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动因
基于农村学校随班就读的教学现状思考 在一些农村小学,随班就读的往往是一些智力障碍学生。由于学习持续性较短,记忆力差,抽象思维欠缺,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导致他们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生活习惯和经验制定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关注这些孩子的突出之处,帮助他们扩大认知范围,发挥他们的优势,真正做到教育残而不废。但就目前来看,随班就读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关注随班生的特点,没有给随班生安排能够接受的知识和可参与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对待随班生没有耐心,或一带而过,或越俎代庖。他们就像是一个看客,欣赏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表演,而自己却懵懵懂懂,成为了一锅煮不熟的“夹生米饭”。
基于随班就读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参与现状 我们通过观察、座谈等方法,了解随班就读学生学习上的困惑、最想了解的信息及最希望学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以此测定随班就读生的学习能力。经过了解,目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径游中心小学共有5名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1名重度智障、3名轻度智障、1名视力二级障碍。除了视力障碍的学生外,其他随班就读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学习行为习惯比较差,对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非常差,家长也已对这些孩子丧失了信心。基于此,我们决定立足于学生的多元因素,以“三导”策略入手,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强化课中引导,抓好课后辅导,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提高随班生的课堂参与效度,让他们也能品尝学习的幸福。
研究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个人的主体活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主体间的互动和交往。本课题主要通过“课前预导、课中引导、课后导行”三导策略入手,来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参与效度,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随班就读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下,亲历了自身和师生间的互动过程,牢固地构建起了学科知识结构,他们亲身参与其中,经历了教师为其提供的针对性更强的学习过程,课堂参与率和课堂参与效度得到提升,也能品尝到学习的幸福。
个案干预的操作策略
课前预导,为随班就读生课堂参与奠定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就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课前预习非常重要。预习是一种自学,是课堂学习的准备,学生在预习中不但要动口,还要动手、动脑。对于随班就读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是他们提前感知课文的必要环节,是他们自主反思、自我调节的体现,对于课文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对此,教师可从基本步骤抓起,放慢节奏,让其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愉悦中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
一是立足学习起点,做好课前准备。每堂课前,我都提前到达教室,看看随班就读的学生在做什么,如果发现他在教室或走廊嬉戏,我就请他协助老师一起整理讲台。若要用到电脑或投影设备,就请他帮助教师把窗帘拉下来,打开教学仪器。对于做这样的事情,孩子们是非常乐意的,他们把替老师做事看作十分光荣的事情,非常积极。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与他进行交谈和鼓励,往往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下节课中,知道下节课是什么课,要准备些什么,就不会出现上课都几分钟了还没找到课本的情况。此外,在课前一分钟时,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重点检查随班就读学生是否准备好了课本、作业本,轻轻提醒他们做好上课准备。这样,等到上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会全部到位,教室里静悄悄地,随时都可开始课堂教学。
二是立足学习基情,找好学习伙伴。对于有些特殊学生而言,其在学习上的自制力是完全没有的,对于读书和做作业也没有概念,教师也不可能时刻陪在旁边,所以找一个好的学习伙伴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这个学习伙伴,在学习方面要学有余力,要有乐于助人的精神,对帮助特殊学生有耐心,而且最好要有威信,要对特殊学生有震慑力。在学习伙伴旁边,这些随班就读学生耳濡目染,有所触动,自然也会有所克制。而且教师要要求这些榜样学生:每节课前帮助随班就读生做好准备工作;当课堂上伙伴开小差、做小动作时,要轻声提醒;课后作业时,如发现特殊学生顾自去玩了,要及时劝止。这样,这些特殊学生有榜样可依,有同伴监督,有伙伴提醒,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是立足学习基础,制订个性目标。对于特殊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基础很差,认知广度、理解分析、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落后于同龄儿童。这就需要教师提前预设,加强对他们的个别化指导。因此,教师在制订他们的教学目标时,应“就低不就高”,所制订的目标接近或略低于实际水平。要求适度是随班就读学生形成积极自我观念的关键。期望过高,会产生高不可攀的畏惧,会望而却步,从而促其夭折;而期望太低,不利于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的坚韧之心,易自生自灭。这就需要我们立足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起点,找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确立适宜性的个别化目标,为他们铺设学习台阶,放缓训练坡度,让他们脚踏实地,学有所得。
课堂引导,让随班就读生的课堂参与落到实处 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随班就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深入了解随班就读学生的想法,优化学习氛围,让随班就读学生在饱含支持、鼓励、肯定、赞扬的环境氛围中积极参与,在“表现”中增强兴趣,优化个性。
一是立足课堂常规,注重课堂引导。随班就读学生也有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关注这些孩子的情感需要,给予尊重和理解,以倾听的姿态面对他们,那么,他们也会快乐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于特殊学生来说,一节课实在太漫长,往往坚持半节课就坐不住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在课堂教学进行10分钟左右时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给予他们口头表达的自由,以倾听的姿态面对他们,让他们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他们来说,老师的肯定具有莫大的魔力,是他们认真学习的动力。
二是立足儿童心理,加强多元评价。特殊学生往往会游离在课堂之外,沉浸自己的世界里,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运用鼓励性评价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快乐学习;要通过积极、及时的评价巩固随班就读生良好的行为,使教学有序进行:当其兴趣减弱、注意力不集中时,要通过评价,及时调整,使学习活动有效地进行;在他们听课不认真时,表扬认真听课的同学或小组,让他们有學习的榜样。 课后辅导,提高随班就读学生课堂参与效度? “温故而知新”,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离不开课后的巩固。特别是随班就读学生,他们的教学目标未必能达成、作业未必能完成,这就更需要教师进行个别化的课后辅导。
一是立足作业辅导,布置个性作业。除了对短期目标进行个别化辅导以外,对随班就读学生布置的其他作业教师最好也要进行特别的设计,千万不要把他们与正常学生“一视同仁”。教师要把单独让随班就读学生做的作业统一完成在固定的作业本上,在对他们的作业进行面批后让学生订正,最后归入档案袋。作业本上可以记录教师学生解题的过程、教师批改的痕迹、学生订正的过程及教师给学生的评分。这样累积下来,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学生书写、阅读上的变化。个性化作业就是符合设计要求的作业,它不仅全面细致,而且能够清晰地分出层次,符合学生的情况与实际水平。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来说,它降低了难度,使得他们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于学生来说,当然是比较欢迎的。
二是立足课后活动,开展同伴互助。根据同伴交往理论:在年龄相近的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里感受积极而愉悦。特殊学生因为个人原因,经常独来独往,没有玩伴。对此,我就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委托班级中平时与随班就读学生关系较好的学生组建合作活动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在活动时尽可能带着随班就读学生,让他也能正常参与同伴活动。同时,要求小组成员在课后对随班就读学生加强帮助,特别是在作业、复习时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帮教,这样随班就读学生能在同伴的帮助下全身心地集中到群体学习活动中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同时也巩固了学习的效果。这样的小组同伴帮教,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孩子们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更融入了班集体中。
三是立足教学不足,开展教师辅导。利用每天的中午时间,开展10分钟的课后辅导,实行因材施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样,教师能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尤其强调基础知识,如课文朗读、词语描写,阅读理解则是让其说说对课文的理解,有时也出一些简单的阅读题,作文则是放低要求,让其写一段话。有时表现好了,我还奖励其一些小物品,以提高其学习信心。此外,还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的亲身体验经历。当课堂上特殊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困惑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借助情景游戏,通过愉快地体验帮助他们快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四是立足家庭教育,开展家校协作。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好学生。适时的家访和谈心就像一场及时雨,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及时有效的改变教育策略,引导他的思想、学习和行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还是很重视的,于是,我与他们约定;每天在家让特殊学生读10分钟书,抄一课生字,这个必须保证完成;要求家长每天陪孩子看30分钟动画片,看完后必须要让孩子说说大致内容;每周末有条件的话带孩子在超市、菜场、社区等参加一些实践活动,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交流,实现信息上的互相沟通,从而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进步。
研究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发现这些随班就读的学生脸上的笑容多了,和同学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他们更多了一份从容与自信,少了一份羞怯与自卑:在课堂上,能举手发言、敢参与小组讨论了;在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了;在家里,與家长的交流多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要用心培育,每朵花都有开放的一天,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开得比较迟,需要我们更用心地浇灌和呵护,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给予助力。相信只要每一位参与随班就读教学的教师都能认真对待,以积极的态度给予随班就读学生必要的关心,一步步耐心引领,他们终将学会独立飞翔。
在日常生活中,爱给人一种被肯定,被重视,被关注,被接纳的感觉;爱是关心,是尊重,是理解;爱像一缕金色的阳光,它使人感到温暖和快乐,它催人振奋又催人上进。给孩子多一点关爱,就能助孩子一臂之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径游中心小学)
基于农村学校随班就读的教学现状思考 在一些农村小学,随班就读的往往是一些智力障碍学生。由于学习持续性较短,记忆力差,抽象思维欠缺,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导致他们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生活习惯和经验制定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关注这些孩子的突出之处,帮助他们扩大认知范围,发挥他们的优势,真正做到教育残而不废。但就目前来看,随班就读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关注随班生的特点,没有给随班生安排能够接受的知识和可参与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对待随班生没有耐心,或一带而过,或越俎代庖。他们就像是一个看客,欣赏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表演,而自己却懵懵懂懂,成为了一锅煮不熟的“夹生米饭”。
基于随班就读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参与现状 我们通过观察、座谈等方法,了解随班就读学生学习上的困惑、最想了解的信息及最希望学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以此测定随班就读生的学习能力。经过了解,目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径游中心小学共有5名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1名重度智障、3名轻度智障、1名视力二级障碍。除了视力障碍的学生外,其他随班就读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学习行为习惯比较差,对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非常差,家长也已对这些孩子丧失了信心。基于此,我们决定立足于学生的多元因素,以“三导”策略入手,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强化课中引导,抓好课后辅导,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提高随班生的课堂参与效度,让他们也能品尝学习的幸福。
研究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个人的主体活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主体间的互动和交往。本课题主要通过“课前预导、课中引导、课后导行”三导策略入手,来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参与效度,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随班就读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下,亲历了自身和师生间的互动过程,牢固地构建起了学科知识结构,他们亲身参与其中,经历了教师为其提供的针对性更强的学习过程,课堂参与率和课堂参与效度得到提升,也能品尝到学习的幸福。
个案干预的操作策略
课前预导,为随班就读生课堂参与奠定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就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课前预习非常重要。预习是一种自学,是课堂学习的准备,学生在预习中不但要动口,还要动手、动脑。对于随班就读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是他们提前感知课文的必要环节,是他们自主反思、自我调节的体现,对于课文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对此,教师可从基本步骤抓起,放慢节奏,让其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愉悦中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
一是立足学习起点,做好课前准备。每堂课前,我都提前到达教室,看看随班就读的学生在做什么,如果发现他在教室或走廊嬉戏,我就请他协助老师一起整理讲台。若要用到电脑或投影设备,就请他帮助教师把窗帘拉下来,打开教学仪器。对于做这样的事情,孩子们是非常乐意的,他们把替老师做事看作十分光荣的事情,非常积极。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与他进行交谈和鼓励,往往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下节课中,知道下节课是什么课,要准备些什么,就不会出现上课都几分钟了还没找到课本的情况。此外,在课前一分钟时,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重点检查随班就读学生是否准备好了课本、作业本,轻轻提醒他们做好上课准备。这样,等到上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会全部到位,教室里静悄悄地,随时都可开始课堂教学。
二是立足学习基情,找好学习伙伴。对于有些特殊学生而言,其在学习上的自制力是完全没有的,对于读书和做作业也没有概念,教师也不可能时刻陪在旁边,所以找一个好的学习伙伴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这个学习伙伴,在学习方面要学有余力,要有乐于助人的精神,对帮助特殊学生有耐心,而且最好要有威信,要对特殊学生有震慑力。在学习伙伴旁边,这些随班就读学生耳濡目染,有所触动,自然也会有所克制。而且教师要要求这些榜样学生:每节课前帮助随班就读生做好准备工作;当课堂上伙伴开小差、做小动作时,要轻声提醒;课后作业时,如发现特殊学生顾自去玩了,要及时劝止。这样,这些特殊学生有榜样可依,有同伴监督,有伙伴提醒,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是立足学习基础,制订个性目标。对于特殊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基础很差,认知广度、理解分析、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落后于同龄儿童。这就需要教师提前预设,加强对他们的个别化指导。因此,教师在制订他们的教学目标时,应“就低不就高”,所制订的目标接近或略低于实际水平。要求适度是随班就读学生形成积极自我观念的关键。期望过高,会产生高不可攀的畏惧,会望而却步,从而促其夭折;而期望太低,不利于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的坚韧之心,易自生自灭。这就需要我们立足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起点,找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确立适宜性的个别化目标,为他们铺设学习台阶,放缓训练坡度,让他们脚踏实地,学有所得。
课堂引导,让随班就读生的课堂参与落到实处 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随班就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深入了解随班就读学生的想法,优化学习氛围,让随班就读学生在饱含支持、鼓励、肯定、赞扬的环境氛围中积极参与,在“表现”中增强兴趣,优化个性。
一是立足课堂常规,注重课堂引导。随班就读学生也有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关注这些孩子的情感需要,给予尊重和理解,以倾听的姿态面对他们,那么,他们也会快乐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于特殊学生来说,一节课实在太漫长,往往坚持半节课就坐不住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在课堂教学进行10分钟左右时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给予他们口头表达的自由,以倾听的姿态面对他们,让他们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他们来说,老师的肯定具有莫大的魔力,是他们认真学习的动力。
二是立足儿童心理,加强多元评价。特殊学生往往会游离在课堂之外,沉浸自己的世界里,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运用鼓励性评价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快乐学习;要通过积极、及时的评价巩固随班就读生良好的行为,使教学有序进行:当其兴趣减弱、注意力不集中时,要通过评价,及时调整,使学习活动有效地进行;在他们听课不认真时,表扬认真听课的同学或小组,让他们有學习的榜样。 课后辅导,提高随班就读学生课堂参与效度? “温故而知新”,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离不开课后的巩固。特别是随班就读学生,他们的教学目标未必能达成、作业未必能完成,这就更需要教师进行个别化的课后辅导。
一是立足作业辅导,布置个性作业。除了对短期目标进行个别化辅导以外,对随班就读学生布置的其他作业教师最好也要进行特别的设计,千万不要把他们与正常学生“一视同仁”。教师要把单独让随班就读学生做的作业统一完成在固定的作业本上,在对他们的作业进行面批后让学生订正,最后归入档案袋。作业本上可以记录教师学生解题的过程、教师批改的痕迹、学生订正的过程及教师给学生的评分。这样累积下来,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学生书写、阅读上的变化。个性化作业就是符合设计要求的作业,它不仅全面细致,而且能够清晰地分出层次,符合学生的情况与实际水平。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来说,它降低了难度,使得他们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于学生来说,当然是比较欢迎的。
二是立足课后活动,开展同伴互助。根据同伴交往理论:在年龄相近的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里感受积极而愉悦。特殊学生因为个人原因,经常独来独往,没有玩伴。对此,我就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委托班级中平时与随班就读学生关系较好的学生组建合作活动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在活动时尽可能带着随班就读学生,让他也能正常参与同伴活动。同时,要求小组成员在课后对随班就读学生加强帮助,特别是在作业、复习时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帮教,这样随班就读学生能在同伴的帮助下全身心地集中到群体学习活动中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同时也巩固了学习的效果。这样的小组同伴帮教,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孩子们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更融入了班集体中。
三是立足教学不足,开展教师辅导。利用每天的中午时间,开展10分钟的课后辅导,实行因材施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样,教师能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尤其强调基础知识,如课文朗读、词语描写,阅读理解则是让其说说对课文的理解,有时也出一些简单的阅读题,作文则是放低要求,让其写一段话。有时表现好了,我还奖励其一些小物品,以提高其学习信心。此外,还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的亲身体验经历。当课堂上特殊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困惑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借助情景游戏,通过愉快地体验帮助他们快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四是立足家庭教育,开展家校协作。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好学生。适时的家访和谈心就像一场及时雨,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及时有效的改变教育策略,引导他的思想、学习和行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还是很重视的,于是,我与他们约定;每天在家让特殊学生读10分钟书,抄一课生字,这个必须保证完成;要求家长每天陪孩子看30分钟动画片,看完后必须要让孩子说说大致内容;每周末有条件的话带孩子在超市、菜场、社区等参加一些实践活动,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交流,实现信息上的互相沟通,从而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进步。
研究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发现这些随班就读的学生脸上的笑容多了,和同学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他们更多了一份从容与自信,少了一份羞怯与自卑:在课堂上,能举手发言、敢参与小组讨论了;在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了;在家里,與家长的交流多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要用心培育,每朵花都有开放的一天,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开得比较迟,需要我们更用心地浇灌和呵护,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给予助力。相信只要每一位参与随班就读教学的教师都能认真对待,以积极的态度给予随班就读学生必要的关心,一步步耐心引领,他们终将学会独立飞翔。
在日常生活中,爱给人一种被肯定,被重视,被关注,被接纳的感觉;爱是关心,是尊重,是理解;爱像一缕金色的阳光,它使人感到温暖和快乐,它催人振奋又催人上进。给孩子多一点关爱,就能助孩子一臂之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径游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