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七个平凡而且平等人组成的小团体,没有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或有刻度的容器。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讨论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了资源浪费。
方法二: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三: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意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规则进行自我管理。学校管理亦无不如此。规则相对于学校而言,就是各项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制度要兼顾学校整体利益和教职工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教职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合理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则是我们每个学校领导和决策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遵循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工作的需要与教师个人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的实质是通过把需要、内驱力、目标三个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衔接起来,使有机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内驱力的驱动下,去努力达到目标的整个过程。有激励就必须有约束,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约束机制。
为了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与教职工个人需要能获得最佳结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要因事设位、以位寻人,而不是因人设事、因人设岗。(2)对教职工要尽可能做到量才使用、用人所长。(3)要使工作的要求和目标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能真正激发教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4)应对教职工与工作的配合进行不断的调整,使能力提高的职工去从事更高层次的、承担更多责任的工作,从而保持教职工与学校管理工作的动态平衡。
第二,要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建立健全组织气氛和校园文化激励约束机制。同样是七个人,可是由于不同的分配制度,而相应地就会产生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良的工作习气和氛围,溯本求源,那一定是机制本身出现了问题。那么学校的组织,气氛和校园文化是否有激励约束作用,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教职工的公平感、学校领导的领导方式、领导和教职工的信息沟通方式等。学校领导应通过提高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建立“八识式”领导方式,推行“知识管理”以及确立鲜明的学校发展目标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从而建立健全组织气氛和校园文化激励约束机制。
校长或老师们,如果你身边正有一锅粥需要分,那就请你选择一种正确的方法,让你的下属或学生不但能从你的手中分得热粥,同时还能随同热粥一起,分得对工作的热情、学习的快乐以及面对未来生活的信念和勇气。如果是这样,喝下去的粥就会时时给他们以滋生力量的营养。
方法一: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了资源浪费。
方法二: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三: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意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规则进行自我管理。学校管理亦无不如此。规则相对于学校而言,就是各项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制度要兼顾学校整体利益和教职工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教职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合理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则是我们每个学校领导和决策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遵循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工作的需要与教师个人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的实质是通过把需要、内驱力、目标三个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衔接起来,使有机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内驱力的驱动下,去努力达到目标的整个过程。有激励就必须有约束,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约束机制。
为了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与教职工个人需要能获得最佳结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要因事设位、以位寻人,而不是因人设事、因人设岗。(2)对教职工要尽可能做到量才使用、用人所长。(3)要使工作的要求和目标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能真正激发教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4)应对教职工与工作的配合进行不断的调整,使能力提高的职工去从事更高层次的、承担更多责任的工作,从而保持教职工与学校管理工作的动态平衡。
第二,要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建立健全组织气氛和校园文化激励约束机制。同样是七个人,可是由于不同的分配制度,而相应地就会产生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良的工作习气和氛围,溯本求源,那一定是机制本身出现了问题。那么学校的组织,气氛和校园文化是否有激励约束作用,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教职工的公平感、学校领导的领导方式、领导和教职工的信息沟通方式等。学校领导应通过提高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建立“八识式”领导方式,推行“知识管理”以及确立鲜明的学校发展目标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从而建立健全组织气氛和校园文化激励约束机制。
校长或老师们,如果你身边正有一锅粥需要分,那就请你选择一种正确的方法,让你的下属或学生不但能从你的手中分得热粥,同时还能随同热粥一起,分得对工作的热情、学习的快乐以及面对未来生活的信念和勇气。如果是这样,喝下去的粥就会时时给他们以滋生力量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