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情境效应 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间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二者的交织流动,共同汇成教学过程中信息回路的总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情境教学是一种能使语文课“活”起来的较理想的教学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从中不难看出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在《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影响。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对作品的感悟和体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展现“生活”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章反映社会生活、展现人生世相。以文章为例,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披文入情”,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体悟其意境情感,领会其构思技巧,并使之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中学生虽然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也不深刻,但他们正处在花季年龄,站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上,对生活充满希望。所以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语文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抱着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使语文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从课外回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上一个台阶。比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诗时,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多是被捧在手掌心宠大的,难以理解艾青对大堰河的一片深情。我就先让学生自由畅谈他们最爱的人做的让他们最难忘的事,在这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人间真情,然后讲述了自己对外婆的爱的小故事,最后再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中那深沉的爱。做文同做人,有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做人。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振动起飞向生活及历史广阔蓝天的翅膀,使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内容鲜活了起来,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把握就更全面深刻了。
二、再现“图画”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这“境”就是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创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也能培养审美情感。中学课文中的小说内容大都配有插图,它们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以“就地取材”,借助这些绘画,再现情境。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我让学生认真看插图,仔细观察图上的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口头描述出来。描述后,学生脑中就有了一个较鲜明的“套中人”形象:别里科夫“不管晴天雨天,雨鞋雨伞是必备之物;枉论家事国事,说己说人皆自陷于辞”。他不仅把自己严严实实地裹在一个又一个的套子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衣领高高竖起,“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憎恶现在,歌颂过去,他就是借这一个又一个的“套子”来躲避现实生活。他还用“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样的口头禅来钳制他周围的人,“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呢”。结合背景,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主题:他不自觉地做了统治阶级思想统治的帮凶,害了别人,害了社会,同时自己也正是这种制度和观念的牺牲品。他是一个既令人讨厌又可怜可笑的人物。在引导学生再现情境时,还可以启发他们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情节画下来,为课文再配插图,加深对人物内涵的深入理解。比如《雨巷》这首诗,大意理解完后,我让美术比较好的学生根据文意画了一幅图,然后再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这样既能调动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又能加深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借画为文,依文绘画,形象与抽象沟通互现,可使学生生动深刻地理解并感悟到两种艺术的魅力。
三、渲染“乐曲”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都属于文艺,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的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可以播放歌曲《霸王别姬》,引导学生根据项羽的悲剧人生去把握其性格特点,将学生引入对音乐与人生关系的思考上,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对课文进行理解和领悟。又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时,我先让学生聆听《送别》这首曲子,在整个班级中营造浓郁的离别氛围,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绪更好地领略词人的心境,把握整首词的基调和艺术。在带领学生欣赏《声声慢》时,我就先让学生倾听《一剪梅》,引导学生分析李清照词作前后期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更巧妙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以“乐”传情,可以使学生得到文学与音乐美的双重享受,既可以加强教学氛围,引人入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可以通过音乐辅助教学,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体验“角色”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文中角色。学生站在角色的位置上深入体验,文中的“事”好像就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把课文内容“复活”到眼前。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可采用以下不同方式:一人扮多角。主要通过个人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有表情的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妻”、“妾”、“客”三人回答邹忌“问美”时的话,只有一二字的增减和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不同。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仔细揣摩三人的微妙心态,把握说话人的语气,理解作者处理人物语言的精细。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作者施耐庵在写林冲手刃仇敌时,未加一字评论,只是用一连串的动作,展现林冲受尽冤屈磨难,苟安的思想被严酷的现实彻底粉碎,终于走上了反抗道路的思想转变,读后令人感觉痛快淋漓。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教师可以找两名同学模仿林冲与仇敌的动作,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还可进行分角色朗读,即根据课文的需要,指定几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朗读。如在学习剧本《雷雨》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剧本中一些台词丰富的内涵,教师可以找几位在表演方面有才能的同学,让他们在熟悉剧本内容,把握剧本思想的基础上,分配角色,在课堂上演出剧本中的精彩片断。这可使得同学们如同身临其境,既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剧本的主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景创设,简单易行,既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谓事半功倍。
语文的美,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和鲜明,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和捕捉美,并努力把它升华为美的形态,指点“体验”,引导“入境”,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情境教学是引导学生“入境”的一种很好的教学艺术之一,它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操,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断深入地探索教学情境的奥妙,努力创设各种动人的教学情境,定能导演出一幕幕令学生神思飞扬,回味无穷的教学“活剧”来。
参考文献:
[1]魏书生与六步教学法.中国特级教师文库(第一辑).
[2]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情境效应 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间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二者的交织流动,共同汇成教学过程中信息回路的总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情境教学是一种能使语文课“活”起来的较理想的教学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从中不难看出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在《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影响。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对作品的感悟和体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展现“生活”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章反映社会生活、展现人生世相。以文章为例,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披文入情”,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体悟其意境情感,领会其构思技巧,并使之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中学生虽然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也不深刻,但他们正处在花季年龄,站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上,对生活充满希望。所以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语文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抱着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使语文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从课外回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上一个台阶。比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诗时,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多是被捧在手掌心宠大的,难以理解艾青对大堰河的一片深情。我就先让学生自由畅谈他们最爱的人做的让他们最难忘的事,在这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人间真情,然后讲述了自己对外婆的爱的小故事,最后再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中那深沉的爱。做文同做人,有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做人。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振动起飞向生活及历史广阔蓝天的翅膀,使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内容鲜活了起来,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把握就更全面深刻了。
二、再现“图画”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这“境”就是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创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也能培养审美情感。中学课文中的小说内容大都配有插图,它们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以“就地取材”,借助这些绘画,再现情境。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我让学生认真看插图,仔细观察图上的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口头描述出来。描述后,学生脑中就有了一个较鲜明的“套中人”形象:别里科夫“不管晴天雨天,雨鞋雨伞是必备之物;枉论家事国事,说己说人皆自陷于辞”。他不仅把自己严严实实地裹在一个又一个的套子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衣领高高竖起,“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憎恶现在,歌颂过去,他就是借这一个又一个的“套子”来躲避现实生活。他还用“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样的口头禅来钳制他周围的人,“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呢”。结合背景,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主题:他不自觉地做了统治阶级思想统治的帮凶,害了别人,害了社会,同时自己也正是这种制度和观念的牺牲品。他是一个既令人讨厌又可怜可笑的人物。在引导学生再现情境时,还可以启发他们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情节画下来,为课文再配插图,加深对人物内涵的深入理解。比如《雨巷》这首诗,大意理解完后,我让美术比较好的学生根据文意画了一幅图,然后再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这样既能调动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又能加深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借画为文,依文绘画,形象与抽象沟通互现,可使学生生动深刻地理解并感悟到两种艺术的魅力。
三、渲染“乐曲”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都属于文艺,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的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可以播放歌曲《霸王别姬》,引导学生根据项羽的悲剧人生去把握其性格特点,将学生引入对音乐与人生关系的思考上,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对课文进行理解和领悟。又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时,我先让学生聆听《送别》这首曲子,在整个班级中营造浓郁的离别氛围,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绪更好地领略词人的心境,把握整首词的基调和艺术。在带领学生欣赏《声声慢》时,我就先让学生倾听《一剪梅》,引导学生分析李清照词作前后期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更巧妙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以“乐”传情,可以使学生得到文学与音乐美的双重享受,既可以加强教学氛围,引人入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可以通过音乐辅助教学,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体验“角色”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文中角色。学生站在角色的位置上深入体验,文中的“事”好像就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把课文内容“复活”到眼前。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可采用以下不同方式:一人扮多角。主要通过个人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有表情的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妻”、“妾”、“客”三人回答邹忌“问美”时的话,只有一二字的增减和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不同。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仔细揣摩三人的微妙心态,把握说话人的语气,理解作者处理人物语言的精细。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作者施耐庵在写林冲手刃仇敌时,未加一字评论,只是用一连串的动作,展现林冲受尽冤屈磨难,苟安的思想被严酷的现实彻底粉碎,终于走上了反抗道路的思想转变,读后令人感觉痛快淋漓。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教师可以找两名同学模仿林冲与仇敌的动作,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还可进行分角色朗读,即根据课文的需要,指定几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朗读。如在学习剧本《雷雨》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剧本中一些台词丰富的内涵,教师可以找几位在表演方面有才能的同学,让他们在熟悉剧本内容,把握剧本思想的基础上,分配角色,在课堂上演出剧本中的精彩片断。这可使得同学们如同身临其境,既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剧本的主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景创设,简单易行,既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谓事半功倍。
语文的美,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和鲜明,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和捕捉美,并努力把它升华为美的形态,指点“体验”,引导“入境”,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情境教学是引导学生“入境”的一种很好的教学艺术之一,它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操,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断深入地探索教学情境的奥妙,努力创设各种动人的教学情境,定能导演出一幕幕令学生神思飞扬,回味无穷的教学“活剧”来。
参考文献:
[1]魏书生与六步教学法.中国特级教师文库(第一辑).
[2]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