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律铭曾说:“设计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对过去的回忆!”作为一名设计专业教师,我深刻的感到民间美术对于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省内各美术院校的设计专业很少有学校开设民间美术的有关课程,既无教材又无实践操作,更没有人对其进行认真地挖掘、收集和整理。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和优秀造型元素被弃置一旁。因此,如何将民族、民间美术资源运用到艺术设计课堂中,将之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从而碰撞出新的火花,产生新的果实,既是满足传承的需要,也是铺垫创新的基石。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设计;应用
所谓“设计”,就是人们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在现代生活中,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决定着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现代设计的发展包含着复杂的社会意识和审美心理,它既依赖于大工业生产,反映着大工业生产,又与大工业生产制约人性的一面相抗争,充分证明了现代设计作为人类的心理与视觉感知能力展现的重要作用。而民间美术基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文化背景,它所呈现的造型形态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文化,它在艺术形式上千变万化、风格多彩纷呈,思维方式独特、审美意识纯真;在形态上,它外形质朴、构图简练、线条粗狂、色彩艳丽。它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既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精华,也是我国现代一切艺术设计之源。
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习主席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来源于人民大众之中的独具中国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民间美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当下文化艺术领域,尤其是设计领域却存在着一股风潮:过分的强调西方设计文化,强调西方当代主义设计思潮,认为设计的未来在西方,盲目的朝拜和机械式的照搬,致使出现了许多只重其表、不重实用性;只关心是否与西方接轨,却忽视地域文化的体现;只一味强调吸引眼球,却忽视设计成本的一系列作品;个别艺术家捧着民间美术的金饭碗,却眼馋西方艺术。民间美术作为泱泱中华数千年来的艺术宝库将何去何从?
一、以基本造型元素为支撑,促进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整合
利用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在造型上的共通性,从基本型、色、材料、结构、风格和工艺等元素上寻找关联点,以设计的基础造型、方法、思维目标为构架,开展以民间美术资源为传承、演变和开发而进行的现代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工作,是在设计中应用民间美术行之有效的基础方法。
(一)以“形”为支点
造型艺术的“形”主要包括“形体”和“形态”,是实物在特定空间中的长、宽、高比例及其动态趋势。这个“形”是从自然中模仿提炼而来,是对自然形体、形态的重新加工,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物质、精神要求的一种不懈追求。
民间美术的“形”在造型上有抽象、随意、概括、程式等鲜明特征,或是追求完美的体现,或是对生活、生产的实用性地追逐,充满了象征和意味。而现代设计的“形”是以人体工程力学为基础,以满足人类的目的生活、生产发展为目标。现代设计的“形”在造型上是讲究程序地,理性地,无论是有机形态还是几何形态,亦或是两者间的相互糅合,现代设计的“形”始终是由材料工艺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所决定的。在基础设计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造型能力是依靠对“形”反复观察和行之有效的大量临摹来获取的,但是在现代设计中对于“形”的要求不仅限于默写所获得的能力,还应该是具有独创性的、可识别的,因而仅重视基本造型能力而弱化对“形”的提炼的设计教学,并不能起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作用。民间美术的“形”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具有群众性的,有着丰富而又鲜明风格的“形”。在学校设计教学中,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形”的研究,设计的“形”的基础教学将汲取到更多样的、更深厚和广阔地灵感和启迪,从而使学生在校内完成从基本造型能力到高级造型能力的过渡。
1、“形”的平面化
在民间美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平面造型方法表现对象形态特征的,是中国民间美术独特的一种造型手法。其中以剪纸和皮影最具有代表性,它以二维空间中的轮廓造型作为特色,强调平面化处理,取消或减弱空间层次,用淳朴、自然的形式美感,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和高度凝练的表现风格,突出和强调影像美,减少重叠并秩序化的安排,打破自然的比例方法和固有观念,从而呈现出另类的美感。在这类民间美术造型表现形式中,“形”的平面、并置手法被进一步强调,体现在现代设计造型中,能够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2、“形”的多维空间化
中国人普遍拥有质朴、纯真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需求,在造型上更加崇尚完美、和谐,很少看到有残缺状的造型作品,往往把人物的躯干、四肢都完整表达出来,甚至在正侧面的脸上也要布满两只眼睛,乍一看与真实相差甚远,甚至荒诞离奇,而且也不符合透视规律、解剖学。然而,它却体现了质朴和天真的时空观念,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诸如此类,民间美术为了表达叙述性的完满,常把不同次序、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几组物象的特征做出综合表现,又把不同时空的物象与事件结合在同一画面中,表现出物象的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瞬间等利用改变时间和空间的综合造型的表现手法,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这种迫求于物象的完整性,不以固定视点进行描述,而是调动所有感性与理性认识来综合表现物象,用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长期观察事物所获得的感悟充分表现在作品的形象中。而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随心所欲的时空变换能力、独特的想象力和充分的创造力,对于从事现代设计的人来说,是尤其值得的借鉴的。
3、“形”的抽象化
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创作者们大都抛弃对塑造物象的直接复制,而是依据个人对物象的个性化创意的表达自己的目的,对物象本身进行重置、重组或修饰。创作者们往往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以抽象化的手法概括民间美术造型、抽取物象内在的精神实质,简化、概括其显露在外部的形象,展现出物象天然、朴质的本质风貌。这也是民间美术表现物象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创作者根据个人的审美情感表达,在生活原型中提炼出有寓意的、适于创作的形式,对形象的特点进行归纳、抽取和重组。如:在民间蜡染工艺中,创作者将生物界中的蝴蝶、花卉、鸡鸭、鱼、虾等自然形象进行了抽象处理,归纳为几何线条组成的形式,在似与不似之间却又形神具显。整体造型工整简洁,达到了概括而精炼的艺术效果,其结构、形态、也都呈几何状。而民间美术中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几何纹样,并非是对自然界几何结构、形状的直接摹仿,而是通过对自然物象的分析、归纳后,对复杂物象进行典型化、秩序化的变化和提炼、删繁就简,从而提高了视觉冲击力、识别力。即现代设计所研究的“强化主体”,弱化次要部分的虚实表达方法相契合。
(二)以色彩为支点
与“形”相似,民间美术的色彩表现也充满抽象、随意、概括、程式和象征等特征表现,其“写意”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对“形”的表达。民间美术的用色依据质朴的精神需求,充满了创作者对生活的自信、自由和热爱等感受。而现代设计的色彩学则是在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科学基础上建立的存在、感知和应用体系,是根据设计的目的与需求而进行的科学、理性的计算。
在现代的大学设计色彩基础教学中,首先要求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和用色规律、技巧,然后再进一步了解色彩与设计物象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包括色彩与规划、环境、设施、产品等各单元之间的连系。这种看上去以臻完善的色彩基础模式事实上存在一个弊端——教育方式的过于规范和程式束缚了色彩观念的突破。而民间美术色彩的写意模式足以调和现代设计色彩基础教学偏冷的状态,激发对色彩的热情和想象,培养色彩的个性魅力,使设计色彩基础教学在具备基本的从色彩能力后再向色彩创造的方向发展。如:开封的朱仙镇木板年画,在传统色彩运用上,以天然植物中攫取的绿色、黑色、黄色等植物性颜色,表达作品时能够经久耐用且易于采摘。颜料在画展上呈现出半透明的色层叠加关系。色与色之间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互相补充的。以“红、绿、黄”颜色为主题色彩,也是与当地民俗、民间对某种色彩的崇拜分不开的。
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上的应用不是能够一躇而就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西方设计理念的融合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完全背离传统而对西方现代设计进行纯粹的模仿显然是不可取的,这也将使我们丧失设计发展的个性;但一味的沉迷在传统的襁褓中,在我们的设计中简单的挪用,不注入新鲜血液,将会导致设计发展的停滞。由此可见,在现代设计中,我们面对民间美术,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中国的现代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首先就应在国人文化的源头找到答案,在相互包容中寻找共同点,“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才是我辈设计工作者最希望看到的。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设计;应用
所谓“设计”,就是人们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在现代生活中,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决定着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现代设计的发展包含着复杂的社会意识和审美心理,它既依赖于大工业生产,反映着大工业生产,又与大工业生产制约人性的一面相抗争,充分证明了现代设计作为人类的心理与视觉感知能力展现的重要作用。而民间美术基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文化背景,它所呈现的造型形态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文化,它在艺术形式上千变万化、风格多彩纷呈,思维方式独特、审美意识纯真;在形态上,它外形质朴、构图简练、线条粗狂、色彩艳丽。它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既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精华,也是我国现代一切艺术设计之源。
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习主席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来源于人民大众之中的独具中国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民间美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当下文化艺术领域,尤其是设计领域却存在着一股风潮:过分的强调西方设计文化,强调西方当代主义设计思潮,认为设计的未来在西方,盲目的朝拜和机械式的照搬,致使出现了许多只重其表、不重实用性;只关心是否与西方接轨,却忽视地域文化的体现;只一味强调吸引眼球,却忽视设计成本的一系列作品;个别艺术家捧着民间美术的金饭碗,却眼馋西方艺术。民间美术作为泱泱中华数千年来的艺术宝库将何去何从?
一、以基本造型元素为支撑,促进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整合
利用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在造型上的共通性,从基本型、色、材料、结构、风格和工艺等元素上寻找关联点,以设计的基础造型、方法、思维目标为构架,开展以民间美术资源为传承、演变和开发而进行的现代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工作,是在设计中应用民间美术行之有效的基础方法。
(一)以“形”为支点
造型艺术的“形”主要包括“形体”和“形态”,是实物在特定空间中的长、宽、高比例及其动态趋势。这个“形”是从自然中模仿提炼而来,是对自然形体、形态的重新加工,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物质、精神要求的一种不懈追求。
民间美术的“形”在造型上有抽象、随意、概括、程式等鲜明特征,或是追求完美的体现,或是对生活、生产的实用性地追逐,充满了象征和意味。而现代设计的“形”是以人体工程力学为基础,以满足人类的目的生活、生产发展为目标。现代设计的“形”在造型上是讲究程序地,理性地,无论是有机形态还是几何形态,亦或是两者间的相互糅合,现代设计的“形”始终是由材料工艺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所决定的。在基础设计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造型能力是依靠对“形”反复观察和行之有效的大量临摹来获取的,但是在现代设计中对于“形”的要求不仅限于默写所获得的能力,还应该是具有独创性的、可识别的,因而仅重视基本造型能力而弱化对“形”的提炼的设计教学,并不能起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作用。民间美术的“形”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具有群众性的,有着丰富而又鲜明风格的“形”。在学校设计教学中,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形”的研究,设计的“形”的基础教学将汲取到更多样的、更深厚和广阔地灵感和启迪,从而使学生在校内完成从基本造型能力到高级造型能力的过渡。
1、“形”的平面化
在民间美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平面造型方法表现对象形态特征的,是中国民间美术独特的一种造型手法。其中以剪纸和皮影最具有代表性,它以二维空间中的轮廓造型作为特色,强调平面化处理,取消或减弱空间层次,用淳朴、自然的形式美感,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和高度凝练的表现风格,突出和强调影像美,减少重叠并秩序化的安排,打破自然的比例方法和固有观念,从而呈现出另类的美感。在这类民间美术造型表现形式中,“形”的平面、并置手法被进一步强调,体现在现代设计造型中,能够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2、“形”的多维空间化
中国人普遍拥有质朴、纯真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需求,在造型上更加崇尚完美、和谐,很少看到有残缺状的造型作品,往往把人物的躯干、四肢都完整表达出来,甚至在正侧面的脸上也要布满两只眼睛,乍一看与真实相差甚远,甚至荒诞离奇,而且也不符合透视规律、解剖学。然而,它却体现了质朴和天真的时空观念,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诸如此类,民间美术为了表达叙述性的完满,常把不同次序、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几组物象的特征做出综合表现,又把不同时空的物象与事件结合在同一画面中,表现出物象的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瞬间等利用改变时间和空间的综合造型的表现手法,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这种迫求于物象的完整性,不以固定视点进行描述,而是调动所有感性与理性认识来综合表现物象,用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长期观察事物所获得的感悟充分表现在作品的形象中。而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随心所欲的时空变换能力、独特的想象力和充分的创造力,对于从事现代设计的人来说,是尤其值得的借鉴的。
3、“形”的抽象化
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创作者们大都抛弃对塑造物象的直接复制,而是依据个人对物象的个性化创意的表达自己的目的,对物象本身进行重置、重组或修饰。创作者们往往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以抽象化的手法概括民间美术造型、抽取物象内在的精神实质,简化、概括其显露在外部的形象,展现出物象天然、朴质的本质风貌。这也是民间美术表现物象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创作者根据个人的审美情感表达,在生活原型中提炼出有寓意的、适于创作的形式,对形象的特点进行归纳、抽取和重组。如:在民间蜡染工艺中,创作者将生物界中的蝴蝶、花卉、鸡鸭、鱼、虾等自然形象进行了抽象处理,归纳为几何线条组成的形式,在似与不似之间却又形神具显。整体造型工整简洁,达到了概括而精炼的艺术效果,其结构、形态、也都呈几何状。而民间美术中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几何纹样,并非是对自然界几何结构、形状的直接摹仿,而是通过对自然物象的分析、归纳后,对复杂物象进行典型化、秩序化的变化和提炼、删繁就简,从而提高了视觉冲击力、识别力。即现代设计所研究的“强化主体”,弱化次要部分的虚实表达方法相契合。
(二)以色彩为支点
与“形”相似,民间美术的色彩表现也充满抽象、随意、概括、程式和象征等特征表现,其“写意”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对“形”的表达。民间美术的用色依据质朴的精神需求,充满了创作者对生活的自信、自由和热爱等感受。而现代设计的色彩学则是在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科学基础上建立的存在、感知和应用体系,是根据设计的目的与需求而进行的科学、理性的计算。
在现代的大学设计色彩基础教学中,首先要求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和用色规律、技巧,然后再进一步了解色彩与设计物象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包括色彩与规划、环境、设施、产品等各单元之间的连系。这种看上去以臻完善的色彩基础模式事实上存在一个弊端——教育方式的过于规范和程式束缚了色彩观念的突破。而民间美术色彩的写意模式足以调和现代设计色彩基础教学偏冷的状态,激发对色彩的热情和想象,培养色彩的个性魅力,使设计色彩基础教学在具备基本的从色彩能力后再向色彩创造的方向发展。如:开封的朱仙镇木板年画,在传统色彩运用上,以天然植物中攫取的绿色、黑色、黄色等植物性颜色,表达作品时能够经久耐用且易于采摘。颜料在画展上呈现出半透明的色层叠加关系。色与色之间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互相补充的。以“红、绿、黄”颜色为主题色彩,也是与当地民俗、民间对某种色彩的崇拜分不开的。
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上的应用不是能够一躇而就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西方设计理念的融合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完全背离传统而对西方现代设计进行纯粹的模仿显然是不可取的,这也将使我们丧失设计发展的个性;但一味的沉迷在传统的襁褓中,在我们的设计中简单的挪用,不注入新鲜血液,将会导致设计发展的停滞。由此可见,在现代设计中,我们面对民间美术,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中国的现代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首先就应在国人文化的源头找到答案,在相互包容中寻找共同点,“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才是我辈设计工作者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