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考前经验谈
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看文看题”,这明确告诉了大家拟一个好标题的极端重要性,如安徽省2010年作文要求围绕阮元的《吴兴杂诗》“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谈感悟和启发,标题《淡妆浓抹需相宜》《别放错了地儿》《因地制宜成就伟业》就很好,显得简洁准确而新颖,而标题《人生之悟》《一道清流润万千》《思维左右自己》则让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得分可想而知。那么好标题的标准有哪些?又如何拟好标题呢?我认为:
一是要“实”。即标题要立足于“小”而“准”,不要“大”而“空”,千万不要动不动“论什么什么”,因为800字的文章无法满足如此大的框架。怎样才能做到“实”呢,首先必须读懂和吃透原材料,把握材料的内涵,其中单则材料要从整体把握材料的意义,多则材料要弄清它们的异同和相互关系、同中有异、异中求同,比喻性材料明确其比喻义,寓言性材料把握其寓意,同时不仅要了解材料的表面意思,还要把握材料的隐含意思。如2011年安徽省作文题的内涵就是“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把握好主题我们才可能拟出好标题。
二是要“明”。即要准确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能含混其词。如《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和《危机就是转机》、《危机》这两组标题就高下立判,因为前者观点鲜明,意思明了,而后者虽然简洁却没有传达出作者的用意(支持还是反对)。那么如何拟一目了然的标题呢?我建议同学们可以在提炼材料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主谓式(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想握着你的手”)、动宾式(如“必须跨过这道坎”)、并列式(如“感情的亲疏和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偏正式(如“带着感动出发”“诗意地生活”)等方式来呈现,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或者情感明白无误地传达出来,而不让阅卷教师费思量。
三要“新”。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让阅卷教师眼前为之一亮,如《助人为乐与乐为人助》《淡妆浓抹需相宜》就属于此类好题。创“新”的办法有二:一是根据写作内容运用古诗句、名句加以呈现(也可以适当改造),从而使标题显得含蓄而富有品位,如“何妨聆听且徐行”“淡妆浓抹需相宜”“各领风骚数百年”“诚信所至,金石为开”“投之以诚,报之以信”等标题;二是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如围绕“诚信”就可以拟“诚信丢了,还有什么?”(反问)“诚信是成功的基石”(比喻)等标题,这些标题既显得新颖又容易使老师产生阅读的兴趣,自然就会有不同凡响的效果。
名师押题
【文题展示】
阅读下列文字,按照要求写作。
蜜蜂与鲜花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拼命吮吸,因为它以前从这朵花上吮吸过甜蜜。但是,现在在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蜜蜂知道这一点,因为毒汁苦涩,与以前的味道有天壤之别。于是,蜜蜂愤不过,它吸一口就抬起头来向整个世界抱怨,为什么味道变了?!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这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这个故事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命题意图】
本题旨在引导考生正确把握高考写作中的热门类型——材料作文的一般写作规律和方法,指导考生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准确地提取所供材料的有效信息和包含的深刻道理(许多时候不止一个道理,甚至是多角度多侧面的,但是我们写作时只能根据我们自己的深刻认识和体验,选择其中你最熟悉、最能够驾驭的一个来写),能够围绕观点(或者道理)选择典型的写作素材进行恰如其分的深入(指深度)而且全面(指广度)地论证说理。从命题材料来看,其本身提供的信息比较明确,没有审题的障碍,观点的提炼相对容易。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材能力和表达能力,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对于议论文体的把握驾驭能力。
【思路点拨】
材料作文的写作必须首先从原材料本身出发,要求在认真阅读原材料的基础上准确提炼观点。蜜蜂原先只是围绕一朵玫瑰花在吮吸,于是便有了“甜蜜”和“毒汁”的不同感受,而当它飞高了以后,才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却是鲜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立意的角度:不能因循守旧,要善于随机应变;站得高方能看得远;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要敢于质疑善于发现……确定一个立意角度后,结合自己的平时积累和生活体验来进行多方面全方位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写作误区】
材料作文的写作误区较多,其中最典型的是以下四点:一是抛开原材料而另起炉灶,即考生不闻不问命题者提供的原材料,自己另外从课外选择一个与原材料有点联系或者关联的材料(甚至没有任何关联)来进行写作;二是把所给的材料用作论据,从而陷入“循环论证”(如果观点还正确的话)的怪圈;三是只对原材料作适当而肤浅的拓展和改写,写作成为编写或者演绎故事;四是一上来就原文照搬原材料,没有阅读理解消化吸收提炼的过程,中间也只是围绕原材料作联想或者推理,结果给阅卷老师留下不良印象。
标杆作文
世上没有唯一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朱晶晶
蜜蜂开始品尝的是玫瑰花的甜蜜,最后却是玫瑰花的毒汁,为什么呢?情况变了而做法未变,可喜的是最终它发现在玫瑰花的周围,原来处处是鲜花,由此看来,世上没有唯一,适时变化境界全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每次听到这两句诗总是不经意地笑了出来,我不知道诗中好友的感情有多么深,却能感受到那一股消极悲观的情绪,诤友固然可贵,可毕竟那不是唯一,一朵鲜花的逝去是不能阻碍邻近花朵的青春绽放的,正如那两句诗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治世里充斥着小人,乱世里不乏英雄。三国纷争,诸侯称雄,凡满腹经纶者都希望求明主以成千秋功名。田丰、荀彧是三国前期少有的智者,他们曾一起效力于北方的袁绍。可随着时日的推移,二者同时发现袁主无谋略,难竟大业。荀彧耳聪目明,立即将视线转移到了曹操身上,并最终助曹于官渡大败袁绍,袁绍气急败坏,于是田丰招致杀身之祸。田丰临死前仰天长啸:“天不助袁,助曹啊!恨天!恨天!”其实在我看来,田丰的悲剧并不是他人导致,而是其自己酿成。袁绍无谋无智将失败,而田丰却将其视为生命里的唯一,注定的悲剧来临,竟以天之不公自慰,真是令人同情。相较之下,荀彧就聪明得多了,世上哪有唯一?放弃也为王道!
“两耳不闻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中国的传统里,悬梁苦读总是被视为最具有意义的事,因为在仕子眼里,似乎只有科举中第才是人生取胜之道。“八股风未灭,科举制犹存!”这样的埋怨不断地在我们耳边掠过。中国学生,中国高考,这二者从未有过瞬间的脱离。在中国学生眼里高考便是唯一,失去了它将一无所有。我并不认为重视高考有什么封建性的大过,只是制度永恒不变,人却各有殊异,在高考中失利时使失狂般地咆哮社会之不公,考场之不正的人,我是素来不屑同情的。当秋风萧瑟万物失灵之际,是否就该感叹场面之凄凉落寞呢?也许在地球的另一边正值春和日丽、鸟语花香。如果能力不行而去承受那必然的不佳结果后纵声慨叹世道无常,天公不公,倒不如放眼群边,也许会有那么一朵花中了你的意。“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世上没有绝对,世上不存唯一。正如材料中的那只蜜蜂一样,倘若它从玫瑰枯萎之时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也许它会发现原来周围鲜花的花蜜更加香甜,更加馨远!
【点评】本文紧密结合材料进行写作,开篇引用材料言简意赅地引出观点“世上没有唯一”,接着由古及今,巧妙地运用古典诗文作引子和点缀,从正面(荀彧不守旧,协曹打败袁绍)和反面(田丰不知变化,招致杀身之祸)两方面进行深刻的论述;同时结合社会现实——高考,谈自己的独到见解(高考不是唯一),而且以类比的方式告诉大家应放眼世界放眼周边,给人以启迪;最后又扣住材料进行简要分析,既照应开头又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情感,从而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说理深刻,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推荐名题
一、阅读下面寓言故事,根据要求作文。
从前有两个仙人,常到山上的一棵大树旁下围棋。一只猴子长年累月躲在树上观看,学到了一手高超的棋艺。后来,这只猴子下山找人挑战,结果没有一个人是它的对手。
这个国家的国王知道后,他想:全国这么多围棋高手,竟然战胜不了一只猴子?于是召集专门会议,研究战胜猴子的办法。此时,一位大臣自告奋勇,要求与猴子对弈。国王问他:“你有把握吗?”他说,绝对有把握,但是,比赛时桌上一定要放一盘水蜜桃。
比赛开始了,猴子与大臣执棋对弈,猴子总是盯着那盘鲜美诱人的水蜜桃,结果,大臣赢得了比赛。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猴子应该说其实力相当了得,因此它不是输在棋力上,而是输在没有抵挡住水蜜桃的诱惑;大臣之所以最后赢得了比赛,也不是他的实力足够强大,而是因为他知己知彼,抓住了猴子的致命弱点。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自身实力与外在诱惑”的关系上去立意,也可以单纯从猴子的教训(要学会抵御诱惑、小失误也会铸成大错)或者大臣的经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两个角度去立意。写作时宜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自身的经验教训进行层层深入地说理,切忌泛泛而谈。
张祥云,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看文看题”,这明确告诉了大家拟一个好标题的极端重要性,如安徽省2010年作文要求围绕阮元的《吴兴杂诗》“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谈感悟和启发,标题《淡妆浓抹需相宜》《别放错了地儿》《因地制宜成就伟业》就很好,显得简洁准确而新颖,而标题《人生之悟》《一道清流润万千》《思维左右自己》则让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得分可想而知。那么好标题的标准有哪些?又如何拟好标题呢?我认为:
一是要“实”。即标题要立足于“小”而“准”,不要“大”而“空”,千万不要动不动“论什么什么”,因为800字的文章无法满足如此大的框架。怎样才能做到“实”呢,首先必须读懂和吃透原材料,把握材料的内涵,其中单则材料要从整体把握材料的意义,多则材料要弄清它们的异同和相互关系、同中有异、异中求同,比喻性材料明确其比喻义,寓言性材料把握其寓意,同时不仅要了解材料的表面意思,还要把握材料的隐含意思。如2011年安徽省作文题的内涵就是“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把握好主题我们才可能拟出好标题。
二是要“明”。即要准确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能含混其词。如《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和《危机就是转机》、《危机》这两组标题就高下立判,因为前者观点鲜明,意思明了,而后者虽然简洁却没有传达出作者的用意(支持还是反对)。那么如何拟一目了然的标题呢?我建议同学们可以在提炼材料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主谓式(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想握着你的手”)、动宾式(如“必须跨过这道坎”)、并列式(如“感情的亲疏和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偏正式(如“带着感动出发”“诗意地生活”)等方式来呈现,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或者情感明白无误地传达出来,而不让阅卷教师费思量。
三要“新”。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让阅卷教师眼前为之一亮,如《助人为乐与乐为人助》《淡妆浓抹需相宜》就属于此类好题。创“新”的办法有二:一是根据写作内容运用古诗句、名句加以呈现(也可以适当改造),从而使标题显得含蓄而富有品位,如“何妨聆听且徐行”“淡妆浓抹需相宜”“各领风骚数百年”“诚信所至,金石为开”“投之以诚,报之以信”等标题;二是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如围绕“诚信”就可以拟“诚信丢了,还有什么?”(反问)“诚信是成功的基石”(比喻)等标题,这些标题既显得新颖又容易使老师产生阅读的兴趣,自然就会有不同凡响的效果。
名师押题
【文题展示】
阅读下列文字,按照要求写作。
蜜蜂与鲜花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拼命吮吸,因为它以前从这朵花上吮吸过甜蜜。但是,现在在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蜜蜂知道这一点,因为毒汁苦涩,与以前的味道有天壤之别。于是,蜜蜂愤不过,它吸一口就抬起头来向整个世界抱怨,为什么味道变了?!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这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这个故事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命题意图】
本题旨在引导考生正确把握高考写作中的热门类型——材料作文的一般写作规律和方法,指导考生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准确地提取所供材料的有效信息和包含的深刻道理(许多时候不止一个道理,甚至是多角度多侧面的,但是我们写作时只能根据我们自己的深刻认识和体验,选择其中你最熟悉、最能够驾驭的一个来写),能够围绕观点(或者道理)选择典型的写作素材进行恰如其分的深入(指深度)而且全面(指广度)地论证说理。从命题材料来看,其本身提供的信息比较明确,没有审题的障碍,观点的提炼相对容易。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材能力和表达能力,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对于议论文体的把握驾驭能力。
【思路点拨】
材料作文的写作必须首先从原材料本身出发,要求在认真阅读原材料的基础上准确提炼观点。蜜蜂原先只是围绕一朵玫瑰花在吮吸,于是便有了“甜蜜”和“毒汁”的不同感受,而当它飞高了以后,才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却是鲜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立意的角度:不能因循守旧,要善于随机应变;站得高方能看得远;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要敢于质疑善于发现……确定一个立意角度后,结合自己的平时积累和生活体验来进行多方面全方位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写作误区】
材料作文的写作误区较多,其中最典型的是以下四点:一是抛开原材料而另起炉灶,即考生不闻不问命题者提供的原材料,自己另外从课外选择一个与原材料有点联系或者关联的材料(甚至没有任何关联)来进行写作;二是把所给的材料用作论据,从而陷入“循环论证”(如果观点还正确的话)的怪圈;三是只对原材料作适当而肤浅的拓展和改写,写作成为编写或者演绎故事;四是一上来就原文照搬原材料,没有阅读理解消化吸收提炼的过程,中间也只是围绕原材料作联想或者推理,结果给阅卷老师留下不良印象。
标杆作文
世上没有唯一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朱晶晶
蜜蜂开始品尝的是玫瑰花的甜蜜,最后却是玫瑰花的毒汁,为什么呢?情况变了而做法未变,可喜的是最终它发现在玫瑰花的周围,原来处处是鲜花,由此看来,世上没有唯一,适时变化境界全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每次听到这两句诗总是不经意地笑了出来,我不知道诗中好友的感情有多么深,却能感受到那一股消极悲观的情绪,诤友固然可贵,可毕竟那不是唯一,一朵鲜花的逝去是不能阻碍邻近花朵的青春绽放的,正如那两句诗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治世里充斥着小人,乱世里不乏英雄。三国纷争,诸侯称雄,凡满腹经纶者都希望求明主以成千秋功名。田丰、荀彧是三国前期少有的智者,他们曾一起效力于北方的袁绍。可随着时日的推移,二者同时发现袁主无谋略,难竟大业。荀彧耳聪目明,立即将视线转移到了曹操身上,并最终助曹于官渡大败袁绍,袁绍气急败坏,于是田丰招致杀身之祸。田丰临死前仰天长啸:“天不助袁,助曹啊!恨天!恨天!”其实在我看来,田丰的悲剧并不是他人导致,而是其自己酿成。袁绍无谋无智将失败,而田丰却将其视为生命里的唯一,注定的悲剧来临,竟以天之不公自慰,真是令人同情。相较之下,荀彧就聪明得多了,世上哪有唯一?放弃也为王道!
“两耳不闻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中国的传统里,悬梁苦读总是被视为最具有意义的事,因为在仕子眼里,似乎只有科举中第才是人生取胜之道。“八股风未灭,科举制犹存!”这样的埋怨不断地在我们耳边掠过。中国学生,中国高考,这二者从未有过瞬间的脱离。在中国学生眼里高考便是唯一,失去了它将一无所有。我并不认为重视高考有什么封建性的大过,只是制度永恒不变,人却各有殊异,在高考中失利时使失狂般地咆哮社会之不公,考场之不正的人,我是素来不屑同情的。当秋风萧瑟万物失灵之际,是否就该感叹场面之凄凉落寞呢?也许在地球的另一边正值春和日丽、鸟语花香。如果能力不行而去承受那必然的不佳结果后纵声慨叹世道无常,天公不公,倒不如放眼群边,也许会有那么一朵花中了你的意。“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世上没有绝对,世上不存唯一。正如材料中的那只蜜蜂一样,倘若它从玫瑰枯萎之时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也许它会发现原来周围鲜花的花蜜更加香甜,更加馨远!
【点评】本文紧密结合材料进行写作,开篇引用材料言简意赅地引出观点“世上没有唯一”,接着由古及今,巧妙地运用古典诗文作引子和点缀,从正面(荀彧不守旧,协曹打败袁绍)和反面(田丰不知变化,招致杀身之祸)两方面进行深刻的论述;同时结合社会现实——高考,谈自己的独到见解(高考不是唯一),而且以类比的方式告诉大家应放眼世界放眼周边,给人以启迪;最后又扣住材料进行简要分析,既照应开头又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情感,从而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说理深刻,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推荐名题
一、阅读下面寓言故事,根据要求作文。
从前有两个仙人,常到山上的一棵大树旁下围棋。一只猴子长年累月躲在树上观看,学到了一手高超的棋艺。后来,这只猴子下山找人挑战,结果没有一个人是它的对手。
这个国家的国王知道后,他想:全国这么多围棋高手,竟然战胜不了一只猴子?于是召集专门会议,研究战胜猴子的办法。此时,一位大臣自告奋勇,要求与猴子对弈。国王问他:“你有把握吗?”他说,绝对有把握,但是,比赛时桌上一定要放一盘水蜜桃。
比赛开始了,猴子与大臣执棋对弈,猴子总是盯着那盘鲜美诱人的水蜜桃,结果,大臣赢得了比赛。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猴子应该说其实力相当了得,因此它不是输在棋力上,而是输在没有抵挡住水蜜桃的诱惑;大臣之所以最后赢得了比赛,也不是他的实力足够强大,而是因为他知己知彼,抓住了猴子的致命弱点。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自身实力与外在诱惑”的关系上去立意,也可以单纯从猴子的教训(要学会抵御诱惑、小失误也会铸成大错)或者大臣的经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两个角度去立意。写作时宜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自身的经验教训进行层层深入地说理,切忌泛泛而谈。
张祥云,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