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中生的写作教学问题越来越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这样的现象:要上作文课时,有的学生就发出“啊?啊!”的感叹;有的学生一听要写作就翻箱倒柜找所谓的“参考资料”借鉴;有的学生写作像“挤牙膏”,写到哪儿算哪儿……各种怪现象频频让语文教师啼笑皆非。其实,初中生要写好作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
一、写作“兴趣”来自于良好的生活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写作兴趣呢?首先,引导学生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开始,因为好的习惯可以萌生写作兴趣。比如遇到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或困惑情感的时候,提起笔来记一记,分析一下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想一想自己对待这件事的看法和感受等。这样,遇事必记,记事必谈看法,谈看法必融入自己的好恶情感,时间一长,日积月累,写作能力就会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其次,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比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学生对“杨修之死是归咎于曹操还是杨修自己”认识不一,到底哪一种理解正确呢?有的同学认为“杨修过于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且介入了嗣位之争,更不应在关系千军万马生死存亡的战场上自作主张,扰乱军心,实在该死,咎由自取,不应该怪曹操。有的同学态度截然相反,认为不论杨修怎样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都不应该死,毕竟他才华横溢,不死,能辅佐曹氏做更大的贡献等。无形中让学生既扩大了见识,增加了语言积累,又培养了阅读的强烈兴趣。第三,让学生自己编排、导演课本剧。例如《范进中举》《故乡》《智取生辰纲》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特别是人物个性鲜明。指导学生在详细熟读、理解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学生有的当演员表演,有的当观众给予点评。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阅读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口头表达能力。
二、“畏难情绪”的良药在于感受生活
初中生学习写作要从练习写片段和写观察日记开始,降低写作难度和要求,消除学生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怎样把现实的校园生活变成鲜活的书面文字,学生都有畏难情绪,往往觉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与学生进行问题交流:每天第一件事是什么?然后呢?再然后呢……
教师归纳并板书:起床——刷牙洗脸——出操——早自习——早饭——洗饭盒——预备上课——课间活动——午饭——……
这样看来,选取一个生活片段,具体看看同学们的表现!
(1)早自习很辛苦,大家都在认真读书吗?那他们在干嘛?同学们各说各的。(提示:可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有的……有的……有的……
(2)有不少同学肚子饿,着急等待着下课,临下课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其中的情节:
例1:快到7点了,“ 60、59、58……”最后一分钟倒计时开始了,已经有人在为下课准备“冲锋”了(比喻)。
例2:教室里仿佛炸响了一颗地雷,“轰——”急不可耐的同学象“9.11”事件的逃难者蜂拥而出……(比喻)。
例3:有几位男生显得慢条斯理,反正我那一份都在。大部分女生大显淑女风范……
离开教室到食堂去,同学们表现又如何?
镜头一:有两个同学显然有些急不可耐,两眼发出的信息让人以为他们能吃下一头牛(夸张)。
镜头二:十几级的台阶在饥饿人的眼里不过区区两步,龙行虎步一跃而下,冲食堂飞奔而去(夸张)。
镜头三:一位X班的壮汉则带足作战装备:左手捏着一颗“手雷” ——小米罐,右手紧握一把“匕首”——铁汤匙,看这架势,不禁让人为食堂里他的那一盒“待宰”的白生生的米饭担心起来……(比喻)。
结语:同学们的生活虽然有些单调,但是把它写成一篇观察日记,那不正是很好的文章素材吗?这样看来,作文并不难,生活中可写的东西简直太多了。我们在学课文时已经学过记叙和描写了,把这么多的事写下来就是记叙,写同学的种种表现就是描写。
通过这样一番训练,全班写作情况立即改观,有的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并提出修改;有的通过互评互改,对文章的分析评价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丰富的阅读,增加写作素材的储备
自古以来,无数文学家得益于大量课外阅读,仅凭语文教材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欣赏水平是绝对不够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总量达到四百万字以上,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汲取更多的营养,增加语言积累,为写作储备素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因此,只有学生学会阅读,才能爱读书,进而多读书。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1.了解故事梗概。读作品,就是大致了解作品主要内容、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等,目的在于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阅读面。如读《西游记》,对前十三回要比较细致地通读,这样可以了解小说的线索关系。开头七回写孙悟空出世、修炼和大闹天宫,为一线索;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奉旨、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太宗入冥等,交待取经缘起,为一线索;十三回后,两条线索联在一起,写西天取经故事。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故事是小说的主体部分,全书写了九九八十一难,近五十个故事,可选几个故事细读,其它部分只需大致了解就行了。对较难的作品,甚至可以不求甚解。
2.阅读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作品中发现的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等做摘抄,然后制作成资料卡片,以便日后诵读和品味,从而不断增加语言的积累,写作水平就能厚积而薄发。
3.引导学生写心得体会或评论。阅读作品一段时间之后,就不能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作品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长篇巨著了解故事梗概即可,但对某些重要的精彩片断却要进行认真的细读,反复思索,写出心得体会,是对作品的思考、理解和感悟的过程。它既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也可提高写作水平。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要求学生背诵关于生命的意义的那段文字,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已的心得体会。不少同学写了应该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有时也可引导学生对一部作品或一个人物进行评论。
此外还可以开展文学名著欣赏课、课外阅读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阅读兴趣越来越高,阅读量越来越大,语言积累多了,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这些积累,写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
四、 师生共同谋篇布局,写就范文
扶持一程,让学生文思泉涌“模仿”写作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是符合写作与阅读教学规律的。其实,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优的范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训练要求,选准范文,精讲范文,显得尤其重要。比如教学生写景的作文课上,以七年级上册的《春》为例,教师精讲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全文结构: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颂春。主题立意:描绘春天美丽的图画、歌颂春天,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写作手法:利用多种修辞,如:比喻、反复、拟人、排比等;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多角度写景,动静、虚实结合,利用想象、联想等。教师通过精讲这些内容后,可以布置相似的题目《秋》,与学生共同讨论并进行谋篇布局,让学生明确写景文章应如何立意,如何谋篇,如何运用各种写作技巧等。
总之,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锻炼,让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让初中生真正“爱”上作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梅仙中学(365101)
一、写作“兴趣”来自于良好的生活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写作兴趣呢?首先,引导学生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开始,因为好的习惯可以萌生写作兴趣。比如遇到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或困惑情感的时候,提起笔来记一记,分析一下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想一想自己对待这件事的看法和感受等。这样,遇事必记,记事必谈看法,谈看法必融入自己的好恶情感,时间一长,日积月累,写作能力就会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其次,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比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学生对“杨修之死是归咎于曹操还是杨修自己”认识不一,到底哪一种理解正确呢?有的同学认为“杨修过于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且介入了嗣位之争,更不应在关系千军万马生死存亡的战场上自作主张,扰乱军心,实在该死,咎由自取,不应该怪曹操。有的同学态度截然相反,认为不论杨修怎样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都不应该死,毕竟他才华横溢,不死,能辅佐曹氏做更大的贡献等。无形中让学生既扩大了见识,增加了语言积累,又培养了阅读的强烈兴趣。第三,让学生自己编排、导演课本剧。例如《范进中举》《故乡》《智取生辰纲》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特别是人物个性鲜明。指导学生在详细熟读、理解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学生有的当演员表演,有的当观众给予点评。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阅读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口头表达能力。
二、“畏难情绪”的良药在于感受生活
初中生学习写作要从练习写片段和写观察日记开始,降低写作难度和要求,消除学生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怎样把现实的校园生活变成鲜活的书面文字,学生都有畏难情绪,往往觉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与学生进行问题交流:每天第一件事是什么?然后呢?再然后呢……
教师归纳并板书:起床——刷牙洗脸——出操——早自习——早饭——洗饭盒——预备上课——课间活动——午饭——……
这样看来,选取一个生活片段,具体看看同学们的表现!
(1)早自习很辛苦,大家都在认真读书吗?那他们在干嘛?同学们各说各的。(提示:可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有的……有的……有的……
(2)有不少同学肚子饿,着急等待着下课,临下课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其中的情节:
例1:快到7点了,“ 60、59、58……”最后一分钟倒计时开始了,已经有人在为下课准备“冲锋”了(比喻)。
例2:教室里仿佛炸响了一颗地雷,“轰——”急不可耐的同学象“9.11”事件的逃难者蜂拥而出……(比喻)。
例3:有几位男生显得慢条斯理,反正我那一份都在。大部分女生大显淑女风范……
离开教室到食堂去,同学们表现又如何?
镜头一:有两个同学显然有些急不可耐,两眼发出的信息让人以为他们能吃下一头牛(夸张)。
镜头二:十几级的台阶在饥饿人的眼里不过区区两步,龙行虎步一跃而下,冲食堂飞奔而去(夸张)。
镜头三:一位X班的壮汉则带足作战装备:左手捏着一颗“手雷” ——小米罐,右手紧握一把“匕首”——铁汤匙,看这架势,不禁让人为食堂里他的那一盒“待宰”的白生生的米饭担心起来……(比喻)。
结语:同学们的生活虽然有些单调,但是把它写成一篇观察日记,那不正是很好的文章素材吗?这样看来,作文并不难,生活中可写的东西简直太多了。我们在学课文时已经学过记叙和描写了,把这么多的事写下来就是记叙,写同学的种种表现就是描写。
通过这样一番训练,全班写作情况立即改观,有的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并提出修改;有的通过互评互改,对文章的分析评价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丰富的阅读,增加写作素材的储备
自古以来,无数文学家得益于大量课外阅读,仅凭语文教材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欣赏水平是绝对不够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总量达到四百万字以上,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汲取更多的营养,增加语言积累,为写作储备素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因此,只有学生学会阅读,才能爱读书,进而多读书。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1.了解故事梗概。读作品,就是大致了解作品主要内容、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等,目的在于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阅读面。如读《西游记》,对前十三回要比较细致地通读,这样可以了解小说的线索关系。开头七回写孙悟空出世、修炼和大闹天宫,为一线索;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奉旨、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太宗入冥等,交待取经缘起,为一线索;十三回后,两条线索联在一起,写西天取经故事。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故事是小说的主体部分,全书写了九九八十一难,近五十个故事,可选几个故事细读,其它部分只需大致了解就行了。对较难的作品,甚至可以不求甚解。
2.阅读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作品中发现的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等做摘抄,然后制作成资料卡片,以便日后诵读和品味,从而不断增加语言的积累,写作水平就能厚积而薄发。
3.引导学生写心得体会或评论。阅读作品一段时间之后,就不能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作品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长篇巨著了解故事梗概即可,但对某些重要的精彩片断却要进行认真的细读,反复思索,写出心得体会,是对作品的思考、理解和感悟的过程。它既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也可提高写作水平。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要求学生背诵关于生命的意义的那段文字,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已的心得体会。不少同学写了应该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有时也可引导学生对一部作品或一个人物进行评论。
此外还可以开展文学名著欣赏课、课外阅读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阅读兴趣越来越高,阅读量越来越大,语言积累多了,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这些积累,写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
四、 师生共同谋篇布局,写就范文
扶持一程,让学生文思泉涌“模仿”写作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是符合写作与阅读教学规律的。其实,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优的范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训练要求,选准范文,精讲范文,显得尤其重要。比如教学生写景的作文课上,以七年级上册的《春》为例,教师精讲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全文结构: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颂春。主题立意:描绘春天美丽的图画、歌颂春天,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写作手法:利用多种修辞,如:比喻、反复、拟人、排比等;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多角度写景,动静、虚实结合,利用想象、联想等。教师通过精讲这些内容后,可以布置相似的题目《秋》,与学生共同讨论并进行谋篇布局,让学生明确写景文章应如何立意,如何谋篇,如何运用各种写作技巧等。
总之,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锻炼,让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让初中生真正“爱”上作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梅仙中学(36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