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去看土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q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的夜是漫长的,有时突然醒来再也睡不着,就干脆穿上衣服起床,突然有了到田野里看看的想法。
  麦子马上要收割了,空气里弥漫着成熟的气息。明亮的月光下麦子们站得整齐,一动不动。它们各有理想,陶醉在自己美好的前程里。我仿佛听到其中一颗,“扑哧”笑了一声。很多是庄重肃立与黑夜形成对峙。
  庄稼的芳香直接击打着鼻孔。前面是百亩瓜园,那些深绿的瓜叶在夜色里变得黝黑。硕大的西瓜被叶子覆盖着,看瓜人在瓜棚里熟睡。或许还有一只小黄狗在棚架下睡眠。瓜棚搭得很大气,用九根杆子交叉,然后又用铁丝加固,床底悬空,上面铺了稻草,稻草上有一卷被子,旁边还有一小纸盒,里面装着碎烟与烟纸。在棚口放置着切瓜的刀子,刀子的锋刃在月光下闪着光,一根凸出来的杆子上搭着看瓜人的毛巾,挂着看瓜人的草帽。看瓜人是一个极和善大方的人,已经七十多岁,深懂事理,我们都尊敬他。他有六个儿子,早先家境贫困,靠种西瓜发了家,现在六个儿子各奔其业,在城市工作。每逢周末都带孙子们来父亲的瓜地吃上一阵,有时带几个朋友来尝瓜,有时好多城里人跟着一起来。我们这里已经几十年没有贼了,口渴了,想吃西瓜给看瓜人说一声,他会很痛快地给你找一个上等瓜,随着中指击在瓜上的一声响,一个圆圆的西瓜就托在了看瓜人手上,你满心高兴,嘴里已有了西瓜的甜味。
  绕过瓜地,目光离开瓜棚,继续往前走就到了我家的菜地,尽管月光明朗,但菜地还是一片阴影,不分明。但菜地里错落的菜架是分明的,白天,母亲就在这里忙碌,锄草、绑架、梳理藤蔓、摘豆角。我们常年吃的都是母亲种的菜,不用化肥,用的都是草粪。母亲喜欢种菜,也是种菜的高手,每样菜不错过季节,这一茬息了,又种上下一茬适合季节的菜。村里常有人家因城里的亲戚来了,要吃农家菜,不得已到我们家的菜地摘菜,母亲从来没有拒绝过。因为我家的菜地非常熟悉,今晚就不过去了,我看到路旁的杨树投下的阴影快到我们家的菜地了。我的到来,惊动了树枝上睡觉的两只灰喜鹊,它们飞起来了,飞离了树冠,由于惊恐拍打翅膀的声音很急遽。在月光下的天空飞了一圈,又重新飞入树冠,树冠毫无情绪地接纳了它们的飞离与飞来。
  我一点睡意也没有,继续往前走,夜间的田野虽然没有明晰的事物映入眼帘,但我喜欢它们的睡眠、呼吸,以及随意的姿态。那些疯狂的野草好像变得温顺了,没有了白日里的鋒芒,变得缠绵,似有了母性的温柔。它们在夜间,也在寻找着太阳的方向,无论走过多少路途,在黎明时分都能准确找到太阳的位置。我喜欢向日葵,它们是聪明的植物,深知太阳的重要,跟着太阳走不会错。一个固执的孩子无论怎样固执地扭动他的头颅,依然不改秉性,这是我们生活的经验。
  我感觉天快亮了,裤管被晨曦的潮气浸染得潮湿,转身向村庄的方向走去。
  责任编辑:曹景峰
其他文献
居住城市里的我们,似乎越来越变得倦怠、懒惰、无聊,就像一只困在笼中的鸟,特别向往野外,特别渴望回归自然,放松疲惫的身心。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久已缺乏运动的我,心血来潮,鼓动女儿、侄女和我一起去爬山。在很多美食的诱惑下,不喜运动的女儿终于答应了。于是兴致勃勃地出发,买了一大袋零食,向着我们的目的地——人脚板山走去。那里,会有怎样的风景等着我们呢?  我们沿着一条美丽的河渠,有说有笑地走着。不多久
期刊
在南岳山,站在几何临界值的一级石梯上,脚真的有些发抖。这是一条朝圣之路,与风无关。  更多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不能把向上的机会让给正在攀援的藤蔓,让给瑟瑟秋风。我知道路有多远,它们不知道。路旁有一塊圆溜溜的石头,被刻上了某某某的名字,名字的后面,刻有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石头倒是很低调,面对诸多的议论,它始终没有开口说一句话。  石头的上方有几棵大树,树干上的伤痕若隐若现,岁月的琼浆正在努力抹
期刊
大海,你疲倦了吗?你叫人怦然心动的喧嚣呢?你令人欢欣不已的哗闹与嘻逐呢?  我第一次看到你,我看到的只是你沉静的水面。但我绝不怀疑渔夫朴实而生动的描绘,更相信水兵发自内心的惊叹和赞颂——终究,我亲眼看到了你的深邃和博大。你深不见底,蓝得简直是个谜,令人神往。  我不知是天幻化成了你,还是你溶解了天。当鱼儿划破海面,敲碎了海的宁静,我终于明白沉静与谐谧下生命之所在了——你怎么会疲倦呢?你的胸怀蕴藏着
期刊
母亲是中国最后一代小脚女人。母亲一辈子没走出过商洛山门,但母亲信佛信神,小时候常听她念叨说,西天很远很远,有个神仙住的地方叫西藏。等我长大了,吃上净粮了,有了钱了,带她去神仙住的地方烧个香还个愿。  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在有限的薪水中攒钱,总想攒够了钱,陪母亲去她神往的地方,但钱没攒够母亲却走了,走得很急,没来得及给我留下半句遗言,但我却记住了母亲未了的心愿和我小时的期盼。这个期盼,一等就是二十年。
期刊
像鸟儿天生不喜欢喧嚣的城市一样,槐树更愿意扎根在北方的民间。槐是农家懂事的女儿。  泥檐下、草垛旁、篱墙外、小河沿儿,槐树了无拘束地伸展着枝丫。细密的叶片儿是槐树葱绿的衣裙。  面對与生俱来的苦日子,槐像新婚的村姑一样知足,像线装书里的隐士一样安贫乐道。槐,磨难中的舞者。风是槐四季吹响的埙。  在坷垃里刨出金子来,在苦菜里咂吧出甜味来。槐,粗食布衣的乡下女子,巧手的女子,清秀的女子,在五月梦见一场
期刊
风与风之间,性格迥异,差别万千。在不同人的眼里,会发现不同的风之味、风之语、风之形、风之骨。  风之味多,且善随环境不同而变化无常。比如春风,在煦日暖照之下,穿过粉红桃花、金黄油菜花、雪白李花,拂过露出嫩芽粘着水珠的野草,夾杂着花之芬芳、草之清香、露之甘甜,袅袅如烟,时淡时浓,绕鼻入肺,甚为舒畅。风中,有香味、甜味,也有咸味、苦味,还有臭味,乃至血腥味。  风之语,最为简单,也最为复杂。说之简单,
期刊
母亲最会是做大豆酱。她做的大豆酱,色泽鲜艳,黏度适中,味鲜醇厚,咸淡相应,是儿时餐桌上绝佳的下饭菜。  一入冬,母亲就会把买回家的大豆,散落于斜放的炕桌面上,选种子般认真除去大豆中的杂物,清水洗净晾干,然后把大豆倒进热锅里噼里啪啦地翻炒。  炒大豆,要注意火候。不能炒煳了,煳了发苦不香;也不能炒得太轻,炒轻了做出的酱发黄,颜色不好看。炒大豆,就像炒瓜子,火不能太急,多用文火。大豆炒熟,要焦而不煳,
期刊
过了霜降,气温迅速降了下来。  黄黄是一条母狗,因其通体呈黄色而得名。最初也是同事中午下班时从马路边上的草丛里捡来的,如今刚做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虽然天气渐冷,好在三个小狗仔也日益强壮了,可以抵御严寒了,摸爬滚打、嬉笑怒骂、不分不离、其乐融融。晚上,黄黄带着它们经常窝在集体宿舍一楼至二楼的楼梯下面的角落里,紧紧地挤在一起,做着好梦、打着呼噜。小狗仔们乖乖的、胖胖的,机灵而敏捷,同事们闲余时间也
期刊
初夏,天晴。  从县城到龙田,风在风中,阳光在阳光里,此时的风景像平常一样靓丽。不到两小时的车程即到,这里并没有如织的人流,这恰好契合了文人墨客骨子里的清寂。  风,从山顶刮来,把满镇的炊烟搓成一根感恩的绳索,把轮回的日月撇在瓦子寨的腰间。山下的乡里乡亲,串着门,拉着家常,就像稻田里的水,从这一丘流向那一丘,无拘无束。  离古战场很远,高宁乡第一峰很近。离洞庭湖很远,离沩江很近。  龙田,打动我的
期刊
叔叔今年高龄81岁了,身体还可以,一顿饭能吃一个馒头,两碗粥。  父亲兄弟四个,父亲老三,叔叔最小。父亲1994年去世了,兄弟四个如今只有叔叔健在。叔叔有点智障,没念过书,不识字也不会数数儿。叔叔的智障也不知道是先天,还是因后天受到惊吓,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他小时候在地里捡柴,捡到一个日本鬼子丢下的炮壳,用镰刀敲,结果爆炸了。叔叔右手上的四个指头被炸得残缺,一只眼睛被炸成玻璃花,外表看不出来,实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