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注意到,现代汉语出现了“是否是”的用法,意思相当于“是否”“是不是”。例如:
(1) 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2) 尽管历史学家对吴三桂降清的动机是否是为了“红颜”这一事实还有争议,但雄关被出卖而不攻自破却是事实,也是教训。(峻青《雄关赋》,《人民日报》1982年6月7日)。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于1933年写的,所用“是否是”后面都是带的名词性成分,“是否是编辑”表示正反选择判断类属关系,“是否是柔石”表示正反选择判断等同关系。例(2)中的“是否是”后面带的是介词结构“为了‘红颜’”,表示正反选择判断“原因或目的”。
对于“是否是”的这种用法有必要作一番考察。“是否是”后面可以带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主谓结构、复句形式等。例如:
(3) 我想,二百多年前,这小花园很有点像一百年前鲁迅童年的百草园的味道,这个小花园是否是童年歌德的小乐园呢?歌德的诗情是否从这一草一木中有所启迪呢?(钟桂松《谒歌德故居》《人民日报》1997年10月21日第12版)
(4) 研究人员说,现在还不知道出血的原因是否是在剖腹产时伤及了牛犊。(乐绍延《日本胎儿细胞克隆牛夭折》《人民日报》1998年7月27日第7版)
(5) 记者曾几次问这位副站长在建工程表是否是真实的,他红着脸说:“应该是真实的。”(赵蓓蓓《是真,是假?》《人民日报》1999年12月2日第10版)
(6) 问:我们注意到大众汽车目前已经在中国众多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使人感到大众汽车正在加大对华市场开拓的力度,是否是这样?(薛 飞《我们的承诺:让用户满意——访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亚太区总裁罗伯特?比希霍夫博士》《人民日报》1999年11月4日第14版)
(7) 在介绍了中国当前长江流域的洪灾后,文章提出,这是否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呢?有专家认为不是,因为这次厄尔尼诺现象已经过去。(马为民《气候紊乱天灾频仍法媒体探缘由》《人民日报》1998年8月7日第7版)
(8) 即使这些成功是真实的,但是否是建立在一种非常脆弱的经济体系之上,因而经济无法持续增长,并难免会出现逆转吗? ([美]斯蒂格利茨《中国第二步改革战略》《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3日第2版)
例(3)“是否是”后带名词性成分“童年歌德的小乐园”,整个结构出现在“想”的宾语中,句子是问句;例(4)“是否是”后的“在剖腹产时伤及了牛犊”是状中型动词性成分,整个结构作为直接成分出现在谓语位置,然后作为间接成分出现在“不知道”的宾语中,最后再作为间接成分出现在“说”的宾语中,句子不是问句;例(5)中的“是否是”后带形容词性成分“真实的”,整个结构作为直接成分出现在谓语位置,然后作为间接成分出现在“问”的远宾语之中,句子不是问句;例(6)中的“是否是”后带谓词性代词“这样”,整个结构出现在“问”的宾语之中,句子是问句;例(7)“是否是”后带主谓结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它们作为直接成分充当谓语,句子是问句;例(8)“是否是”后带因果复句形式,句子是问句,不过该句句末应去掉“吗”或者换成“呢”,因为“吗”不能用于正反问。
汉语中既然有了“是否”和“是不是”,为什么又出现了“是否是”呢?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否是”结构是由“是否”后带“是”字结构组合而成的;(二)“是否是”的用法是“是否”受“是不是”的诱化而衍生出来的。下面简要分析一下。
先看第一种解释。“是否是……”是“是否”和“是……”结构搭配的结果。理由是“是否”后面可以带动词性成分,“是”字结构是动词性结构,按组合规则“是否”和“是”字结构是有可能搭配在一起的。再者,“是否”可以表示正反选择判断,对“是……”进行正反选择判断时,直接插入“是否”也是可能的。这样使用“是否”正是突现了它表示正反选择判断的作用和价值。旁证之一是“是否”和“是”之间可以出现某些句法成分。例如:
(16) 这是个句子,因为有真假,所以也是一个命题。那么它是否同时也是个判断呢?这就要看人们是否断定了这个命题,(陆宗明《逻辑与语言表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7) 这些成功是否是人们的虚构;是否更多地是幻觉而不是现实?([美]斯蒂格利茨《中国第二步改革战略》《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3日第2版)
例(16)(17)都可以看作“是否是”与“是”字结构的组合。例(16)“是否”与“是”之间有副词性成分“同时”“也”;例(17)“是否”与并列关系的两个“是”字结构组合,“是”前分别有副词性成分“更多地”和“不”。
再说第二种解释。“是否是”是由“是不是”类推诱化而衍生出来的。汉语中有“是否”,也有“是不是”,“是否”一般用于书面语,“是不是”常见于口语。“是不是”可能影响“是否”,诱使它成为同类格式“是否是”,而意思还是相当于“是否”“是不是”,只不过在用法上丰富和填补了在某些方面已经衰退的“是否”。“是否是”能比较自由灵活地正反选择判断事物。不过,“是否是”的有些用法还处于萌发阶段,如正反选择判断性状、情状等比起“是否”和“是不是”来还显得比较少、比较单一。
这两种解释哪一种有道理?还是都有道理或都没道理?还是“是否是”的用法本身就有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尊重“是否是”这种用法,不能一棍子打死;其次要密切注意它的发展动向,对它的使用做一番梳理,特别是和“是否”“是不是”比较,同异在哪里?在此基础上再给以充分的解释,而且也只有充分的解释才能揭示它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伍依兰,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1) 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2) 尽管历史学家对吴三桂降清的动机是否是为了“红颜”这一事实还有争议,但雄关被出卖而不攻自破却是事实,也是教训。(峻青《雄关赋》,《人民日报》1982年6月7日)。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于1933年写的,所用“是否是”后面都是带的名词性成分,“是否是编辑”表示正反选择判断类属关系,“是否是柔石”表示正反选择判断等同关系。例(2)中的“是否是”后面带的是介词结构“为了‘红颜’”,表示正反选择判断“原因或目的”。
对于“是否是”的这种用法有必要作一番考察。“是否是”后面可以带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主谓结构、复句形式等。例如:
(3) 我想,二百多年前,这小花园很有点像一百年前鲁迅童年的百草园的味道,这个小花园是否是童年歌德的小乐园呢?歌德的诗情是否从这一草一木中有所启迪呢?(钟桂松《谒歌德故居》《人民日报》1997年10月21日第12版)
(4) 研究人员说,现在还不知道出血的原因是否是在剖腹产时伤及了牛犊。(乐绍延《日本胎儿细胞克隆牛夭折》《人民日报》1998年7月27日第7版)
(5) 记者曾几次问这位副站长在建工程表是否是真实的,他红着脸说:“应该是真实的。”(赵蓓蓓《是真,是假?》《人民日报》1999年12月2日第10版)
(6) 问:我们注意到大众汽车目前已经在中国众多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使人感到大众汽车正在加大对华市场开拓的力度,是否是这样?(薛 飞《我们的承诺:让用户满意——访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亚太区总裁罗伯特?比希霍夫博士》《人民日报》1999年11月4日第14版)
(7) 在介绍了中国当前长江流域的洪灾后,文章提出,这是否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呢?有专家认为不是,因为这次厄尔尼诺现象已经过去。(马为民《气候紊乱天灾频仍法媒体探缘由》《人民日报》1998年8月7日第7版)
(8) 即使这些成功是真实的,但是否是建立在一种非常脆弱的经济体系之上,因而经济无法持续增长,并难免会出现逆转吗? ([美]斯蒂格利茨《中国第二步改革战略》《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3日第2版)
例(3)“是否是”后带名词性成分“童年歌德的小乐园”,整个结构出现在“想”的宾语中,句子是问句;例(4)“是否是”后的“在剖腹产时伤及了牛犊”是状中型动词性成分,整个结构作为直接成分出现在谓语位置,然后作为间接成分出现在“不知道”的宾语中,最后再作为间接成分出现在“说”的宾语中,句子不是问句;例(5)中的“是否是”后带形容词性成分“真实的”,整个结构作为直接成分出现在谓语位置,然后作为间接成分出现在“问”的远宾语之中,句子不是问句;例(6)中的“是否是”后带谓词性代词“这样”,整个结构出现在“问”的宾语之中,句子是问句;例(7)“是否是”后带主谓结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它们作为直接成分充当谓语,句子是问句;例(8)“是否是”后带因果复句形式,句子是问句,不过该句句末应去掉“吗”或者换成“呢”,因为“吗”不能用于正反问。
汉语中既然有了“是否”和“是不是”,为什么又出现了“是否是”呢?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否是”结构是由“是否”后带“是”字结构组合而成的;(二)“是否是”的用法是“是否”受“是不是”的诱化而衍生出来的。下面简要分析一下。
先看第一种解释。“是否是……”是“是否”和“是……”结构搭配的结果。理由是“是否”后面可以带动词性成分,“是”字结构是动词性结构,按组合规则“是否”和“是”字结构是有可能搭配在一起的。再者,“是否”可以表示正反选择判断,对“是……”进行正反选择判断时,直接插入“是否”也是可能的。这样使用“是否”正是突现了它表示正反选择判断的作用和价值。旁证之一是“是否”和“是”之间可以出现某些句法成分。例如:
(16) 这是个句子,因为有真假,所以也是一个命题。那么它是否同时也是个判断呢?这就要看人们是否断定了这个命题,(陆宗明《逻辑与语言表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7) 这些成功是否是人们的虚构;是否更多地是幻觉而不是现实?([美]斯蒂格利茨《中国第二步改革战略》《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3日第2版)
例(16)(17)都可以看作“是否是”与“是”字结构的组合。例(16)“是否”与“是”之间有副词性成分“同时”“也”;例(17)“是否”与并列关系的两个“是”字结构组合,“是”前分别有副词性成分“更多地”和“不”。
再说第二种解释。“是否是”是由“是不是”类推诱化而衍生出来的。汉语中有“是否”,也有“是不是”,“是否”一般用于书面语,“是不是”常见于口语。“是不是”可能影响“是否”,诱使它成为同类格式“是否是”,而意思还是相当于“是否”“是不是”,只不过在用法上丰富和填补了在某些方面已经衰退的“是否”。“是否是”能比较自由灵活地正反选择判断事物。不过,“是否是”的有些用法还处于萌发阶段,如正反选择判断性状、情状等比起“是否”和“是不是”来还显得比较少、比较单一。
这两种解释哪一种有道理?还是都有道理或都没道理?还是“是否是”的用法本身就有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尊重“是否是”这种用法,不能一棍子打死;其次要密切注意它的发展动向,对它的使用做一番梳理,特别是和“是否”“是不是”比较,同异在哪里?在此基础上再给以充分的解释,而且也只有充分的解释才能揭示它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伍依兰,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