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快乐地朗读,在朗读中享受快乐,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教材是快乐的,读书是快乐的,课堂是快乐的。
朗读教学快乐阅读兴趣在课程改革进程中,课程观念的更新、教学理念的碰撞,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新教材带来的人本对话,无不向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挑战。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师角色的转换,应该首先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会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只有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变化,读出波澜起伏,读出原汁原味,才能享受朗读的乐趣,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变化,才能享受朗读的乐趣,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独特体验。
一、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读出情味
如《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朗读这些语句时,教师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光复”一词,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含义基础上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自豪感情。
二、抓住人物语言,指导学生体验角色
如《自己去吧》中,小鸭妈妈和小鸭、小鹰妈妈和小鹰的对话,《胖乎乎的小手》中爸爸、妈妈、姥姥和兰兰的对话等,都是极好的语言训练材料。学生对分角色朗读兴趣浓、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在教学时,老师可利用学生分小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抓住人物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将相和》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句话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语气要读得稳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都知道,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要用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指导,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从阅读中去感悟读书的快乐。
四、适时范读,激发朗读的兴趣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身教”“领门”,即恰到好处的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乃至语文素养的达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睁眼看看现状,原本应是“读书课”“诵书课”的语文课成了“讲析课”“习题课”;教室里教师声情并茂、抑仰顿挫的朗读越来越少,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似成美好的回忆……开口读书,常用汉字读错、常见语句读破,文章韵味读没,感人肺腑的文章被念得伤痕累累、支离破碎,如此现实,怎能不令我们惊心、担心、忧心!
教师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中回忆了她中学时代的国文老师和白话文老师,她在文中这样写道:“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正是有了教师的全情投入,摇头晃脑,音调或婉转,或铿锵,如痴如醉的朗读,才成就了鲁迅、于漪、刘国正等杰出的人才。试问,从古到今哪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演说家、文学家、教学家,不受教师朗读的影响呢?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他声情并茂、抑仰顿挫的朗读是点燃学生朗读的火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歌声。
学生模仿力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着老师读,他们觉得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教材是快乐的,读书是快乐的,课堂是快乐的。关键是快乐在于发现,在于创造,更在于感受。
朗读教学快乐阅读兴趣在课程改革进程中,课程观念的更新、教学理念的碰撞,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新教材带来的人本对话,无不向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挑战。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师角色的转换,应该首先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会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只有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变化,读出波澜起伏,读出原汁原味,才能享受朗读的乐趣,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变化,才能享受朗读的乐趣,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独特体验。
一、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读出情味
如《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朗读这些语句时,教师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光复”一词,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含义基础上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自豪感情。
二、抓住人物语言,指导学生体验角色
如《自己去吧》中,小鸭妈妈和小鸭、小鹰妈妈和小鹰的对话,《胖乎乎的小手》中爸爸、妈妈、姥姥和兰兰的对话等,都是极好的语言训练材料。学生对分角色朗读兴趣浓、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在教学时,老师可利用学生分小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抓住人物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将相和》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句话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语气要读得稳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都知道,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要用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指导,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从阅读中去感悟读书的快乐。
四、适时范读,激发朗读的兴趣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身教”“领门”,即恰到好处的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乃至语文素养的达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睁眼看看现状,原本应是“读书课”“诵书课”的语文课成了“讲析课”“习题课”;教室里教师声情并茂、抑仰顿挫的朗读越来越少,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似成美好的回忆……开口读书,常用汉字读错、常见语句读破,文章韵味读没,感人肺腑的文章被念得伤痕累累、支离破碎,如此现实,怎能不令我们惊心、担心、忧心!
教师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中回忆了她中学时代的国文老师和白话文老师,她在文中这样写道:“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正是有了教师的全情投入,摇头晃脑,音调或婉转,或铿锵,如痴如醉的朗读,才成就了鲁迅、于漪、刘国正等杰出的人才。试问,从古到今哪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演说家、文学家、教学家,不受教师朗读的影响呢?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他声情并茂、抑仰顿挫的朗读是点燃学生朗读的火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歌声。
学生模仿力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着老师读,他们觉得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教材是快乐的,读书是快乐的,课堂是快乐的。关键是快乐在于发现,在于创造,更在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