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世师表孔圣人曾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者,不妄加揣测也;毋必者,不妄下断语也;毋固者,不将事情的看法固化也;毋我者,不将自己的个人认知、意志高于一切也。初读之时,也不过把这当做为人处世的格言,然则随着笔者在教育战线的深入学习与探讨,对孔夫子的这句话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感悟。
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对以上四个词的解释是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则译为“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读》中译为:“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著名教育专家林格教授在谈到教师角色的四次转变其实就是在教育领域对上述四个词的最好注解:不做园丁做农民;不做法官做律师;不当蜡烛当火种;不做纤夫做牧者。
而事实上臆测、武断、固执、主观却是我们常在不自觉下的主观做法。我们总是以为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苦口婆心的教育能换来学生的“痛哭流涕”、“痛改前非”;我们总是以一种教育者的姿态让学生“享受”被教育的春风化雨的过程。殊不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非一个教育机器,他不会按照你的行为意志为转移。与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不如给学生的心灵提供一个宽阔的心灵空间,让其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即是林教授所谓的“养树养根,养鱼养水,养人养心,最终落实到一种习惯的养成上,但绝不是为了习惯而习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曾说:“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简而言之,就是要良好习惯。就我所从事的语文教育而言,很多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典型的毛病有:书写不认真、读书方式不对、不会使用工具书、课外阅读能力差、作文积累不够等。而是什么原因造就这些毛病呢?归根结底还是忽略了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但习惯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正如王尔德所言:“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可见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就语文教学而言,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是培养正确写字的习惯。正确写字应先从写字姿势抓起。切实做到自是不正确不动笔。同时对学生进行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训练: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画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
其次是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由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组成。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内容文字各异,或优美生动的、或质朴感人的、或含蓄隽永的、或妙趣横生的……这为培养学生的课堂阅读习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阅读教学时先要训练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待琅琅上口了再开讲,在课堂教学时要紧扣三点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点做到了,学生好的课堂阅读习惯也就基本养成了。从学生初读做起,按照要求逐项训练,从而培养习惯,在精读课文阶段,要让学生抓住优美词句反复诵读,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学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定要相信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使其形成自信心,学会读书的方法,在掌握了方法之后,还应当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
而课外阅读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诵读,二是读书看报。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诵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是扎实提高语文素养的重大途径。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增强表达能力。至于读书看报,老师可以开出一定的阅读书目,也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以读书笔记的书面形式汇报阅读收获。比如我在教授张晓风的《行道树》时,我给学生介绍了一首席慕容的小诗进行延伸——《树的画像》:“当迎风的笑靥已不再芬芳/温柔的话语都已不再沉寂/当星星的眸子渐冷渐暗/而千山万径都绝灭了踪迹/我只是一棵孤独的树/在抗拒着秋的来临。”很多学生把这首诗写在了读书笔记里。生一:“整首诗就像是一棵倔强顽强的树的自白,在述说着重重困难的到来。秋天,对于一棵树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季节,但这棵树却要抗拒秋天的到来。也可看出作者是一个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提出挑战,勇于面对困难的人”;生二:“写出了树的悲伤、孤单的心情……这山中没有人影,只有它等待着秋天寂寞的来临。”……当然,还可以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换各自的读书心得。
最后培养善于倾听、交流的习惯。倾听是一种艺术,只有善于倾听别人说话 才能和别人平等地交流,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老是心不在焉,下课不知老师讲了些什么,这样成绩肯定不会提高。 现在课堂教学提倡师生互动,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预设问答环节,训练学生倾听的习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倾听课文作者的内心深处,深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仔细倾听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各抒已见,形成交流的氛围,教育学生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找出关键问题所在,这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一种提高。
总而言之,上述习惯的养成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心里始终怀揣着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炼,尊重学生的个性,用心灵去爱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俯仰无愧。
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对以上四个词的解释是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则译为“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读》中译为:“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著名教育专家林格教授在谈到教师角色的四次转变其实就是在教育领域对上述四个词的最好注解:不做园丁做农民;不做法官做律师;不当蜡烛当火种;不做纤夫做牧者。
而事实上臆测、武断、固执、主观却是我们常在不自觉下的主观做法。我们总是以为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苦口婆心的教育能换来学生的“痛哭流涕”、“痛改前非”;我们总是以一种教育者的姿态让学生“享受”被教育的春风化雨的过程。殊不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非一个教育机器,他不会按照你的行为意志为转移。与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不如给学生的心灵提供一个宽阔的心灵空间,让其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即是林教授所谓的“养树养根,养鱼养水,养人养心,最终落实到一种习惯的养成上,但绝不是为了习惯而习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曾说:“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简而言之,就是要良好习惯。就我所从事的语文教育而言,很多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典型的毛病有:书写不认真、读书方式不对、不会使用工具书、课外阅读能力差、作文积累不够等。而是什么原因造就这些毛病呢?归根结底还是忽略了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但习惯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正如王尔德所言:“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可见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就语文教学而言,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是培养正确写字的习惯。正确写字应先从写字姿势抓起。切实做到自是不正确不动笔。同时对学生进行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训练: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画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
其次是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由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组成。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内容文字各异,或优美生动的、或质朴感人的、或含蓄隽永的、或妙趣横生的……这为培养学生的课堂阅读习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阅读教学时先要训练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待琅琅上口了再开讲,在课堂教学时要紧扣三点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点做到了,学生好的课堂阅读习惯也就基本养成了。从学生初读做起,按照要求逐项训练,从而培养习惯,在精读课文阶段,要让学生抓住优美词句反复诵读,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学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定要相信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使其形成自信心,学会读书的方法,在掌握了方法之后,还应当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
而课外阅读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诵读,二是读书看报。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诵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是扎实提高语文素养的重大途径。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增强表达能力。至于读书看报,老师可以开出一定的阅读书目,也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以读书笔记的书面形式汇报阅读收获。比如我在教授张晓风的《行道树》时,我给学生介绍了一首席慕容的小诗进行延伸——《树的画像》:“当迎风的笑靥已不再芬芳/温柔的话语都已不再沉寂/当星星的眸子渐冷渐暗/而千山万径都绝灭了踪迹/我只是一棵孤独的树/在抗拒着秋的来临。”很多学生把这首诗写在了读书笔记里。生一:“整首诗就像是一棵倔强顽强的树的自白,在述说着重重困难的到来。秋天,对于一棵树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季节,但这棵树却要抗拒秋天的到来。也可看出作者是一个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提出挑战,勇于面对困难的人”;生二:“写出了树的悲伤、孤单的心情……这山中没有人影,只有它等待着秋天寂寞的来临。”……当然,还可以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换各自的读书心得。
最后培养善于倾听、交流的习惯。倾听是一种艺术,只有善于倾听别人说话 才能和别人平等地交流,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老是心不在焉,下课不知老师讲了些什么,这样成绩肯定不会提高。 现在课堂教学提倡师生互动,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预设问答环节,训练学生倾听的习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倾听课文作者的内心深处,深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仔细倾听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各抒已见,形成交流的氛围,教育学生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找出关键问题所在,这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一种提高。
总而言之,上述习惯的养成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心里始终怀揣着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炼,尊重学生的个性,用心灵去爱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俯仰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