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苏联解体的众多历史原因,意识形态领域的因素不容忽视。苏俄建立初期,在“内忧外患”的艰险环境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就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但是到了斯大林时期,意识形态逐渐走向教条化和僵化,一则是“文化肃清运动”以及行政手段人为地消灭其他社会思潮;二则是意识形态发生偏离,没有适时地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失去了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立场。戈尔巴乔夫任期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改革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偏离,使得意识形态转向西方国家,并成为苏联解体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苏联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的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苏共;苏联解体
从苏维埃国家建立之初,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就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面对“内忧外患”的艰险形势,俄共(布)高举共产主义的思想旗帜,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科学能动”作用,由于在指导思想意识形态的明确和牢固,因此在残酷的环境下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然而,在斯大林时代及其以后的各个苏联共产党执政时期,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僵化和教条化发展,以致逐渐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尤其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共产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全国已是江河日下,意思形态上的改革已是积重难返。到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人道化”与“民主化”思想路线上的严重失误,直接摧毁了社会主义大厦全面坍塌,并引发了苏联解体。今天,深入探索苏联意识形态工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扫清思想障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苏俄早期的意识形态对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具有建设性意义
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之时 ,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他们一边要与国外反共势力和国内反叛势力进行战争的斗争,又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夹缝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在意识形态的工作上,布尔什维克主要任务的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斗争,同时加强在普通民众中间的宣传,使国民对马克思主义充满认同感。归功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和努力,全国国民在思想上能够团结统一,许多普通民众的思想得到了教育和飞越,成为了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并并且在党的带领下实现了对新生政权的巩固。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共早期执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改造人民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思想,要想被人们接受,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加强建设。列宁则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和。突出的是其“文化革命”思想。列宁看来,文化革命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革命需要新的“文化内涵”,就其本质,就是需要培训拥护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公民”。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就可以为社会主义发展产生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
二、斯大林时期意识形态的僵化與教条化使社会思想停滞不前
斯大林通过对列宁主义的强调和发扬巩固,进而确立了自己在意识形态宣传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在不同的科学领域进行了批判运动,确立了自身的意识形态控制地位。从1929年到1932年,这是苏联意识形态的“大变革”时期。这场席卷全国的意识形态大变革,给苏联本身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禁锢起来,同时,其消极影响遍及哲学社会科许和自然文化科学等各个部门,主要表现在:第一,限制了思想解放和各种文化学术艺术的交流。1931年 10月, 斯大林写信给《无产阶级革命》杂志, 对该刊发表历史学家斯卢茨基一篇论文提出“坚决抗议”并给作者戴上了“反党”、“托洛茨基主义的伪造者”等等一大堆政治帽子, 审查所有出版和准备出版的历史著作;按照斯大林来信的精神清查一切史学机构。第二,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得学术文化界死气沉沉,如果不跟随既定的格调走路,就会被“批判”,这使得许多学者行动谨小慎微,中规中矩。第三,在思想领域形成统一的管理格局。1938年,斯大林亲自主持审定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并要求苏共全体党员和各国共产党人共同学习,并以此为唯一理论范本。在这种个人崇拜和“大清洗”的残酷社会政治条件下,人们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意识形态改革已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勃列日涅夫在意识形态改革中也是大下功夫,最终却流于形式,无力回天。在召开关于意识形态会议上,勃列日涅夫首先对“污蔑党和人民历史”的文艺作品提出严厉批评,并要求全党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并重新编写苏共党史。勃列日涅夫甚至强调说:“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宣传工作,“不能吝啬钱财”,“不应吝啬手段和时间”。按照苏共政治局会议精神,中央决定大规模印刷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勃列日涅夫等苏共领导人的著作,对青年一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后在著作宣传上投入巨大,新编 《苏联共产党历史》,出版有着勃列日涅夫个人崇拜意味的《遵循列宁主义方针》文集和《小地》、《复兴》和《垦荒》小说等。所有这些工作和努力无法在社会大众中间形成共鸣,但为了迎合领袖的个人崇拜,相关部门只得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进行出版,最终只都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该有的效果。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治上“改向”,苏共意识形态大厦的全面坍塌
戈尔巴乔夫上台就开始了对之前弊病的改革行动。而早在勃列日涅时期,据有关资料证明,党内思想政治腐败,特权现象严重,苏共高层领导人共产主义信仰大多都以漠化和褪去,苏共高层和国内人民思想混乱,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早已渐行渐远。此时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但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摧毁性的,他对之前的领袖和社会主义俄国进行了全盘的否定,致使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发生严重混乱。之后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主动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了一套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针政策,提出了“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以及苏联晚年的“历史热”中对冤假错案的平反,这种改革之风使得全国上下掀起一股热浪。批判斯大林一时成为中心议题。大量的文艺作品涌现,但是真正有含量的,尊重历史的文章却很少,这在历史时期使得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对马克思主义。对列宁和列宁主义也提出了质疑,国内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想严重盛行。到苏共执政后期,“绝大多数的党和国家的精英都沦落成追求名利和地位的人,他们从没有考虑过为苏联社会的未来选择方向”。
五、苏共意识形态的教训和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方向,坚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思路。自斯大林执政时期,文化肃清运动和以行政指令来束缚思想发展,直接导致苏联马克思主义走向教条化和僵化模式。而后的各个领导人改革,都未能正确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当前,我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上,更应该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思想,在继承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使意识形态本身不断更新,理论发展充满活力,这样,社会发展才能一派生机。第二,必须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媒体,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也曾说过,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成为比物质力量更强大的武器。第三,共产党人必须强化精神上的“钙”,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共产党人必须是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能打胜仗的本事过硬的队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试想一下如同苏共领导人尔巴乔夫一样,缺乏共产主义信仰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共产党人必须拥有坚定的无产阶级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不断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不断提高执政建设,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以更高的姿态建设社会主义的未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王宝华(1993.9-),男,汉族,籍贯:河北张家口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袁都(1994.10-),男,汉族,籍贯:湖南邵阳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意识形态;苏共;苏联解体
从苏维埃国家建立之初,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就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面对“内忧外患”的艰险形势,俄共(布)高举共产主义的思想旗帜,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科学能动”作用,由于在指导思想意识形态的明确和牢固,因此在残酷的环境下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然而,在斯大林时代及其以后的各个苏联共产党执政时期,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僵化和教条化发展,以致逐渐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尤其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共产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全国已是江河日下,意思形态上的改革已是积重难返。到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人道化”与“民主化”思想路线上的严重失误,直接摧毁了社会主义大厦全面坍塌,并引发了苏联解体。今天,深入探索苏联意识形态工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扫清思想障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苏俄早期的意识形态对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具有建设性意义
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之时 ,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他们一边要与国外反共势力和国内反叛势力进行战争的斗争,又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夹缝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在意识形态的工作上,布尔什维克主要任务的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斗争,同时加强在普通民众中间的宣传,使国民对马克思主义充满认同感。归功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和努力,全国国民在思想上能够团结统一,许多普通民众的思想得到了教育和飞越,成为了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并并且在党的带领下实现了对新生政权的巩固。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共早期执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改造人民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思想,要想被人们接受,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加强建设。列宁则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和。突出的是其“文化革命”思想。列宁看来,文化革命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革命需要新的“文化内涵”,就其本质,就是需要培训拥护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公民”。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就可以为社会主义发展产生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
二、斯大林时期意识形态的僵化與教条化使社会思想停滞不前
斯大林通过对列宁主义的强调和发扬巩固,进而确立了自己在意识形态宣传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在不同的科学领域进行了批判运动,确立了自身的意识形态控制地位。从1929年到1932年,这是苏联意识形态的“大变革”时期。这场席卷全国的意识形态大变革,给苏联本身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禁锢起来,同时,其消极影响遍及哲学社会科许和自然文化科学等各个部门,主要表现在:第一,限制了思想解放和各种文化学术艺术的交流。1931年 10月, 斯大林写信给《无产阶级革命》杂志, 对该刊发表历史学家斯卢茨基一篇论文提出“坚决抗议”并给作者戴上了“反党”、“托洛茨基主义的伪造者”等等一大堆政治帽子, 审查所有出版和准备出版的历史著作;按照斯大林来信的精神清查一切史学机构。第二,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得学术文化界死气沉沉,如果不跟随既定的格调走路,就会被“批判”,这使得许多学者行动谨小慎微,中规中矩。第三,在思想领域形成统一的管理格局。1938年,斯大林亲自主持审定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并要求苏共全体党员和各国共产党人共同学习,并以此为唯一理论范本。在这种个人崇拜和“大清洗”的残酷社会政治条件下,人们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意识形态改革已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勃列日涅夫在意识形态改革中也是大下功夫,最终却流于形式,无力回天。在召开关于意识形态会议上,勃列日涅夫首先对“污蔑党和人民历史”的文艺作品提出严厉批评,并要求全党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并重新编写苏共党史。勃列日涅夫甚至强调说:“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宣传工作,“不能吝啬钱财”,“不应吝啬手段和时间”。按照苏共政治局会议精神,中央决定大规模印刷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勃列日涅夫等苏共领导人的著作,对青年一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后在著作宣传上投入巨大,新编 《苏联共产党历史》,出版有着勃列日涅夫个人崇拜意味的《遵循列宁主义方针》文集和《小地》、《复兴》和《垦荒》小说等。所有这些工作和努力无法在社会大众中间形成共鸣,但为了迎合领袖的个人崇拜,相关部门只得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进行出版,最终只都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该有的效果。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治上“改向”,苏共意识形态大厦的全面坍塌
戈尔巴乔夫上台就开始了对之前弊病的改革行动。而早在勃列日涅时期,据有关资料证明,党内思想政治腐败,特权现象严重,苏共高层领导人共产主义信仰大多都以漠化和褪去,苏共高层和国内人民思想混乱,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早已渐行渐远。此时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但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摧毁性的,他对之前的领袖和社会主义俄国进行了全盘的否定,致使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发生严重混乱。之后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主动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了一套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针政策,提出了“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以及苏联晚年的“历史热”中对冤假错案的平反,这种改革之风使得全国上下掀起一股热浪。批判斯大林一时成为中心议题。大量的文艺作品涌现,但是真正有含量的,尊重历史的文章却很少,这在历史时期使得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对马克思主义。对列宁和列宁主义也提出了质疑,国内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想严重盛行。到苏共执政后期,“绝大多数的党和国家的精英都沦落成追求名利和地位的人,他们从没有考虑过为苏联社会的未来选择方向”。
五、苏共意识形态的教训和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方向,坚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思路。自斯大林执政时期,文化肃清运动和以行政指令来束缚思想发展,直接导致苏联马克思主义走向教条化和僵化模式。而后的各个领导人改革,都未能正确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当前,我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上,更应该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思想,在继承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使意识形态本身不断更新,理论发展充满活力,这样,社会发展才能一派生机。第二,必须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媒体,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也曾说过,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成为比物质力量更强大的武器。第三,共产党人必须强化精神上的“钙”,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共产党人必须是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能打胜仗的本事过硬的队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试想一下如同苏共领导人尔巴乔夫一样,缺乏共产主义信仰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共产党人必须拥有坚定的无产阶级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不断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不断提高执政建设,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以更高的姿态建设社会主义的未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王宝华(1993.9-),男,汉族,籍贯:河北张家口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袁都(1994.10-),男,汉族,籍贯:湖南邵阳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