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在创一流科技期刊形势下,从不同侧面探索新创办科技期刊的策划、申请、筹办等流程,在明晰服务于科技创新责任和义务的同时,探索更适合科技期刊发展的道路,为科技期刊的创办和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期刊 创新 新刊筹办
一、引言
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展现,科技论文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也是科技评价体系中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改进科技评价体系中以论文评断一切的局面,重点关注高质量、有實际影响的论文,关注基础学科研究,以避免重复率较高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假、大、空”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科技论文成果斐然,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发布高质量论文数量列居世界前茅,高被引论文和高热点论文数量均在世界排名第二,增幅明显。[1]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科技期刊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发力,通过不同渠道推进科技期刊改革,支持科技期刊的发展,鼓励科技期刊转型升级,以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在科技期刊高速发展转型的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时机、做好新刊的筹备工作并成功赶上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浪潮,就成了摆在期刊工作者眼前的切实问题。
二、策划阶段
(一)政策方面。《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数为4958种,比上年减少了15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总数为4429种,英文科技期刊总数为359种,中英文科技期刊总数为170种。英文科技期刊近三年新创刊总数为50本,新创办期刊更倾向于基础学科,英文科技期刊总体占比略有提升,但仍只占科技期刊总量的7.24%。[2]从政策的角度可以看出,我国为英文科技期刊的创办提供更好的政策和更大的扶持力度。此外,地方政策是否有利于新刊的创办也在应被纳入创刊前的研究论证,所在的区域是否出台了相关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及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相关方案。不少期刊的创办是依托于院校、研究机构的,这些院校和机构有没有积极响应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期刊未来的各级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是否支持和鼓励新刊的创办都是在筹办科技期刊时最先要考虑的。
(二)办刊条件。首先,期刊的创办要满足基础的办刊条件,包括办公场所、准备资金、人员储备、办公设备和软件等。办公场所应具有完善的手续,设置合理,足以进行编辑生产加工活动。资金方面应做足预算,并充分考虑到出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尽量准备充足。工作人员首先要人手充足,可以满足编辑出版的需要。其次,要设定工作人员的准入标准,考核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最后,要有所侧重,找准对应的岗位。办公设备应充分考虑编辑出版的实际需要,必备软件、硬件设备要准备齐全,各种设施完善,不打无准备之战。
(三)创刊策划。创办一本科技期刊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和策划,找准受众群体,预判读者群和作者群,明确市场定位和期刊价值,结合自身办刊优势,做好前景预判,确定刊名、期刊宗旨、研究方向、研究范围、出版周期和刊发的稿件类型。明确期刊的定位可以在前期筹备阶段少走弯路,把精力放到更需要的地方。科技期刊既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桥梁,又是科研成果得以展现的窗口。好的科技期刊策划可以使新创办的刊物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前进的方向。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科技期刊出版的形式逐渐走向多元化,期刊策划也要从融媒体时代入手,不能只着眼于期刊的内容,也要侧重传播的形式,市场、新媒体传播、发布平台等都应被纳入初期的策划。[3]科技期刊的创办,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要有高的起点,从高处着手,立足长远。要做好前期策划,办出专业,办出水平,满足科研的需求,服务于科研。[4]
(四)刊号申请及相关事宜。刊号的申请应遵循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相关要求,在所在地的政府服务网站进行申请,按照要求准备好需要的证件、编辑部的组建情况、编辑证件和期刊的可行性报告,向主办和主管部门出具创刊申请,沟通好主管和主办部门并获取批准文件。注意及时沟通和信息填补,遵从相关的法规,有序进行申请。若获得CN号,应进行报备,并进行ISSN号的申请。如同时进行网络出版,应注意所在单位应具备网络出版服务许可,并进行E-ISSN的申请。
(五)责任与义务。作为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服务于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我国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多参考。因此,科技期刊也更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遵从期刊管理制度,加强论文审核,把控期刊质量,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促进学术交流,发挥好科研创新的引领作用。
三、筹备阶段
(一)编辑部建设。编辑部的组建应顺应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形势,充分考虑人才资源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从人才的素质、能力、专业性、创新性等方面入手,设置行之有效的人才准入标准,选拔符合岗位专业和技术要求的人才,着重培养符合新时期需要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编辑应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理论知识有所掌握,有服务于科研强国的觉悟。[5]要定期组织培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编辑部的整体专业水平,加强编辑的编校能力、策划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培养编辑的市场推广能力和服务于作者的意识。[6]注意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入手,提升编辑工作者的精神层次,促进编辑部内部的协调合作。
(二)组建编委会。新创办期刊的编委会组建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在主编的人选上要综合考虑学术水平、专业技能、科研成果、文字功底、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业界影响力及号召力等因素,再结合期刊的实际情况,选出最适合期刊的主编和副主编人选。其次,编委会的成员在考虑学术成就和科研能力外,也应考虑编委的活跃度,能否为期刊提供优秀的稿件、是否能在期刊的推广和宣传上提供帮助。最后,编委会应定期举办会议,编委名单也要注意更新,编委间的交流可以帮助期刊找出不足,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的编委会要考虑海外编委的占比,多吸收可以帮助期刊发展和稿件收录的海外编委,发展海外合作,提升稿件质量和期刊影响力。[7] (三)建立作者群。对未来的作者群进行预判,扩展影响力,有目的、有计划、有侧重地培养作者群。对于未来的组稿进行适当的引导,但不要干涉自然稿源的选取。与作者的联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同时也要进行线上或线下的宣传,扩展沟通的桥梁,提升期刊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作者。
(四)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规范审稿流程,把控稿件质量。所刊发的稿件和广告应符合相关要求,不违背法律法规。英文科技期刊应严格遵循国际编辑出版规范和策略,以国际高水平期刊为目标,实行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在进行稿件审核的同时应注重外审的评价,刊发稿件必须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鼓励科研诚信,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不正之风。
(五)组稿。期刊起步阶段的稿源十分重要,主要依靠约稿的形式进行,可以进行单独约稿或群体集稿,社会征稿中也会有突出的稿件,应加以斟酌。新创办的科技期刊要保证前期稿源充足、确保稿件质量,应衡量作者的学术地位和稿件的科研价值,领域内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可以帮助期刊更快地被读者所接受。在刊发名人名作的基础上,也要善于在自由来稿中发现瑰宝,发掘更有潜力、有精力、有热情的新锐作者。与此同时,对新起步的科技期刊,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也要注意适当引入国际稿源,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为响应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号召,我国各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齐头并进,大力扶持英文科技期刊,鼓励我国学者多在祖国大陆的土地上发论文,从而改变我国论文产出多、但众多高质量论文流失海外的局面。英文科技期刊的成长离不开的是稿源。
约稿时要先进行方案设计,确定作者的学术领域,选取适当的稿件方向,尊重作者,多进行沟通。群体集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创刊阶段的稿源压力,好的群体稿件可以从不同侧面烘托选题,有更深的影响力。在收到组稿后,应在与专家和学者研究后,进一步校对稿件,认真进行修订,服务于作者和稿件。
(六)出版印刷。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要先设定明确方案,预先考量印刷所需的开本、纸张、印数、内页、印刷量是否采用彩色印刷等因素,再考虑期刊的运营成本和印刷成本,选取规模和质量都过关的印刷厂。封面的设计关系着一本期刊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期刊宣传推广的门面。封面和内文设计要满足期刊的实际情况,遵循国家的法规政策,版式、规格、尺寸、布局等应符合科技期刊的特点,满足科技论文的阅读需求。
(七)新媒体与新格局。新的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对期刊出版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很多科技期刊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考验,也在新的传播形式上做出了诸多尝试。大部分科技期刊已顺应主流发展趋势,建立了网站,并加入各种大型数据库,推进数字出版。新创建的英文科技期刊也可以考虑与国际出版平台的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新的融合型媒体已经产生,也在影响着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很多英文科技期刊都采用了开放获取的模式,紧跟国际步伐,依托出版平台和出版服务商进行网络出版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甚至取消了纸质期刊,走在科技期刊发展的最前沿,这也为很多中文科技期刊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7]
近年来,自媒体平台逐渐成为期刊界常用的宣传手段,微信公众号、抖音和微博作为时下流行的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成为科技期刊服务于读者的桥梁,也成为科技期刊宣传的重要载体。而期刊的App也从不同侧面在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开发道路上做出了探索。新创办的科技期刊应敢于创新,从工作中发现创新,从创新中找到机遇,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我国要增强科技期刊的竞争力,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探索新的道路,找到新的方向,做出新的嘗试,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在京发布[EB/OL].中国日报网,2020-12-29.
[2]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3]张筱园.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重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6):651-657.
[4]李雪,董艺,李晓光,等.学科信息深度挖掘研究助力新刊出版的探索[J].编辑学报,2018(5):492-495.
[5]梁永霞,杨中楷.科技期刊编辑应增强科学学素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4):425-431.
[6]彭琳,刘凤红.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申请ESCI收录的策略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6):639-644.
[7]梁小建.影响力、传播力与平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关话题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9(1):14-17.
(作者简介:王笑笑,女,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中级,研究方向:英文编辑)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科技期刊 创新 新刊筹办
一、引言
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展现,科技论文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也是科技评价体系中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改进科技评价体系中以论文评断一切的局面,重点关注高质量、有實际影响的论文,关注基础学科研究,以避免重复率较高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假、大、空”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科技论文成果斐然,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发布高质量论文数量列居世界前茅,高被引论文和高热点论文数量均在世界排名第二,增幅明显。[1]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科技期刊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发力,通过不同渠道推进科技期刊改革,支持科技期刊的发展,鼓励科技期刊转型升级,以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在科技期刊高速发展转型的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时机、做好新刊的筹备工作并成功赶上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浪潮,就成了摆在期刊工作者眼前的切实问题。
二、策划阶段
(一)政策方面。《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数为4958种,比上年减少了15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总数为4429种,英文科技期刊总数为359种,中英文科技期刊总数为170种。英文科技期刊近三年新创刊总数为50本,新创办期刊更倾向于基础学科,英文科技期刊总体占比略有提升,但仍只占科技期刊总量的7.24%。[2]从政策的角度可以看出,我国为英文科技期刊的创办提供更好的政策和更大的扶持力度。此外,地方政策是否有利于新刊的创办也在应被纳入创刊前的研究论证,所在的区域是否出台了相关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及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相关方案。不少期刊的创办是依托于院校、研究机构的,这些院校和机构有没有积极响应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期刊未来的各级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是否支持和鼓励新刊的创办都是在筹办科技期刊时最先要考虑的。
(二)办刊条件。首先,期刊的创办要满足基础的办刊条件,包括办公场所、准备资金、人员储备、办公设备和软件等。办公场所应具有完善的手续,设置合理,足以进行编辑生产加工活动。资金方面应做足预算,并充分考虑到出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尽量准备充足。工作人员首先要人手充足,可以满足编辑出版的需要。其次,要设定工作人员的准入标准,考核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最后,要有所侧重,找准对应的岗位。办公设备应充分考虑编辑出版的实际需要,必备软件、硬件设备要准备齐全,各种设施完善,不打无准备之战。
(三)创刊策划。创办一本科技期刊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和策划,找准受众群体,预判读者群和作者群,明确市场定位和期刊价值,结合自身办刊优势,做好前景预判,确定刊名、期刊宗旨、研究方向、研究范围、出版周期和刊发的稿件类型。明确期刊的定位可以在前期筹备阶段少走弯路,把精力放到更需要的地方。科技期刊既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桥梁,又是科研成果得以展现的窗口。好的科技期刊策划可以使新创办的刊物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前进的方向。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科技期刊出版的形式逐渐走向多元化,期刊策划也要从融媒体时代入手,不能只着眼于期刊的内容,也要侧重传播的形式,市场、新媒体传播、发布平台等都应被纳入初期的策划。[3]科技期刊的创办,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要有高的起点,从高处着手,立足长远。要做好前期策划,办出专业,办出水平,满足科研的需求,服务于科研。[4]
(四)刊号申请及相关事宜。刊号的申请应遵循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相关要求,在所在地的政府服务网站进行申请,按照要求准备好需要的证件、编辑部的组建情况、编辑证件和期刊的可行性报告,向主办和主管部门出具创刊申请,沟通好主管和主办部门并获取批准文件。注意及时沟通和信息填补,遵从相关的法规,有序进行申请。若获得CN号,应进行报备,并进行ISSN号的申请。如同时进行网络出版,应注意所在单位应具备网络出版服务许可,并进行E-ISSN的申请。
(五)责任与义务。作为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服务于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我国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多参考。因此,科技期刊也更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遵从期刊管理制度,加强论文审核,把控期刊质量,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促进学术交流,发挥好科研创新的引领作用。
三、筹备阶段
(一)编辑部建设。编辑部的组建应顺应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形势,充分考虑人才资源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从人才的素质、能力、专业性、创新性等方面入手,设置行之有效的人才准入标准,选拔符合岗位专业和技术要求的人才,着重培养符合新时期需要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编辑应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理论知识有所掌握,有服务于科研强国的觉悟。[5]要定期组织培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编辑部的整体专业水平,加强编辑的编校能力、策划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培养编辑的市场推广能力和服务于作者的意识。[6]注意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入手,提升编辑工作者的精神层次,促进编辑部内部的协调合作。
(二)组建编委会。新创办期刊的编委会组建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在主编的人选上要综合考虑学术水平、专业技能、科研成果、文字功底、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业界影响力及号召力等因素,再结合期刊的实际情况,选出最适合期刊的主编和副主编人选。其次,编委会的成员在考虑学术成就和科研能力外,也应考虑编委的活跃度,能否为期刊提供优秀的稿件、是否能在期刊的推广和宣传上提供帮助。最后,编委会应定期举办会议,编委名单也要注意更新,编委间的交流可以帮助期刊找出不足,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的编委会要考虑海外编委的占比,多吸收可以帮助期刊发展和稿件收录的海外编委,发展海外合作,提升稿件质量和期刊影响力。[7] (三)建立作者群。对未来的作者群进行预判,扩展影响力,有目的、有计划、有侧重地培养作者群。对于未来的组稿进行适当的引导,但不要干涉自然稿源的选取。与作者的联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同时也要进行线上或线下的宣传,扩展沟通的桥梁,提升期刊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作者。
(四)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规范审稿流程,把控稿件质量。所刊发的稿件和广告应符合相关要求,不违背法律法规。英文科技期刊应严格遵循国际编辑出版规范和策略,以国际高水平期刊为目标,实行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在进行稿件审核的同时应注重外审的评价,刊发稿件必须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鼓励科研诚信,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不正之风。
(五)组稿。期刊起步阶段的稿源十分重要,主要依靠约稿的形式进行,可以进行单独约稿或群体集稿,社会征稿中也会有突出的稿件,应加以斟酌。新创办的科技期刊要保证前期稿源充足、确保稿件质量,应衡量作者的学术地位和稿件的科研价值,领域内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可以帮助期刊更快地被读者所接受。在刊发名人名作的基础上,也要善于在自由来稿中发现瑰宝,发掘更有潜力、有精力、有热情的新锐作者。与此同时,对新起步的科技期刊,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也要注意适当引入国际稿源,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为响应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号召,我国各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齐头并进,大力扶持英文科技期刊,鼓励我国学者多在祖国大陆的土地上发论文,从而改变我国论文产出多、但众多高质量论文流失海外的局面。英文科技期刊的成长离不开的是稿源。
约稿时要先进行方案设计,确定作者的学术领域,选取适当的稿件方向,尊重作者,多进行沟通。群体集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创刊阶段的稿源压力,好的群体稿件可以从不同侧面烘托选题,有更深的影响力。在收到组稿后,应在与专家和学者研究后,进一步校对稿件,认真进行修订,服务于作者和稿件。
(六)出版印刷。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要先设定明确方案,预先考量印刷所需的开本、纸张、印数、内页、印刷量是否采用彩色印刷等因素,再考虑期刊的运营成本和印刷成本,选取规模和质量都过关的印刷厂。封面的设计关系着一本期刊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期刊宣传推广的门面。封面和内文设计要满足期刊的实际情况,遵循国家的法规政策,版式、规格、尺寸、布局等应符合科技期刊的特点,满足科技论文的阅读需求。
(七)新媒体与新格局。新的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对期刊出版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很多科技期刊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考验,也在新的传播形式上做出了诸多尝试。大部分科技期刊已顺应主流发展趋势,建立了网站,并加入各种大型数据库,推进数字出版。新创建的英文科技期刊也可以考虑与国际出版平台的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新的融合型媒体已经产生,也在影响着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很多英文科技期刊都采用了开放获取的模式,紧跟国际步伐,依托出版平台和出版服务商进行网络出版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甚至取消了纸质期刊,走在科技期刊发展的最前沿,这也为很多中文科技期刊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7]
近年来,自媒体平台逐渐成为期刊界常用的宣传手段,微信公众号、抖音和微博作为时下流行的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成为科技期刊服务于读者的桥梁,也成为科技期刊宣传的重要载体。而期刊的App也从不同侧面在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开发道路上做出了探索。新创办的科技期刊应敢于创新,从工作中发现创新,从创新中找到机遇,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我国要增强科技期刊的竞争力,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探索新的道路,找到新的方向,做出新的嘗试,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在京发布[EB/OL].中国日报网,2020-12-29.
[2]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3]张筱园.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重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6):651-657.
[4]李雪,董艺,李晓光,等.学科信息深度挖掘研究助力新刊出版的探索[J].编辑学报,2018(5):492-495.
[5]梁永霞,杨中楷.科技期刊编辑应增强科学学素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4):425-431.
[6]彭琳,刘凤红.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申请ESCI收录的策略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6):639-644.
[7]梁小建.影响力、传播力与平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关话题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9(1):14-17.
(作者简介:王笑笑,女,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中级,研究方向:英文编辑)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