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许鞍华导演凭借《天水围的日与夜》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在一个动辄就是视觉轰炸的时代,这个奖项的发出充满了暖意。“天水围”在哪里?这好像并不重要,因为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是“天水围”,任何一个地方也都可以不是。
在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我们看不到电影的痕迹,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的生活,同样这段生活也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看到了市井琐事,甚至可以闻到邻家的饭菜香味。我说我爱这部电影,我想很多人也会这样说,当我们的生活归于平静,当我们开始厌倦了那些所谓时尚的生活,我们同样会这样安排我们的生活。人有时候会期待自己的生活变成电影,但是等电影变成了生活,那种哲学的意味就升华了。
剧情介绍
1 天水围是繁华的香港都市中一处普通的社区,这里居住的大多是普通的香港劳动者,一辈子忙忙碌碌。安分守己,努力保持着自己平淡而安定的生活。
2 张家安是一个普通的香港中学生,会考结束,在家等着放榜。整天无所事事,但却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
3 张家安的母亲在超市水果区当售货员,她的丈夫已经死了,自己带着儿子住在天水围社区。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家有忙里忙外。生活虽然琐碎辛苦。但是和儿子家安的感情还比较融洽。
4 张家安和母亲每天过着非常平淡的生活,工作、吃饭、洗衣、晾衣,看起来了无生趣却也平静安详,代表着社区中大部分居民的生活状态。
5 张家安和母亲去参加姥姥的寿宴,张家安有两个舅舅,还有在国外念书的表姐弟。但是家安好像同他这些亲戚们也没有什么好沟通的,他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或许同家境比他好的表姐弟们,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是看得出来,一家人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
6 梁欢曾经以卖果蔬为生,年纪大了,唯一的一个女儿也死了,所以回到了小时候居住的天水围,算是落叶归根。
7 作为一个空巢老人,梁欢的生活非常简单,买菜、煮饭、吃饭,洗碗,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8 梁欢想去找份工作,一方面挣些钱,另一方面排遣一下生活的寂寞。她找到了张家安母亲所在的超市。家安母亲把她介绍给超市经理,这样,梁欢得到了一份在超市售卖蔬菜的工作。
9 张家安的母亲下班回家,在电梯口遇到了梁欢阿婆,双方才知道原来住在同一栋楼里。这两个工友兼同社区居民很快就成了朋友。
10 家安去了青年基督教会综合服务中心,这里兼有心理辅导的作用。家安觉得里面提出的问题很无聊,自己也不是真的信教,所以决定不再去了。
11 梁欢阿婆买了一台小电视,家安的母亲让家安帮忙扛到了楼上阿婆的家里。家安还帮助阿婆调合,阿婆非常感谢这俩母子。
12 家安接到电话说,外婆生病住院了,家安跑到超市去告诉母亲,母亲说正在上班没有时间,家安只好自己去医院看望外婆。
13 家安在医院碰见了表姐,之后,他们经常结伴来医院看望外婆,陪外婆聊天,外婆嫌医院的饭菜不好吃,家安和表姐给她带去家里煮的粥。
14 一次,因为表姐参加大学面试,家安独自看望外婆,外婆对家安说,你母亲很能干,很年轻的时候就出来做辛苦工,供两个弟弟去外国念书,你一定要听话,让妈妈开心。
15 梁欢阿婆送了很好的冬菇给家安的母亲,在饭桌上,家安一边吃着冬菇,一边听母亲说梁欢阿婆的故事,阿婆女儿死了,仅有的一个外孙还住在沙田,老人家生活很是孤单。冬菇本来是买给外孙的,可是人家不要。
16 家安母亲陪阿婆去沙田看外孙,可是没有看到,只是和外孙的父亲,自己曾经的女婿吃了一顿饭。阿婆还给外孙买了金项链,给他的父亲和继母买了戒指,但是被拒绝了。
17 回来的车上。阿婆将项链和戒指都送给了家安母亲,家安母亲说,我先帮你收着吧。如果你以后用钱困难,尽管找我。
18 家安的大舅来到家安家,问他会考怎么样,家安说不知道,如果不好就出去做工。大舅对他说:“如果考不好就送你出国读书,钱我来出”。
19 中秋节到了,家安母亲和梁欢阿婆一起出去采购,之后,三个人在家安家里一起过了一个中秋节。
20 很多香港市民在户外广场上,点起灯笼,点燃蜡烛,许多小家庭汇成大家庭,共同庆祝中秋节。天水围又是万家灯火,生活还将继续,普通人的故事还将继续。
《天水围的日与夜》
白描“浮世绘”式的剧本创作
玄 武
按照典型环境造就典型人物的理论,《天水围的日与夜》这样一部描写普通人世俗生活的影片自然少不了一个典型的平民生活场景。这个场景就是片名中的“天水围”,一个大都市中普通的平民社区。
这里有着终日忙忙碌碌却又所得不多的普通人。编剧比较重视对这样一个极普通然而可能又是现代社会中最为真实的生活场景的展现。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土地的紧张,大都市中的平民社区往往也用高楼大厦代替以往杂乱的居民区。天水围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了现代部市印记的社区。然而这里的人仍然按照最标准的平民的生活方式,早起上班、上学。编剧在影片开头用一组在超市工作的画面诉说着这里的居民最平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张家安的母亲在社区附近的超市上班,负责水果类商品的售卖,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下了班换下工作服的张母又像普通人一样在超市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居民区的周围总是会有大的超市,因为老百姓能够在这里买到他们所需的廉价商品。编剧让故事在最为生活化的场景中展开了,从超市到家,既是工作,也是生活。张家安的母亲回到家后做着日常的家务,做饭、洗衣、晾衣,透过张家阳台的窗户,可以看见外面的万家灯火。
在这个社区中,在这个城市里还有无数这样的普通家庭,按照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规律在完成生命的主要内容。编剧用同样的手法变现了社区中另一位居民梁欢的生活。步入老年的梁欢的生活环境显得更加简单,农产品市场、社区广场,居民楼、家构成了她主要的生活空间。应该说,环境造就了人的生活方式,居民楼、超市、农贸市场、工作、家务、上学、考试构成了天水围的居民的日常生活。会考结束在家里等放榜的张家安和母亲去大酒楼参见亲戚的寿宴,在那些出国读书的表姐妹面前显得无所事事,而他的母亲在有钱的弟弟面前也显得有些局促。
虽然亲戚们之间感情不错,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离开熟悉的、安定的惯常环境,还是有些不适应。在描述普通人生活的时候,编剧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与造就这种生活方式的环境关系,从极为普通的地方入手,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天水围的日与夜》从环境入手表现人的生活,这种平实的编剧方式,可以便平淡的故事具有人情味,用生活的气息冲淡了香港这座繁华都市的金钱气息。我们以前多次提过,Dv相比于电影,更容易捕捉生活的细节,生活化的剧本,生活化故事,这是DV剧本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天水围的日与夜》的三个主要人物从年龄上看是香港三代人的代表,一个 年轻学生,处在学校和社会之间;一个中年妇女,工作和家庭两头忙;一个老年妇女,忙碌了一辈子后,过着平淡晚年生活。从他们的生活、能力、性格来看,都是绝对的普通人。张家安学习成绩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甚至没有年青人特别的叛逆。他的母亲做着普通的工作,早出晚归,忙里忙外。老年妇女梁欢生活简单,吃喝拉撒而已,似乎是平静的像一潭死水。然而,在琐碎而平淡的生活中,这些普通人依旧热情、乐观,作为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张家安,没有沾染什么恶习,他的母亲乐于助人,心地善良,老阿婆梁欢也努力给单调的生活添些乐趣,找工作、买电视,还有她贴了一墙的照片,似乎在说明她内心追求有趣的生活。
编剧借由他们传达出这样的意义。正是这些普通人平凡的生活,造就了社会的稳定,也正是这些人辛勤的工作,使得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获得了不平凡的发展。张家安日后可能会像他母亲一样,找个普通的工作,一天一天按同一节奏活下去,而他的母亲也会像梁欢一样退休在家养老,过更加平淡的生活,而梁欢过去则像张家安和他的母亲一样,辛勤工作一辈子,做了一辈子普通人。社会中的普通人就是如此薪火相传,不断轮回。然而影片给人的感觉不是惨淡悲凉,而是温暖和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有几个人不是在过这种普通的生活,又有谁能说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没有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是编剧非常高明的地方,从表面的平凡普通传递出一种伟大的精神,一个群体中正是有了不计其数的踏实的普通劳动者,才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在张家安的外婆向他讲述母亲年轻时的辛苦生活时,突然出现了黑白照片,是过去普通香港女工的工作照,可能里面就有张家安的母亲。
这样的画面让观众更加觉得普通人仿佛就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缩影。在普通百姓生活和工作背后,是整个社会的状态,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编剧方式。生活就是由长久的平淡琐碎,夹杂在其中的点滴欢乐和悲伤,以及注定躲不过去的大喜大悲组成。《天水围的日与夜》显然将重点放在了生活最基本的层面,也就是长久的平淡与琐碎。编剧这种关注现实的编剧方法,不是立足于对社会的批判或阴暗面的揭露,而是体现普通人勤奋、吃苦耐劳,他们的生活是平凡而温暖的。正如开头所说的,编剧仿佛是创作了一幅白描的“浮世绘”(图12),没有喧嚣,没有醉生梦死,只有简单的透明的生活。看似简单,然而编剧似乎是对生活来了一个去粗取精,其体现的精神内核十分的纯净。我们DV创作者能不能在描摹普通生活的时候达到这样的效果呢,似乎很多人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往往觉得生活中总是缺少刺激元素,殊不知最好的美酒也是用普通的粮食酿造出来的。从《天水围的日与夜》中,我们可以找到剧创作的一个方向,就是更加认真的、带有敬意的关注普通人,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场景布置与道具
在影视拍摄中,场景的选择和道具的安排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准备工作。根据题材不同和影片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场景可以最直观地表达主题。而场景中的道具,有时候是真实的环境,有时候需要人为摆设,处理得当,即可不露痕迹,又可辅助表达画面含义。
或许,在故事性的影片中,更多场景和道具要依靠美工和导演共同完成,甚至是完全制作一套专用的环境,很多大片投资大,钱部花不完,那么,想拍什么就做什么,几分钟的镜头可能花上十万百万。我们众多的DV爱好者也不必限馋,咱没那么财大气粗,也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运用构图的取舍和力所能及的安排与构建,一样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
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取材于常见的生活题材,场景与环境也大多为我们身边的平常景致,那么,这次就以这部平民化视角的影片看看在拍摄中,如何利用场景和道具,如何用构图与光线切合主题的。
这三幅截图都是在一个超市环境中拍摄的,超市环境的特点较为鲜明:光照要尽可能均匀、多样化的商品构成了色彩丰富的视觉元素、空间虽然宽阔,但是铺满琳琅的各种商品,组建了不同的景物层次。
前景使用了不同的水果,形成一组集中的视觉元素,适当失焦,仅作环境说明。中间部分劳作的人物则是焦点,其操作的动作是这个镜头的主要内容。上面空间设置了一排价格标版,与后面背景人物的选购和整理台面部作为环境因素存在,起到衬托和进一步烘托主体人物的作用。主体与背景陪体之间采用了标准的黄金分割线安排构图,中间主体可以在左右两个黄金点间移动。整个镜头的色彩比较统一,没有使用特别显眼的不同色调,暗示一种平和、常态的秩序感。
与图1相似,这是一个单人加环境的画面,人物位于右侧黄金线附近。左侧大部分面积安排出超市的真实环境,这样的构图和场景,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看上去很真实也很亲切,虽然此时的场景物品较为复杂,但是,因为大多数观众对此场景司空见惯,因而不会因商品画面的繁杂而影响对主体人物的关注。这也提醒我们一点,那就是,如果要拍摄的环境是大家非常熟悉和认知度很高的话,环境的画面重量,也就是对观众的视觉影响力其实是降低的,甚至给人一种熟视无睹的感觉。相反,如果一个环境大家没有或者很少见到,那么,哪怕一点信息或细节都会吸引人的注意力,在拍摄之前,我们应该仔细考察一下为好。
这个场景相对工整,并巧妙地利用购物车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节奏与韵律感的形成得益于恰当而相似的重复,这种重复的作用是,把重复内容的画面单一化,打包成了一个区域,以一个整体的力量充当画面的组成素材,而不是众多的纷乱。就像沙漠的沙丘,规律性的千篇一律组成一个整体的视觉区块,再多的沙丘也无法让观众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反倒是,一只骆驼、一株沙棘、甚至一块小小的绿色,都会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而被凸显出来,这就是与众不同的力量,哪怕这视觉中心在画面中占据很小的面积,但它的作用却是决定性的。
利用镜子的成像拍摄人物动作是很常用的手法,但是,在拍摄中,一些细节还是要注意的,比如,摄像机和灯光等不要进入画面或者让人感觉到存在,镜子前的道具摆放要事先安排准确,仿佛在不经意间放置一样,其实,重要的是不要遮挡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人物表演时也要准确把握移动范围,不要“越界”。不要期望通过摄像机的焦距调整和机位移动改变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那样给人感觉太随意而粗糙,当然,你要是拍摄纪录片,反倒会真实一些,因地制宜吧。
这两个画面使用了吊灯作为道具之一,交代了环境,同时,表现了灯的照射范围内与外的差异。图5的灯光效果直接形成了画面左右两个部分的明显照度区别和色温区别,一明一暗、一暧一冷。我们可以经常使用这种手法才拍摄,比如,寒冷的雨夜与温暖光线下的室内形成对比,明亮的橱窗和清冷寂寥的街道对比等等,部可以突出表达摄像者的意图。图6则通过灯光的强度形成亮度区,也是焦点区,背景的色温接近,只是照度较低,形成背景作用。当然,这里面的灯只是道具,现场的布光拍摄以这个道具为基础,并不一定仅此一个光源就能达到摄像机的照度要求,重要的是,布光一定要保持现场道具的光线感,不能太突兀。
这个画面的前景是主体,中间桌面上的酒杯和若干食物与背景中的几个人作 为陪体,交代了环境气氛和现场活动的内容,这里面不要忽视桌面上的道具选择,一定要符合当时的时代、时间、活动内容等基本常识。经常看到很多影视剧乱用道具,在古装剧中,出现不符时代特点的衣着、纸张、器皿、文字,甚至一些道具明显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怎么能出现在千余年前呢。对于本画面来说,还要注意,人物是从背景走到现在的前景位置坐下的,那么,如果不使用跟焦技术的话,需要事前把焦点锁定到人物预期的最后位置,这就是所谓的“陷阱式”对焦,守株待兔而已。
这个场景就是上面的“陷阱式”对焦与曝光的实际应用,摄像机在人物出现之前,已经预定好了景别和曝光,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人物按照预先的情节需要,依靠固定的走位线路,使用适合的肢体语言进行行动演绎,只要别走出画面范围就行了。此时,摄像机就像一个固定的监控头,不要改变任何之前的设置,一切环境都是静止的,运动的是人物和情节道具,就是那突然出现的大客车也是导演安排的。
由于拍摄环境是真实的室内场景,不像影棚内的置景那么好安排机位和灯光,这两个镜头采用了广角镜头拍摄,这是狭小空间内的唯一解决办法,广角镜头虽然会导致画面线条的畸变,但是对于交代环境的作用更重要,这两组环境中,家居的摆设和各种日常环境的景物需要以真实、合理为标准,尽量营造一个让观众感觉很真实、很有时间感的场景,道具的选择也务求符合剧中人物的生活身份和个人特色。
依然是广角镜头拍摄,这三个镜头采用的是俯视大全景,巧妙地通过画面的桌椅和环境道具,安排人物的行动,或者通过楼梯的自然行走路径控制演员的表演区域,由于这些道具的限制,人物自然不可能走出这些道具预设的画面范围,这是一种安排场景与道具的技巧。比如,你要拍摄一个访谈类的人物,那么,给他安排一把椅子,就固定住了他的位置,前后景当然就在掌控中了,如果他习惯摇头晃脑、前俯后仰,影响跟焦与构图的话,那么,给他的椅子就不要有靠背,并且尽量小一些,如此,他只能“乖乖”在你的预先设想的构图范围内活动了,为了更好的效果,有时可能需要搞些这种“小把戏”。
这四幅画面其实是一个连续的摇跟镜头,在构图中,场景决定了人物的行走路线,那么,只需要摄像师跟着主体人物运动机器就行了,这里使用了俯视摇摄,拍摄中,根据人物的行走速度改变焦距,使人物在焦距和视角的连续变化中,始终保持初始画面中的位置,就像一个旁观者随着他们的行走跟着看一样。要注意的是,整个行走过程,焦点要时刻紧跟人物,不能因为焦距的改变而跑焦。
那么,这样的跟焦技术有两种解决办法,第一,使用专业的跟焦器和跟焦师。第二,使用较小的光圈,利用超焦距和大景深技术控制画面清晰度。说到跟焦技术,还要谈谈一个最常用的焦点变换技巧。通过前后焦点的改变,区分两个关注点。比如,这两幅画面,先是焦点在灯笼上,这个红灯笼道具的选择也是和画面主题环境相一致的,告诉观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气氛。之后,焦点转换到这个环境下人群的活动内容,这种镜头焦点的转移也是一种转场技巧,为后期剪辑提供更多的空间。
在场景和道具的选择中,我们在拍摄之前,应该仔细研读自己的剧本和拍摄的风格,尽可能有机会多找找,多看看,合适而恰当的场景和道具,对于主题表达来说,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相反,如果选择不当,可能导致要用更多的画面去弥补,甚至无法达到剧本的要求。好的摄像师要善于在信手拈来间轻松准确地表现导演意图,这是观察和感悟生活的功夫啊!
买菜做饭中的简单哲学
蔡元聊
再简单不过一道菜谱,简单到甚至乏味。简单无奇的描述,就像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里老阿婆每天独自吃的菜色。但是实际生活中,同一道简单菜谱由不同的人来炒,就出来了世间变幻的口味。导演许鞍华,故事讲的还是同样的故事,正如这简单的菜谱一样,没有餐馆的火辣调料,只有普通居家的轻淡与细腻,细细的讲出来,也见到了普通人之间暖暧的亲情。这一次,我们就来品尝这道清淡的家常菜吧。
天水围,本是香港远郊区县的一个贫民小村,几十年前开始大范围开发房地产,形成了一个以居住为主的社区,但是住在其中的人,也一样还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群。就在这个普通得有些乏味的地方,住着看似乏味的主人公。
我们在拍摄DV电影的时候,很明显经常需要表现日常生活的段落,而往往正是这些普通的段落,在剪辑时不易处理。下面就试举一例,看看老道的许鞍华如何处理。
电影中,为了描述独居的老阿婆的日常生活,在影片开始时有一段大概3分钟的简短段落,全部都是室内拍摄。
镜头直接利用了狭小空间中广角的视角,从跟拍老阿婆进门开始,由全景交代老阿婆的生活环境,然后直接切到厨房,再接阿婆的手部洗菜、切肉的特写,中间穿插阿婆的进境面部平常的表情。
再接下来,由一个“佛龛”的摇镜头直接推到阿婆炒菜的中景。香港老人是很迷信的,这一点把独居老人的特质尽显无疑。
之后的镜头剪辑非常出色,由炒菜直接剪到吃饭,再直接接刷碗;镜头由刷碗的手摇到阿婆面部木讷的表情,然后镜头的景别和构图几乎没有变化,直接剪到阿婆独坐桌边,表情依然木讷。几个镜头,时间长度完全一样。这种“顶针”的剪辑法(所谓顶针剪辑,就是由前后两个构图非常类似的镜头,
直接剪辑两个空间或时间内的镜头),可以产生很强烈的排比感或者反差对比效果,用来表现阿婆单调的独居生活再好不过。
不过,好戏还没有完。导演在这之后,竟然完全没有插入任何其他镜头,直接又重复了一遍阿婆炒菜的镜头,唯一区别是这一次灯光很暗,由一只短小的荧光灯照明。起先,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如此剪辑呢?但是仔细想想,所谓日常生活,所谓买菜、做饭,只有你会做饭才能看得出其中名堂。不过,所谓简单,也并不意味着乏味。
下面就是笔者最喜欢的一个段落,同样,导演还是用那一套极简的剪辑哲学,直接触动人心。
丧夫的张妈妈在厨房打扫,张家安(姑且随着张妈妈叫吧,一样还是同样的简单,部没有给儿子起个绰号小名什么的)拖着条烂牛仔裤过来,说是收拾屋子时找到的。张妈妈说是爸爸年轻时的裤子,没人穿就等丢掉了。
蒙太奇跳接,直接接到垃圾桶前张妈妈的特写。镜头视角完全就是一个旁人偷窥张妈妈私密的角度。她起先直接把裤子漫不经心的丢到垃圾桶里,但突然脸色就变了,把裤子从垃圾桶中取出,细心的叠好。这时的张妈妈,才开始意识到守寡多年,自己似乎已经忘记了已亡的丈夫。一个偷窥的视角,加上双手拖着仔裤、呆滞好久的张妈妈,此时的观众才有时间仔细品味个中滋味。机位变换得更远,依然是偷窥的视角,画面中2/3都是漆黑的墙面,情绪压抑至极。整部电影中一直乐观的张妈妈,终于迎来了唯一近乎黑白的闪回镜
头:痛哭流涕,悼念自己的丈夫。
这一系列剪辑,乍看根本没有什么技巧,但是仔细品味,可见导演是特意选择了一系列不易察觉的技巧,比如视角的选择,比如颜色的选择。比如张妈妈停顿的节奏变化,这一系列组织到一起,真的正像开头我们讲的:所谓剪辑,其实无非就是照着一道道简单的菜谱炒菜,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是否细心的调配,掌控火候。
在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我们看不到电影的痕迹,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的生活,同样这段生活也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看到了市井琐事,甚至可以闻到邻家的饭菜香味。我说我爱这部电影,我想很多人也会这样说,当我们的生活归于平静,当我们开始厌倦了那些所谓时尚的生活,我们同样会这样安排我们的生活。人有时候会期待自己的生活变成电影,但是等电影变成了生活,那种哲学的意味就升华了。
剧情介绍
1 天水围是繁华的香港都市中一处普通的社区,这里居住的大多是普通的香港劳动者,一辈子忙忙碌碌。安分守己,努力保持着自己平淡而安定的生活。
2 张家安是一个普通的香港中学生,会考结束,在家等着放榜。整天无所事事,但却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
3 张家安的母亲在超市水果区当售货员,她的丈夫已经死了,自己带着儿子住在天水围社区。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家有忙里忙外。生活虽然琐碎辛苦。但是和儿子家安的感情还比较融洽。
4 张家安和母亲每天过着非常平淡的生活,工作、吃饭、洗衣、晾衣,看起来了无生趣却也平静安详,代表着社区中大部分居民的生活状态。
5 张家安和母亲去参加姥姥的寿宴,张家安有两个舅舅,还有在国外念书的表姐弟。但是家安好像同他这些亲戚们也没有什么好沟通的,他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或许同家境比他好的表姐弟们,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是看得出来,一家人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
6 梁欢曾经以卖果蔬为生,年纪大了,唯一的一个女儿也死了,所以回到了小时候居住的天水围,算是落叶归根。
7 作为一个空巢老人,梁欢的生活非常简单,买菜、煮饭、吃饭,洗碗,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8 梁欢想去找份工作,一方面挣些钱,另一方面排遣一下生活的寂寞。她找到了张家安母亲所在的超市。家安母亲把她介绍给超市经理,这样,梁欢得到了一份在超市售卖蔬菜的工作。
9 张家安的母亲下班回家,在电梯口遇到了梁欢阿婆,双方才知道原来住在同一栋楼里。这两个工友兼同社区居民很快就成了朋友。
10 家安去了青年基督教会综合服务中心,这里兼有心理辅导的作用。家安觉得里面提出的问题很无聊,自己也不是真的信教,所以决定不再去了。
11 梁欢阿婆买了一台小电视,家安的母亲让家安帮忙扛到了楼上阿婆的家里。家安还帮助阿婆调合,阿婆非常感谢这俩母子。
12 家安接到电话说,外婆生病住院了,家安跑到超市去告诉母亲,母亲说正在上班没有时间,家安只好自己去医院看望外婆。
13 家安在医院碰见了表姐,之后,他们经常结伴来医院看望外婆,陪外婆聊天,外婆嫌医院的饭菜不好吃,家安和表姐给她带去家里煮的粥。
14 一次,因为表姐参加大学面试,家安独自看望外婆,外婆对家安说,你母亲很能干,很年轻的时候就出来做辛苦工,供两个弟弟去外国念书,你一定要听话,让妈妈开心。
15 梁欢阿婆送了很好的冬菇给家安的母亲,在饭桌上,家安一边吃着冬菇,一边听母亲说梁欢阿婆的故事,阿婆女儿死了,仅有的一个外孙还住在沙田,老人家生活很是孤单。冬菇本来是买给外孙的,可是人家不要。
16 家安母亲陪阿婆去沙田看外孙,可是没有看到,只是和外孙的父亲,自己曾经的女婿吃了一顿饭。阿婆还给外孙买了金项链,给他的父亲和继母买了戒指,但是被拒绝了。
17 回来的车上。阿婆将项链和戒指都送给了家安母亲,家安母亲说,我先帮你收着吧。如果你以后用钱困难,尽管找我。
18 家安的大舅来到家安家,问他会考怎么样,家安说不知道,如果不好就出去做工。大舅对他说:“如果考不好就送你出国读书,钱我来出”。
19 中秋节到了,家安母亲和梁欢阿婆一起出去采购,之后,三个人在家安家里一起过了一个中秋节。
20 很多香港市民在户外广场上,点起灯笼,点燃蜡烛,许多小家庭汇成大家庭,共同庆祝中秋节。天水围又是万家灯火,生活还将继续,普通人的故事还将继续。
《天水围的日与夜》
白描“浮世绘”式的剧本创作
玄 武
按照典型环境造就典型人物的理论,《天水围的日与夜》这样一部描写普通人世俗生活的影片自然少不了一个典型的平民生活场景。这个场景就是片名中的“天水围”,一个大都市中普通的平民社区。
这里有着终日忙忙碌碌却又所得不多的普通人。编剧比较重视对这样一个极普通然而可能又是现代社会中最为真实的生活场景的展现。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土地的紧张,大都市中的平民社区往往也用高楼大厦代替以往杂乱的居民区。天水围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了现代部市印记的社区。然而这里的人仍然按照最标准的平民的生活方式,早起上班、上学。编剧在影片开头用一组在超市工作的画面诉说着这里的居民最平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张家安的母亲在社区附近的超市上班,负责水果类商品的售卖,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下了班换下工作服的张母又像普通人一样在超市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居民区的周围总是会有大的超市,因为老百姓能够在这里买到他们所需的廉价商品。编剧让故事在最为生活化的场景中展开了,从超市到家,既是工作,也是生活。张家安的母亲回到家后做着日常的家务,做饭、洗衣、晾衣,透过张家阳台的窗户,可以看见外面的万家灯火。
在这个社区中,在这个城市里还有无数这样的普通家庭,按照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规律在完成生命的主要内容。编剧用同样的手法变现了社区中另一位居民梁欢的生活。步入老年的梁欢的生活环境显得更加简单,农产品市场、社区广场,居民楼、家构成了她主要的生活空间。应该说,环境造就了人的生活方式,居民楼、超市、农贸市场、工作、家务、上学、考试构成了天水围的居民的日常生活。会考结束在家里等放榜的张家安和母亲去大酒楼参见亲戚的寿宴,在那些出国读书的表姐妹面前显得无所事事,而他的母亲在有钱的弟弟面前也显得有些局促。
虽然亲戚们之间感情不错,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离开熟悉的、安定的惯常环境,还是有些不适应。在描述普通人生活的时候,编剧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与造就这种生活方式的环境关系,从极为普通的地方入手,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天水围的日与夜》从环境入手表现人的生活,这种平实的编剧方式,可以便平淡的故事具有人情味,用生活的气息冲淡了香港这座繁华都市的金钱气息。我们以前多次提过,Dv相比于电影,更容易捕捉生活的细节,生活化的剧本,生活化故事,这是DV剧本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天水围的日与夜》的三个主要人物从年龄上看是香港三代人的代表,一个 年轻学生,处在学校和社会之间;一个中年妇女,工作和家庭两头忙;一个老年妇女,忙碌了一辈子后,过着平淡晚年生活。从他们的生活、能力、性格来看,都是绝对的普通人。张家安学习成绩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甚至没有年青人特别的叛逆。他的母亲做着普通的工作,早出晚归,忙里忙外。老年妇女梁欢生活简单,吃喝拉撒而已,似乎是平静的像一潭死水。然而,在琐碎而平淡的生活中,这些普通人依旧热情、乐观,作为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张家安,没有沾染什么恶习,他的母亲乐于助人,心地善良,老阿婆梁欢也努力给单调的生活添些乐趣,找工作、买电视,还有她贴了一墙的照片,似乎在说明她内心追求有趣的生活。
编剧借由他们传达出这样的意义。正是这些普通人平凡的生活,造就了社会的稳定,也正是这些人辛勤的工作,使得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获得了不平凡的发展。张家安日后可能会像他母亲一样,找个普通的工作,一天一天按同一节奏活下去,而他的母亲也会像梁欢一样退休在家养老,过更加平淡的生活,而梁欢过去则像张家安和他的母亲一样,辛勤工作一辈子,做了一辈子普通人。社会中的普通人就是如此薪火相传,不断轮回。然而影片给人的感觉不是惨淡悲凉,而是温暖和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有几个人不是在过这种普通的生活,又有谁能说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没有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是编剧非常高明的地方,从表面的平凡普通传递出一种伟大的精神,一个群体中正是有了不计其数的踏实的普通劳动者,才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在张家安的外婆向他讲述母亲年轻时的辛苦生活时,突然出现了黑白照片,是过去普通香港女工的工作照,可能里面就有张家安的母亲。
这样的画面让观众更加觉得普通人仿佛就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缩影。在普通百姓生活和工作背后,是整个社会的状态,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编剧方式。生活就是由长久的平淡琐碎,夹杂在其中的点滴欢乐和悲伤,以及注定躲不过去的大喜大悲组成。《天水围的日与夜》显然将重点放在了生活最基本的层面,也就是长久的平淡与琐碎。编剧这种关注现实的编剧方法,不是立足于对社会的批判或阴暗面的揭露,而是体现普通人勤奋、吃苦耐劳,他们的生活是平凡而温暖的。正如开头所说的,编剧仿佛是创作了一幅白描的“浮世绘”(图12),没有喧嚣,没有醉生梦死,只有简单的透明的生活。看似简单,然而编剧似乎是对生活来了一个去粗取精,其体现的精神内核十分的纯净。我们DV创作者能不能在描摹普通生活的时候达到这样的效果呢,似乎很多人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往往觉得生活中总是缺少刺激元素,殊不知最好的美酒也是用普通的粮食酿造出来的。从《天水围的日与夜》中,我们可以找到剧创作的一个方向,就是更加认真的、带有敬意的关注普通人,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场景布置与道具
在影视拍摄中,场景的选择和道具的安排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准备工作。根据题材不同和影片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场景可以最直观地表达主题。而场景中的道具,有时候是真实的环境,有时候需要人为摆设,处理得当,即可不露痕迹,又可辅助表达画面含义。
或许,在故事性的影片中,更多场景和道具要依靠美工和导演共同完成,甚至是完全制作一套专用的环境,很多大片投资大,钱部花不完,那么,想拍什么就做什么,几分钟的镜头可能花上十万百万。我们众多的DV爱好者也不必限馋,咱没那么财大气粗,也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运用构图的取舍和力所能及的安排与构建,一样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
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取材于常见的生活题材,场景与环境也大多为我们身边的平常景致,那么,这次就以这部平民化视角的影片看看在拍摄中,如何利用场景和道具,如何用构图与光线切合主题的。
这三幅截图都是在一个超市环境中拍摄的,超市环境的特点较为鲜明:光照要尽可能均匀、多样化的商品构成了色彩丰富的视觉元素、空间虽然宽阔,但是铺满琳琅的各种商品,组建了不同的景物层次。
前景使用了不同的水果,形成一组集中的视觉元素,适当失焦,仅作环境说明。中间部分劳作的人物则是焦点,其操作的动作是这个镜头的主要内容。上面空间设置了一排价格标版,与后面背景人物的选购和整理台面部作为环境因素存在,起到衬托和进一步烘托主体人物的作用。主体与背景陪体之间采用了标准的黄金分割线安排构图,中间主体可以在左右两个黄金点间移动。整个镜头的色彩比较统一,没有使用特别显眼的不同色调,暗示一种平和、常态的秩序感。
与图1相似,这是一个单人加环境的画面,人物位于右侧黄金线附近。左侧大部分面积安排出超市的真实环境,这样的构图和场景,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看上去很真实也很亲切,虽然此时的场景物品较为复杂,但是,因为大多数观众对此场景司空见惯,因而不会因商品画面的繁杂而影响对主体人物的关注。这也提醒我们一点,那就是,如果要拍摄的环境是大家非常熟悉和认知度很高的话,环境的画面重量,也就是对观众的视觉影响力其实是降低的,甚至给人一种熟视无睹的感觉。相反,如果一个环境大家没有或者很少见到,那么,哪怕一点信息或细节都会吸引人的注意力,在拍摄之前,我们应该仔细考察一下为好。
这个场景相对工整,并巧妙地利用购物车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节奏与韵律感的形成得益于恰当而相似的重复,这种重复的作用是,把重复内容的画面单一化,打包成了一个区域,以一个整体的力量充当画面的组成素材,而不是众多的纷乱。就像沙漠的沙丘,规律性的千篇一律组成一个整体的视觉区块,再多的沙丘也无法让观众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反倒是,一只骆驼、一株沙棘、甚至一块小小的绿色,都会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而被凸显出来,这就是与众不同的力量,哪怕这视觉中心在画面中占据很小的面积,但它的作用却是决定性的。
利用镜子的成像拍摄人物动作是很常用的手法,但是,在拍摄中,一些细节还是要注意的,比如,摄像机和灯光等不要进入画面或者让人感觉到存在,镜子前的道具摆放要事先安排准确,仿佛在不经意间放置一样,其实,重要的是不要遮挡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人物表演时也要准确把握移动范围,不要“越界”。不要期望通过摄像机的焦距调整和机位移动改变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那样给人感觉太随意而粗糙,当然,你要是拍摄纪录片,反倒会真实一些,因地制宜吧。
这两个画面使用了吊灯作为道具之一,交代了环境,同时,表现了灯的照射范围内与外的差异。图5的灯光效果直接形成了画面左右两个部分的明显照度区别和色温区别,一明一暗、一暧一冷。我们可以经常使用这种手法才拍摄,比如,寒冷的雨夜与温暖光线下的室内形成对比,明亮的橱窗和清冷寂寥的街道对比等等,部可以突出表达摄像者的意图。图6则通过灯光的强度形成亮度区,也是焦点区,背景的色温接近,只是照度较低,形成背景作用。当然,这里面的灯只是道具,现场的布光拍摄以这个道具为基础,并不一定仅此一个光源就能达到摄像机的照度要求,重要的是,布光一定要保持现场道具的光线感,不能太突兀。
这个画面的前景是主体,中间桌面上的酒杯和若干食物与背景中的几个人作 为陪体,交代了环境气氛和现场活动的内容,这里面不要忽视桌面上的道具选择,一定要符合当时的时代、时间、活动内容等基本常识。经常看到很多影视剧乱用道具,在古装剧中,出现不符时代特点的衣着、纸张、器皿、文字,甚至一些道具明显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怎么能出现在千余年前呢。对于本画面来说,还要注意,人物是从背景走到现在的前景位置坐下的,那么,如果不使用跟焦技术的话,需要事前把焦点锁定到人物预期的最后位置,这就是所谓的“陷阱式”对焦,守株待兔而已。
这个场景就是上面的“陷阱式”对焦与曝光的实际应用,摄像机在人物出现之前,已经预定好了景别和曝光,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人物按照预先的情节需要,依靠固定的走位线路,使用适合的肢体语言进行行动演绎,只要别走出画面范围就行了。此时,摄像机就像一个固定的监控头,不要改变任何之前的设置,一切环境都是静止的,运动的是人物和情节道具,就是那突然出现的大客车也是导演安排的。
由于拍摄环境是真实的室内场景,不像影棚内的置景那么好安排机位和灯光,这两个镜头采用了广角镜头拍摄,这是狭小空间内的唯一解决办法,广角镜头虽然会导致画面线条的畸变,但是对于交代环境的作用更重要,这两组环境中,家居的摆设和各种日常环境的景物需要以真实、合理为标准,尽量营造一个让观众感觉很真实、很有时间感的场景,道具的选择也务求符合剧中人物的生活身份和个人特色。
依然是广角镜头拍摄,这三个镜头采用的是俯视大全景,巧妙地通过画面的桌椅和环境道具,安排人物的行动,或者通过楼梯的自然行走路径控制演员的表演区域,由于这些道具的限制,人物自然不可能走出这些道具预设的画面范围,这是一种安排场景与道具的技巧。比如,你要拍摄一个访谈类的人物,那么,给他安排一把椅子,就固定住了他的位置,前后景当然就在掌控中了,如果他习惯摇头晃脑、前俯后仰,影响跟焦与构图的话,那么,给他的椅子就不要有靠背,并且尽量小一些,如此,他只能“乖乖”在你的预先设想的构图范围内活动了,为了更好的效果,有时可能需要搞些这种“小把戏”。
这四幅画面其实是一个连续的摇跟镜头,在构图中,场景决定了人物的行走路线,那么,只需要摄像师跟着主体人物运动机器就行了,这里使用了俯视摇摄,拍摄中,根据人物的行走速度改变焦距,使人物在焦距和视角的连续变化中,始终保持初始画面中的位置,就像一个旁观者随着他们的行走跟着看一样。要注意的是,整个行走过程,焦点要时刻紧跟人物,不能因为焦距的改变而跑焦。
那么,这样的跟焦技术有两种解决办法,第一,使用专业的跟焦器和跟焦师。第二,使用较小的光圈,利用超焦距和大景深技术控制画面清晰度。说到跟焦技术,还要谈谈一个最常用的焦点变换技巧。通过前后焦点的改变,区分两个关注点。比如,这两幅画面,先是焦点在灯笼上,这个红灯笼道具的选择也是和画面主题环境相一致的,告诉观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气氛。之后,焦点转换到这个环境下人群的活动内容,这种镜头焦点的转移也是一种转场技巧,为后期剪辑提供更多的空间。
在场景和道具的选择中,我们在拍摄之前,应该仔细研读自己的剧本和拍摄的风格,尽可能有机会多找找,多看看,合适而恰当的场景和道具,对于主题表达来说,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相反,如果选择不当,可能导致要用更多的画面去弥补,甚至无法达到剧本的要求。好的摄像师要善于在信手拈来间轻松准确地表现导演意图,这是观察和感悟生活的功夫啊!
买菜做饭中的简单哲学
蔡元聊
再简单不过一道菜谱,简单到甚至乏味。简单无奇的描述,就像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里老阿婆每天独自吃的菜色。但是实际生活中,同一道简单菜谱由不同的人来炒,就出来了世间变幻的口味。导演许鞍华,故事讲的还是同样的故事,正如这简单的菜谱一样,没有餐馆的火辣调料,只有普通居家的轻淡与细腻,细细的讲出来,也见到了普通人之间暖暧的亲情。这一次,我们就来品尝这道清淡的家常菜吧。
天水围,本是香港远郊区县的一个贫民小村,几十年前开始大范围开发房地产,形成了一个以居住为主的社区,但是住在其中的人,也一样还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群。就在这个普通得有些乏味的地方,住着看似乏味的主人公。
我们在拍摄DV电影的时候,很明显经常需要表现日常生活的段落,而往往正是这些普通的段落,在剪辑时不易处理。下面就试举一例,看看老道的许鞍华如何处理。
电影中,为了描述独居的老阿婆的日常生活,在影片开始时有一段大概3分钟的简短段落,全部都是室内拍摄。
镜头直接利用了狭小空间中广角的视角,从跟拍老阿婆进门开始,由全景交代老阿婆的生活环境,然后直接切到厨房,再接阿婆的手部洗菜、切肉的特写,中间穿插阿婆的进境面部平常的表情。
再接下来,由一个“佛龛”的摇镜头直接推到阿婆炒菜的中景。香港老人是很迷信的,这一点把独居老人的特质尽显无疑。
之后的镜头剪辑非常出色,由炒菜直接剪到吃饭,再直接接刷碗;镜头由刷碗的手摇到阿婆面部木讷的表情,然后镜头的景别和构图几乎没有变化,直接剪到阿婆独坐桌边,表情依然木讷。几个镜头,时间长度完全一样。这种“顶针”的剪辑法(所谓顶针剪辑,就是由前后两个构图非常类似的镜头,
直接剪辑两个空间或时间内的镜头),可以产生很强烈的排比感或者反差对比效果,用来表现阿婆单调的独居生活再好不过。
不过,好戏还没有完。导演在这之后,竟然完全没有插入任何其他镜头,直接又重复了一遍阿婆炒菜的镜头,唯一区别是这一次灯光很暗,由一只短小的荧光灯照明。起先,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如此剪辑呢?但是仔细想想,所谓日常生活,所谓买菜、做饭,只有你会做饭才能看得出其中名堂。不过,所谓简单,也并不意味着乏味。
下面就是笔者最喜欢的一个段落,同样,导演还是用那一套极简的剪辑哲学,直接触动人心。
丧夫的张妈妈在厨房打扫,张家安(姑且随着张妈妈叫吧,一样还是同样的简单,部没有给儿子起个绰号小名什么的)拖着条烂牛仔裤过来,说是收拾屋子时找到的。张妈妈说是爸爸年轻时的裤子,没人穿就等丢掉了。
蒙太奇跳接,直接接到垃圾桶前张妈妈的特写。镜头视角完全就是一个旁人偷窥张妈妈私密的角度。她起先直接把裤子漫不经心的丢到垃圾桶里,但突然脸色就变了,把裤子从垃圾桶中取出,细心的叠好。这时的张妈妈,才开始意识到守寡多年,自己似乎已经忘记了已亡的丈夫。一个偷窥的视角,加上双手拖着仔裤、呆滞好久的张妈妈,此时的观众才有时间仔细品味个中滋味。机位变换得更远,依然是偷窥的视角,画面中2/3都是漆黑的墙面,情绪压抑至极。整部电影中一直乐观的张妈妈,终于迎来了唯一近乎黑白的闪回镜
头:痛哭流涕,悼念自己的丈夫。
这一系列剪辑,乍看根本没有什么技巧,但是仔细品味,可见导演是特意选择了一系列不易察觉的技巧,比如视角的选择,比如颜色的选择。比如张妈妈停顿的节奏变化,这一系列组织到一起,真的正像开头我们讲的:所谓剪辑,其实无非就是照着一道道简单的菜谱炒菜,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是否细心的调配,掌控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