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生活,给人生做减法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少都市人每天都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实际上,生活中往往充斥着过多的负担与累赘,这种负担,确实有因生活而来的,但更多的压力则恐怕来源于我们的内心。基于此,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轻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捧和倡导。
  所谓“轻生活”,讲究的是一种“丢掉”的观念,也就是把一切简化到最简单的境界,它倡导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以轻松、愉快、无负担的心态生活。有人这样形容轻生活:它是一种很容易融入的无负担的生活状态,比如素面朝天,健康饮食,多走路少坐车,穿棉布衣服等……其实,“轻”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给自己的生活做一次精简。轻生活主要分为四个方向——轻心,轻体,轻食,轻居,而这四个方向都要经历一些内心的挣扎,甚至必须要改变自己积累多年的习惯,才能展开一种全新的轻生活。
  轻心,别让自己不堪重负
  太看重位子,总想着票子,倒腾着房子,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眷顾着孩子——在这个人人喊累的时代,有人将中国人“活着累”的原因归结于此。其实,这是我们心累之因,或许唯有看轻些、看淡些,才能给自己的心灵减压。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需要思考的东西太多,扮演的角色太复杂,爱情、家庭、事业等等压力给人们带来了过重的负荷,使心理和身体双重疲惫。我们有许多可以改善的方法,比如找个时间放空自己,什么都不去想、不去做;比如读一本内容轻松的书;再比如约上好友,到郊外走走;甚至泡个澡,听听舒缓的音乐,聊聊八卦新闻……这些都能让我们从“心累”中暂时解脱出来,但想要长期改变这种状态,那就要改变你的心态。
  有人说,健康的生活来自于阳光的心态,遇事换个角度“绕个弯”,不要有太多物质上的欲望,不复制别人认同的生活。学会乐观、自信、幽默、豁达,给自己的心灵减压。
  轻心之舍得:明确哪些是自己必需的,哪些是自己不需要的,这是一个头脑减压的过程。降低希望值、凡事释怀,因为我们总是会不期然地与烦恼、变故相遇,“丢掉”就是不让这些“身外之物”牵绊我们心身。
  轻心之学会说“不”:很多人会因为习惯、内疚、软弱或希望得到认可而慷慨地付出,但是这种付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心理失衡。试着定义自己可以承受的界限范围,并依照这个范围有选择性地对他人的需求说“不”。
  轻心之感受当前:保持快乐心态,去否享受当下在做的事情。坐在办公室里,你是否专注于每一项工作并从中觉察自我的价值?回到家后,你是否放松地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去?放松可以让你更清晰地感受当下,有助于心态的调整。
  轻体轻食,换回健康
  看到轻体轻食,从字面意义上来分析,很多人都会将其理解为少吃一点,身体苗条轻盈一些。其实,轻生活中所倡导的轻体轻食,绝不是倡导减重、节食。所谓轻食,既不是素食也不是节食,而是讲究清淡、自然、适量的饮食方式,旨在保证身体所需营养的基础上,不让身体造成负担,让身体得到净化,从而变得更加轻盈。这其中包含了减重的一部分,而轻体也还包括追求自然,摆脱浓妆艳抹,以清新的面容示人等。
  的确,在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繁忙的都市年轻人不仅心理上承受着压力,日渐臃肿的身躯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小的负担。想想每年的例行体检,有多少年纪轻轻就被“三高”缠上的人们?而因此带来种种疾病和困扰,为什么我们不能对自己的身体更好一点呢?
  轻食,也要讲科学。毕竟我们只是万千普通大众中的一员,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断食,当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的。但是,少吃点儿,吃慢点儿,吃得健康点儿,这些我们应该做得到。
  “均衡、适度、适量”的原则是我们的先人早就总结出来的养生智慧,而我们的轻食轻体,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其实,最简单的养生方法就是“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是指进食宜饥饱适中。进食定量,饥饱适中,恰到好处,则脾胃足以承受。消化、吸收功能运转正常,人体可及时得到营养供应,以保证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反之,过饥或过饱,都对人体健康不利。
  轻居,返朴归自然
  台湾首富郭台铭在某次接受采访问时说“我一个月花销不超过一万元(新台币),现在有手机,我连手表都没戴,我的本性不喜欢奢侈,坐在老旧的藤椅上,却觉得比别人坐在高级真皮沙发上还满足。”
  轻居,正是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状态。家中不必多么奢华,能让你感到舒适、温馨,给你提供一片温暖的避风港、让你放松心灵就好;服饰不必多么高档时尚,一身剪裁得体的舒适布衣,或许比那些标价让人咋舌的橱窗新款更适合你;妆容不必多么浓重靓丽,或许发自内心的笑颜更能彰显你的自信和美丽……
  轻生活,它简单、纯净、淡然、从容、快乐,让我们把生活节奏放慢下来,甩开不必要的包袱,去享受生活的美妙。
其他文献
在女儿四岁之前,小丫头绝对是我身后不折不扣的“跟屁虫”。每个周末,凡是我在家里,几乎不离半步,上个幼儿园也是东拉西扯,哭哭啼啼。尽管女儿嘟着甜蜜蜜的小嘴说“妈妈亲”“妈妈爱”,但我还是感觉到了这份过度依赖的恐惧感与危机感。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怎么能全部跟随家长的意念而团团转呢?而且,一旦孩子过分依赖家长,情绪的懦弱和焦躁就会鲜明地表现出来,乃至成为孩子成长的“遗留伤疤”。  后来,女儿上了小学
期刊
数千年来,节俭的习惯一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我家附近有一位年逾90岁的五保老人,她每月靠补助生活,十分节俭。她从不乱花一分钱,每月有积蓄,哪怕每月节约几十元钱,她也高高兴兴,活得有滋有味的。她无别的爱好,把节约积蓄作为晚年之乐。如果某个月,她没有节余钱,去不了银行存款,她会生闷气,自责一番,甚至还会弄出头昏眼花、食欲不振、睡眠不佳之类的毛病来。到下月有节余储存了,她心情一开朗,什么小毛病都也没有
期刊
女儿去乡下表姐家玩,看到表姐家后院的梧桐树上有一只黄白相间的小猫爬上爬下,绒球一般柔软,十分伶俐可爱,喜欢得神采飞扬,爱不释手。善解人意的表姐便顺水推舟,将花猫送给了女儿。女儿的眼睛笑眯眯成了细细的月牙,兴高采烈地说:“这个活蹦乱跳的小花猫,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在回来的车上,小花猫在纸箱里总是不安分地跃跃欲试,好奇地探着小脑袋四处观望,女儿干脆将它抱在怀里,摇下车窗玻璃,让它看足了都市灯
期刊
一家公司要招聘一名公关部经理,经过层层选拔后只剩下了三个人,最后一项面试由老总裁亲自担任主考官。  老总裁稍加准备后让人把第一名应聘者叫进了面试室,他拿出一个职员工作证反着面放在桌子上,问那个应聘者说:“这个工作证上的名字是‘方艳霞’,你觉得这是个男员工还是女员工?”  “一听就是女员工。”那个应聘者说。老总裁微微一笑把工作证翻了过来,应聘者这才发现“方艳霞”其实是个男员工,他连忙申辨说:“哎呀!
期刊
我国绝大多数综合医院没有精神和心理专业的独立学科和相应的合格人才。常设的临床学科医师对精神、心理专业的诊疗方法不熟悉,致使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和治疗率很低,给予药物治疗或转诊建议的比例更低。因此,建立和加强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各科室间的联络会诊是当务之急。  联络会诊是为临床专业的各科室服务的,只要门诊或住院的患者在精神、心理、行为等层面出现问题,联络会诊可以为他们提供专业的评估、干预治
期刊
很多人都说,现在年味变淡了,就像吃在嘴里的蔬菜水果已经淡到无味,早已失去了我们小时候那样的口感和味道。  虽然年年过年年年忙,但是现代人所操持的年却更像是在应付差事一样,年过之后,值得回味的东西太少太少。让我们细数一下现代人对于过年的概念:一纸返乡车票、一部移动电话、一席节日家宴、一台春节晚会,也许还可以再加上一部贺岁电影或者一趟节日旅游……  我们过年的形式虽然越来越丰富,却并没能因此而换来我们
期刊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过去是除旧布新、迎禧祈福,合家团聚,以表达对未来一年的期盼和美好祝福。现在,人们在节日里释放情感、表达心理诉求、放松减压,加强人情往来、整合人际关系。也许是这种改变并不完全,加上社会节奏加快,人际关系逐渐疏离,生活负担过重,财富和生活目标过高等原因造成社会普遍认为“年味变淡”,“过年不幸福”等。  例如,现在的春节越来越物质化、简单化,那些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渐渐远离了
期刊
当今,“买买买”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新年礼物似乎已经不能再给身边人带来惊喜和幸福。要怎么过才能让这个传统的节日不虚度,能让我们在酒足饭饱、衣食无忧之余,感受到别样的幸福感呢?  与朋友来一场忘年会吧  聚会不外乎吃饭、喝酒、K歌、打游戏、吹牛闲聊。朋友之间不约怕淡了感情,吃吃喝喝又提不起兴趣,何不来一场高质量约会,让友情的联络配上真情的交流?!  忘年会也称望年会,往往是指同事或朋友在聚会中,大家
期刊
幼时,总觉得祖母与我是不亲的。或许是受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祖母对两个堂哥疼爱无比,对我却冷淡了些。祖母有了好吃的点心和糖果,总是悄悄地塞给两个堂哥,偶尔撞见了,我小小的心里藏了委屈和不满,对祖母也渐渐疏远起来。  一次,两个堂哥从祖母家一人提着一盏灯笼出来的时候,我正和小伙伴们追逐嬉戏,堂哥手里的灯笼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灯笼是用普通的酒瓶包装盒缝制而成,看上去精巧别致。一群孩子好奇地围着两个
期刊
朋友买了一辆车,三番五次地打电话,邀请我去给他“鉴定、指导一下”。说是“指导”,其实是让我“知道一下”。可我没留心过那款车型,压根儿就不懂,想着即使见了面也就说说恭维的话,去不去意义都不大。于是,就以加班为由,推脱,婉言谢绝。后来,被他冷嘲热讽一番之后,我还是去了。不出所料,他听了我的“鉴定”,很受用,非要载我去兜风。他兴致很高,我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客随主便吧。但没想到,一路上,他的情绪也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