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生物课 生命活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82-01
为了促进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发展创造才能,生物教学必须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 尊重学生差异,鼓励个性化探究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自由度”,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方法,进行个性化、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究。例如,教学“探究根的生长方向”时,学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如“根为什么向下生长?”“根可以向上生长吗?”“如果将植物栽在月球上,它的根还向下生长吗?”“搭载在宇宙飞船中的植物的根如何生长?”等。当学生表现出这种好奇心理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开展,使学生的学习形成“问题—探究—问题”的良性循环。
二、引导学生把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学生在生活中常遇到各种生物学的问题。如有个女同学家里很喜欢养花,特别是太阳花,每到太阳花生长旺盛时,它总会受到越来越重的蚜虫祸害,用农药喷洒,蚜虫没有被灭绝,反而使太阳花萎靡了。教师抓住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喷洒农药不能把蚜虫灭绝,反而是太阳花受害呢?平时我们养花往往因爱花心切而勤于浇水施肥,水肥过多会导致植物长得较为娇嫩。茎叶汁水多,加上植株间的小环境见光少湿度大,造成植株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下降,易诱发蚜虫害。开始时蚜虫较少,若不细心观察是不易发现和不太引起重视的;到较多的茎叶萎蔫,茎叶上布满蚜虫时,蚜虫已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并且小蚜虫常常躲藏在叶背、枝丫之间,喷药时浓度太低蚜虫不能被杀灭,浓度太高会同时把娇嫩的植株伤害甚至杀灭。此外,有时表面看起来蚜虫已被农药杀灭,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此时周围环境和植物上还有一些蚜虫,只是植株没有表现出受危害的症状而已。到植株恢复生长时,蚜虫又从四周爬或飞过来,这样太阳花又表现出周而复始地受蚜虫的危害了。因此我们看到用农药喷洒好像总是不能把蚜虫灭绝。
课后教师布置学生试一试生物治虫(天敌治虫)的方法。具体怎样做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和钻研,并让他们定期把获得的成果拿来和老师、同学交流,最后使大家都掌握正确的方法。
三、加强学生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为了扩展和巩固知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查阅生物学资料。如让学生分组到学校图书馆查阅《昆虫学》、《植物学》等生物学书籍,利用电脑从网上搜索和下载有关知识,并做好笔记。学生了解了不少蚜虫和蚜虫天敌的种类、特征及生活习性,以及植物的生长习性等知识。然后教师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野外去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最后他们总结归纳出常见的蚜虫天敌有三种: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而本地常见的是七星瓢虫,并且他们还知道瓢虫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场所不一样。春天,一旦气温升高到10度以上,越冬的瓢虫就苏醒过来,开始在油菜植株上、野地里、绿化带里活动。夏天,随着气温升高和食物增多,瓢虫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虫寄生的植物,如棉花、豆类等植株上都能找到瓢虫。学生把瓢虫放到太阳花植株上做试验,同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蜘蛛是瓢虫的天敌,在投放瓢虫的环境里注意不让蜘蛛接近。
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他们学得主动、积极。
四、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快乐和信心
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复习巩固前面所学内容时,也可以穿插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或者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灵活使用课堂练习,用以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教学,确保生物课堂优质高效。
如在上述的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把试验过程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全程记录下来。在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的跟踪试验后,学生观察到瓢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卵在3-4天后即可变成幼虫,幼虫以蚜虫为食,经过反复蜕皮之后变成蛹。幼虫期为2-3周,蛹再经6-12天即可羽化为成虫。羽化成虫的快慢,和当时的气温密切相关,温度越高,蛹期越短。成虫的寿命长短也和温度有关,气温高寿命短,气温低寿命长,一般为54天。在自然条件下由蛹化成虫,一般在气温稳定的夜晚完成。在试验中学生家里危害太阳花的蚜虫基本被瓢虫消灭光,试验取得了成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知道利用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来防治蚜虫,能彻底灭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试验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细心地观察并详细地记录,看到这些记录和获得的成果,学生增强了成就感和自信心,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更浓厚了。
我们的世界是生物的世界,生物知识无处不有。生物课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信心。这样,生物课就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责编 王学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82-01
为了促进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发展创造才能,生物教学必须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 尊重学生差异,鼓励个性化探究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自由度”,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方法,进行个性化、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究。例如,教学“探究根的生长方向”时,学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如“根为什么向下生长?”“根可以向上生长吗?”“如果将植物栽在月球上,它的根还向下生长吗?”“搭载在宇宙飞船中的植物的根如何生长?”等。当学生表现出这种好奇心理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开展,使学生的学习形成“问题—探究—问题”的良性循环。
二、引导学生把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学生在生活中常遇到各种生物学的问题。如有个女同学家里很喜欢养花,特别是太阳花,每到太阳花生长旺盛时,它总会受到越来越重的蚜虫祸害,用农药喷洒,蚜虫没有被灭绝,反而使太阳花萎靡了。教师抓住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喷洒农药不能把蚜虫灭绝,反而是太阳花受害呢?平时我们养花往往因爱花心切而勤于浇水施肥,水肥过多会导致植物长得较为娇嫩。茎叶汁水多,加上植株间的小环境见光少湿度大,造成植株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下降,易诱发蚜虫害。开始时蚜虫较少,若不细心观察是不易发现和不太引起重视的;到较多的茎叶萎蔫,茎叶上布满蚜虫时,蚜虫已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并且小蚜虫常常躲藏在叶背、枝丫之间,喷药时浓度太低蚜虫不能被杀灭,浓度太高会同时把娇嫩的植株伤害甚至杀灭。此外,有时表面看起来蚜虫已被农药杀灭,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此时周围环境和植物上还有一些蚜虫,只是植株没有表现出受危害的症状而已。到植株恢复生长时,蚜虫又从四周爬或飞过来,这样太阳花又表现出周而复始地受蚜虫的危害了。因此我们看到用农药喷洒好像总是不能把蚜虫灭绝。
课后教师布置学生试一试生物治虫(天敌治虫)的方法。具体怎样做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和钻研,并让他们定期把获得的成果拿来和老师、同学交流,最后使大家都掌握正确的方法。
三、加强学生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为了扩展和巩固知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查阅生物学资料。如让学生分组到学校图书馆查阅《昆虫学》、《植物学》等生物学书籍,利用电脑从网上搜索和下载有关知识,并做好笔记。学生了解了不少蚜虫和蚜虫天敌的种类、特征及生活习性,以及植物的生长习性等知识。然后教师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野外去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最后他们总结归纳出常见的蚜虫天敌有三种: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而本地常见的是七星瓢虫,并且他们还知道瓢虫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场所不一样。春天,一旦气温升高到10度以上,越冬的瓢虫就苏醒过来,开始在油菜植株上、野地里、绿化带里活动。夏天,随着气温升高和食物增多,瓢虫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虫寄生的植物,如棉花、豆类等植株上都能找到瓢虫。学生把瓢虫放到太阳花植株上做试验,同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蜘蛛是瓢虫的天敌,在投放瓢虫的环境里注意不让蜘蛛接近。
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他们学得主动、积极。
四、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快乐和信心
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复习巩固前面所学内容时,也可以穿插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或者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灵活使用课堂练习,用以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教学,确保生物课堂优质高效。
如在上述的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把试验过程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全程记录下来。在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的跟踪试验后,学生观察到瓢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卵在3-4天后即可变成幼虫,幼虫以蚜虫为食,经过反复蜕皮之后变成蛹。幼虫期为2-3周,蛹再经6-12天即可羽化为成虫。羽化成虫的快慢,和当时的气温密切相关,温度越高,蛹期越短。成虫的寿命长短也和温度有关,气温高寿命短,气温低寿命长,一般为54天。在自然条件下由蛹化成虫,一般在气温稳定的夜晚完成。在试验中学生家里危害太阳花的蚜虫基本被瓢虫消灭光,试验取得了成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知道利用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来防治蚜虫,能彻底灭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试验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细心地观察并详细地记录,看到这些记录和获得的成果,学生增强了成就感和自信心,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更浓厚了。
我们的世界是生物的世界,生物知识无处不有。生物课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信心。这样,生物课就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