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运算速度全球第一,维信诺第六代柔性显示生产线正式“点亮”,智飞龙科马新冠疫苗成为国际上第一个获批临床使用的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2020年年底以来,安徽合肥科技成果多点开花。
“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安徽考察,都对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为安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合肥在创新驱动的新征程上勇闯新路。近日,求是杂志社调研组来到安徽合肥,破解创新天地的创新密码。
原始创新 厚积薄发
在合肥市高新区,一条著名的“量子大道”代表着合肥对前沿科技的无限畅想。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以及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均诞生于此。
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传统超算需要6亿年。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评价这是“一个最先进的实验”“一个重大成就”。
像量子科技这样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既是从根本上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一针见血地指出,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建立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深厚根基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必须尊重科学规律,正确处理“量变积累”与“质变飞跃”的关系,允许“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现在各类“卡脖子”问题实际上是“卡脑子”问题,越是慢不得,越要沉住气,修炼好基础研究“内功”。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对量子通讯这项重大战略的基础研究,早在20多年前,安徽就开始全力支持、全力配合,集聚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将服务保障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全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目的就是要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让“大国重器”成为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定海神针”。正是多年默默无闻的付出,造就了今天一项项重要研究成果的相继问世。
量子科技的成功突破只是安徽合肥原始创新厚积薄发的一个剪影。近年来,磁约束核聚变、铁基超导、类脑科学、生命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一批从“0”到“1”、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
2020年9月,《自然》杂志发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排名,合肥跻身20强,评语是“非一线城市,有着一流的科研”。
合肥创新为什么能?是“下好先手棋”的眼光,更是“用心培土、静待花开”的韧劲。
产业创新 破浪前行
2021年4月10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其个人微博上发文对蔚来第十万辆车下线表示祝贺:恭喜蔚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里程碑。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与其互动:谢谢,一起加电,Blue sky coming!
为什么说10万辆是一个艰难的里程碑?10万辆汽车下线,特斯拉用了13年,而中国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只用3年就达成了这一目标。
走进蔚来汽车合肥工厂,300多个机器人正在完成冲压、焊接、涂装等作业。整个车间,自动化率达到97.5%,平均每小时可以下线20台整车。
2020年4月29日,百亿级项目蔚来中国总部在合肥“安家”,到年底蔚来累计交付汽车43728台,同比增长112.6%,自当年4月以来连续9个月实现同比翻番。
2021年2月4日,合肥市人民政府与蔚来再签约,双方商定共同打造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合肥成就了蔚来,我们对合肥的未来充满信心。”在李斌看来,合肥的汽车产业已经成势,同时合肥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优势明显,这些对蔚来汽车后续构建“智能汽车”的供应链、物流、制造等体系有明显的加成作用。
近年来,合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芯屏器合”(“芯”指芯片产业,“屏”指平板显示产业,“器”指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集终生智”(“集”指集成电路,“终”指智能家居、汽车等消费终端产品,“生”即生物医药,“智”指与工信部共建的“中国声谷”以及以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为代表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全力打造“产业地标”,结出了产业创新的丰硕果实。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以2020年为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18.8%、16.7%,增速创近五年新高;吸纳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572.13亿元,同比增长20.5%,并稳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进”大于“出”。2020年合肥“半年负转正、全年过万亿”的奋斗目标成功实现!
合肥创新为什么能?是“主动出手、认准了就干”的定力,更是“真抓实干、争分夺秒”的拼劲。
体制创新 激发活力
“疫情期间没有一天停工,这才有了第六代柔性显示屏生产線的准点投产。”回想起去年的经历,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波至今激动不已。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上万套设备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可国外专家却因疫情到不了现场。随后,合肥市出面协调,维信诺首开安徽省复工复产国际包机先河,3个月内安全完成5批6架次累计703人的国际包机和转运防疫工作。
环环相扣、紧密协作的产业链,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上下游协作联动,更需要政府“延链、补链、强链”战略的实施。
2020年6月开始,合肥市委市政府领导多了一个新身份:产业链“链长”。12条主导产业链里,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担任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合肥从市级层面建立统筹调度机制,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正是这种抓创新如痴如醉、抓发展如坐针毡,让合肥成为创新要素聚集的高地、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福地。”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
这些年,合肥有效运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辩证法,既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要素价格、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有事多援手、无事不插手、好事不伸手、难事不撒手。
为“科学家”办事就是办“最科学”的事。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坐拥中国科技大学等3所“211工程”学府,合肥并没有沾沾自喜、自我陶醉,而是真正把科教资源、人才资源放在心尖、捧在手心。50年前,安徽与中国科技大学结下了“倾城之恋”,今天更以“倾省之力”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国际校区建设。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所说:“很多人都说是中科大成就了合肥,但没有合肥,就没有今天的中科大。”
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合肥拿出“真金白银”的政策举措,着力优化管理服务职能,积极探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较早开展国家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等措施;健全政策支撑体系,逐年修订调整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采用多种投入方式支持各类主体创新创业;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先后出台“人才政策20条”、“人才创新创业8条”等系列政策,构建完整的“育才、引才、集才、留才、用才”政策体系……
“对一切制约创新的藩篱,纵有千难万险也要力争推倒;对一切有利创新的事情,千方百计也要力争做到;对一切勇于创新的人才,踏遍千山万水也要力争请到。”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要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尚。
合肥创新为什么能?是“敢担当、勇作为”的魄力,更是“海纳百川”的胸怀。
如今,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正在成为各方英才追梦之处、筑梦之地、圆梦之城。
来源:求是网
“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安徽考察,都对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为安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合肥在创新驱动的新征程上勇闯新路。近日,求是杂志社调研组来到安徽合肥,破解创新天地的创新密码。
原始创新 厚积薄发
在合肥市高新区,一条著名的“量子大道”代表着合肥对前沿科技的无限畅想。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以及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均诞生于此。
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传统超算需要6亿年。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评价这是“一个最先进的实验”“一个重大成就”。
像量子科技这样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既是从根本上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一针见血地指出,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建立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深厚根基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必须尊重科学规律,正确处理“量变积累”与“质变飞跃”的关系,允许“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现在各类“卡脖子”问题实际上是“卡脑子”问题,越是慢不得,越要沉住气,修炼好基础研究“内功”。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对量子通讯这项重大战略的基础研究,早在20多年前,安徽就开始全力支持、全力配合,集聚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将服务保障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全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目的就是要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让“大国重器”成为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定海神针”。正是多年默默无闻的付出,造就了今天一项项重要研究成果的相继问世。
量子科技的成功突破只是安徽合肥原始创新厚积薄发的一个剪影。近年来,磁约束核聚变、铁基超导、类脑科学、生命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一批从“0”到“1”、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
2020年9月,《自然》杂志发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排名,合肥跻身20强,评语是“非一线城市,有着一流的科研”。
合肥创新为什么能?是“下好先手棋”的眼光,更是“用心培土、静待花开”的韧劲。
产业创新 破浪前行
2021年4月10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其个人微博上发文对蔚来第十万辆车下线表示祝贺:恭喜蔚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里程碑。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与其互动:谢谢,一起加电,Blue sky coming!
为什么说10万辆是一个艰难的里程碑?10万辆汽车下线,特斯拉用了13年,而中国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只用3年就达成了这一目标。
走进蔚来汽车合肥工厂,300多个机器人正在完成冲压、焊接、涂装等作业。整个车间,自动化率达到97.5%,平均每小时可以下线20台整车。
2020年4月29日,百亿级项目蔚来中国总部在合肥“安家”,到年底蔚来累计交付汽车43728台,同比增长112.6%,自当年4月以来连续9个月实现同比翻番。
2021年2月4日,合肥市人民政府与蔚来再签约,双方商定共同打造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合肥成就了蔚来,我们对合肥的未来充满信心。”在李斌看来,合肥的汽车产业已经成势,同时合肥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优势明显,这些对蔚来汽车后续构建“智能汽车”的供应链、物流、制造等体系有明显的加成作用。
近年来,合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芯屏器合”(“芯”指芯片产业,“屏”指平板显示产业,“器”指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集终生智”(“集”指集成电路,“终”指智能家居、汽车等消费终端产品,“生”即生物医药,“智”指与工信部共建的“中国声谷”以及以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为代表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全力打造“产业地标”,结出了产业创新的丰硕果实。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以2020年为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18.8%、16.7%,增速创近五年新高;吸纳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572.13亿元,同比增长20.5%,并稳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进”大于“出”。2020年合肥“半年负转正、全年过万亿”的奋斗目标成功实现!
合肥创新为什么能?是“主动出手、认准了就干”的定力,更是“真抓实干、争分夺秒”的拼劲。
体制创新 激发活力
“疫情期间没有一天停工,这才有了第六代柔性显示屏生产線的准点投产。”回想起去年的经历,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波至今激动不已。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上万套设备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可国外专家却因疫情到不了现场。随后,合肥市出面协调,维信诺首开安徽省复工复产国际包机先河,3个月内安全完成5批6架次累计703人的国际包机和转运防疫工作。
环环相扣、紧密协作的产业链,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上下游协作联动,更需要政府“延链、补链、强链”战略的实施。
2020年6月开始,合肥市委市政府领导多了一个新身份:产业链“链长”。12条主导产业链里,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担任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合肥从市级层面建立统筹调度机制,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正是这种抓创新如痴如醉、抓发展如坐针毡,让合肥成为创新要素聚集的高地、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福地。”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
这些年,合肥有效运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辩证法,既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要素价格、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有事多援手、无事不插手、好事不伸手、难事不撒手。
为“科学家”办事就是办“最科学”的事。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坐拥中国科技大学等3所“211工程”学府,合肥并没有沾沾自喜、自我陶醉,而是真正把科教资源、人才资源放在心尖、捧在手心。50年前,安徽与中国科技大学结下了“倾城之恋”,今天更以“倾省之力”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国际校区建设。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所说:“很多人都说是中科大成就了合肥,但没有合肥,就没有今天的中科大。”
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合肥拿出“真金白银”的政策举措,着力优化管理服务职能,积极探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较早开展国家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等措施;健全政策支撑体系,逐年修订调整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采用多种投入方式支持各类主体创新创业;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先后出台“人才政策20条”、“人才创新创业8条”等系列政策,构建完整的“育才、引才、集才、留才、用才”政策体系……
“对一切制约创新的藩篱,纵有千难万险也要力争推倒;对一切有利创新的事情,千方百计也要力争做到;对一切勇于创新的人才,踏遍千山万水也要力争请到。”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要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尚。
合肥创新为什么能?是“敢担当、勇作为”的魄力,更是“海纳百川”的胸怀。
如今,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正在成为各方英才追梦之处、筑梦之地、圆梦之城。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