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村镇银行设立初衷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金融抑制”问题。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县域村镇银行面临着吸储难、结算难等问题,在当地老百姓与县域已有金融机构建立了较强依赖性的客户关系背景下,村镇银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而村镇银行自身受发起行管控,管理体制与当地实际情况融合性不足,法人机构优势难以超越农村信用社,难以在支农支小上发挥立足县域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寻甸县村镇银行机构人员情况
2014年1月8日,寻甸首家村镇银行——寻甸中成村镇银行开业,该行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其主发起行为成都农商行,持股80%,其营业网点设立在寻甸县城商业聚居区。开业至今,寻甸中成村镇银行共招录员工32人。从员工年龄层次分析,20~30岁员工24人,30~40岁员工8人。从员工来源结构分析,应届毕业生6人,占比19%;企业财务人员2人,占比6%;银行机构人员13人,占比41%(其中母行派驻人员8人,占比62%)。从员工学历结构分析,专科学历6人,本科学历2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
二、寻甸县村镇银行业务发展情况
截至2014年8月末,寻甸中成村镇银行存款余额661万元,占寻甸县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0.06%。吸收存款能力较弱与寻甸县经济水平不高、金融资源不足有一定关系,但横向比较同处于昆明地区,开业时间相差不多的东川区、禄劝县、呈贡马金铺中成村镇银行,也反映出该行在存款营销能力方面的弱势。8月末,寻甸中成村镇银行贷款余额3233万元,占寻甸县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0.53%,存贷比489.11%。农户贷款余额1816万元,小企业贷款240万元,涉农贷款占比75.97%。各项监管指标总体较好,截至8月末,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206.07%,核心资本充足率204.84%,目前暂无不良贷款,贷款拨备率1.25%,超额备付金率27.85%,流动性比率364.61%。
就业务品种来看,目前村镇银行业务品种相对单一,只有简单的存款、贷款等基本业务品种,由于未开展银行卡业务,支付服务功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到村镇银行办理业务的便利程度,吸引客户能力有限。信贷业务主要是农户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等,缺乏适合农村金融需求和村镇银行特点的贷款业务品种。
三、县域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人独立性弱,公司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村镇银行从筹备、成立到现在的正常经营过程中,发起行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但作为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发起行影响力巨大,其运营管理模式无可避免地影响着村镇银行,发起行在高管选派、员工招聘、薪酬标准上的一些做法和管控也反映出强烈的控制村镇银行的意图。其次,发起行一家独大的股东结构,必然导致其他股东发声微弱,这等同于剥夺了其他股东参与管理村镇银行的机会,这样就形成了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实际控制,削弱了村镇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使村镇银行形同于发起行的分支机构,不利于其健康持续发展。中成村镇银行在成立之初,按照相关监管规定,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章程》,确定了“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框架,但“三会”制度执行不到位,成都农商行在昆明地区发起的5家村镇银行中,东川、禄劝、寻甸三家董事长皆为同一人,董事长对各家村镇银行的管理也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各地中成村镇银行的监事长虽由成都农商行分别委派,但监事长都在成都农商行各部门担任职务,未能按《章程》规定及时召开“三会”,“三会”的决策监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内部也未设立专职内审部门,内审职能委托成都农商行稽核审计部进行,内审独立性较弱。
(二)用工制度与管理现实需要之间存在矛盾
寻甸中成村镇银行目前董事长、行长及副行长、部门经理全部由成都农商行委派,而普通职工中,除财务部会计以外其余都是在当地公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或社会在职人员,相当于该行中层以上岗位全部由发起行控制。毋庸置疑,在村镇银行设立之初,由发起行委派高管和重要岗位人员,带动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培训新入行大学生熟练业务的初衷无错。但在村镇银行简单采用这一作法,并未充分考虑其发展前景和现实需求。一是委派人員不熟悉当地金融市场环境,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挖掘和开拓客户资源,对当地客户的诚信度、资产状况等真实情况难以了解,不利于控制信贷风险。二是对新入行的员工未建立起完善的学习培训制度和后备人才体系,特别是重要岗位缺乏人才,过度依赖发起行的业务骨干,员工整体从业能力短时间内难以提高。三是该行目前委派管理层的薪酬由发起行发放,一般员工的薪酬也是在发起行统一指导意见下形成的薪酬结构,虽然各地中成村镇银行的薪酬制度不需要发起行批准,但都需要取得发起行的咨询许可,没有建立真正意义的法人治理结构下的薪酬分配制度和正向激励约束机制,管理层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缺乏归属感,思想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时机来临便立告辞职,不利于对员工的领导和管理。从开业至今,寻甸中成村镇银行招录的32人中,已有9人辞职,另有3名客户经理参加当地农村信用社招考,也将面临跳槽,人员流失率高,对其他在职员工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也给村镇银行带来了损失。
(三)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存贷比过高
存贷比过高是村镇银行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8月末寻甸中成村镇银行存贷比高达489.11%。造成存贷比过高原因是村镇银行市场竞争能力弱,吸收存款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截至2014年8月末,寻甸中成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556万元,占当地全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的0.1%,单位存款105万元,占当地全金融机构单位存款余额的0.02%。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金融服务功能不完善,汇兑结算难。目前中成村镇银行未加入人民银行支付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与央行结算渠道不畅,使清算、汇兑等业务无法直接办理,需要通过发起行代办支付结算业务,金融服务效率低。银行卡业务目前也未开展,代收代付、通存通兑、信用卡及网上银行等业务难以开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镇银行对存款的吸收。二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社会公众信誉度不高,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因而不敢将个人存款放到村镇银行。三是村镇银行经营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支农金融服务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为确保村镇银行能扎根农村、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户,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遵循小额、分散的原则。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其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县域大中型企业等中高端客户业务利润高、成本低,在县域中、高、低端客户并存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利润导向下必然将目标客户由农村中小企业和普通农户这样的中低端客户转向中高端客户,从而偏离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且村镇银行信贷产品与辖内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无竞争优势,其信贷利率定价高于县内建行、农行、邮储银行,略低于农村信用社,但贷款条件与其他行相比并不宽松。造成抵押条件符合的优质客户选择了低利率的金融机构,而达不到抵押担保条件的客户又因为村镇银行的“高门槛”而转投农村信用社或高利率的民间借贷。
从村镇银行分布区域来看,大部分机构都设在了县城以上的地区,很少有直接将机构设置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未得到有效缓解。目前,寻甸中成村镇银行贷款对象主要为县内中小企业,城镇居民和农户,企业贷款主要投放于种养殖业、零售业;个人贷款主要集中在种养殖经营、个体经营、住房装修等用途。8月末该行涉农贷款2456万元,占比75.97%,与辖内农村信用社相比分别低13个百分点,由于贷款客户集中在城镇,易出现贷款非农化倾向,信贷实际支农力度略显不足。
(五)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系统、技术上难以支持风险管理的需求。征信系统在信贷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目前村镇银行尚未加入人行征信系统,只能通过当地人民银行进行核查,这就降低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效率,也增加了村镇银行的工作成本。同时村镇银行由于规模小,在结算及账户管理等方面水平有待提高,在大额现金审批报告、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能力不足,反洗钱风险防控能力需要加以改进。二是人员结构和素质不能满足风险管理需求。一方面村镇银行人员不足,人员兼岗较为普遍,未能实现专人负责风险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大多数员工从事银行业时间较短,欠缺从业经验和实际业务操作知识,员工识别和控制风险能力不强,风险管理经历和经验不足,整体风险管控能力低,防范各类风险的压力较大。三是风险管理建设薄弱。虽然制定了相关风险管理制度,但都是全套参照发起行风险管理制度,对制度的修订也仅仅限于对审批权限的修改和部分贷款审批流程的简化,未充分考虑和评估村镇银行在当地的竞争环境、经营环境等因素,风险制度难以有效执行。
四、县域村镇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法人独立性
一是发起行应处理好与村镇银行的关系,摒弃控制村镇银行或将其作为分支机构进行管理的做法,充分尊重村镇银行的法人地位,同时在市场开发、产品创新、风险控制、信息技术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健全公司治理组织构架,按照“股东参与、简化形式、运行科学”的原则,督促村镇银行建立市场导向、明确职责、制衡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建立相应的专业委员会,强化“三会一层”的实质作用,形成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三是强化内部监督检查,制定高管人员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对行长实施年度审计,审计结果向董事会、股东大会报告,并报当地人行和监管部门备案。四是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的要求,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规模,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劳动用工和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形成正向激励约束机制。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缓解村镇银行资金压力
一是实行差别化的支农再贷款政策。对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村镇银行,应给予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缓解村镇银行的资金压力,鼓励其加大涉农支农贷款的投放力度。二是明确村镇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资格,增加其资金补充渠道。三是探索村镇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有效模式,鼓励村镇银行联合发起行或发起人在区域性金融市场发行集合债券或次级债券,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扩充村镇银行资本金。四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行储蓄激励机制,每个贷款户都必须设立个人账户或对公账户,增加银行资金来源,充实银行资本金,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五是可通过村镇银行试点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在小范围内浮动,从而增强村镇银行在负债业务市场的竞争力。
(三)畅通村镇银行网络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一是创新金融服务渠道模式,扩大村镇银行服务半径,以村镇银行营业网点为主要节点,探索建立农村自助店、便利店和流动店等特色服务渠道,切实解决村镇银行立足农村网点不足的困境。尽可能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深化与发起行或同业之间在支付結算、风险管理和反洗钱技术系统等方面的合作,弥补村镇银行业务技术网络劣势,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三是加强与支付清算组织和技术服务商的合作,拓宽村镇银行网络渠道,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电子化水平。借助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支付清算网络,畅通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渠道,为农村客户提供便捷、便利、高效的支付服务。积极推动村镇银行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办手机银行业务,使“三农”客户尽早享受到金融电子化的好处。四是结合业务发展实际,有序推进内核业务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争取尽早具备和达到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管理系统和反洗钱监测系统的条件,力争早日接入上述系统。
(四)明确市场定位的独特性,防止支农服务方向出现偏离
一是监管机构要加强市场定位监管。建立支农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对村镇银行“三农”贷款投向和占比作出明确规定,引导村镇银行准确把握农村市场“草根”银行的市场定位,紧贴支农支小服务方向,有效平衡服务“三农”与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立足县域,服务“三农”,防止“去农化”趋势。二是充分利用发起行现有成熟的金融产品、工具、技术与服务模式,提升村镇银行核心竞争力,推动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三是在贷款准入标准、审批模式、利率定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为符合条件的“三农”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五)加强监管,健全制度,切实防范经营风险
一是对村镇银行进行风险评级,按等级高低合理配置监管资源,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管,督促村镇银行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规范业务操作,确保资金安全。二是落实流动性监管,加强对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和提示。要督促村镇银行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避免贷款投向过度集中,关注负债市场和储户异动,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三是加强合规性监管,强化对村镇银行负责人的审核考察和行为监测,重点关注和严格审查股东的过度分红和抽逃资本金的情况,严格限制贷款集中度、股东贷款比例和关联企业贷款,杜绝将村镇银行演变为负责人及股东个人的资金运作平台,防止金融案件的发生。四是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投资者、社会中介、监管部门和央行通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与信息挖掘,掌握已经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运行情况、治理水平和风险状态。五是引导和帮助村镇银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制定清晰有效、覆盖各项业务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形成与自身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一、寻甸县村镇银行机构人员情况
2014年1月8日,寻甸首家村镇银行——寻甸中成村镇银行开业,该行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其主发起行为成都农商行,持股80%,其营业网点设立在寻甸县城商业聚居区。开业至今,寻甸中成村镇银行共招录员工32人。从员工年龄层次分析,20~30岁员工24人,30~40岁员工8人。从员工来源结构分析,应届毕业生6人,占比19%;企业财务人员2人,占比6%;银行机构人员13人,占比41%(其中母行派驻人员8人,占比62%)。从员工学历结构分析,专科学历6人,本科学历2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
二、寻甸县村镇银行业务发展情况
截至2014年8月末,寻甸中成村镇银行存款余额661万元,占寻甸县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0.06%。吸收存款能力较弱与寻甸县经济水平不高、金融资源不足有一定关系,但横向比较同处于昆明地区,开业时间相差不多的东川区、禄劝县、呈贡马金铺中成村镇银行,也反映出该行在存款营销能力方面的弱势。8月末,寻甸中成村镇银行贷款余额3233万元,占寻甸县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0.53%,存贷比489.11%。农户贷款余额1816万元,小企业贷款240万元,涉农贷款占比75.97%。各项监管指标总体较好,截至8月末,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206.07%,核心资本充足率204.84%,目前暂无不良贷款,贷款拨备率1.25%,超额备付金率27.85%,流动性比率364.61%。
就业务品种来看,目前村镇银行业务品种相对单一,只有简单的存款、贷款等基本业务品种,由于未开展银行卡业务,支付服务功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到村镇银行办理业务的便利程度,吸引客户能力有限。信贷业务主要是农户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等,缺乏适合农村金融需求和村镇银行特点的贷款业务品种。
三、县域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人独立性弱,公司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村镇银行从筹备、成立到现在的正常经营过程中,发起行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但作为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发起行影响力巨大,其运营管理模式无可避免地影响着村镇银行,发起行在高管选派、员工招聘、薪酬标准上的一些做法和管控也反映出强烈的控制村镇银行的意图。其次,发起行一家独大的股东结构,必然导致其他股东发声微弱,这等同于剥夺了其他股东参与管理村镇银行的机会,这样就形成了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实际控制,削弱了村镇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使村镇银行形同于发起行的分支机构,不利于其健康持续发展。中成村镇银行在成立之初,按照相关监管规定,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章程》,确定了“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框架,但“三会”制度执行不到位,成都农商行在昆明地区发起的5家村镇银行中,东川、禄劝、寻甸三家董事长皆为同一人,董事长对各家村镇银行的管理也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各地中成村镇银行的监事长虽由成都农商行分别委派,但监事长都在成都农商行各部门担任职务,未能按《章程》规定及时召开“三会”,“三会”的决策监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内部也未设立专职内审部门,内审职能委托成都农商行稽核审计部进行,内审独立性较弱。
(二)用工制度与管理现实需要之间存在矛盾
寻甸中成村镇银行目前董事长、行长及副行长、部门经理全部由成都农商行委派,而普通职工中,除财务部会计以外其余都是在当地公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或社会在职人员,相当于该行中层以上岗位全部由发起行控制。毋庸置疑,在村镇银行设立之初,由发起行委派高管和重要岗位人员,带动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培训新入行大学生熟练业务的初衷无错。但在村镇银行简单采用这一作法,并未充分考虑其发展前景和现实需求。一是委派人員不熟悉当地金融市场环境,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挖掘和开拓客户资源,对当地客户的诚信度、资产状况等真实情况难以了解,不利于控制信贷风险。二是对新入行的员工未建立起完善的学习培训制度和后备人才体系,特别是重要岗位缺乏人才,过度依赖发起行的业务骨干,员工整体从业能力短时间内难以提高。三是该行目前委派管理层的薪酬由发起行发放,一般员工的薪酬也是在发起行统一指导意见下形成的薪酬结构,虽然各地中成村镇银行的薪酬制度不需要发起行批准,但都需要取得发起行的咨询许可,没有建立真正意义的法人治理结构下的薪酬分配制度和正向激励约束机制,管理层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缺乏归属感,思想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时机来临便立告辞职,不利于对员工的领导和管理。从开业至今,寻甸中成村镇银行招录的32人中,已有9人辞职,另有3名客户经理参加当地农村信用社招考,也将面临跳槽,人员流失率高,对其他在职员工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也给村镇银行带来了损失。
(三)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存贷比过高
存贷比过高是村镇银行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8月末寻甸中成村镇银行存贷比高达489.11%。造成存贷比过高原因是村镇银行市场竞争能力弱,吸收存款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截至2014年8月末,寻甸中成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556万元,占当地全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的0.1%,单位存款105万元,占当地全金融机构单位存款余额的0.02%。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金融服务功能不完善,汇兑结算难。目前中成村镇银行未加入人民银行支付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与央行结算渠道不畅,使清算、汇兑等业务无法直接办理,需要通过发起行代办支付结算业务,金融服务效率低。银行卡业务目前也未开展,代收代付、通存通兑、信用卡及网上银行等业务难以开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镇银行对存款的吸收。二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社会公众信誉度不高,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因而不敢将个人存款放到村镇银行。三是村镇银行经营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支农金融服务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为确保村镇银行能扎根农村、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户,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遵循小额、分散的原则。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其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县域大中型企业等中高端客户业务利润高、成本低,在县域中、高、低端客户并存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利润导向下必然将目标客户由农村中小企业和普通农户这样的中低端客户转向中高端客户,从而偏离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且村镇银行信贷产品与辖内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无竞争优势,其信贷利率定价高于县内建行、农行、邮储银行,略低于农村信用社,但贷款条件与其他行相比并不宽松。造成抵押条件符合的优质客户选择了低利率的金融机构,而达不到抵押担保条件的客户又因为村镇银行的“高门槛”而转投农村信用社或高利率的民间借贷。
从村镇银行分布区域来看,大部分机构都设在了县城以上的地区,很少有直接将机构设置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未得到有效缓解。目前,寻甸中成村镇银行贷款对象主要为县内中小企业,城镇居民和农户,企业贷款主要投放于种养殖业、零售业;个人贷款主要集中在种养殖经营、个体经营、住房装修等用途。8月末该行涉农贷款2456万元,占比75.97%,与辖内农村信用社相比分别低13个百分点,由于贷款客户集中在城镇,易出现贷款非农化倾向,信贷实际支农力度略显不足。
(五)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系统、技术上难以支持风险管理的需求。征信系统在信贷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目前村镇银行尚未加入人行征信系统,只能通过当地人民银行进行核查,这就降低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效率,也增加了村镇银行的工作成本。同时村镇银行由于规模小,在结算及账户管理等方面水平有待提高,在大额现金审批报告、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能力不足,反洗钱风险防控能力需要加以改进。二是人员结构和素质不能满足风险管理需求。一方面村镇银行人员不足,人员兼岗较为普遍,未能实现专人负责风险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大多数员工从事银行业时间较短,欠缺从业经验和实际业务操作知识,员工识别和控制风险能力不强,风险管理经历和经验不足,整体风险管控能力低,防范各类风险的压力较大。三是风险管理建设薄弱。虽然制定了相关风险管理制度,但都是全套参照发起行风险管理制度,对制度的修订也仅仅限于对审批权限的修改和部分贷款审批流程的简化,未充分考虑和评估村镇银行在当地的竞争环境、经营环境等因素,风险制度难以有效执行。
四、县域村镇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法人独立性
一是发起行应处理好与村镇银行的关系,摒弃控制村镇银行或将其作为分支机构进行管理的做法,充分尊重村镇银行的法人地位,同时在市场开发、产品创新、风险控制、信息技术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健全公司治理组织构架,按照“股东参与、简化形式、运行科学”的原则,督促村镇银行建立市场导向、明确职责、制衡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建立相应的专业委员会,强化“三会一层”的实质作用,形成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三是强化内部监督检查,制定高管人员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对行长实施年度审计,审计结果向董事会、股东大会报告,并报当地人行和监管部门备案。四是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的要求,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规模,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劳动用工和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形成正向激励约束机制。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缓解村镇银行资金压力
一是实行差别化的支农再贷款政策。对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村镇银行,应给予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缓解村镇银行的资金压力,鼓励其加大涉农支农贷款的投放力度。二是明确村镇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资格,增加其资金补充渠道。三是探索村镇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有效模式,鼓励村镇银行联合发起行或发起人在区域性金融市场发行集合债券或次级债券,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扩充村镇银行资本金。四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行储蓄激励机制,每个贷款户都必须设立个人账户或对公账户,增加银行资金来源,充实银行资本金,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五是可通过村镇银行试点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在小范围内浮动,从而增强村镇银行在负债业务市场的竞争力。
(三)畅通村镇银行网络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一是创新金融服务渠道模式,扩大村镇银行服务半径,以村镇银行营业网点为主要节点,探索建立农村自助店、便利店和流动店等特色服务渠道,切实解决村镇银行立足农村网点不足的困境。尽可能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深化与发起行或同业之间在支付結算、风险管理和反洗钱技术系统等方面的合作,弥补村镇银行业务技术网络劣势,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三是加强与支付清算组织和技术服务商的合作,拓宽村镇银行网络渠道,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电子化水平。借助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支付清算网络,畅通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渠道,为农村客户提供便捷、便利、高效的支付服务。积极推动村镇银行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办手机银行业务,使“三农”客户尽早享受到金融电子化的好处。四是结合业务发展实际,有序推进内核业务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争取尽早具备和达到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管理系统和反洗钱监测系统的条件,力争早日接入上述系统。
(四)明确市场定位的独特性,防止支农服务方向出现偏离
一是监管机构要加强市场定位监管。建立支农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对村镇银行“三农”贷款投向和占比作出明确规定,引导村镇银行准确把握农村市场“草根”银行的市场定位,紧贴支农支小服务方向,有效平衡服务“三农”与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立足县域,服务“三农”,防止“去农化”趋势。二是充分利用发起行现有成熟的金融产品、工具、技术与服务模式,提升村镇银行核心竞争力,推动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三是在贷款准入标准、审批模式、利率定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为符合条件的“三农”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五)加强监管,健全制度,切实防范经营风险
一是对村镇银行进行风险评级,按等级高低合理配置监管资源,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管,督促村镇银行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规范业务操作,确保资金安全。二是落实流动性监管,加强对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和提示。要督促村镇银行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避免贷款投向过度集中,关注负债市场和储户异动,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三是加强合规性监管,强化对村镇银行负责人的审核考察和行为监测,重点关注和严格审查股东的过度分红和抽逃资本金的情况,严格限制贷款集中度、股东贷款比例和关联企业贷款,杜绝将村镇银行演变为负责人及股东个人的资金运作平台,防止金融案件的发生。四是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投资者、社会中介、监管部门和央行通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与信息挖掘,掌握已经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运行情况、治理水平和风险状态。五是引导和帮助村镇银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制定清晰有效、覆盖各项业务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形成与自身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