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紧急炸弹”情形下的刑讯逼供

来源 :研究生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mi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是作为惩罚措施,还是作为刑事诉讼意义上的讯问手段,刑讯逼供这一行为,毋庸置疑是被绝对禁止的。然而,在刑讯可能发生的第三个层面,即作为信息获取手段这一层面上,"紧急炸弹"情形被假设出来,并引起了是否应当为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而进行刑讯这一问题的讨论。赞同者主要从刑讯令状以及保护公共安全的实用功能来考虑。反对者对"定时炸弹"情形本身、刑讯的效果及其唯一性提出了质疑。这两种观点并非针对性的,而是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考虑问题。而造成立场不同的关键,其实在于是否应当对政府的权
其他文献
《化学1》苏教版第17页中要求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设计实验方案,从50g硝酸钾和氯化钾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配套的教学参考书18页给出的方案是(1)取50~55g水加热到90℃左右加入固体混
陕西卫视《开坛》作为一档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端谈话节目,近八个年来,它的历程,充满了地方台打造品牌节目的艰辛。分析《开坛》品牌的建立与提升的原冈,除创作团体的智慧与执行
在我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中,系统风险因素所致损失额在损害赔偿中是否需要剔除,这一问题在学术界形成了三种学说—“不应剔除论”、“可以剔除论”和“应当剔
传统物理教学基于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学习兴趣骤减,能力培养更是受到影响。目前,新一轮课改倡导探究式学习,从学习者自身的观察、思考、实验中获
辩证唯物主义观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由主要矛盾所主宰。对许多化学现象,我们也应抓住主要矛盾来看待与分析。如金属Na投入到盐酸中产生R的过程,矛盾因素有两个:一是HCl电离提供
董水龙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上的教学实录《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对《背影》作了“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读”。笔者读罢,实难苟同,现不揣浅陋,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顾此失彼    师:文章有一条分界线,分开了回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答案: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现在”,中间部分是回忆。  这是董老师的“智慧”解读之一,课堂上不止一次拿来作为推理的
2009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将绑架罪的最低法定刑减档,即情节较轻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刑。这一修改增加了绑架罪的罪质层次,使得罪刑关系更加协调。然而,如何评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