”数量,这一评价标准使大学的人文修养教育受到了负面影响[3]。基于此,结合南京师范大学博雅教育系列课程,将人文修养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之中,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三是课堂学习应与课后创新创业相统一。工商管理专业对管理问题中科学问题的挖掘和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较大的创新创业空间。因此,在课程大纲设计中,有近10门课程包含实践学分,教学模式上亦向实践型倾斜,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最后,在课程教材建设上,实现“一个转变”,即由为教师“教”服务的“教材”转变为学生“学”服务的“学材”,开发了推荐阅读、学习思考、案例研讨、科研练笔、管理实战等系列学材。日本个性化教育学会会长加藤幸次认为,“教材”转变为“学材”不是简单的概念置换,而是确立了新的教学观,即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公”。同时,通过推荐阅读、学习思考、案例研讨、科研练笔、管理实战等系列自主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的思考,缩短其与可应用知识的距离。 三、采取“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我国的课程教学仍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4]。为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采取了“前沿研讨型教学”“创新训练型教学”“创业实战型教学”“实践高端型案例教学”和“事业发展型教学”等教学措施,形成“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并配套抓好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软硬件平台的系统搭建、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仿真模拟等环节。
具体来看,前沿研讨型教学和创新训练型教学包括组织学生阅读管理经典原著和学术论文、交流读书心得、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申报创新项目、撰写科研报告和学术论文等。通过这些自主性和学术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目标。创业实战型教学和实践高端型案例教学是组织教师自主开发管理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并辅以“乐生创业基金”、苏宁职场体验等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案例型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创业型拔尖人才的目标。事业发展型教学则是指成立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加强师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式交流指导,培养精英素养的拔尖专业人才。
四、实施“两个提升”行动方案
培养学生需要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互动,需要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步提升。“两个提升”行动方案就是针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动力这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提升。
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引入“引、聘、竞、激、除”机制,即引进知名专家、聘任优秀教师、举行青年教师教研竞赛、激励教师成长、消除不当教研行为,使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形成具有时代性、多样性、特色性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二是实施教师“五个一”考核制度,即至少参加国外访学、企事业单位挂职、国家级科研项目、教学大赛、教学创新等各一次。通过这些考核制度,使教师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术思想,并将其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在學生学习动力提升方面,从大学生的记忆和思维特征来看,其思维能力和理解水平具有敏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学习动力的提升中,应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举措包括:一是开设国外游学、“3+2”联合培养、国际文化周等系列活动,拓展学生全球视野;二是设立志愿服务基地等,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项目,激发学生责任担当;三是通过创新训练项目、“雏鹰训练营”等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四是成立“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实践表明,“全球视野(Globalization)”导向促进了国际交流和出国深造,“责任担当(Responsibility)”导向鼓励了实践项目和创业竞赛,“探索创新(Innovation)”导向增强了学术兴趣和创业能力,“精英素养(Talent)”导向激发了自我发展和职业成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具有创新性、高效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 杨学成,隋越. 探索工商管理研究创新之路[J]. 经济管理,2017(7):199-208.
[2] 齐鑫,张晓梅. 地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 教育探索,2015(7):91-93.
[3] 何锋兵.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 教育发展研究,2011(5):82-84.
[4] 王晓萍,刘玉玲,梁宜勇,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学法、考法改革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7(6):73-76.
[责任编辑:周 杨]
关键词:四元耦合;工商管理;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拔尖人才,可以说是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然而,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脱节、理论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本土教育与国际化教育脱节等三个方面“脱节”的问题。如何转变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摆在当前学科人才培养面前重要的课题。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从自身学科特色出发,探索培养高质量工商管理人才的方法,构建了“四元耦合(GRIT)”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一、基于“四元耦合(GRIT)”导向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思路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脱节”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工商管理的专业特性要求不断地吸收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1],
这就对人文素养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仍多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且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课程设置趋同,轻视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既缺乏人文知识,对专业知识又无法深入理解。其次,工商管理专业要求与市场紧密联系,培养能够在工业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层部门担任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但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不同程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例如培养手段单一、注重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知识、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教材不符合我国国情等,这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再次,全球化和国际竞争也对工商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为了应对这些变化,我们在专业培养理念上也要进行适当调整,重视国际化教育的作用,打破培养环节的封闭性,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工商管理拔尖人才。
基于上述培养理念的调整,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构建并实施了“四元耦合(GRIT)”导向的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思路,即“全球视野(Globalization)”“责任担当(Responsibility)”“探索创新(Innovation)”和“精英素养(Talent)”四种素养的有机结合。围绕人才培养理念和思路,我们从课程体系、课程大纲和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重建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平台—自主发展”的“四阶段递进式”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把“专业教材建设”优化成“学生学材建设”,构建了前沿研讨型教学、创新训练型教学、实践高端型案例教学、创业实战型教学和学业指导型教学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实施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两个提升”行动方案。
二、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
紧密围绕“四元耦合(GRIT)”导向,需要对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优化。首先,在课程体系上,实行了“四阶段递进式”,即从通识教育到学科基础,再由专业平台至自主发展,融入思想道德、人文修养、专业素养、探索创新和职业发展等培养要求。具体来说,通识教育课程除传统的公共必修课程外,还加入了南京师范大学的特色“博雅教育课程”,其中包含“人文与社会”“科技与社会”“艺术与人生”“政治与法律”“中国与世界”“创新与创业”等六个方向超过100门课程,涉及文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的通识性课程。学科基础课中也特别加入“工商管理专业导论与探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专业主干课则包含了多门实践课程,如“实践创新”“管理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使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获得同步提高。自主发展课程则融入了“经济法”“消费心理学”“电子商务”“大数据处理”“互联网商业模式”等近20门与专业相关、与现实并进的应用型课程,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
其次,在课程大纲上,实现“三个统一”,即经典理论与前沿思想相统一、人文修养与专业教育相统一、课堂课后与创新创业相统一。工商管理的本科人才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而其培养过程不能与管理实践脱节,实现“三个统一”能够有效地实现“四元耦合(GRIT)”的培养目标。一是经典理论应与前沿思想相统一。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对基于传统商业实践的工商管理学科带来了巨大变革,这就要求教学课程中在经典理论基础上融入最新的前沿思想,使学生掌握与时俱进的现代管理理论。二是人文修养应与专业教育相统一。当前社会过于功利化地关注“证书”数量,这一评价标准使大学的人文修养教育受到了负面影响[3]。基于此,结合南京师范大学博雅教育系列课程,将人文修养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之中,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三是课堂学习应与课后创新创业相统一。工商管理专业对管理问题中科学问题的挖掘和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较大的创新创业空间。因此,在课程大纲设计中,有近10门课程包含实践学分,教学模式上亦向实践型倾斜,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最后,在课程教材建设上,实现“一个转变”,即由为教师“教”服务的“教材”转变为学生“学”服务的“学材”,开发了推荐阅读、学习思考、案例研讨、科研练笔、管理实战等系列学材。日本个性化教育学会会长加藤幸次认为,“教材”转变为“学材”不是简单的概念置换,而是确立了新的教学观,即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公”。同时,通过推荐阅读、学习思考、案例研讨、科研练笔、管理实战等系列自主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的思考,缩短其与可应用知识的距离。 三、采取“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我国的课程教学仍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4]。为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采取了“前沿研讨型教学”“创新训练型教学”“创业实战型教学”“实践高端型案例教学”和“事业发展型教学”等教学措施,形成“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并配套抓好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软硬件平台的系统搭建、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仿真模拟等环节。
具体来看,前沿研讨型教学和创新训练型教学包括组织学生阅读管理经典原著和学术论文、交流读书心得、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申报创新项目、撰写科研报告和学术论文等。通过这些自主性和学术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目标。创业实战型教学和实践高端型案例教学是组织教师自主开发管理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并辅以“乐生创业基金”、苏宁职场体验等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案例型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创业型拔尖人才的目标。事业发展型教学则是指成立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加强师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式交流指导,培养精英素养的拔尖专业人才。
四、实施“两个提升”行动方案
培养学生需要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互动,需要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步提升。“两个提升”行动方案就是针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动力这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提升。
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引入“引、聘、竞、激、除”机制,即引进知名专家、聘任优秀教师、举行青年教师教研竞赛、激励教师成长、消除不当教研行为,使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形成具有时代性、多样性、特色性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二是实施教师“五个一”考核制度,即至少参加国外访学、企事业单位挂职、国家级科研项目、教学大赛、教学创新等各一次。通过这些考核制度,使教师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术思想,并将其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在學生学习动力提升方面,从大学生的记忆和思维特征来看,其思维能力和理解水平具有敏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学习动力的提升中,应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举措包括:一是开设国外游学、“3+2”联合培养、国际文化周等系列活动,拓展学生全球视野;二是设立志愿服务基地等,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项目,激发学生责任担当;三是通过创新训练项目、“雏鹰训练营”等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四是成立“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实践表明,“全球视野(Globalization)”导向促进了国际交流和出国深造,“责任担当(Responsibility)”导向鼓励了实践项目和创业竞赛,“探索创新(Innovation)”导向增强了学术兴趣和创业能力,“精英素养(Talent)”导向激发了自我发展和职业成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具有创新性、高效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 杨学成,隋越. 探索工商管理研究创新之路[J]. 经济管理,2017(7):199-208.
[2] 齐鑫,张晓梅. 地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 教育探索,2015(7):91-93.
[3] 何锋兵.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 教育发展研究,2011(5):82-84.
[4] 王晓萍,刘玉玲,梁宜勇,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学法、考法改革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7(6):73-76.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