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服务于学术象牙塔的出版社,中华书局堪称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书局的创办者陆费逵先生,驾鹤西游70年后,生平已渐渐为世人淡忘。当年曾有三位“伯鸿先生”名满上海滩,一位是陆伯鸿,大商人;一位是费伯鸿;还有一位陆费伯鸿,也就是陆费逵,伯鸿是他的字。从前人们往往将这三位弄混。有趣的是,这位陆费伯鸿,既可称为陆伯鸿,也可以称为费伯鸿,“陆费”是合姓,由陆、费两姓合并而来。
“陆费”这类合姓,与“兼祧”有关,出现得很晚。与姓氏紧密相关的“祧”,指的是祭祀祖先的家庙。姓就如同家庙的徽标,一家一姓,但徽标相同也未必是同一家人,因为姓大家小。中国人一向敬祀祖先,祖先就是我们的神,天底下祖先最大,孝在忠前,祖先的灵魂、精神可以通过藏在屋梁上的家谱、供在祠堂中的牌位,永远再现;墓中的祖先,永远在关注着子孙们,并因子孙而光荣或耻辱;祖坟上升起的青烟,则喻示着祖先在庇护着孝子贤孙们。这是一条生生不已的链,家族中的每个人都在这条链上,所以每个人都负有家族的责任。
这条家族血链的延续乃是头等大事。家族内以个体的生命存续、各分支的存续,来保证整个家族链的存续。旧时最严厉的刑罚,并非对某个人残酷的车裂、凌迟,而是灭绝整个家族,这就是史书上屡屡见到的“族灭”。
家族血链可能出现“断捻”。此时就需要外力介入,为家族引进承前启后的种子,称做过继。这种“人才引进”,有许多严格限制,原则上以同姓本宗为主(“过房”),退而求其次,就到远亲、姻亲中选。三国时,东吴将军朱治早年无子,过继了施姓外甥做自己的儿子,这就是将军朱然。朱治后来有了亲生儿子,所以朱治死后,朱然申请认祖归宗,回复本姓,但没有得到孙权的批准。直到朱然死后,他这一支才重新姓施。
偶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人需要承嗣两家的香火。比如已经过继到另一家去,但本家却眼看又要中绝,这时就出现“兼祧”,就是一子顶两门。中国历史上一直禁止重婚,妾媵之辈不能与正妻并论,但有兼祧责任的男子却可以娶两位正妻,俗称“两头大”,两位妻子各自承担一家的子嗣再生产工作。
如果兼祧两家却又不同姓,就成了难题。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隔一代换一姓,两个姓轮流使用,父子异姓,祖孙同姓。但陆费家族所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
陆费逵的先祖本姓费,郡望在山东。明代时,由吴兴徙桐乡,入赘陆氏,改姓陆。后来吴兴的费氏也断了男丁,于是陆氏的男子便兼祧陆费两氏,合陆费两姓为“陆费氏”。这是第二种异姓兼祧的方法。从21世纪向回看,无论哪一种方法,似乎都弥漫着东方色彩的荒唐与诡异,但这就是我们的传统。
陆费这样的合姓,并非独此一族。湖南的蔡林氏,与之相似。蔡林氏本姓林,后兼祧舅家蔡氏,为合姓蔡林氏,蔡和森、蔡畅兄妹就是蔡林氏家族的成员,所以他们的本姓是林。此外浙江还有合姓陈方氏,大致也差不多。汴州方氏的后裔,在明代入赘于崇德陈氏,改姓陈。五世以后,在乾隆年间改为合姓陈方氏。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大量的复姓,比如司马、诸葛、夏侯,复姓与单姓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姓中多出一字,都是头上的一顶帽子。而合姓既姓甲,又姓乙,为了兼祧甲乙两氏,就得肩挑两副担子,一颗头上同时戴两顶帽子,所以合姓不是复姓,是同时姓两个姓。
时代发展了,今后不会再有合姓,但看起来如同合姓的 “陆费”“陈方”“蔡林”等冠于名字之前的“姓”,却还会被创造出来。可以举首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女士为例。
她是西北军抗日将领方振武的孙女,本名方安生,后来与陈氏结婚,以夫姓冠前,本姓置后,婚后名曰陈方安生。这种情况多见于香港地区,比如公众人物叶刘淑仪、杜叶锡恩等。这种陈方氏,其实古已有之,就是婆家姓加上娘家姓,只不过将闺名直接标出而已。比之于西方与日本妇女婚后改姓婆家姓,还是能强调女子的一点点独立。
还有一种情况是以夫妇的姓氏合起来,作为一种合姓冠于子女名前,但这些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姓,也不是合姓。因为这类“姓氏”几乎没有继承延续的功能。
作者为文史学者
“陆费”这类合姓,与“兼祧”有关,出现得很晚。与姓氏紧密相关的“祧”,指的是祭祀祖先的家庙。姓就如同家庙的徽标,一家一姓,但徽标相同也未必是同一家人,因为姓大家小。中国人一向敬祀祖先,祖先就是我们的神,天底下祖先最大,孝在忠前,祖先的灵魂、精神可以通过藏在屋梁上的家谱、供在祠堂中的牌位,永远再现;墓中的祖先,永远在关注着子孙们,并因子孙而光荣或耻辱;祖坟上升起的青烟,则喻示着祖先在庇护着孝子贤孙们。这是一条生生不已的链,家族中的每个人都在这条链上,所以每个人都负有家族的责任。
这条家族血链的延续乃是头等大事。家族内以个体的生命存续、各分支的存续,来保证整个家族链的存续。旧时最严厉的刑罚,并非对某个人残酷的车裂、凌迟,而是灭绝整个家族,这就是史书上屡屡见到的“族灭”。
家族血链可能出现“断捻”。此时就需要外力介入,为家族引进承前启后的种子,称做过继。这种“人才引进”,有许多严格限制,原则上以同姓本宗为主(“过房”),退而求其次,就到远亲、姻亲中选。三国时,东吴将军朱治早年无子,过继了施姓外甥做自己的儿子,这就是将军朱然。朱治后来有了亲生儿子,所以朱治死后,朱然申请认祖归宗,回复本姓,但没有得到孙权的批准。直到朱然死后,他这一支才重新姓施。
偶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人需要承嗣两家的香火。比如已经过继到另一家去,但本家却眼看又要中绝,这时就出现“兼祧”,就是一子顶两门。中国历史上一直禁止重婚,妾媵之辈不能与正妻并论,但有兼祧责任的男子却可以娶两位正妻,俗称“两头大”,两位妻子各自承担一家的子嗣再生产工作。
如果兼祧两家却又不同姓,就成了难题。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隔一代换一姓,两个姓轮流使用,父子异姓,祖孙同姓。但陆费家族所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
陆费逵的先祖本姓费,郡望在山东。明代时,由吴兴徙桐乡,入赘陆氏,改姓陆。后来吴兴的费氏也断了男丁,于是陆氏的男子便兼祧陆费两氏,合陆费两姓为“陆费氏”。这是第二种异姓兼祧的方法。从21世纪向回看,无论哪一种方法,似乎都弥漫着东方色彩的荒唐与诡异,但这就是我们的传统。
陆费这样的合姓,并非独此一族。湖南的蔡林氏,与之相似。蔡林氏本姓林,后兼祧舅家蔡氏,为合姓蔡林氏,蔡和森、蔡畅兄妹就是蔡林氏家族的成员,所以他们的本姓是林。此外浙江还有合姓陈方氏,大致也差不多。汴州方氏的后裔,在明代入赘于崇德陈氏,改姓陈。五世以后,在乾隆年间改为合姓陈方氏。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大量的复姓,比如司马、诸葛、夏侯,复姓与单姓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姓中多出一字,都是头上的一顶帽子。而合姓既姓甲,又姓乙,为了兼祧甲乙两氏,就得肩挑两副担子,一颗头上同时戴两顶帽子,所以合姓不是复姓,是同时姓两个姓。
时代发展了,今后不会再有合姓,但看起来如同合姓的 “陆费”“陈方”“蔡林”等冠于名字之前的“姓”,却还会被创造出来。可以举首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女士为例。
她是西北军抗日将领方振武的孙女,本名方安生,后来与陈氏结婚,以夫姓冠前,本姓置后,婚后名曰陈方安生。这种情况多见于香港地区,比如公众人物叶刘淑仪、杜叶锡恩等。这种陈方氏,其实古已有之,就是婆家姓加上娘家姓,只不过将闺名直接标出而已。比之于西方与日本妇女婚后改姓婆家姓,还是能强调女子的一点点独立。
还有一种情况是以夫妇的姓氏合起来,作为一种合姓冠于子女名前,但这些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姓,也不是合姓。因为这类“姓氏”几乎没有继承延续的功能。
作者为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