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王亚萍,民进会员。2002年7月至今,在居住地柳锦社区创建青少年希望书室。从最初的450册起步,至今藏书已逾万册,累计外借量超7万册次。2019年,民进宁波市委会在柳锦社区建设社会服务基地,通过结对共建的形式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将王亚萍建设书室的奉献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有这样一位老人,在77岁古稀之年,一手创建了一间社区图书室,老手牵小手,小手拉大手,让书香飘满了整个社区乃至周边小区……
有这样一位老人,今年94岁,徜徉于一间60平米的“陋室”,藏书8000余册,常借读者300余位……
她不是汗牛充栋的藏书家,也不是家境充裕的富人,却以一己执著之力和慈爱之心,十七年如一日地打理着“陋室”,即使病倒了,躺在床上,依然在想,“但愿天公假我以时日,让我在夕阳余晖最珍贵的岁月里,能继续为孩子们做一些事,尽一份力”。
她,就是民进宁波东恩中学支部退休会员王亚萍老人。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教师,一位普普通通的民进会员,却在平凡的退休岁月里,满怀老教育工作者的师者仁心,树立了民主党派成员平而不凡的光荣形象。
莫道桑榆晚 为善永不迟
王亚萍生于1925年12月,大半辈子勤勤恳恳教书育人,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直至1977年2月从教育岗位上退下来。2002年,在家含饴弄孙已经25年的她,在看到社区里的孩子们日渐沉湎于电子游戏的时候,急了:“这样下去,孩子们还有什么未来?”王亚萍萌发了创办一间图书室,让孩子们重拾阅读乐趣的念头。
说干就干。时值盛夏,王亚萍不辞辛苦,无数次仆仆于道途,奔波于内外。民进宁波市委会资助的1000元现金、自己收藏加上捐赠来的400余册图书、柳锦社区居委会提供的一间60平米的车库,就是书室最初的全部家当。王亚萍为它取了一个饱含寓意的名字——“青少年希望书室”。随着周围人的口耳相传,社会各界都被这位七旬老人的善举感动,纷纷捐书赠物,还有宁波市图书馆等3家图书馆主动与王亚萍合作,在她的书室成立了流动借书点。
在王亚萍的尽心尽力操持下,书室的藏书越来越多,阅读的氛围越来越好,如一盏引路明灯般吸引着社区老少,尤其是孩子们。每到双休日或假期,书室的灯亮到晚上9点是常事,借书还书、登记整理……王亚萍经常为此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却并不觉得疲惫。17年来,王亚萍就这样辛勤打理着书室,没有一分报酬,还陆续从退休金里拿出6万余元用于添置新书;17年来,书室累计借书65000余人次,为万余名社区孩子和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据王亚萍回忆,最早借书的那批孩子,现在早已进入高校,甚至结婚生子;有一户祖孙三代都爱读书的家庭,至今已经用掉了15张借书卡,借阅了500余册书;还有一对年轻夫妻,搬家前特意告诉她,还要经常回来借书看……
晚霞尚满天 陋室扬风帆
“谈笑绕书籍,往来爱书者”。王亚萍视前来借书的人为家人,“家人们”则尊称王亚萍为“王奶奶”。孩子们在王奶奶的引导下,爱上了阅读,受益了经典,熏陶了中华传统文化。家长们在王奶奶的影响下,陪伴孩子阅读成长,共同走过关键美好的青少年时期。虽然只是一间书香“陋室”,但王亚萍坚信,在她的努力下,孩子们一定会在这里扬起远航的风帆。
2012年,海曙区第九届读书月活动以王亚萍创办书室10周年为主线,专门开设了“让书伴随青少年成长”论坛。王亚萍在论坛上说:“好书就像一颗饱满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田,悄悄改变着孩子的精神世界。”
尽管只是一个人的图书馆,为了播种好这一颗种子,自创办书室以来,王亚萍每年都会开展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读书活动。为了方便和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多以跨越寒暑假期为起迄点,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调整阅读书目,期间穿插安排讲座、征文和适合各年级不同层次的系列活动,如“儿歌、三字经诵读比赛”“小故事演讲比赛”“成语集锦趣味赛”“抓捕错别字能手赛”“掌握金钥匙,抢攀知识高峰”等读书辅导活动,让青少年读者求助于图书馆,在书海中觅宝探胜,充实自我,升华心灵。她还组建了以读导写、读写结合的“春苗读写兴趣小组”,定期带领孩子们外出参观采风,培养他们的观察、欣赏和领悟能力,鼓励孩子们将读过的文学名著写成读后感,择优报送文化宫、区团委等参评。书室创意新颖、富有情趣的课余生活,凝聚了社区青少年读者群体,逐渐成为了孩子们的校外求知乐园,发挥着充分的育人功能。感恩的孩子們说:“是王奶奶助跑了我们的人生!”
曾经夕阳爬满门窗,而今书影斑驳院墙。当年的一间陋室,在王亚萍的规划、打理下,早已成为一座种类齐全的小型图书馆。孩子们在这里拥有了一个“书香童年”,书室也多次获省、市、区级荣誉奖项。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中风初愈的王亚萍,身体虚弱,只能轮椅代步。但一进入希望书室,她的眼睛就亮了,颤巍巍地支撑着双臂从轮椅上站起来,似重又轻地摩挲着书架上的一本本书……一书一牍孰不易,只为育苗仁心重!这既是“王奶奶”这位善长仁翁的真实写照,也是广大民进会员服务社会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