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媒体取代实地观察的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dao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关键且综合性最强的一个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逐步改变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题目、一篇范文”的模式,多媒体正以不同的方式,不同表现手法对作文教学进行加工处理,并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起到了积累写作素材,创设写作情景,引发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灵感,培养学生想象力、观察力,拓宽思维及培养创新精神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提到作文课,教师就想到了多媒体,一遇到学生无材料可写的情况,就开启电脑,这就忽视了积累作文材料最原始、最根本的方法——实地观察法(全封闭教学的学校,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多媒体真的能完全以桃代李吗?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媒体课件取代实地观察的原因
  1.多媒体的优点多是多媒体取代实地观察的主要原因
  (1)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明、声音逼真、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能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把参与习作当做乐事。
  (2)多媒体具有显微镜的功能,它可根据学生实际观察的情况,运用定格、重复、扩缩、慢放、遮盖等多种技术手段,引导学生从整体认知到细致入微的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多媒体具有望远镜的功能,不仅能让学生对包罗万象的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耳闻目睹”,还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学生的视野无限延伸,从而使学生达到“身处斗室中,眼观天下事”的境界,增加了学生观察的容量。
  2.安全意识的加强是多媒体取代实地观察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更是几代人的希望。因此,他们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只要听到安全事故的发生,家长就高度警惕,谈虎色变。况且,近几年,校园安全事故屡屡发生,这些血淋淋的事件,多次向学校敲响警钟:“生命诚可贵,安全最重要”“学生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重泰山。”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是学校的首要工作。教师想带领学生去市场、车站、公园、医院、河边等进行实地观察,有关部门和家长首先要询问教师学生带出去会不会发生意外,安全系数有多高。即使是最简单的实地观察,如布置学生回家洗一次碗、做一道菜,很多家长因担心刀会割手,碗会打破,孩子会受伤,从而一并代劳。想让孩子养小动物或者观察别人家的小动物,家长又害怕孩子感染上疾病……因此,很多实践机会只好在叹息中流产。
  3.教师图轻松是多媒体取代实地观察的主观原因
  每个教师都知道,观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资料,可以为日后的作文提供大量的素材。”同时,在观察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多方面去了解和认识世界万物,从而触发写作冲动,捕捉到写作的灵感。但是,要教师组织几十个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实属不易。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精心寻找实地观察的对象。其次,小学生调皮、好动、好奇心强,一旦“飞”出了教室,就是一群野马,难以驾驭。他们往往把老师说的注意事项抛到九霄云外。这时,教师既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又要想方设法管理学生。可想而知,教师多辛苦。因此,很多教师为了轻松,就放弃了实地观察,而选择了多媒体。
  二、多媒体取代实地观察的缺陷
  1.重此失彼,学生各种感官协调配合缺失
  著名学者秦兆基先生说:“观,就是观看;察,就是体察、体验。实际上,人们在‘观’外部世界时,是张开了自己全身感觉器官去触及。‘察’就是所说的体察和体验,是指心智和感情的作用。”观察事物,要用眼看,用耳听,用手触摸,用鼻子嗅,用嘴尝,还要用脑思考。多媒体虽然能再现生活,但不能满足人的各种感官需求。如写一篇桃花的作文,教师不带学生实地观察桃花,只用多媒体收集桃花的各种图片,学生可以看到群花怒放的情景,含苞欲放的花儿,羞涩带苞的花骨朵儿……这样,学生用眼睛饱览了桃花的色、形、姿。但是,学生想尝桃花花瓣、花蕊的味道,想闻桃花的香味,想摸花枝、花瓣的质感,却不能如愿,更不可能有群花围绕的真实感受。学生只能凭借教师的讲解,或者自己的想象去感悟了。这样,学生对桃花的各种特点就不能了解透彻,写出的文章难免有些失真。时间一长,没有各种感官的配合,学生对观察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学生对观察的方法也会掌握得不全面。
  2.天长日久,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能力丧失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就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如果在作文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取代了实地观察,写植物、动物,电脑上有图片;状自然景物,开启电脑,色彩绚丽;描写活动,电脑也可以一一再现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的潜意识认为,多媒体万能,写作文有多媒体就万事大吉了。于是,对身边时时可见的景、物、人、事不留心观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许多值得写的内容擦肩而过。记得一次作文课上,教师借用别班的学生上课。课前聊天,教师询问学生,你们学校最美的地方是哪儿,那里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有的抓耳挠腮,有的胡言乱语,引起争议……当时,教师疑惑不解,因为前面有一个单元的作文内容,就是校园风景。课后一听学生的讲话,更加惊异:学生说,写这篇文章时,根本没有进行实地观察,老师开启电脑,看着写的。学生还堂而皇之地说:电脑里的图片多的是,还看什么看。可想而知,如果长期下去,学生不会有处处留心,事事留意的习惯,而留心身边事物的能力就会丧失,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屏幕书”。
  3.凭屏想象,学生作文真、情、性丢失
  “真”,就是真实,“情”,就是真实情感,“性”,就是个性。总之,作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从而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姿,人物形象的各具特色,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需要教师带领、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与他们零距离接触,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写出言之有序、真实感人的文章。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在屏幕上看这些情景,不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虽然屏幕上的图画色彩鲜艳,动静结合,声音逼真,可是,学生看了如隔山抓虎,无法体味当时的情景,更没有办法与之产生共鸣,结果写出的文章要么“千人一面”;要么是假话、空话、套话、言不由衷的话。有一次,批阅四年级学生的作文,题目是《母爱》,一叠试卷中,竟有大部分学生写的内容非常接近:妈妈的爱是一阵暖暖的风,天气炎热,睡觉时,我烦躁不安,妈妈拿着蒲扇扇风……明显是不切实际的话。原来,这些学生从小住校,与母亲接触少,加之平时作文多是多媒体放映场景,学生没有留心的习惯,很难想起母亲关心自己的点点滴滴。而作文则是教师从网络下载图片,让学生写的。由此可见,仅凭屏幕去想象,学生作文中的个性可能会丢失殆尽。
  三、结论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用多媒体完全代替实地观察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又要发挥多媒体独有的功能优势,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样才能开创小学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其他文献
直流电阻和电感参数可以有效反应变压器、发电机、调相机、电抗器等大电感设备绕组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绕组及匝间短路、开路、断股和变形、移位等缺陷和故障。现行的绕组参
本文通过对有关期权特别是对期权税收问题的一个基本介绍,进一步探讨如何设计一套较为完善、又较为灵活的税收规则以有效管理期权的税收问题,防止存在避税漏洞,同时又能适应
目前,培养肉的研发如火如荼,对人类膳食及食品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培养肉虽然为人类膳食带来巨大变革,但也带来食品营养和安全的担忧。近年来,欧美国家兴起的“负责任创新
目前,欧美企业管理学者越来越重视公仆型领导理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管理人员采用公仆型领导方式,可增强员工的信任感,激发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增强企业内部的服务
<正>【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2.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3.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随着全球制造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的三大信息系统ERP、SCM、CRM整合已成为企业国际化的迫切要求。文章针对制造业的特点,阐述三大系统的不同含义,
《不妨随顺孩子》是一篇刊登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的文章。那次看后,颇受感动,直至现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中讲了沈丽新老师在英国小学课堂看到的一幕:教师Rebecca在数学课堂上允许两个不愿意听课的男孩子单独坐在边上一张课桌上画画,他们也可以轻声交谈,只要声音不足以影响他人。Rebecca说:“他们不喜欢学习,当他们愿意干什么事的时候,只要不影响别人,任何事都可以去做,哪怕去玩。至于学习,我会在他
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许多全新的理念,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却是大家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问得少,甚至有个别教师还在“满堂灌”“满堂问”,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多。其二,活动空间上,学生仍局限在自己的座位,很难有表现自我的活动空间,自主学习少,读书活动少,实践机会少。其三,目标落实上,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与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