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砚的制作,从唐代开始,步入黄金期,到明清登峰造极。宋以后,砚台不单是磨墨写字的工具,也是文人雅士案头可玩可赏的艺术品。砚的式样越来越多,宋《端溪砚谱》列各式端砚49种,《歙州砚谱》所载歙砚造型达五六十种;纹饰越来越丰富,虫草花鸟、山水人物、博古清供、多彩多姿;雕艺越来越娴熟,刀工精湛,线条多变,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等等,各得其妙。而在这个时期,却也流行着一种光素无纹的平板砚,也称砚板。这里所指平板砚,不是汉代带研钮的那种小小薄薄粗糙的研板,而是平直方正,不加雕饰,无砚堂、砚池,只削平磨光面和背,多作长方形的一种砚式。诚如宋人曹继善在《歙砚说》中所言:“砚板砚镜之类,微坳其首而已。或直用平石一片,别以器盛水,旋滴入研磨。”平板砚以石质优异取胜,价值与同等砚石精雕细琢砚一样,历来受到文人墨客、鉴赏家、收藏家的喜爱。众多砚书、砚谱上都有记载。如蔡鸿茹《中华古砚100讲》中,就列举两方,即第45讲《清钞书盈簏端砚》和第49讲《清带绿草堂端砚》,都是“长方形素石板,未开砚堂”,前者两面无纹饰,只在四边侧镌铭;后者只在砚背勒铭。《中华砚学通鉴》和许多砚书、砚谱,都列载平板砚。平板砚流传下来的也多,近年在文物店、古玩店中常可见到。前些年我也购得20多方。为何一片平素无纹饰的石板,如此受人赏识,广为流传呢?也许是,平板砚多以上等端石、歙石琢就,材质极佳,石品名贵,舍不得挖掉一点,保持天然,更有情趣。如同加工田黄石,一般只施薄意,不损失那贵超黄金的石料。也许是,平板砚端正平直,无纹无饰,读书人觉得更能体现自己坐端行正、清新脱俗的秉性。文人骚客把砚当楷模,“端方是尚”、“脱俗养性”。清人陈龄端砚铭曰:“守其正也,所以直,惟其端也,所以方;是以友之而不忘。”吴昌硕端砚铭曰:“行方智圆是端友,廉泉一勺千万寿。”也许是,平板砚平展光洁,无图无彩,更能突出砚主人在上面镌刻的铭文。笔者曾撰文介绍过的“姚元之铭端砚板”和“长方石鼓文端砚板”,就收到这种效果。也许是,平板砚少雕琢、尚朴素,是对宋以后镂琢日渐精细的反叛,以实现返璞归真。宋以后,尤其明清以降,皇室日趋奢华,宫作砚台贵族化,精雕细琢,繁杂有加。有品位的文人觉得俗不可耐。清人施润章就指出:“近日官吏贵人命工镂琢,有星府海、珊瑚岛、龙虎风云、赤云捧日、三台独柱、人物山水等名状,愈工愈俗,是为石灾。”也许是,平板砚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更高思维境界、抽象艺术的追求。《道德经》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象无形”、“大声稀音”,最高的技巧全无刀斧痕迹,“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罗丹语)。真正的艺术家追求的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一团墨汁,可分五色;一段线条,变化万端,清石一片,天然成趣,可与心灵沟通,化境无穷。到底是哪种原因,成就了平板砚登上大雅之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也说不清道不白,只好列出以下十方, 让读者自作判断。
其一,紫袍玉带长方祁阳石砚板(图1),明代,长25、宽17、厚4.5厘米。全砚紫红色,砚面无数浅红、水红斑点,如远望一片桃花,鲜艳夺目,妖娆无比。一条碧绿玉带,约0.4厘米宽,在边墙中间稍偏下绕砚一圈;还有一条碧绿细线靠近砚面,也绕砚侧一周。两带规整平行,成绝妙的紫袍玉带砚。背后一层淡绿色。砚面上方临边阴刻隶书“癸亥仲春邦上吴绮藏”,字迹太过工整,疑为后刻。全砚规矩厚重,细腻温润,艳丽多彩,为不可多得的平板砚。带原红木盒。吴绮(1619—1694),清代词人,字园次,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扬州)人。顺治十一年(1654)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曾任湖州知府。吴的词,多描写风月艳情、笔调秀媚。少数作品,如(满江红)《岳坟次武穆原韵》、《金山》和(沁园春)《述怀》等,格调较高。吴能诗,善骈文。有著作《林蕙堂集》26卷刊世。砚铭中“癸亥”年,应是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
其二,长方大端砚板(图2),清代,长26、宽17.6、厚2.8厘米。全砚紫色泛青,有紫红色、淡红色、黑红色六条较宽彩带,层次分明,犹如一条交织的彩色布带映印在砚的周边,色调柔和丰富。砚面、背布满青花,火捺翠斑,石质细腻润滑。带精致红木盒。
其三,长方老坑端砚板(图3),清代,长17.5、宽12.4、厚1.6厘米。全砚青紫色,布满青花、玫瑰紫青花、蕉叶白、鱼脑冻、胭脂晕火捺、彩带纹、翡翠带等高贵石品,如早霞满天,灵光初展,美妙绝伦。砚制规整,线条刚直,石质细润如玉,为端石精华,是平板砚中精品,带红木盒,十分精致。
其四,长方绿端石板砚(图4),明代,长18.8、宽12.8、厚3.4厘米。全砚黄绿色,有的地方泛土黄色。全砚规整厚重,线条挺拔,颜色黄绿幼嫩,充满生机。石质细腻、润滑。包浆自然融合。
其五,长方洮河石板砚(图5),清代,长20.5、宽14、厚3.2厘米。砚身绿色中偏兰黑,俗称鸭头绿。面有水波纹,弧线排列,如江水涌动。边侧隐约有多条并排的直线纹,绕砚墙一周。四倭角。全砚规整厚重,石质极其细腻,触之如小孩肌肤。石色柔和淡雅纯净,是洮河石砚中精品。
其六,长方端石板砚(图6),明代,长19.5、宽13、厚3厘米。全砚深紫色。面、背布满天青、青花、胭脂晕、马尾纹火捺、鱼脑冻、冰纹、五彩钉、金斑、银线、翡翠条,在光下水中,忽隐忽现,变化无穷,妖娆美艳。石质极其细嫩温润,抚之如小孩肌肤。右边侧新刻篆书“端溪之英,文房之珍”,方章阴文篆书“畊石制铭”。后边侧方章阴文“曇石斋藏砚”。
其七,长方龙池石砚板(图7),清代,长20、宽12.5、厚4.4厘米。砚青黑色,六面平素无纹。放大镜下可见细白沙粒。边侧有一圈未连成线的黄金斑带。全砚线条刚直,有棱有角,规整厚重。砚面平展滋润,墨痕包浆相融。
其八,丁佛言铭长方端板砚(图8、9),清代,长15.2、宽10.2、厚2.8厘米。全砚紫红色。一面有大块金晕、金斑。另一面阴刻行书“甘谷之山润水清,中有菊花无数生,山下人家饮此水,能享上寿皆百龄”,落款“甲子、佛言”。铭文字迹流畅苍劲,排列高低错落,刀工有力,韵味十足,非篆刻大家不能为。全砚规整,石质细嫩滑腻。此砚从台湾购入。丁佛言(1878—1931),原名世峄,初字桐生、息斋、芙蓉,别号黄人,松游庵主,还仓室主,黄县(今山东龙口市)人。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古文字学家。丁幼年聪颖好学,19岁为县庠生,后官费去日本留学,入东京政法学堂。中华民国成立后,先后任国会参议院议员、审查委员会委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等职。后任总统府秘书长,并主编《中华杂志》。曾任国民大学文字学教授。丁一边从政,一边不倦治学治书艺。四体皆工,甲骨、钟鼎造诣尤深,冠绝一时。时有“南吴(昌硕)北丁”之称。他对古文字深有研究,撰写了《说文古籀补补》、《读字说》、《说文部首启明》、《说文抉徵》、《松游庵印谱》等20余种,近百万字。
其九,癖经斋主人铭端砚板(图10),清代,长10.6、宽6、厚3.6厘米。砚体小而厚重。面中间略凹。背平,阴刻隶书62字:“此石乃粤友人罗若恩所贻者,既发墨又不损毫,于是为之铭曰:墨寔攻尔而尔自加,墨动不足尔静有余。为尔纳污尔既怡然,为尔去垢,尔亦无言失,是以能永年”,落款“癖经斋主人铭”,下一椭圆章,内阴文篆书二字。铭文说明该砚来历,颂扬砚台高尚品德,字迹清秀,饱含哲理。砚紫中泛墨,墨迹渗入,偶露硃砂红,包浆浑厚,更显古气。此小砚板可磨墨,可作笔舔,又可作镇纸,构思制作巧妙。
其十,子航铭梯形平板端砚(图11),清代,长14、宽11厘米(上宽6厘米),厚3.5厘米。砚类梯形,四倭角。面平展无纹,有大块蕉叶白,青花,火捺,鱼脑冻,翡翠斑。四周内敛,留自然缺口及黄漉色石皮。背平,阴刻楷书31字:“检校牙籖十万馀,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落款“子航铭”。全砚为仔石,随形定砚,石质极其细嫩温润,握手成津,是难得的老坑佳石。带原配红木盒。砚铭引自纪晓岚诗。纪晓岚在《四库全书》编完后写了这首诗,是说他作为《四库全书》的总纂,消磨十年,阅读校对十万余书稿,不停地缮写,书成人已老。诗道出了他的艰辛和感慨。子航生平待查。
其一,紫袍玉带长方祁阳石砚板(图1),明代,长25、宽17、厚4.5厘米。全砚紫红色,砚面无数浅红、水红斑点,如远望一片桃花,鲜艳夺目,妖娆无比。一条碧绿玉带,约0.4厘米宽,在边墙中间稍偏下绕砚一圈;还有一条碧绿细线靠近砚面,也绕砚侧一周。两带规整平行,成绝妙的紫袍玉带砚。背后一层淡绿色。砚面上方临边阴刻隶书“癸亥仲春邦上吴绮藏”,字迹太过工整,疑为后刻。全砚规矩厚重,细腻温润,艳丽多彩,为不可多得的平板砚。带原红木盒。吴绮(1619—1694),清代词人,字园次,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扬州)人。顺治十一年(1654)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曾任湖州知府。吴的词,多描写风月艳情、笔调秀媚。少数作品,如(满江红)《岳坟次武穆原韵》、《金山》和(沁园春)《述怀》等,格调较高。吴能诗,善骈文。有著作《林蕙堂集》26卷刊世。砚铭中“癸亥”年,应是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
其二,长方大端砚板(图2),清代,长26、宽17.6、厚2.8厘米。全砚紫色泛青,有紫红色、淡红色、黑红色六条较宽彩带,层次分明,犹如一条交织的彩色布带映印在砚的周边,色调柔和丰富。砚面、背布满青花,火捺翠斑,石质细腻润滑。带精致红木盒。
其三,长方老坑端砚板(图3),清代,长17.5、宽12.4、厚1.6厘米。全砚青紫色,布满青花、玫瑰紫青花、蕉叶白、鱼脑冻、胭脂晕火捺、彩带纹、翡翠带等高贵石品,如早霞满天,灵光初展,美妙绝伦。砚制规整,线条刚直,石质细润如玉,为端石精华,是平板砚中精品,带红木盒,十分精致。
其四,长方绿端石板砚(图4),明代,长18.8、宽12.8、厚3.4厘米。全砚黄绿色,有的地方泛土黄色。全砚规整厚重,线条挺拔,颜色黄绿幼嫩,充满生机。石质细腻、润滑。包浆自然融合。
其五,长方洮河石板砚(图5),清代,长20.5、宽14、厚3.2厘米。砚身绿色中偏兰黑,俗称鸭头绿。面有水波纹,弧线排列,如江水涌动。边侧隐约有多条并排的直线纹,绕砚墙一周。四倭角。全砚规整厚重,石质极其细腻,触之如小孩肌肤。石色柔和淡雅纯净,是洮河石砚中精品。
其六,长方端石板砚(图6),明代,长19.5、宽13、厚3厘米。全砚深紫色。面、背布满天青、青花、胭脂晕、马尾纹火捺、鱼脑冻、冰纹、五彩钉、金斑、银线、翡翠条,在光下水中,忽隐忽现,变化无穷,妖娆美艳。石质极其细嫩温润,抚之如小孩肌肤。右边侧新刻篆书“端溪之英,文房之珍”,方章阴文篆书“畊石制铭”。后边侧方章阴文“曇石斋藏砚”。
其七,长方龙池石砚板(图7),清代,长20、宽12.5、厚4.4厘米。砚青黑色,六面平素无纹。放大镜下可见细白沙粒。边侧有一圈未连成线的黄金斑带。全砚线条刚直,有棱有角,规整厚重。砚面平展滋润,墨痕包浆相融。
其八,丁佛言铭长方端板砚(图8、9),清代,长15.2、宽10.2、厚2.8厘米。全砚紫红色。一面有大块金晕、金斑。另一面阴刻行书“甘谷之山润水清,中有菊花无数生,山下人家饮此水,能享上寿皆百龄”,落款“甲子、佛言”。铭文字迹流畅苍劲,排列高低错落,刀工有力,韵味十足,非篆刻大家不能为。全砚规整,石质细嫩滑腻。此砚从台湾购入。丁佛言(1878—1931),原名世峄,初字桐生、息斋、芙蓉,别号黄人,松游庵主,还仓室主,黄县(今山东龙口市)人。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古文字学家。丁幼年聪颖好学,19岁为县庠生,后官费去日本留学,入东京政法学堂。中华民国成立后,先后任国会参议院议员、审查委员会委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等职。后任总统府秘书长,并主编《中华杂志》。曾任国民大学文字学教授。丁一边从政,一边不倦治学治书艺。四体皆工,甲骨、钟鼎造诣尤深,冠绝一时。时有“南吴(昌硕)北丁”之称。他对古文字深有研究,撰写了《说文古籀补补》、《读字说》、《说文部首启明》、《说文抉徵》、《松游庵印谱》等20余种,近百万字。
其九,癖经斋主人铭端砚板(图10),清代,长10.6、宽6、厚3.6厘米。砚体小而厚重。面中间略凹。背平,阴刻隶书62字:“此石乃粤友人罗若恩所贻者,既发墨又不损毫,于是为之铭曰:墨寔攻尔而尔自加,墨动不足尔静有余。为尔纳污尔既怡然,为尔去垢,尔亦无言失,是以能永年”,落款“癖经斋主人铭”,下一椭圆章,内阴文篆书二字。铭文说明该砚来历,颂扬砚台高尚品德,字迹清秀,饱含哲理。砚紫中泛墨,墨迹渗入,偶露硃砂红,包浆浑厚,更显古气。此小砚板可磨墨,可作笔舔,又可作镇纸,构思制作巧妙。
其十,子航铭梯形平板端砚(图11),清代,长14、宽11厘米(上宽6厘米),厚3.5厘米。砚类梯形,四倭角。面平展无纹,有大块蕉叶白,青花,火捺,鱼脑冻,翡翠斑。四周内敛,留自然缺口及黄漉色石皮。背平,阴刻楷书31字:“检校牙籖十万馀,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落款“子航铭”。全砚为仔石,随形定砚,石质极其细嫩温润,握手成津,是难得的老坑佳石。带原配红木盒。砚铭引自纪晓岚诗。纪晓岚在《四库全书》编完后写了这首诗,是说他作为《四库全书》的总纂,消磨十年,阅读校对十万余书稿,不停地缮写,书成人已老。诗道出了他的艰辛和感慨。子航生平待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