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事件”折射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重视乃至担忧。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酿成的自杀、校园暴力事件等时有发生:2010年,上海市有8名中小学生自杀身亡,其中,因与家长争执或不满家长管教方式而自杀的有6人,因情感、学业压力等自杀的有2人。2011年3月10日下午,四川省阜南县柴集小学4名五年级女生,因对相互之间的关系亲疏发生争议,决定以服药自杀的方式考验彼此,幸被校方及时发现并送往医院抢救而捡回五条鲜活的生命。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王振宇指出,目前我国已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20%的学生有抑郁倾向,诸如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广泛存在。
那么,我们的学生何以会产生心理健康危机呢?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压力比较大,比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进而引发了自杀等极端行为;二是学生的抗打击能力、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差;三是珍爱生命教育和心理干预机制不完善甚至缺位,即便有少数家长、学校注意到了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却苦于没有解决问题的良策。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心理健康纳入衡量一个人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亟需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付诸行动。
一、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具体的教育行动。目前,不少学校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讲座;有的在班级设立了心理咨询委员。然而,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仅仅靠组织一两次心理知识讲座,在班级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委员就能实现的。大量研究表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真实体验。因此,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互相交流,把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纳入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受到学科知识与心理健康的双重教育,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真正主体,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由“他育”转向学生“自育”,使学生逐渐习得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进而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按照教育的分工,家庭教育承担着更多的做人教育职责。学生很多时间是在学校,课余时间则主要在家里,父母在培育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需要适当地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加倍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多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父母也要适度地给孩子经历一些挫折教育。尽管我们大力提倡对学生采用赏识教育,但赏识教育中包括挫折教育。在进行挫折教育问题上,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指出,培养少年儿童的抗挫折能力要做到爱孩子且敢于说不,甚至要对犯错误的孩子适当地进行惩戒。在一个家庭里,为人父者更应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因为父亲更能带给孩子坚强、毅力、勇气等品质的熏陶和直接教育。作为家长,应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空间,通过平衡、调整、疏导孩子的心理,为其健康快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现在很多城市学校已经注重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的工作,但还远远不够;而在偏远农村、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更要加大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同时,大众传媒的宣传应有自律意识,要负起社会责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学生喜爱的影视、网络游戏,要考虑到学生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成长需要,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把暴力、色情、赌博等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不负责任地“端给”学生。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师范类院校要加速推进心理学学科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应用心理学人才,让其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力量,使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能承担起维护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目的。
那么,我们的学生何以会产生心理健康危机呢?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压力比较大,比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进而引发了自杀等极端行为;二是学生的抗打击能力、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差;三是珍爱生命教育和心理干预机制不完善甚至缺位,即便有少数家长、学校注意到了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却苦于没有解决问题的良策。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心理健康纳入衡量一个人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亟需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付诸行动。
一、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具体的教育行动。目前,不少学校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讲座;有的在班级设立了心理咨询委员。然而,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仅仅靠组织一两次心理知识讲座,在班级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委员就能实现的。大量研究表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真实体验。因此,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互相交流,把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纳入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受到学科知识与心理健康的双重教育,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真正主体,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由“他育”转向学生“自育”,使学生逐渐习得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进而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按照教育的分工,家庭教育承担着更多的做人教育职责。学生很多时间是在学校,课余时间则主要在家里,父母在培育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需要适当地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加倍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多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父母也要适度地给孩子经历一些挫折教育。尽管我们大力提倡对学生采用赏识教育,但赏识教育中包括挫折教育。在进行挫折教育问题上,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指出,培养少年儿童的抗挫折能力要做到爱孩子且敢于说不,甚至要对犯错误的孩子适当地进行惩戒。在一个家庭里,为人父者更应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因为父亲更能带给孩子坚强、毅力、勇气等品质的熏陶和直接教育。作为家长,应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空间,通过平衡、调整、疏导孩子的心理,为其健康快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现在很多城市学校已经注重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的工作,但还远远不够;而在偏远农村、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更要加大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同时,大众传媒的宣传应有自律意识,要负起社会责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学生喜爱的影视、网络游戏,要考虑到学生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成长需要,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把暴力、色情、赌博等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不负责任地“端给”学生。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师范类院校要加速推进心理学学科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应用心理学人才,让其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力量,使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能承担起维护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