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砼表面的损伤不直接影响结构质量,但它的确反应了施工单位现场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形象。现就砼表面损伤的原因及预防和大家交流一下。
1.麻面
1.1现象
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外露。
1.2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出现麻面。(2)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浇筑混凝土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土,水分被模板吸去,致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结模板,引起麻面。(4)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1.3预防措施
(1)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2)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3)钢模板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4)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
2.露筋
2.1现象
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没有被混凝土包裹外漏。
2.2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筑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2)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混凝土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3)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造成露筋。(4)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造成露筋。
2.3预防措施
(1)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修整。(2)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一般每隔一米左右在钢筋上绑一个水泥砂浆垫块。(3)钢筋较密集时,应选配适当的石子。钢筋较密时,可用豆石混凝土浇灌。(4)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将木模板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5)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米时,要用串筒或溜槽等进行下料。(6)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正确掌握,防止过早拆模。(7)操作时不得踩踏鋼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应及时调直,补扣绑好。
3.蜂窝
3.1现象
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3.2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及时振捣又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窝。(4)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形成蜂窝。
3.3预防措施
(1)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2)混凝土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3)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米。(4)混凝土的振捣应分层捣固。(5)混凝土浇捣时,必须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
合适的振捣时间也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呈水平状态,并将模板边角填满充实。
4.孔洞
4.1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有空腔,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
4.2原因分析
(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而形成孔洞。(2)未按顺序振捣混凝土,产生漏振。(3)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或严重跑浆,形成特大蜂窝。(4)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组织不好,未按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而造成孔洞。(5)混凝土中有泥块和杂物渗入,或将木块等大件料局打入混凝土中。(6)不按规定下料,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板内,一次下料过多,下部因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形成松散状态,以致出现特大蜂窝和孔洞。
4.3预防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如柱梁及主次梁交叉处浇筑混凝土时,可采用豆石混凝土浇筑,使混凝土充满模板,并认真振捣密实。机械振捣又困难时,可采用人工捣固配合。(2)预留孔洞处应在两侧同时下料。下部往往浇筑不满,振捣不实,应采取如在侧面开口浇灌的措施,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然后往上浇筑,防止出现孔洞。(3)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振。(4)控制好下料,要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离析,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米(浇筑板是为1米),大于2米时要用溜槽、串筒等下料。(5)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基础承台梁等采用土模施工时,要注意防止土块掉入混凝土中。发现混凝土中有杂物及时清除干净。
1.麻面
1.1现象
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外露。
1.2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出现麻面。(2)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浇筑混凝土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土,水分被模板吸去,致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结模板,引起麻面。(4)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1.3预防措施
(1)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2)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3)钢模板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4)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
2.露筋
2.1现象
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没有被混凝土包裹外漏。
2.2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筑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2)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混凝土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3)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造成露筋。(4)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造成露筋。
2.3预防措施
(1)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修整。(2)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一般每隔一米左右在钢筋上绑一个水泥砂浆垫块。(3)钢筋较密集时,应选配适当的石子。钢筋较密时,可用豆石混凝土浇灌。(4)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将木模板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5)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米时,要用串筒或溜槽等进行下料。(6)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正确掌握,防止过早拆模。(7)操作时不得踩踏鋼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应及时调直,补扣绑好。
3.蜂窝
3.1现象
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3.2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及时振捣又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窝。(4)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形成蜂窝。
3.3预防措施
(1)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2)混凝土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3)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米。(4)混凝土的振捣应分层捣固。(5)混凝土浇捣时,必须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
合适的振捣时间也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呈水平状态,并将模板边角填满充实。
4.孔洞
4.1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有空腔,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
4.2原因分析
(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而形成孔洞。(2)未按顺序振捣混凝土,产生漏振。(3)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或严重跑浆,形成特大蜂窝。(4)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组织不好,未按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而造成孔洞。(5)混凝土中有泥块和杂物渗入,或将木块等大件料局打入混凝土中。(6)不按规定下料,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板内,一次下料过多,下部因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形成松散状态,以致出现特大蜂窝和孔洞。
4.3预防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如柱梁及主次梁交叉处浇筑混凝土时,可采用豆石混凝土浇筑,使混凝土充满模板,并认真振捣密实。机械振捣又困难时,可采用人工捣固配合。(2)预留孔洞处应在两侧同时下料。下部往往浇筑不满,振捣不实,应采取如在侧面开口浇灌的措施,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然后往上浇筑,防止出现孔洞。(3)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振。(4)控制好下料,要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离析,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米(浇筑板是为1米),大于2米时要用溜槽、串筒等下料。(5)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基础承台梁等采用土模施工时,要注意防止土块掉入混凝土中。发现混凝土中有杂物及时清除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