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了解我院近两年血液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医师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血液培养采用 BD 公司的BACTEC FX 全自动血培养仪,BD公司 PHOENIX 100 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血液感染的病原菌构成主要是革兰性阴性菌,占74.8%。药敏结果显示,常见革兰阳性菌中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严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性最高(>90%);真菌除伊曲康唑耐药率稍高外,对其他抗生素仍保持较高的敏感率。结论:我院近两年血液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各种条件致病菌成为致病菌有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医生应根据病原菌的类型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有效治疗。
【关键词】血液感染;病原菌; 耐药性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15-02
菌血症、败血症目前仍然是临床感染性疾病加重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血培养是诊断菌血症或败血症的重要依据,了解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对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送检的4489份血培养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496株, 阳性率为 11.0%。
1.2仪器与试剂 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EC FX由美国BD公司生产,并采用该公司配套的血培养瓶;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PHOENIX 100系美国BD公司生产,并采用该公司配套的鉴定卡及药敏卡。
1.3方法 对有采血指证(如高热、白细胞增多、多器官衰竭、昏迷、血小板减少等)的患者,尽量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血,然后立即送检。将送检的血培养瓶立即放入BACTEC FX内培养,对血培养仪指示报阳的标本涂片作革兰染色镜检,向临床初步报告结果,同时转种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麦康凯平板,置35℃温箱18—25h后观察生长情况,然后用PHOENIX 100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用药敏分析仪及其配套的药敏测定板测定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参考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执行标准[1]。
1.4质量控制 每周定期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13)、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做药敏质控,以保证结果的可靠。
2 结果
2.1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 从近两年住院病人的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496株,其中革兰性阴性菌371株,占74.8%;革兰性阳性菌116株,占23.4%;真菌9株,占1.8%。以大肠埃希氏菌(30.13%)、肺炎克雷伯菌(12.42%)、金黄色葡萄球菌(8.39%)、阴沟肠杆菌(4.03%)、铜绿假单胞菌(2.08%)为主要检出菌。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阴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性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真菌类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在分离出的496株病原菌中革兰性阴性菌371株,占74.8%,革兰性阳性菌116株,占23.4%,革兰阴性菌的分离率高于革兰阳性菌,与院内感染致病菌的总体分布趋势一致[2、3]。其中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为肠杆菌和葡萄球菌,临床上在怀疑菌血症或败血症需要经验用药时,可以首先考虑针对这类细菌的抗生素以减少盲目性。
革兰阳性菌中以葡萄球菌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4]。它们整体上呈现较高的耐药性,其中对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耐药机制可能是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水解青霉素类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失去活性而耐药。近年来,由于滥用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葡萄球菌属分离出了越来越多的多重耐药菌株,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5]。本研究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可作为首选或经验用药。
从表2革兰阴性菌耐药率显示,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对一、二、三代头孢类、氨基糖苷类也有不同程度耐药。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唑林、阿莫西林/棒酸耐药率高达70%以上,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三唑巴坦有较好的敏感性,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90%),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最强抑菌效能的抗菌药。
值得注意的是真菌也有一定的分离率,这可能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有关。肿瘤、白血病等疾病的发生使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破坏机体的免疫屏障,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增多。总之,临床医生应了解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特征,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个体化方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Nine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 [S]. ClSl,2009,29(3);34-55.
[2] 吴安华,文细毛,任南,等.医院内菌血症发生率与病原体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95.
[3] 罗阳,张宇翔,李晓艳,等对2503例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83.
[4] 任林,陈超群,吴移谋,等.血培养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率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7):407-411.
[5] 李岩,王晶,刘新元,等.金黄色葡萄球菌3年耐药性变迁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1):1621-1623.
【关键词】血液感染;病原菌; 耐药性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15-02
菌血症、败血症目前仍然是临床感染性疾病加重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血培养是诊断菌血症或败血症的重要依据,了解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对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送检的4489份血培养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496株, 阳性率为 11.0%。
1.2仪器与试剂 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EC FX由美国BD公司生产,并采用该公司配套的血培养瓶;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PHOENIX 100系美国BD公司生产,并采用该公司配套的鉴定卡及药敏卡。
1.3方法 对有采血指证(如高热、白细胞增多、多器官衰竭、昏迷、血小板减少等)的患者,尽量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血,然后立即送检。将送检的血培养瓶立即放入BACTEC FX内培养,对血培养仪指示报阳的标本涂片作革兰染色镜检,向临床初步报告结果,同时转种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麦康凯平板,置35℃温箱18—25h后观察生长情况,然后用PHOENIX 100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用药敏分析仪及其配套的药敏测定板测定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参考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执行标准[1]。
1.4质量控制 每周定期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13)、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做药敏质控,以保证结果的可靠。
2 结果
2.1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 从近两年住院病人的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496株,其中革兰性阴性菌371株,占74.8%;革兰性阳性菌116株,占23.4%;真菌9株,占1.8%。以大肠埃希氏菌(30.13%)、肺炎克雷伯菌(12.42%)、金黄色葡萄球菌(8.39%)、阴沟肠杆菌(4.03%)、铜绿假单胞菌(2.08%)为主要检出菌。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阴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性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真菌类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在分离出的496株病原菌中革兰性阴性菌371株,占74.8%,革兰性阳性菌116株,占23.4%,革兰阴性菌的分离率高于革兰阳性菌,与院内感染致病菌的总体分布趋势一致[2、3]。其中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为肠杆菌和葡萄球菌,临床上在怀疑菌血症或败血症需要经验用药时,可以首先考虑针对这类细菌的抗生素以减少盲目性。
革兰阳性菌中以葡萄球菌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4]。它们整体上呈现较高的耐药性,其中对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耐药机制可能是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水解青霉素类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失去活性而耐药。近年来,由于滥用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葡萄球菌属分离出了越来越多的多重耐药菌株,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5]。本研究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可作为首选或经验用药。
从表2革兰阴性菌耐药率显示,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对一、二、三代头孢类、氨基糖苷类也有不同程度耐药。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唑林、阿莫西林/棒酸耐药率高达70%以上,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三唑巴坦有较好的敏感性,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90%),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最强抑菌效能的抗菌药。
值得注意的是真菌也有一定的分离率,这可能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有关。肿瘤、白血病等疾病的发生使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破坏机体的免疫屏障,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增多。总之,临床医生应了解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特征,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个体化方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Nine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 [S]. ClSl,2009,29(3);34-55.
[2] 吴安华,文细毛,任南,等.医院内菌血症发生率与病原体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95.
[3] 罗阳,张宇翔,李晓艳,等对2503例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83.
[4] 任林,陈超群,吴移谋,等.血培养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率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7):407-411.
[5] 李岩,王晶,刘新元,等.金黄色葡萄球菌3年耐药性变迁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1):1621-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