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贫困生资助主要以国家财政来源补贴为主,文章从贫困生认定有误差、学校资助学生方式单一、精神帮扶贫瘠和资助管理系统不健全四方面说明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利用大数据检测学生信息,建立电子档案精准识别贫困学生,健全信息系统的精准管理,采取混合型资助模式帮助学生以及和社会链接,多方面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精准扶贫 高校贫困生 精准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8(b)-0227-02
高校是我国培育人才,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高度集中地,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对教育资源的需要,国务院出台政策帮助学生。大学生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一环,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精准扶贫,如何在学校推进精准扶贫困难大学生,怎么样克服在精准扶贫中出现的问题,是现阶段大学生精准扶贫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扶贫政策的推进,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实施了帮助大学生扶贫的政策,但如何精细化扶贫仍然是一大难题。精准扶贫高校贫困生不仅可以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还能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同时扶贫方式的创新和管理,帮助学生转向物质和精神扶贫并举,进而深化扶贫机制的实施。
1 精准扶贫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在帮助高校学生脱贫的过程中,政府的财政补助占据主心骨地位。據教育部数据来源,政府及各方人士共资助高校大学生956亿元,包括国家财政补贴263亿元,银行发放资金263亿元,剩下各方人员捐献224亿元,共帮助4281万大学生完成学校教育。近十年来,资助资金投入比例一直在上升。为了达成促进教育公平的目的,健全高校学生扶贫体系,建成所有学生都能有书读的局面,国家设立生源地贷款、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等多种形式的资金补贴政策。引导学生完成学业,引导企业和学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任务并顺利毕业[1]。
2 精准扶贫下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
2.1 贫困生认定有误差
学校目前对于贫困生的鉴定还处在以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和地方证明为判断标准。仅靠学生片面填写的贫困申请表和地方贫困证明很难判断大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还有学生出于自尊心和自卑的心理因素不愿意公开家庭条件接受学校资助。所以仅靠学生自主填写和地方证明为标准很难判断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和是否困难。助学金的资助条件下,很多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用着昂贵的手机,身着名牌也能评选上助学金,一些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不贫困,这样的不真实情况仅靠家庭收入和地方证明为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推展设下屏障。
2.2 资助方式单一
除去学校新生开学发放一些补助物资,其他形式的资助都是通过直接经济资助形式发放给学生。直接的经济资助固然给了学生很大的使用权利,同时无法反映出学校资助的人性化的一面。高校贫困生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同样也可以获得学校的一部分资助,这种资助还可以使学生变得自立自强,从精神上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以劳动的形式获得资助,但是存在着勤工俭学岗位数量并不能满足贫困生人数的需求。另外,很少有学校为学生提供可以在生活中使用的技能和就业方面的培训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自助自强的性格,让学生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2.3 精神帮扶贫瘠
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平衡状态,挫折会使很大一部分学生沮丧甚至会产生焦虑等心理负面情绪。精神上的失衡会制约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会给高校的稳定带来隐患问题,精神方面的资助还未引起高校的重视,也没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改善心理问题。个别大学生甚至因为满足虚荣心和享乐主义的感官,大学生又没有经济来源,走上了各种贷款、不良贷的道路。还有部分大学生担心别人的异样眼光,心理较为敏感,比较在意别人的眼光,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出现社交障碍等问题。单纯的经济政策使得扶贫工作的推进存在障碍。
2.4 扶贫管理监督体系不健全
尽管一直在完善高校的扶贫资助政策,但是在实际的推进工作中,扶贫工作推进的信息建设体系并不完善。尽管设立专人负责制度,建设更好的资助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从资助开始、资助选定、资助发放这些过程中,首先采用的是纸质信息的建设体系,由于学生的信息可能会在不断变化中,纸质信息没有电子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和高效性。其次,在助学金审批过程中,审批标准不能完全公开透明,学生不能完全知道相关标准。最后,在监管体系下,相应效率较慢,助学金的发放时间较长。
3 相关建议
3.1 动态精准识别
通过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结合,建立电子档案卡,筛选真正贫困的大学生,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脱贫政策。加之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很难判断学生真实的家庭的情况,通过建立贫困生档案卡,摸清真实具体情况。第二,在学生开学后,不定期调整学生信息库,通过学院的电话走访等方式加强对贫困生的判定形式,汇总信息,避免误判。最后,结合学生一卡通的消费情况,设定消费标准,将低消费的学生列入考察名单。
3.2 信息系统精准管理
依据网络信息管理,收编扶贫对象的精准资料,及时更新贫困生信息和进行管理分析。扶贫资金发放,审批公开透明,不向除了贫困生以外的任何一方倾斜。加强考核力度,完善考核方法。使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资金的使用情况,通过走访、家访了解学生最初的家庭情况,完善内部学生信息系统,对考核人员实施奖惩措施,加强监督系统,做到整个流程有据可依[2]。
3.3 混合型精准帮扶
物质上,传统单一的判断与资助,对贫困生真实的需要考虑得不算周全。多样化的考察,也需要对贫困生多样化地分析。对贫苦生进行分门别类,针对性对贫困生扶贫,助学金等资助可以用来缓解一般贫困生压力,勤工俭学等资助则可以用来帮扶突发事件的贫困生。精神上,大学生精神贫困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大影响,思想上的贫困比精神贫困一方面更难发现又更难治疗。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从精神上脱贫,正确对待贫困,感受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温暖。技能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设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引进就业指导和培养技能,缓解不同贫困生技能上的需求,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帮助学生自力更生。最后,响应国家征兵号召,让有需要的贫困生去服从兵役,解决一部分贫困生的贫困问题[3]。
3.4 社会助力精准扶贫
首先,利用学校老师的一些资源帮助学生提供一些助学实习岗位,深入“扶志”理念。其次,让社会工作者链接整合资源,强调脱贫主动性主动脱贫。社会工作者的接入,可以链接学校、企业和学生,社会工作者也更加注重脱贫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的提升,这样针对不同贫困性质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政策的落实,打造多元化脱贫的概念。
4 结语
高校扶贫工作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一步,只有从教育的根源上改善我国的贫困学生数量,才算是一条捷径让扶贫工作能快速进行。高校贫困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要充分落实国家政策的优势性,提高精准度识别,提升帮扶力度。使扶贫工作更加准确地推行到每一位贫困学生的身上,建立完善的体系制度,从教育层面摆脱学生的精神贫困,维护学生切身权利。
参考文献
[1] 吴佩玲,王好.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8(13):137-139.
[2] 刘毅娟,姜兴健.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新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7):213.
[3] 吴朝文,代劲,孙延楠.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41-44.
关键词:精准扶贫 高校贫困生 精准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8(b)-0227-02
高校是我国培育人才,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高度集中地,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对教育资源的需要,国务院出台政策帮助学生。大学生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一环,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精准扶贫,如何在学校推进精准扶贫困难大学生,怎么样克服在精准扶贫中出现的问题,是现阶段大学生精准扶贫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扶贫政策的推进,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实施了帮助大学生扶贫的政策,但如何精细化扶贫仍然是一大难题。精准扶贫高校贫困生不仅可以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还能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同时扶贫方式的创新和管理,帮助学生转向物质和精神扶贫并举,进而深化扶贫机制的实施。
1 精准扶贫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在帮助高校学生脱贫的过程中,政府的财政补助占据主心骨地位。據教育部数据来源,政府及各方人士共资助高校大学生956亿元,包括国家财政补贴263亿元,银行发放资金263亿元,剩下各方人员捐献224亿元,共帮助4281万大学生完成学校教育。近十年来,资助资金投入比例一直在上升。为了达成促进教育公平的目的,健全高校学生扶贫体系,建成所有学生都能有书读的局面,国家设立生源地贷款、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等多种形式的资金补贴政策。引导学生完成学业,引导企业和学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任务并顺利毕业[1]。
2 精准扶贫下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
2.1 贫困生认定有误差
学校目前对于贫困生的鉴定还处在以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和地方证明为判断标准。仅靠学生片面填写的贫困申请表和地方贫困证明很难判断大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还有学生出于自尊心和自卑的心理因素不愿意公开家庭条件接受学校资助。所以仅靠学生自主填写和地方证明为标准很难判断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和是否困难。助学金的资助条件下,很多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用着昂贵的手机,身着名牌也能评选上助学金,一些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不贫困,这样的不真实情况仅靠家庭收入和地方证明为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推展设下屏障。
2.2 资助方式单一
除去学校新生开学发放一些补助物资,其他形式的资助都是通过直接经济资助形式发放给学生。直接的经济资助固然给了学生很大的使用权利,同时无法反映出学校资助的人性化的一面。高校贫困生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同样也可以获得学校的一部分资助,这种资助还可以使学生变得自立自强,从精神上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以劳动的形式获得资助,但是存在着勤工俭学岗位数量并不能满足贫困生人数的需求。另外,很少有学校为学生提供可以在生活中使用的技能和就业方面的培训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自助自强的性格,让学生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2.3 精神帮扶贫瘠
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平衡状态,挫折会使很大一部分学生沮丧甚至会产生焦虑等心理负面情绪。精神上的失衡会制约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会给高校的稳定带来隐患问题,精神方面的资助还未引起高校的重视,也没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改善心理问题。个别大学生甚至因为满足虚荣心和享乐主义的感官,大学生又没有经济来源,走上了各种贷款、不良贷的道路。还有部分大学生担心别人的异样眼光,心理较为敏感,比较在意别人的眼光,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出现社交障碍等问题。单纯的经济政策使得扶贫工作的推进存在障碍。
2.4 扶贫管理监督体系不健全
尽管一直在完善高校的扶贫资助政策,但是在实际的推进工作中,扶贫工作推进的信息建设体系并不完善。尽管设立专人负责制度,建设更好的资助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从资助开始、资助选定、资助发放这些过程中,首先采用的是纸质信息的建设体系,由于学生的信息可能会在不断变化中,纸质信息没有电子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和高效性。其次,在助学金审批过程中,审批标准不能完全公开透明,学生不能完全知道相关标准。最后,在监管体系下,相应效率较慢,助学金的发放时间较长。
3 相关建议
3.1 动态精准识别
通过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结合,建立电子档案卡,筛选真正贫困的大学生,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脱贫政策。加之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很难判断学生真实的家庭的情况,通过建立贫困生档案卡,摸清真实具体情况。第二,在学生开学后,不定期调整学生信息库,通过学院的电话走访等方式加强对贫困生的判定形式,汇总信息,避免误判。最后,结合学生一卡通的消费情况,设定消费标准,将低消费的学生列入考察名单。
3.2 信息系统精准管理
依据网络信息管理,收编扶贫对象的精准资料,及时更新贫困生信息和进行管理分析。扶贫资金发放,审批公开透明,不向除了贫困生以外的任何一方倾斜。加强考核力度,完善考核方法。使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资金的使用情况,通过走访、家访了解学生最初的家庭情况,完善内部学生信息系统,对考核人员实施奖惩措施,加强监督系统,做到整个流程有据可依[2]。
3.3 混合型精准帮扶
物质上,传统单一的判断与资助,对贫困生真实的需要考虑得不算周全。多样化的考察,也需要对贫困生多样化地分析。对贫苦生进行分门别类,针对性对贫困生扶贫,助学金等资助可以用来缓解一般贫困生压力,勤工俭学等资助则可以用来帮扶突发事件的贫困生。精神上,大学生精神贫困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大影响,思想上的贫困比精神贫困一方面更难发现又更难治疗。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从精神上脱贫,正确对待贫困,感受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温暖。技能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设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引进就业指导和培养技能,缓解不同贫困生技能上的需求,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帮助学生自力更生。最后,响应国家征兵号召,让有需要的贫困生去服从兵役,解决一部分贫困生的贫困问题[3]。
3.4 社会助力精准扶贫
首先,利用学校老师的一些资源帮助学生提供一些助学实习岗位,深入“扶志”理念。其次,让社会工作者链接整合资源,强调脱贫主动性主动脱贫。社会工作者的接入,可以链接学校、企业和学生,社会工作者也更加注重脱贫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的提升,这样针对不同贫困性质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政策的落实,打造多元化脱贫的概念。
4 结语
高校扶贫工作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一步,只有从教育的根源上改善我国的贫困学生数量,才算是一条捷径让扶贫工作能快速进行。高校贫困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要充分落实国家政策的优势性,提高精准度识别,提升帮扶力度。使扶贫工作更加准确地推行到每一位贫困学生的身上,建立完善的体系制度,从教育层面摆脱学生的精神贫困,维护学生切身权利。
参考文献
[1] 吴佩玲,王好.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8(13):137-139.
[2] 刘毅娟,姜兴健.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新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7):213.
[3] 吴朝文,代劲,孙延楠.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