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化教育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核心的,关注每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它立足于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特点,不断地为其成长提供条件,使得生命得以完善,生命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本文立足当下语文阅读教学,针对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简要分析在生命化教学背景下该如何实施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36-01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产生心灵的碰撞和思想上的交流。然而,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仍大量存在,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者直接把教参上的知识教给学生,使得本应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累,学生在下面听得枯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生命化教学以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发展为基础,关注生活,关注情感,在师生的各种交往活动中,使学生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使教师充满活力,是实现学生和教师生命涌动的成长历程。把生命化教学理念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尊重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本产生更深刻的情感和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思维上的启迪,产生对阅读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
一、阅读内容应该包括课内和课外
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考虑读什么的问题,即阅读的内容是什么。钱理群先生在谈论语文教育时曾表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首先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只有这样才能直面生命,直面自我。当下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文本被遮蔽了。比如对多媒体的运用,本来多媒体是文本的附属品,然而许多老师过于注重外在的形式,忽略了对文本的分析,造成了一种形式多样,过于花哨,与课文没有太大关系的现象。因此,在生命化教学的背景下,不能忽视对语文文本的钻研和解读。
除了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的文本之外,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特别是与课文相关的作品,以此来补充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及文学常识,引发学生对课文文本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等一些名著片段时,应该引导学生读一些前后章节的内容,使学生更加了解人物的形象和作品的艺术特色。再比如课本上的许多文章都是编者为了一定的思想所以删去了一些文字,这个时候应该推荐学生阅读原文,使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被动接受编者的思想。
二、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
有了好的阅读文本,下一步应该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对文本的阅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文本的语言所带来的魅力,与文本直接对话。然而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么是不重视朗读环节,认为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用处;要么就是不太懂什么时候需要朗读,朗读的方式又是什么样的。在生命化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朗读,又需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引导学生开展不同的朗读方式。使学生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情感,提高感知和理解的能力。
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诗歌和其他抒情作品来说,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突破口。教师不仅应做范读,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读出自己的感悟,教师不用做过多讲解便可以使学生深切体会作品的感情,而这种自己体会出来的感情比教师的灌输要更加深刻。对于一些记叙文或者是戏剧,应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让学生演绎出来,让自己置身于人物的环境,充分理解人物所说的每一句话,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对于一些文言文等难理解或者生字词比较多的作品,教师则应该首先范读,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齐读或者自由朗读。
三、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此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者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些乏味的、引学生“上钩”的、不能真正让学生思维活跃的问题。使得整个课堂教学陷入一种沉闷、枯燥的氛围,教师和学生都觉得无趣。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讲解不应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情感,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更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生命力的存在,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敢于质疑,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在讨论中对文章有更深层的认识。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创设一些有新意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灵感,刺激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四、阅读过程中渗透情感、审美、文化教育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生命的融合。一方面,读者通过文本走进作者的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另一方面,这些情感和思想反过来又充实着读者的生命,使其达到自我的完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还原作品的生命色彩。语文课文中含有大量的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透过这些名篇佳作,师生可以领略自然风光,感受风土人情,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吸取文本内的人文精华,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感染,产生文化的共鸣,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了解语文,体会语文的内涵,也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
综上所述,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要改变现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直面文本,直面语言,激发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探索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心灵对话、灵魂碰撞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表达生命、感悟生命、丰富生命。
参考文献:
[1]吴萍.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语文天地,2012.
[2]朱秀成.语文教学诗意的栖息地——生命化教育[J].现代语文,2012.
作者简介:韩潇(1992—),女,汉族,河北邢台市人,教育硕士,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关键词: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36-01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产生心灵的碰撞和思想上的交流。然而,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仍大量存在,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者直接把教参上的知识教给学生,使得本应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累,学生在下面听得枯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生命化教学以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发展为基础,关注生活,关注情感,在师生的各种交往活动中,使学生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使教师充满活力,是实现学生和教师生命涌动的成长历程。把生命化教学理念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尊重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本产生更深刻的情感和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思维上的启迪,产生对阅读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
一、阅读内容应该包括课内和课外
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考虑读什么的问题,即阅读的内容是什么。钱理群先生在谈论语文教育时曾表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首先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只有这样才能直面生命,直面自我。当下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文本被遮蔽了。比如对多媒体的运用,本来多媒体是文本的附属品,然而许多老师过于注重外在的形式,忽略了对文本的分析,造成了一种形式多样,过于花哨,与课文没有太大关系的现象。因此,在生命化教学的背景下,不能忽视对语文文本的钻研和解读。
除了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的文本之外,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特别是与课文相关的作品,以此来补充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及文学常识,引发学生对课文文本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等一些名著片段时,应该引导学生读一些前后章节的内容,使学生更加了解人物的形象和作品的艺术特色。再比如课本上的许多文章都是编者为了一定的思想所以删去了一些文字,这个时候应该推荐学生阅读原文,使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被动接受编者的思想。
二、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
有了好的阅读文本,下一步应该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对文本的阅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文本的语言所带来的魅力,与文本直接对话。然而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么是不重视朗读环节,认为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用处;要么就是不太懂什么时候需要朗读,朗读的方式又是什么样的。在生命化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朗读,又需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引导学生开展不同的朗读方式。使学生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情感,提高感知和理解的能力。
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诗歌和其他抒情作品来说,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突破口。教师不仅应做范读,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读出自己的感悟,教师不用做过多讲解便可以使学生深切体会作品的感情,而这种自己体会出来的感情比教师的灌输要更加深刻。对于一些记叙文或者是戏剧,应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让学生演绎出来,让自己置身于人物的环境,充分理解人物所说的每一句话,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对于一些文言文等难理解或者生字词比较多的作品,教师则应该首先范读,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齐读或者自由朗读。
三、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此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者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些乏味的、引学生“上钩”的、不能真正让学生思维活跃的问题。使得整个课堂教学陷入一种沉闷、枯燥的氛围,教师和学生都觉得无趣。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讲解不应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情感,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更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生命力的存在,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敢于质疑,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在讨论中对文章有更深层的认识。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创设一些有新意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灵感,刺激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四、阅读过程中渗透情感、审美、文化教育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生命的融合。一方面,读者通过文本走进作者的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另一方面,这些情感和思想反过来又充实着读者的生命,使其达到自我的完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还原作品的生命色彩。语文课文中含有大量的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透过这些名篇佳作,师生可以领略自然风光,感受风土人情,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吸取文本内的人文精华,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感染,产生文化的共鸣,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了解语文,体会语文的内涵,也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
综上所述,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要改变现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直面文本,直面语言,激发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探索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心灵对话、灵魂碰撞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表达生命、感悟生命、丰富生命。
参考文献:
[1]吴萍.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语文天地,2012.
[2]朱秀成.语文教学诗意的栖息地——生命化教育[J].现代语文,2012.
作者简介:韩潇(1992—),女,汉族,河北邢台市人,教育硕士,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