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泡沫管窥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治学,还是办刊都讲究耐得寂寞,吃得苦头。达此地步,历来不易,今尤不易。商品大潮,汹涌澎湃,大款大腕,千姿百态,风流潇洒,好不气派。坐冷板凳爬格子,不仅冷冷清清,还真有点“凄凄惨惨”。在讲究“效率”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按照一贯思路发展下去,即便有些成绩,也要等到“花儿都谢了”。怎么办?放眼望去,社会、经济快速向前发展,教育和科研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高校大规模扩招,科研机构成倍增加,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加大,学术欣欣向荣。在职称评定、课题鉴定、毕业鉴定、学位点申报等等学术定量考核评价潮起之时,学术能力与论文数量相提并论。一些人凭借其所谓的学术成就或是进入了学术殿堂,或是登上领导岗位,或是荣获了种种学术桂冠。常言道:“龙有龙道,虾有虾路”。即便你不想出人头地,但总得谋个生活。多重动机催生了为数不少的急功近利的作者,学术论文“短平快”,“薄积厚发”大行其道,此为学术、学术期刊泡沫之源。
  有需求就有市场。学术期刊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繁荣后,阵容相当庞大。大多期刊不再奇货可居,学术界紧缺的是优质稿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大多学术期刊也不再被原单位供养,被迫走进市场自力更生。没有好的稿源,办刊经费又相对短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过相当长的博弈,尘埃落定,一些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不佳”。穷则思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则取其一,部分刊物置办刊理念于不顾,转而谋取团体实惠。于是,见之于读者面前的是一本本大容量、厚重的期刊,原来的期刊发展为月刊、半月刊,进而为旬刊,自然而然,刊物和其承载的文章不再小而精。
  学术期刊不正常地膨胀,危害之一是获取有效信息成本增加。信息获得是有成本的,包括了信息来源成本和信息加工成本。无效信息过剩使人们筛选信息困难,难以获取有效信息,浪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危害之二是助长学术泡沫。学术把关一旦失控,便会“泥沙俱下”。从此,发文章不再是难事,学术不再高不可攀,大量与学术不沾边的人在多重动机下也玩起了文章。这容易形成误导,使大量的人怠于做学问而去寻求所谓的捷径,不利于学术创新。危害之三是影响学术资源配置。一些不学无术者凭借所谓的论文套取有限的学术资源,不但对潜心做学问的人不公平,还会影响国家的科技发展和人文研究前进的步伐。最后,学术道德迷失,科学精神泯灭,危及我们社会对学术神圣性的评价,原来一贯遵循的社会价值观念被扭曲,产生诚信危机。
  学术期刊泡沫是学术泡沫之果。泡沫的迅速形成则源于相关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健全。首先是不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和不健全的学术资源分配制度,将评价过程简化,以数量等同质量;注重事前审批,而事后鉴审不力;项目过分集中;权力部门失去监督制约。缺少独立研究、同行评议、事后奖励和社会认同的常态。其次是不合理的期刊管理机制。当今学术期刊刊号审批很难,各种管理规定也颇多、评比也很多,但唯一缺乏的就是期刊的淘汰机制。因此,不论刊物学术水平怎样,却大可相安无事。
  制度规范着行为人的行为方向,期待学术期刊乃至学术创新,先得多从相关的制度方面进行创新。唯此,我们才可能看到薄而精、学分沉甸甸的期刊。
其他文献
一、新闻阅评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新闻阅评作出过正式的定义,笔者从大量文献研究发现,2002年最早出现对新闻阅评定义的表述:“广义地说,新闻阅评有两种,一种是大众在接触新闻报道时所产生的共鸣、看法、意见、建议,是分散的、无意识的;另一种是新闻管理部门和新闻单位自身组织的、有意识的评说。比较而言,由新闻管理部门组织的阅评,是对新闻传播行为的宏观监控,其意见更客观、更权威,其反馈更直接、及
走进报社,担任驻站记者和要闻版编辑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却时常想起当年在乡村当业余通讯员时,陪同中央媒体三位记者在基层采访的事儿。特别是今年初新闻系统开展“三项教育”和“三贴近”活动以来,当年陪同三位中央媒体记者采访的情形更加清晰,久久难以抹去。  我陪同采访的第一位中央媒体记者,是《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王艾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岐山县蔡家坡公社岐星大队(即现在的岐星村)当业余通讯员。那时候,岐星
文化的本体意义从艺术的形象思维和哲学的理性思辨两个角度全面观照一下,就会看出,“文”字的本身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一个形象化的符号,表示灯具与火苗,或表示太阳刚从地平线上
记者节对记者来说,固然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全国各地也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喜迎记者节”,但正如一位记者同行所说,记者节也是一个记者反思的日子,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传媒业加速转型的时代,记者们更需要直面一些潜在的或者全新的挑战。  北京奥运会期间传媒业一些新动向已经印证了当前传媒业的转型趋势:《广州日报》在其网站上为每块金牌制作电子版的“金号外”,体现出受到互联网冲击最大的纸质媒体,已经开始直面这种挑战
我一直以为,媒体虽是记录大众历史的,但对于个人体验而言,媒体的个人使用是更为珍贵的历史。  奥运期间,我从个人媒体史的角度来观察媒体是如何被人们使用着的,同时我也感到了人们是如何被媒体“使用”着的。一个硬币总有正反两面:(媒介是)进化还是(人们被媒介)异化?这是个问题!  基本上用一句简短的话即可概括我的奥运个人媒介消费史:  “看着电视,听着广播,用着网络,拿着手机……”这是最佳的奥运观赛方式了
经常上网,穿梭于各种网站的各种论坛之间,也偶尔写写博客。于是,对博客这玩意逐渐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对某些玩家费尽心思耕耘自己的博客感到有些可笑甚至可悲。  通常,玩博客的人,为了让自己的点击量增多,他在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之后总忘不了在各论坛上打个广告,比如:XXX的博客,欢迎光临指导,欢迎链接。  这是最初的最原始最朴素的博客广告。可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样的广告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呢,就换着花样继
一、概念及辨析    期刊页面审读,是指期刊在付印前为保证期刊出版质量而由相关专业人士或业务主管进行的审读活动,其特征有3:(1)以页或跨页为一个视觉单位,(2)按照页码顺序,(3)从版面、编排、装帧等方面入手略读并评价期刊版面元素及其组合方式。由于页面审读属于期刊印前环节,是对还没有完全“成型”的期刊所做的检查,因此它可以作为期刊社对期刊的外观、内容所进行的有组织的事中检查行为。它不仅有利于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