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高分辨MRI诊断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3.0T高分辨MRI对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经病理证实为原发直肠癌且术前行3.0T直肠2D高分辨MRI检查患者的影像学和术后病理资料,纳入患者的手术时间需距术前MRI检查不超过2周,排除术前接受放疗、化疗或同期放化疗者以及MRI检查后未行手术者。MRI扫描序列包括高分辨矢状位、冠状位、正交轴位T2加权像(T2WI),重复时间为3000~4000 ms,回波时间为77~87 ms,层厚均为3 mm,无间隔扫描,视野为18~22 cm。两名腹部MRI诊断医师分别测量淋巴结最短径(各测量3次取平均值),观察淋巴结形态、边缘及信号特征。高分辨MRI T2WI评价淋巴结转移标准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和(或)信号混杂。将术前MRI诊断淋巴结有无转移的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计算高分辨MRI评价直肠系膜淋巴结及不同短径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并采用Kappa检验评价高分辨MRI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为0~0.20为一致性极低,0.21~0.40为一致性一般,0.41~0.60为一致性中等,0.61~0.80为高度一致性,0.81~1.00为几乎完全一致。

结果

共8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50例、女31例,年龄为(59.3±11.1)岁。病理诊断为高分化腺癌1例、中分化腺癌63例、中-低分化腺癌9例、低分化腺癌2例、黏液腺癌3例、绒毛管状腺癌3例;T1期2例、T2期20例、T3期45例、T4期14例;N0期34例、N1期40例、N2期7例;M0期76例、M1期5例。MRI与病理相匹配淋巴结共377枚,168枚(44.6%)为转移淋巴结,58.0%(47/81)的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淋巴结短径的中位数为5.4(2.4~18.6)mm,长于未转移淋巴结的短径[中位数3.8(2.0~8.7)mm,Z=10.586,P = 0.000]。高分辨MRI评价淋巴结是否转移的灵敏度为74.4%(125/168)、特异度为94.7%(198/209)、准确性为85.7%(323/377)、PPV为91.9%(125/136)、NPV为82.2%(198/241)。术前高分辨MRI评价淋巴结是否转移和患者是否有转移淋巴结的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为0.71和0.70,为高度一致。短径>10 mm的14枚淋巴结均有转移,高分辨MRI诊断的灵敏度、准确性及PPV均为100.0%,与病理结果完全一致。124枚短径5~10 mm的淋巴结中,95枚(76.6%)有转移,高分辨MRI诊断的灵敏度为78.9%(75/95)、特异度为86.2%(25/29)、准确性为80.6%(100/124)、PPV为94.9%(75/79)、NPV为55.6%(25/45),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中等(Kappa值为0.55)。239枚短径≤5mm淋巴结,59枚(24.7%)有转移,高分辨MRI诊断的灵敏度为61.0%(36/59)、特异度为96.1%(173/180)、准确性为87.4%(209/239)、PPV为83.7%(36/43)、NPV为88.3%(173/196),与病理结果高度一致(Kappa值为0.63)。

结论

直肠高分辨MRI能清楚观察直肠系膜淋巴结形态、边缘及信号特征,对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多种检查方法:体格检查、彩超、X线钼靶摄片、核磁共振和血清分子标记物等,在提高乳腺肿块与病变的体检效果的作用。方法收录在本院进行体检的成年女性,收集病史、既往史,开展规范的乳腺体格检查,结合彩色超声多普勒等方法检查双侧乳腺及引流区域的淋巴结。如果发现结节或病变,加用乳腺X线钼靶摄影(MG)、核磁共振(MRI)等方法进行检查。分析每个乳腺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形态、大小、数目、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基础上,结合平衡针疗法对运动及平衡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组,比较单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对照组,n=40)与联用平衡针疗法治疗(观察组,n=40)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评估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
目的探讨131I清甲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伴肺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1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伴肺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甲状腺术后行131I清甲治疗,评价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首次131I清甲治疗有效94例,有效率为67.14%。全切手术、肿瘤分期低、治疗前残留甲状腺组织<10、TSH水平低、治疗前残留甲状腺组
食管裂孔疝是一种常见病,常与胃食管反流病相伴。现阶段,由于诊断水平的限制,我国食管裂孔疝的检出率一直处于低水平。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的检出诊断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影像和临床医生的重要课题。运用外科手段修补食管裂孔疝的由来已久,但对于该手术的本质和重建食管抗反流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认识。食管裂孔疝手术的目的不仅在于修补缺陷,更应关注如何恢复食管下端高压区或食管下端括约肌的作用,重建胃内和腹内压力抵
目的 探讨生物补片在杂交技术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生物补片做杂交技术切口疝修补术(即开腹联合腹腔镜辅助下的切口疝修补术)的14例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术中采用生物补片为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Biodesign Surgisis切口疝补片(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补片大小9 cm × 15 cm~20
目的 总结分期回肠造口与造口还纳手术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在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RII)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有放射治疗史及术后病理确诊为CRII患者的临床资料,剔除术中或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复发者,纳入所有一期回肠造口、二期造口还纳联合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进行病例系列研究。一期回肠造口术具体方案及治疗时间由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营养状况确定,在行回肠造
腹股沟疝是一种腹壁缺损性疾病。一百多年来,外科医生一直尝试各种方式来修复缺损。传统的疝修补术破坏正常的解剖结构,术后复发率高。随后外科医生开始尝试使用补片来进行缺损修复,从最初用银丝、钽、不锈钢等粗糙金属材料来填补缺损,到尼龙、玻璃纤维、硅橡胶等非金属材料,再到聚丙烯、聚酯、膨化聚四氟乙烯等人工合成高分子不可吸收材料;从聚乙醇酸等合成可吸收材料到生物来源的脱细胞细胞外基质。然而,这些补片仍旧不能满
2017年,欧洲疝学会发布了关于造口旁疝预防及治疗的指南,这是国际上第一部关于造口旁疝的治疗指南。该指南围绕造口旁疝的发生率、诊断和治疗,提出了12个问题,并就每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文对该指南的重点内容作出如下归纳:(1)单筒式结肠造口的造口旁疝发生率较其他造口方式更高。(2)相对于CT或超声检查,体格检查对于造口旁疝的诊断更有必要。(3)建议使用2014年欧洲疝学会推荐的分型方法。(4)明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出现脉管浸润的危险因素以及脉管浸润对早期胃癌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449例,其中有27例(6.0%)发生脉管浸润。对这组早期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脉管浸润与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
目的 探讨多态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基因(5-HTTLPR)的长短变体(LL基因型、LS基因型和SS基因型)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9年10月至2014年1月期间,16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样本资料,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相关技术判定5-HTTLPR基因分型情况,采用吻合度χ2进行本组人群5-HTT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