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占以重要部分,有些同学认为作文很难写,并且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成绩也很不理想。其实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要想学好它,其实并不难。本文中将列举出几个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作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避免 积累 方法
一、注意排除以下几个教学误区
(一)课文教学作为硬任务,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教学计划中的教完课本所规定教学的课文作为硬任务,换句话说,教师之所以对那些课文,必须要认真去教完教好的,主要是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的关系。倘若没有教完教好那些课文,一旦在考试时出现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就会令考生措手不及,难以对付,直接影响其考试成绩。说到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也就是说,对于作文的教学,不做重点,涉及多少都无妨。持这种想法和做法的教师,他们多数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要求以什么文体展现,每个学生总可以多少写一点,因而也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的。相比较而言,它不像课文教学,内容都是与课文紧密相连的,做客观题,对不上“参考答案”就会“颗粒无收”了。二是由于目前在作文阅卷方面(如初中毕业考、初中升学考、高中会考、高考等),还没有达到统一的细化标准,存在着随机性较多。同一水平的两篇作文在不同阅卷者的手中或同一阅卷者在不同时候、不同情绪的情况下打出来的分数往往会存在差距,有时甚至还会有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平时花大力气练习写作文,似乎觉得并不划得来。
(二)重视写作方法的教学,轻视生活体验和语言的积累。
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讲到如何开头的方法时, 又分出所谓的“悬念式”“开门见山式”“回忆式”等等方法。结尾的方法又分为“总结式”“展望式”“号召式”“水到渠成式”等等。这样,让不少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写作文只要掌握好写作的方法,提高写作的技巧,可以水到渠成。于是,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拣“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买,以为读了这类书,就可以获得写好作文的秘诀,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来了。
其实,这类问题,早在鲁迅先生在世时,就存在了。鲁迅先生对这类问题有过一个明确的态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在《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中说过:“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他曾经在一封信中说道:“ 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诚然,就写作来说,技巧应该说是重要的,但技巧不应该是为技巧而技巧,它的表达,必须以内容的充实为前提。没有充实的内容,光在技巧、文章的结构设置上动脑筋,也是于事无补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写出好文章来,应该要十分重视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这才是写出好作文之根本,才是把作文真正指导在点子上。
二、学生平时的素材积累
作文素材的积累不仅仅凭借语言和文字,还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去领悟和联想。学生一旦打开想像的空间,获得由此及彼的通感,就会在无形中扩大作文素材的数量,作文的内涵和深度也随之增加。在教学中,我借鉴宁波杨琳老师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音响作文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音像效果,让学生联想到树枝摇曳,落叶狂舞的场景,进而想到那些在风雨中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和画面,最后感悟到“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美丽境界。
作文写作的成功,意味着作文素材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开发。既然声音可以引导学生的联想,那么味觉、触觉也同样能为学生敞开另一道大门,开拓更大的作文空间。一、二年级由说到写的训练,由图画至文字的练习,就是很好的例子。
走出课堂,打开自然空间。作文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要尝试着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带领下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素材。
三、重考前方法教育
考前,做好应试方法教育,对于学生的自身水平的良好发挥有重要的作用。
1.要有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建议拟草稿,防止“脚踩西瓜皮儿”(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考场作文不宜见异思迁,边写边改。要贯彻一种构思。一旦构思已定,就不要轻易改变
2.选择文体,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识水平高、擅长理性思维的同学可选择议论文;擅长形象思维、容易刻画人物的同学可选择微型小说;擅长抒情的同学可选择散文。
3.文章要有一至两个亮点。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抓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你的真情,记叙文不能缺少描写;如果是议论文,就一定要有1—2个典型的论据,就应该有纵横捭阖,很深刻的见解;如果是微型小说一定要有巧妙的构思。这个亮点还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总之,要能使评卷老师精神为之一震。
4.思想要健康。“思想健康”不是要求你只说冠冕堂皇的话,不是要你刻意拔高,“健康”是针对“病态”、“庸俗”而言的,它的含义是指不能欣赏违背法律法规和偏离社会道德的事。
5.写法上可以求新,要去考虑,怎样表现更智慧,更艺术,更有可读性,但更要求稳。我的意见是大家一定要在一种比较稳的情况下,确有把握时才可写小小说或者是写戏剧,或者是写别的,确有把握之后才可涉及这种文体,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就选择比较稳妥的老的文体,老的写法。
6.苦于材料缺乏则可以突出自己的爱好。你如果喜欢体育,那你就像体育记者一样,叙体育、议体育,只要切合题意就好。你如果喜欢听××的歌、看××的书、爱好上网……你就可以将自己这一方面的经历和感受与命题联系起来。
7.一定要完篇。好文章常表现为“凤头、猪肚、豹尾”。没有豹尾,老鼠尾巴也要有一个,绝不能写半头文。
四、真正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与否
写文章总是有一个目的的,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说明什么,论证什么,这就是立意问题。意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材料如何取舍,结构如何安排,语言如何运用,都是需要根据所立之意来确定的,而有些学生写作文往往是有笔无心,拿起笔就写,并不认真考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因此,重视对学生的立意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 避免 积累 方法
一、注意排除以下几个教学误区
(一)课文教学作为硬任务,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教学计划中的教完课本所规定教学的课文作为硬任务,换句话说,教师之所以对那些课文,必须要认真去教完教好的,主要是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的关系。倘若没有教完教好那些课文,一旦在考试时出现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就会令考生措手不及,难以对付,直接影响其考试成绩。说到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也就是说,对于作文的教学,不做重点,涉及多少都无妨。持这种想法和做法的教师,他们多数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要求以什么文体展现,每个学生总可以多少写一点,因而也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的。相比较而言,它不像课文教学,内容都是与课文紧密相连的,做客观题,对不上“参考答案”就会“颗粒无收”了。二是由于目前在作文阅卷方面(如初中毕业考、初中升学考、高中会考、高考等),还没有达到统一的细化标准,存在着随机性较多。同一水平的两篇作文在不同阅卷者的手中或同一阅卷者在不同时候、不同情绪的情况下打出来的分数往往会存在差距,有时甚至还会有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平时花大力气练习写作文,似乎觉得并不划得来。
(二)重视写作方法的教学,轻视生活体验和语言的积累。
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讲到如何开头的方法时, 又分出所谓的“悬念式”“开门见山式”“回忆式”等等方法。结尾的方法又分为“总结式”“展望式”“号召式”“水到渠成式”等等。这样,让不少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写作文只要掌握好写作的方法,提高写作的技巧,可以水到渠成。于是,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拣“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买,以为读了这类书,就可以获得写好作文的秘诀,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来了。
其实,这类问题,早在鲁迅先生在世时,就存在了。鲁迅先生对这类问题有过一个明确的态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在《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中说过:“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他曾经在一封信中说道:“ 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诚然,就写作来说,技巧应该说是重要的,但技巧不应该是为技巧而技巧,它的表达,必须以内容的充实为前提。没有充实的内容,光在技巧、文章的结构设置上动脑筋,也是于事无补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写出好文章来,应该要十分重视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这才是写出好作文之根本,才是把作文真正指导在点子上。
二、学生平时的素材积累
作文素材的积累不仅仅凭借语言和文字,还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去领悟和联想。学生一旦打开想像的空间,获得由此及彼的通感,就会在无形中扩大作文素材的数量,作文的内涵和深度也随之增加。在教学中,我借鉴宁波杨琳老师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音响作文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音像效果,让学生联想到树枝摇曳,落叶狂舞的场景,进而想到那些在风雨中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和画面,最后感悟到“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美丽境界。
作文写作的成功,意味着作文素材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开发。既然声音可以引导学生的联想,那么味觉、触觉也同样能为学生敞开另一道大门,开拓更大的作文空间。一、二年级由说到写的训练,由图画至文字的练习,就是很好的例子。
走出课堂,打开自然空间。作文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要尝试着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带领下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素材。
三、重考前方法教育
考前,做好应试方法教育,对于学生的自身水平的良好发挥有重要的作用。
1.要有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建议拟草稿,防止“脚踩西瓜皮儿”(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考场作文不宜见异思迁,边写边改。要贯彻一种构思。一旦构思已定,就不要轻易改变
2.选择文体,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识水平高、擅长理性思维的同学可选择议论文;擅长形象思维、容易刻画人物的同学可选择微型小说;擅长抒情的同学可选择散文。
3.文章要有一至两个亮点。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抓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你的真情,记叙文不能缺少描写;如果是议论文,就一定要有1—2个典型的论据,就应该有纵横捭阖,很深刻的见解;如果是微型小说一定要有巧妙的构思。这个亮点还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总之,要能使评卷老师精神为之一震。
4.思想要健康。“思想健康”不是要求你只说冠冕堂皇的话,不是要你刻意拔高,“健康”是针对“病态”、“庸俗”而言的,它的含义是指不能欣赏违背法律法规和偏离社会道德的事。
5.写法上可以求新,要去考虑,怎样表现更智慧,更艺术,更有可读性,但更要求稳。我的意见是大家一定要在一种比较稳的情况下,确有把握时才可写小小说或者是写戏剧,或者是写别的,确有把握之后才可涉及这种文体,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就选择比较稳妥的老的文体,老的写法。
6.苦于材料缺乏则可以突出自己的爱好。你如果喜欢体育,那你就像体育记者一样,叙体育、议体育,只要切合题意就好。你如果喜欢听××的歌、看××的书、爱好上网……你就可以将自己这一方面的经历和感受与命题联系起来。
7.一定要完篇。好文章常表现为“凤头、猪肚、豹尾”。没有豹尾,老鼠尾巴也要有一个,绝不能写半头文。
四、真正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与否
写文章总是有一个目的的,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说明什么,论证什么,这就是立意问题。意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材料如何取舍,结构如何安排,语言如何运用,都是需要根据所立之意来确定的,而有些学生写作文往往是有笔无心,拿起笔就写,并不认真考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因此,重视对学生的立意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