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好一半文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553152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考前经验谈
  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看文看题”,这明确告诉了大家拟一个好标题的极端重要性,如安徽省2010年作文要求围绕阮元的《吴兴杂诗》“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谈感悟和启发,标题《淡妆浓抹需相宜》《别放错了地儿》《因地制宜成就伟业》就很好,显得简洁准确而新颖,而标题《人生之悟》《一道清流润万千》《思维左右自己》则让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得分可想而知。那么好标题的标准有哪些?又如何拟好标题呢?我认为:
  一是要“实”。即标题要立足于“小”而“准”,不要“大”而“空”,千万不要动不动“论什么什么”,因为800字的文章无法满足如此大的框架。怎样才能做到“实”呢,首先必须读懂和吃透原材料,把握材料的内涵,其中单则材料要从整体把握材料的意义,多则材料要弄清它们的异同和相互关系、同中有异、异中求同,比喻性材料明确其比喻义,寓言性材料把握其寓意,同时不仅要了解材料的表面意思,还要把握材料的隐含意思。如2011年安徽省作文题的内涵就是“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把握好主题我们才可能拟出好标题。
  二是要“明”。即要准确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能含混其词。如《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和《危机就是转机》、《危机》这两组标题就高下立判,因为前者观点鲜明,意思明了,而后者虽然简洁却没有传达出作者的用意(支持还是反对)。那么如何拟一目了然的标题呢?我建议同学们可以在提炼材料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主谓式(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想握着你的手”)、动宾式(如“必须跨过这道坎”)、并列式(如“感情的亲疏和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偏正式(如“带着感动出发”“诗意地生活”)等方式来呈现,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或者情感明白无误地传达出来,而不让阅卷教师费思量。
  三要“新”。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让阅卷教师眼前为之一亮,如《助人为乐与乐为人助》《淡妆浓抹需相宜》就属于此类好题。创“新”的办法有二:一是根据写作内容运用古诗句、名句加以呈现(也可以适当改造),从而使标题显得含蓄而富有品位,如“何妨聆听且徐行”“淡妆浓抹需相宜”“各领风骚数百年”“诚信所至,金石为开”“投之以诚,报之以信”等标题;二是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如围绕“诚信”就可以拟“诚信丢了,还有什么?”(反问)“诚信是成功的基石”(比喻)等标题,这些标题既显得新颖又容易使老师产生阅读的兴趣,自然就会有不同凡响的效果。
  
  名师押题
  【文题展示】
  阅读下列文字,按照要求写作。
  蜜蜂与鲜花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拼命吮吸,因为它以前从这朵花上吮吸过甜蜜。但是,现在在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蜜蜂知道这一点,因为毒汁苦涩,与以前的味道有天壤之别。于是,蜜蜂愤不过,它吸一口就抬起头来向整个世界抱怨,为什么味道变了?!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这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这个故事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命题意图】
  本题旨在引导考生正确把握高考写作中的热门类型——材料作文的一般写作规律和方法,指导考生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准确地提取所供材料的有效信息和包含的深刻道理(许多时候不止一个道理,甚至是多角度多侧面的,但是我们写作时只能根据我们自己的深刻认识和体验,选择其中你最熟悉、最能够驾驭的一个来写),能够围绕观点(或者道理)选择典型的写作素材进行恰如其分的深入(指深度)而且全面(指广度)地论证说理。从命题材料来看,其本身提供的信息比较明确,没有审题的障碍,观点的提炼相对容易。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材能力和表达能力,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对于议论文体的把握驾驭能力。
  【思路点拨】
  材料作文的写作必须首先从原材料本身出发,要求在认真阅读原材料的基础上准确提炼观点。蜜蜂原先只是围绕一朵玫瑰花在吮吸,于是便有了“甜蜜”和“毒汁”的不同感受,而当它飞高了以后,才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却是鲜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立意的角度:不能因循守旧,要善于随机应变;站得高方能看得远;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要敢于质疑善于发现……确定一个立意角度后,结合自己的平时积累和生活体验来进行多方面全方位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写作误区】
  材料作文的写作误区较多,其中最典型的是以下四点:一是抛开原材料而另起炉灶,即考生不闻不问命题者提供的原材料,自己另外从课外选择一个与原材料有点联系或者关联的材料(甚至没有任何关联)来进行写作;二是把所给的材料用作论据,从而陷入“循环论证”(如果观点还正确的话)的怪圈;三是只对原材料作适当而肤浅的拓展和改写,写作成为编写或者演绎故事;四是一上来就原文照搬原材料,没有阅读理解消化吸收提炼的过程,中间也只是围绕原材料作联想或者推理,结果给阅卷老师留下不良印象。
  
  标杆作文
  世上没有唯一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朱晶晶
  
  蜜蜂开始品尝的是玫瑰花的甜蜜,最后却是玫瑰花的毒汁,为什么呢?情况变了而做法未变,可喜的是最终它发现在玫瑰花的周围,原来处处是鲜花,由此看来,世上没有唯一,适时变化境界全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每次听到这两句诗总是不经意地笑了出来,我不知道诗中好友的感情有多么深,却能感受到那一股消极悲观的情绪,诤友固然可贵,可毕竟那不是唯一,一朵鲜花的逝去是不能阻碍邻近花朵的青春绽放的,正如那两句诗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治世里充斥着小人,乱世里不乏英雄。三国纷争,诸侯称雄,凡满腹经纶者都希望求明主以成千秋功名。田丰、荀彧是三国前期少有的智者,他们曾一起效力于北方的袁绍。可随着时日的推移,二者同时发现袁主无谋略,难竟大业。荀彧耳聪目明,立即将视线转移到了曹操身上,并最终助曹于官渡大败袁绍,袁绍气急败坏,于是田丰招致杀身之祸。田丰临死前仰天长啸:“天不助袁,助曹啊!恨天!恨天!”其实在我看来,田丰的悲剧并不是他人导致,而是其自己酿成。袁绍无谋无智将失败,而田丰却将其视为生命里的唯一,注定的悲剧来临,竟以天之不公自慰,真是令人同情。相较之下,荀彧就聪明得多了,世上哪有唯一?放弃也为王道!
  “两耳不闻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中国的传统里,悬梁苦读总是被视为最具有意义的事,因为在仕子眼里,似乎只有科举中第才是人生取胜之道。“八股风未灭,科举制犹存!”这样的埋怨不断地在我们耳边掠过。中国学生,中国高考,这二者从未有过瞬间的脱离。在中国学生眼里高考便是唯一,失去了它将一无所有。我并不认为重视高考有什么封建性的大过,只是制度永恒不变,人却各有殊异,在高考中失利时使失狂般地咆哮社会之不公,考场之不正的人,我是素来不屑同情的。当秋风萧瑟万物失灵之际,是否就该感叹场面之凄凉落寞呢?也许在地球的另一边正值春和日丽、鸟语花香。如果能力不行而去承受那必然的不佳结果后纵声慨叹世道无常,天公不公,倒不如放眼群边,也许会有那么一朵花中了你的意。“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世上没有绝对,世上不存唯一。正如材料中的那只蜜蜂一样,倘若它从玫瑰枯萎之时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也许它会发现原来周围鲜花的花蜜更加香甜,更加馨远!
  【点评】本文紧密结合材料进行写作,开篇引用材料言简意赅地引出观点“世上没有唯一”,接着由古及今,巧妙地运用古典诗文作引子和点缀,从正面(荀彧不守旧,协曹打败袁绍)和反面(田丰不知变化,招致杀身之祸)两方面进行深刻的论述;同时结合社会现实——高考,谈自己的独到见解(高考不是唯一),而且以类比的方式告诉大家应放眼世界放眼周边,给人以启迪;最后又扣住材料进行简要分析,既照应开头又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情感,从而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说理深刻,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推荐名题
  一、阅读下面寓言故事,根据要求作文。
  从前有两个仙人,常到山上的一棵大树旁下围棋。一只猴子长年累月躲在树上观看,学到了一手高超的棋艺。后来,这只猴子下山找人挑战,结果没有一个人是它的对手。
  这个国家的国王知道后,他想:全国这么多围棋高手,竟然战胜不了一只猴子?于是召集专门会议,研究战胜猴子的办法。此时,一位大臣自告奋勇,要求与猴子对弈。国王问他:“你有把握吗?”他说,绝对有把握,但是,比赛时桌上一定要放一盘水蜜桃。
  比赛开始了,猴子与大臣执棋对弈,猴子总是盯着那盘鲜美诱人的水蜜桃,结果,大臣赢得了比赛。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猴子应该说其实力相当了得,因此它不是输在棋力上,而是输在没有抵挡住水蜜桃的诱惑;大臣之所以最后赢得了比赛,也不是他的实力足够强大,而是因为他知己知彼,抓住了猴子的致命弱点。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自身实力与外在诱惑”的关系上去立意,也可以单纯从猴子的教训(要学会抵御诱惑、小失误也会铸成大错)或者大臣的经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两个角度去立意。写作时宜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自身的经验教训进行层层深入地说理,切忌泛泛而谈。
  
  张祥云,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名师考前经验谈  我的一位学生在高考前拿来厚厚的一个笔记本,问我,这些材料可以作为考场作文的素材么?我一看,哇,全是古今中外的爱国、励志故事。我说,这些故事都很好,很有意义,但不一定有意思。因为这些材料除开是别人的不说,你用,别人也会用,你想,老师一旦产生了“审美疲劳”,会给你高分吗?学生问我怎么办,我给他讲了两个前些年高考作文的例子。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题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很多的考生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一般认为,狭义的材料作文分为情节叙事类、寓意格言类和评论性材料。这三类题目中,又以情节叙事类审题难度最大,因为叙事性材料作文可以提炼的角度较多,而考生在有限时间内提炼出上佳立意,并敷展成文,难度可想而知。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常遇到的这样的问题:提炼不出材料的核心意思。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给这些材料“减减肥”。  材料作文的本质是从所给材料中提炼出切合题意的观点,然后围绕观点,或议论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关于新材料作文的立意,相信同学们掌握的并不少,比如提炼中心法、抓关键句法等等,这些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一般情况下得出的立意也都是比较中规中矩或者说是比较常规的。那么,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使得我们的立意得到提升呢?当然有!  我们以2010年辽宁高考作文为例:  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慢慢地抓了一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他一颗糖也不想放弃,手又出不出来,“哇”地一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临近高考,从哪些方面准备你的作文?考场之上怎样写才能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获得理想的分数?请你尝试下面的考场作文小绝招:  1.紧扣题意。行文中要多次扣题,材料、引语、话题(标题)关键词句,要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至少要有三次:开头三句话中,应点一次,结尾回扣一次,中间至少扣题一次。几次扣题,事实上既也是在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跑题,也是给评卷老师的“题意告白”。  2.合理分段。就阅卷的
期刊
87岁的齐邦媛,台湾翻译家,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并且负责过统筹中学教材编选和推广台湾文学等工作。她的一本《巨流河》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地反响,同时也把这位老人再次带入人们的视野。近期,齐老接受了凤凰网的采访。  在《巨流河》中,齐邦媛通过自己的家族史来描述中国近代史,她提笔写作时已经80岁高龄。为何要拖到这么晚来写?齐邦媛说:“我到了80岁,终于有了完整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大病中重得余生,自知每一
期刊
高考语文分数对考生而言举足轻重,从2010年高考广西语文科各批次录取线对应分数就可得知:理科总分上一本线的语文单科分数是109分,上二本线的语文单科分数是100分,上三本线的语文单科分数是92分;文科总分上一本线的语文单科分数是113分,上二本线的语文单科分数是104分,上三本线的语文单科分数是96分。  而高考作文分数历来是高考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作文得分基本目标是——确保48分底线,突破52分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考前经验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把“符合题意要求”划分为四个梯度:①切合题意;②符合题意;③基本符合题意;④偏离题意。四个梯度的界定主要看考生习作与试题的规定性及开放性的贴近程度。如“切合题意”是指习作能准确理解作文试题的规定性与开放性,而“符合题意”是指大体上理解试题的规定性与开放性(略有偏差,局部有问题)。  平时的应考训练,应该在“解题”上多加注意,力求写出“切合题意”的佳作。 
期刊
名师考前经验谈  作文是需要灵感的,有灵感时文思若涌泉,没有灵感时,握笔多时抓耳挠腮怎么也搞不定八百字,即使搞定了也如挤牙膏一般,干瘪枯燥面目可憎。而考场上等着灵感爆发,是件有风险的事情,很多学生都在这个风险中草草写下了决定自己语文成绩的作文,甚至,有的写出的是十几年来最差的一篇,何其遗憾。既然临时应急靠不住,作文就应该储备些什么,让自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我们的备考经验是,最后一个月,可做三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次,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
期刊
下面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全面理解材料,并结合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山东省东营市一中)  今天将要结束,明天也将会结束,难以结束的是昨天。  ——【阿根廷】安东尼奥波契亚    如果将世界比作茫茫大漠,那么人们便是跋涉的旅者。有的人为磕绊而悲伤,有的人因平坦而欣喜。然而一夜过去,任何人都要继续赶路。为昨天或喜或悲的人,将沉湎过去无法释怀;只有将昨天结束的人,才能无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