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速,翻译的跨文化传播重要性愈发突显。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平台,跨文化翻译则是中国文化通往世界的桥梁,其跨越的不仅是语言屏障,还有文化的鸿沟。随着跨文化翻译的发展,为翻译研究突破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论语
1、选题意义
目前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了全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在这一过程中翻译是很重要的一环。本文将对于丹的《论语心得》进行英译,探究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进使得程中,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翻译的作用,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
2、案例分析
2.1翻译原文本的几种类型及处理方法
2.1.1《论语>原句翻译
案例一: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upon learning.At thirty,I tried to be more independent.At forty,I turned to be more open-minded.At fifty,I knew what were the bidding of Heaven.At sixty,all the suggestions will be understandable.At seventy,I could follow the desire of my own heart without overstepping the boundaries of right.
案例二:
原文: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The The She King (a classical Chinese love poetry) is expressive of enjoyment without being licentious, and of grief without being sorrowful.
分析:在案例一中原文是一种比较对仗的排比句,在翻译时译者力图将内容和形式的美都翻译出来。译文也类似排比句,都用“at”开头显得简洁明了。在翻译”志于学“时,译者尝试将”于”字翻译出来,因此选择“set my heart upon”这一短语,与原文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相符。在翻译“三十而立”这一句时在不同的资料中对于“立”这一字解释稍有不同,有人将其解释为站立,但译者认为不太准确,通过查阅资料以及《论语心得》里的相关解释,译者认为应该是思想独立经济独立的意思,因此在这里译者将其译为“independent”。而对于“不惑”最常有的解释是“不疑惑”,但通过查阅资料,译者了解到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到成熟之年,有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更为豁达的心胸”。因此在这里译者将其译为“be open-minded”。
在案例二中最让译者头疼的就是“关雎”的翻译。在这里“关雎”指的其实就是《诗经》。而在理雅各的译本中,他将诗经译作The She King (Classic of Poetry),译者认为理雅各的版本不仅仅只是音译,而且意义对应也很工整,尤其“she”这一字翻译的尤其好。因此译者采用了理雅各的版本,并且还在后面附了解释,是读者读起来不至于云里雾里。
2.1.2《论语心得》中哲理性语句翻译
案例一:
原文: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译文:What is most significant about people like Confucius or any of the other great thinkers in China and abroad, past and present, is that they drew from their own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life, truths and principles that everybody can use.
分析:在案例一中,原文中有“砖头”一词。形容书籍厚,汉文化常使用“砖头”来形容,这种预设只适用于汉语语境。英语对应词brick没有这种语用义,直译只会让读者感到突兀和不解,因此译者将这一词省略掉。同时,“《辞海》”一词在这里比喻义大于字面义。为了顺应受众预期,译者舍弃了原文的比喻形象,直接明示其语用含义,使读者更易理解。
3、总结
中国文化传播任重道远。翻译在这一过程发挥重要作用。译作如何被海外大众所接受是当前时代的重要议题,需要国内译员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论语
1、选题意义
目前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了全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在这一过程中翻译是很重要的一环。本文将对于丹的《论语心得》进行英译,探究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进使得程中,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翻译的作用,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
2、案例分析
2.1翻译原文本的几种类型及处理方法
2.1.1《论语>原句翻译
案例一: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upon learning.At thirty,I tried to be more independent.At forty,I turned to be more open-minded.At fifty,I knew what were the bidding of Heaven.At sixty,all the suggestions will be understandable.At seventy,I could follow the desire of my own heart without overstepping the boundaries of right.
案例二:
原文: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The The She King (a classical Chinese love poetry) is expressive of enjoyment without being licentious, and of grief without being sorrowful.
分析:在案例一中原文是一种比较对仗的排比句,在翻译时译者力图将内容和形式的美都翻译出来。译文也类似排比句,都用“at”开头显得简洁明了。在翻译”志于学“时,译者尝试将”于”字翻译出来,因此选择“set my heart upon”这一短语,与原文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相符。在翻译“三十而立”这一句时在不同的资料中对于“立”这一字解释稍有不同,有人将其解释为站立,但译者认为不太准确,通过查阅资料以及《论语心得》里的相关解释,译者认为应该是思想独立经济独立的意思,因此在这里译者将其译为“independent”。而对于“不惑”最常有的解释是“不疑惑”,但通过查阅资料,译者了解到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到成熟之年,有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更为豁达的心胸”。因此在这里译者将其译为“be open-minded”。
在案例二中最让译者头疼的就是“关雎”的翻译。在这里“关雎”指的其实就是《诗经》。而在理雅各的译本中,他将诗经译作The She King (Classic of Poetry),译者认为理雅各的版本不仅仅只是音译,而且意义对应也很工整,尤其“she”这一字翻译的尤其好。因此译者采用了理雅各的版本,并且还在后面附了解释,是读者读起来不至于云里雾里。
2.1.2《论语心得》中哲理性语句翻译
案例一:
原文: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译文:What is most significant about people like Confucius or any of the other great thinkers in China and abroad, past and present, is that they drew from their own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life, truths and principles that everybody can use.
分析:在案例一中,原文中有“砖头”一词。形容书籍厚,汉文化常使用“砖头”来形容,这种预设只适用于汉语语境。英语对应词brick没有这种语用义,直译只会让读者感到突兀和不解,因此译者将这一词省略掉。同时,“《辞海》”一词在这里比喻义大于字面义。为了顺应受众预期,译者舍弃了原文的比喻形象,直接明示其语用含义,使读者更易理解。
3、总结
中国文化传播任重道远。翻译在这一过程发挥重要作用。译作如何被海外大众所接受是当前时代的重要议题,需要国内译员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