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班班通”工程过程中,烟台市各县市区积极筹措资金,购置设备,规范安装、调试,各校“边建边用”,基本实现了在普通教室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班班通”工程初见成效。大大改善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了教学效率提升。但在应用课堂教学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误区,需要注意加以规避。
误区1——堂堂用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动画、图像、音乐等信息功能于一体,信息量多,动态感强,图像清晰,特别是投影仪和电子白板的应用,熔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逻辑性、思想性于一炉,使其生动、直观、形象,有利于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优化教学结构。但也因此带来片面追求做到“堂堂用”的问题。无论是语文课、数学课还是实验课,有些学生该做的实验不能亲手操作,该画的图不能画,该练的字不能练,几乎该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的问题都由教师和多媒体代替了,学生课堂上只留下眼睛和耳朵就可以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大为减少。
“堂堂用”只是理论上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定。如化学实验课的有害气体实验、物理实验课的机械内部结构的剖析、生物学科的动物解剖实验等,我们要尽量使用多媒体展示,这样安全、环保、清晰,使原来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有些实验课,如初一生物课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实验材料(鼠妇、湿土、纸箱、玻璃板、纸片等),合作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实验应该怎么做才更具有科学性。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科学的精神、合作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误区2——模仿秀
这里所说的“模仿秀”,是指教师们对网络资源或同校教师制作的课件不经过任何加工、整合,统统直接使用。笔者并不否认“模仿”,青年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是他们成长的必由之路。但“模仿”不是一摸一样,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千人一面”是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
现代的网络资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搭建了资源平台。网络集体备课融集体智慧和个性才华于一体,实现了校内合作和校外合作,让教师在充分发挥才能的同时实现最优先发展。但这些网络资源只是教师教学的基础、载体和蓝本,教师们要成长,要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必须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自下而上”地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水平。有人说,如果你对日常教育中的小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你等于拥有一颗颗耀眼的珍珠;如果你能进一步学习、思考和实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整合这些珍珠,你就有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你就是一个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误区3——信息轰炸
在课件制作中,并不是资源利用越多越好,信息量越大越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轰炸”,往往事与愿违。我们曾听过一节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师从法国佳士得拍卖行高价拍卖中国国宝鼠首兔首入手,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如果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能恰当地处理好图片、影像、配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一定会出现层层分析、层层递进、一气呵成的效果,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但教师准备的图片太过繁杂,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影像资料清几乎悉数照搬,配乐也从始而终,这样的一节课结束,没有点拨,没有探究,没有思考。感觉不是师生在进行教学活动,而是听觉、视觉的一次盛宴,缺乏逻辑性、科学性、思想性。
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特点,对各种资源、信息进行科学加工、整合,这样应用于课堂,教学效果才可以事半功倍。
当前,教师制作的课件不再是简单的文本,而是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趣味、知识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资源和智慧整合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莱州金城小学教师张洁执教的《美丽的宝岛台湾》一课,通过展示精选图片、视频、音乐、文字等,再现了台湾优美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特色物产和地理环境等,阐释了台湾的历史变迁,抒发了大陆与台湾的母子情怀。教师在动人心弦的背景音乐中,饱含深情地朗诵着余光中的《乡愁》,师生们潸然泪下,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统筹兼顾
如今,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基础上,增加了投影机、视频展台或电子白板,课堂教学手段日趋完善。怎样合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是广大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班班通”是新生事物,学校的评价机制使教师们趋之若鹜。很多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施展浑身解数,力求做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统筹兼顾”,一会儿演示课件,一会儿展示学生的作品,一会儿在黑板上书写提纲或重要的字词。如此一来,不仅教师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学生课堂压力也增大。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统筹兼顾呢?我们认为,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传统和现代的教学设备我们都要“用”,但何时“用”,怎么“用”,要与教学效果相结合,要把握“用”的时机,掌握“用”的策略。■
(作者单位:1 烟台市教学仪器站电化教学研究室;2 蓬莱市郝斌中学)
误区1——堂堂用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动画、图像、音乐等信息功能于一体,信息量多,动态感强,图像清晰,特别是投影仪和电子白板的应用,熔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逻辑性、思想性于一炉,使其生动、直观、形象,有利于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优化教学结构。但也因此带来片面追求做到“堂堂用”的问题。无论是语文课、数学课还是实验课,有些学生该做的实验不能亲手操作,该画的图不能画,该练的字不能练,几乎该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的问题都由教师和多媒体代替了,学生课堂上只留下眼睛和耳朵就可以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大为减少。
“堂堂用”只是理论上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定。如化学实验课的有害气体实验、物理实验课的机械内部结构的剖析、生物学科的动物解剖实验等,我们要尽量使用多媒体展示,这样安全、环保、清晰,使原来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有些实验课,如初一生物课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实验材料(鼠妇、湿土、纸箱、玻璃板、纸片等),合作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实验应该怎么做才更具有科学性。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科学的精神、合作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误区2——模仿秀
这里所说的“模仿秀”,是指教师们对网络资源或同校教师制作的课件不经过任何加工、整合,统统直接使用。笔者并不否认“模仿”,青年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是他们成长的必由之路。但“模仿”不是一摸一样,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千人一面”是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
现代的网络资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搭建了资源平台。网络集体备课融集体智慧和个性才华于一体,实现了校内合作和校外合作,让教师在充分发挥才能的同时实现最优先发展。但这些网络资源只是教师教学的基础、载体和蓝本,教师们要成长,要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必须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自下而上”地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水平。有人说,如果你对日常教育中的小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你等于拥有一颗颗耀眼的珍珠;如果你能进一步学习、思考和实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整合这些珍珠,你就有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你就是一个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误区3——信息轰炸
在课件制作中,并不是资源利用越多越好,信息量越大越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轰炸”,往往事与愿违。我们曾听过一节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师从法国佳士得拍卖行高价拍卖中国国宝鼠首兔首入手,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如果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能恰当地处理好图片、影像、配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一定会出现层层分析、层层递进、一气呵成的效果,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但教师准备的图片太过繁杂,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影像资料清几乎悉数照搬,配乐也从始而终,这样的一节课结束,没有点拨,没有探究,没有思考。感觉不是师生在进行教学活动,而是听觉、视觉的一次盛宴,缺乏逻辑性、科学性、思想性。
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特点,对各种资源、信息进行科学加工、整合,这样应用于课堂,教学效果才可以事半功倍。
当前,教师制作的课件不再是简单的文本,而是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趣味、知识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资源和智慧整合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莱州金城小学教师张洁执教的《美丽的宝岛台湾》一课,通过展示精选图片、视频、音乐、文字等,再现了台湾优美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特色物产和地理环境等,阐释了台湾的历史变迁,抒发了大陆与台湾的母子情怀。教师在动人心弦的背景音乐中,饱含深情地朗诵着余光中的《乡愁》,师生们潸然泪下,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统筹兼顾
如今,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基础上,增加了投影机、视频展台或电子白板,课堂教学手段日趋完善。怎样合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是广大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班班通”是新生事物,学校的评价机制使教师们趋之若鹜。很多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施展浑身解数,力求做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统筹兼顾”,一会儿演示课件,一会儿展示学生的作品,一会儿在黑板上书写提纲或重要的字词。如此一来,不仅教师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学生课堂压力也增大。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统筹兼顾呢?我们认为,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传统和现代的教学设备我们都要“用”,但何时“用”,怎么“用”,要与教学效果相结合,要把握“用”的时机,掌握“用”的策略。■
(作者单位:1 烟台市教学仪器站电化教学研究室;2 蓬莱市郝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