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与“打”引发的道德反思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9yky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座,就是人们从座位上站起来,把爱心留给“老、弱、病、残、孕”,把微笑带走。可这样一件简单而有爱心的小事,现在却很少有人做得到,即使做了,有的受益者也不知回报,哪怕是“谢谢”两字也不会说,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缺少谦让与礼受。于是,“礼貌让座”不仅演变成了“恶意逼座”“喋血抢座”,催生了“让座红包”,也引发了继“扶还是不扶”之后的一场关于“让还是不让”的道德讨论。是秩序被破坏了,还是权利被忽视了?公民精神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呢?
  日前,若干则与让座相关的新闻迅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在百度上搜索相关网页,这样的报道竟有140万条之多,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 小事变大型
  2012年10月7日上午8时许,在广州地铁4号线车陂南站,一个男青年上车时欲插队争抢座位,与一位六旬老人发生口角。上车之后,尽管座位空余,但老人与男青年之前的争执并未停止,反而继续升级,最终大打出手,老人的鼻子被打破,男青年的耳朵被咬掉一块,鲜血淋漓。据现场目击者描述,由于双方打斗过于激烈,周围乘客无人敢上前制止。老人一直将男青年按在坐椅上,动弹不得。直至到站后,方才由乘务员将两人送至派出所处理。据悉:老人68岁,从红十字会退休;男青年28岁,是一名教师。
  简评:“教师与老人抢座,血溅车厢”这样的新闻标题颇显血腥,但这件事所折射出来的道德危机,值得深思。打架解决不了问题,如果这种矛盾能够止于知耻、止于理解、止于宽容、止于尊重,那么这样的矛盾就不会产生,文明搭乘的实现也就容易得多了。
  2.误会升级型
  2012年8月末,各地报刊均报道了公共交通上发生的系列让座事件——
  在杭州一辆公交车上,一个小伙子因未给抱小孩的女子让座,被该女子的丈夫连扇5个耳光。据司机描述,小伙子当时坐的并非爱心专座,且这名小伙子腿有残疾。
  在济南一辆公交车上,一个年轻母亲因为没人给自己3岁的孩子让座而扇一男子耳光,并称“是替你妈妈教育你”。随后男子表示自己因为喝了酒头晕而没有让座,二人在众人劝说下达成和解。
  在上海地铁8号线上,一名男子误会同车厢某女子不给带小孩的妇女让座,大骂对方“垃圾”,另一名乘客因劝架而被打。事后经民警调解,发现这起风波只是一场误会。
  简评:这些“不让座被抽耳光”的事件,让人见识了什么叫道德暴力。打人者的逻辑在于,面对“老、弱、病、残、孕”,让座是一种基本的素质和美德,在“口頭教育”没能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动手”就成了必然的、正义的选择。但是暴力维护不了道德秩序,更解决不了道德的问题。依靠强制和暴力来维护道德,只不过是将道德作为个人私欲的遮羞布,最终无益于道德维护。
  3. “倚老卖老”型
  “你还不让座呀?你们没有资格坐这一排位子,这些位子是‘老、弱、病、残、孕’的专座。” 2012年10月初,湖南株洲一位老人挤上公交车后发现没有座位,让一位坐在“老、弱、病、残、孕”专座的小女孩让座。小女孩没说一句话就起身让出座位,老人一屁股坐下,也没有说声谢谢。
  简评:有的媒体批评这位老人“为老不尊”,不知礼受。的确,一些老人被让座后受之泰然的姿态让不少年轻人直呼“受不了”,但仔细想一想,人的身体随年龄的老化而变得衰老后,大脑和智力也会出现明显的退化,对某些脾气暴躁、对让座不言谢甚至“逼座”的老人,年轻人应该从心理上给予他们理解、从行动上给予他们帮助,而不是批评指责、激化矛盾。
  4.红包感谢型
  84岁的老人胡国柱和老伴肖小梅家住湖南株洲市荷塘区新屋街,从2009年5月开始,老两口就把感谢信预备好,乘车时送给那些给他们让座的人。2012年9月25日起,老两口又在感谢信上,加上一元钱的红包,每天乘车遇到让座的人把一个一元钱的红包和一封感谢信送给让座的人,以此表示感谢。至今,两位老人共打了12个红包,其中送出了9个。
  无独有偶,重庆市84岁的退休老干部代正兴,出门乘公交的时候,总是事先准备好装有亲手书写的感谢信和2元人民币的红包,当有人主动给他让座时,老人就会把红包赠与让座者。代正兴说,这样做一是对让座人的感谢和表彰,二是替让座者付上车票钱。在老人赠送红包的过程中,与胡国柱老夫妻所遇的情景相似,无论是接受或是不接受红包者,都对老人的这一做法表示了由衷的敬意。
  简评: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否给“老、弱、病、残、孕”主动让座,并不是法律所规定的必须行为。年轻一族无时无刻不处在生活、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包围中,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能在拥挤的车厢里找到一个座位稍稍放松一下,不主动让座确实也情有可原。尽管道德要求不像法律要求一样,必须是强制的,但它也不能因为你有“原因”就可以有特例或特权。给予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孕”予帮助是每一个人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对受让者来说,给让座的人道谢,是一种起码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这不但是对善举的一种赞扬,也是对尊老扶弱美德精神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更是受让者自身品德与修养的体现。相互的理解和尊重,远比老人手中的“让座红包”更有含金量。
其他文献
下面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全面理解材料,并结合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山东省东营市一中)  今天将要结束,明天也将会结束,难以结束的是昨天。  ——【阿根廷】安东尼奥波契亚    如果将世界比作茫茫大漠,那么人们便是跋涉的旅者。有的人为磕绊而悲伤,有的人因平坦而欣喜。然而一夜过去,任何人都要继续赶路。为昨天或喜或悲的人,将沉湎过去无法释怀;只有将昨天结束的人,才能无枷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看文看题”,这明确告诉了大家拟一个好标题的极端重要性,如安徽省2010年作文要求围绕阮元的《吴兴杂诗》“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谈感悟和启发,标题《淡妆浓抹需相宜》《别放错了地儿》《因地制宜成就伟业》就很好,显得简洁准确而新颖,而标题《人生之悟》《一道清流润万千》《思维左右自己》则让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得分可想而知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半”有朦胧美,“半”有残缺美;“半”是恰到好处,“半”意味可休整待发。明代文人梅鼎祚作《水乡》一诗云: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清代文人李密庵作《半半歌》有句云: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而纠缠。“半”字之道,寓意颇深,细细品琢,耐人寻味。酒半酣好,花半吐媚,“半”字的人生又何尝不令人品味呢?  请以“半”为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一篇好作文就像一个漂亮的女子,需要装扮装扮,比如拟一个耀眼的标题,比如立一个深远的主旨,而选用富有美感的词语能让作文增色不少。  一、具有动态美的词  动词具有可感性,是文章活的灵魂,运用得妙,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令人耳目一新;运用得有灵气,能增强文章的气韵,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家沈祖连在《小山村》中写道:“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根,塞到医生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高考作文,事关重大。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指出:“谈及高考,有一种说法:‘得数学者得天下’……我们说:‘得数学者未必得天下,失作文者必定失天下。’因为,70分的作文占江苏高考总分的14.6%,而且充满变数,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我们多年阅卷的真切体会。”  高考作文,需要每位考生用心对待。在最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考生必须以热情的目光、平和的心态和审慎的精神去迎接高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高考作文的考查目标主要就是两点:其一,学会将单纯的感受升华为感想;其二,拥有对语言推敲的敏锐度。而这两点就是文章立意的“深刻性”和文章内容的“感染力”。  那么,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训练才能提高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精度呢?我想,可能有三个方面需要考生注意: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语言抓人;用身边的小事情感动人,用哲理的反思使思想感人。  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抓人”  要做到“生动的细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一世,总有些片断当时看着无关紧要,而事实上却牵动了大局。  ——萨克雷  任何领域都不会对有才能的人关上大门,既然眼前有广阔的天地,身上又有一双翅膀,那么你就有飞翔的权利。  ——雨果  事业有成,且别以为是“命运”之神为你带来的。“命运”之神本身没有这个力量,而是被“辨别”之神支配的。  ——约翰多来登  请根据上面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
期刊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沈佳宜因为肚子疼,没能在考场上正常发挥,后来她坐在柯景腾面前失声痛哭,说:“我什么都不会,只会读书,可是还是考不好……”  这一幕,让我回想起我的那点事。  从小到大,我都是正儿八经的好学生,初中、高中进的都是学校里的重點班,而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许多人眼里,我升上高三,就等于一只脚已踏进了大学。但命运跟我开了个小小的玩笑。第一次高考结束,我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传说,佛祖的前身是位国王。有一回,他看见—只饥饿的老鹰正在追捕一只鸽子,慈悲心起,把鸽子藏进怀里。老鹰说:“那你就忍心看着我饿死吗?”佛祖命人取来天平,他愿意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与鸽子同等重量的肉还给老鹰。可无论佛祖割多少肉都无法与鸽子的重量相等。最后,佛祖亲自跳上天平,天平的两端终于相等了。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篇不少于800的文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河南省淮阳中学)  人们在冷天游泳时,大约有三种适应冷水的方法:有些人先蹲在池边,将水撩到身上,使自己能适应之后,再进入池子游;有些人则可能先站在浅水处,再试着步步向深水走,或逐渐蹲身进入水中;还有一些人,做完热身运动,便由池边一跃而下。据说最安全的方法,是置身池外,先行试探;其次则是置身池内,渐次深入;至于第三种方法,据说可能造成抽筋甚至引发心脏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