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广西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广西高等旅游教育总体现状及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适用性人才的需求间存在矛盾,指出现阶段存在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供需错位,课程体系缺乏特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欠缺,“双师”、“双语”、“双高”型师资缺乏,旅游行业和院校之间缺少沟通与合作等问题,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旅游管理 广西
近年来,广西旅游业发展迅猛。2009年接待入境游客209.8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43亿美元,入境游客接待人次排名位居西部第2位;旅游外汇收入排名位居全国13位;接待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达到1.1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57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31.3%。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9.1% [1]。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旅游教育事业不断前行,同时也给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适用性人才的需求矛盾是广西旅游业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问题。
1、广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发展与需求
1.1 概念界定
高等旅游教育是指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旅游教育。高等旅游教育目标是培养旅游行业内所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家,这些人才需要以广泛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对旅游活动的深层次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和把握,高等旅游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同时,由于高等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的关联度高,使得高等旅游教育在职业化导向下培养人才,所以高等旅游教育也具有职业化色彩。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也表明高等教育日益普通化、基础化与职业化,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并重,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益融合。因此,高等旅游教育在确立培养方向和目标时,应坚持旅游教育与旅游实际相结合的基础,在重视理论体系学习的同时,特别强调实践性。
1.2 广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到2008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810所,在校生44.00万人 [2]。而广西仅有6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不仅是广西的特色产业,也是优势产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广西的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显然滞后于广西旅游业的发展[3]。
同时,广西的旅游教育总体上属于发展不平衡,旅游专科教育发展较早,旅游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相对滞后,目前广西尚无高校有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点招生资质。截止2009年,广西设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6所院校中,旅游管理本科每年招生人数约400-500人。桂林理工大学是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最早的高等院校,1985年开设旅游管理专科,1994年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00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点授予权,目前是广西唯一的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广西唯一的旅游管理优质专业、重点建设学科。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分别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其余三所院校均为2000年以后开设的。目前,广西高校仅有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和广西大学招收与旅游相关的硕士研究生,其中,前三所大学设有旅游管理硕士专业。但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桂林理工大学拥有独立的旅游学院外,其它高校均是两、三个系部同时招收与旅游相关的硕士研究生。
1.3 广西高等旅游教育需求现状
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发展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复合型人才”。同时认为广西既有丰富的 “旅游资源”,又有制约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人才瓶颈”。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旅游业人才总量发展到123200人,会展业人才总量约为23000—28000人”;“其人才需求特点为:旅游业主要需求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管理和策划等运营管理类人才”,“会展业主要需求具有较丰富国际会展经验的高级会展策划组织、会展现场协调与服务、外语等方面的人才”。目前,广西旅游人才需求情况是,一方面伴随着产业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从业人员;另一方面由于旅游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一般性人才已相对过剩,但创新型复合人才却供不应求。2010年广西出台《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 年)》(征求意见稿),提出教育要“主动呼应、主动融入、主动支撑广西新发展”。综合国家和广西出台的各项政策分析,广西旅游产业将更快发展,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需加强,而高等旅游教育是最为关键的人才供给源泉。
2、广西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西高等旅游教育发展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规划、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2.1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供需错位
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错位的重要原因。与全国高等旅游教育情况相似,广西在旅游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层级提升的同时,面临着日益尴尬的局面——本科生和硕士生很难在行业中找到理想职位,博士生只能到高校任教的严峻就业形势。业界普遍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眼高手低,容易流失,难以管理[4]。这与现行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行业特征和快速发展的需要有关。传统封闭型教学模式,一定程度制约了旅游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目前,在六所招收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中,只有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旅游学院中心实验室,其下设电子商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酒店管理中心实验室、导游防真模拟实验室、景观设计模拟实验室、民族研究实验室、案例模拟实验室等。
传统“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理解不深,不能达到教与学“共鸣”、“共振”。这种传统模式培养的人才最终只能是在创造性和开拓意识方面存在缺陷的继承性人才。高等旅游院校只专注于按学科需求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不了解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与旅游业界联系甚微,导致教学和科研出现了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现象。其结果是高等旅游教育日益偏离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而且本科生较专科生更严重,高等旅游教育中理论课程与市场脱节,实践环节难以落到实处是重要原因。
2.2 课程体系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滞后,教学内容缺乏特色。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人才专业素质和修养以及水平的核心所在。而高校多从原有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出发,通过对国内外旅游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编辑组合,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致使专业设置缺乏规范性,专业性、适应性,课程体系“大而全、小而全”,结果导致学生对什么都有所了解,但无一精通。
事实上,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应当包括《旅游学》、《旅游法规》、《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再对专业及选修课程进行调整。目前一些学校却出现基础课程删减,因校、因人设课,课程之间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不强的情况;各校开设课程雷同,缺乏特色;过分注重管理课程,忽视旅游服务实践和管理实践。
2.3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欠缺
旅游业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娴熟的服务技巧,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内容。但高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思想道德、情商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正式上岗后最影响他们的不是专业技能的欠缺,而是心态的调整。
而职业意识的培养是旅游教育的关键。实践证明,学生在学校或岗前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特别是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产生思想障碍,对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研究发现,旅游院校在大一和大二期间,普遍接触的还是大量基础课程教育,一般到大三才陆续接受专业课学习。学生的专业实习也一般安排的毕业前夕。这种教育体制导致职业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欠缺。
2.4 “双师”、“双语”、“双高”型师资不足
“双师”——同时拥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语”——同时能用普通话和一门外语进行课程讲授;“双高”——高学历、高职称。在国外,旅游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授课老师往往要求很高。例如,美国大部分开办旅游专业的大学对其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除了有基本的学历要求外,还要求持有“注册饭店管理师”专业证书,而我国的师资队伍却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广西的高等旅游院校也不例外,除极少数学校外,总体上办学时间较短,师资优势不明显。而从旅游产业一线企业进入高等院校的老师往往难以达到“双语”、“双高”要求。缺乏旅游实践的磨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
2.5 旅游行业和院校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
对旅游院校而言: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旅游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操作能力不强,实习问题也解决得不好;另一方面,担任旅游课程的专业教师很少有机会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没有充足的实际工作经验,其结果是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而培育出来的人才也普遍存在着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从旅游行业本身来看,其人才培养方式虽然也借用了高校的力量,如聘请高校教师授课,但总的来说是短、平、快,没有能充分利用高校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教育资源优势,因而双方都未能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关系。
3、对策与建议
3.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广西新发展需求
围绕广西旅游产业特色,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是广西旅游院校的使命。应当不断探索校政企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科学管理与评价。重视和加强学生创造力、表现力及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广西新发展需求。从广西人才需求分析,饭店运营管理者、高级会展策划者、具有良好外语水平的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缺乏。因此,高等旅游教育院校应当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旅游专科院校应充分利用课程与专业设置上的灵活性,增加或扩大相应专业招生与人才培养。而本科及以上院校则应当适度调整相应的专业方向及选修课程的设置,根据旅游行业的结构特征设置更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如酒店管理、会展管理、景区规划与管理等。
3.2 重视课程体系设计,强调“非同质化”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框架。因此“非同质化”的课程设置是突出特色,培养“非同质化”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的核心内容[5]。从课程结构内容出发,完善必要的知识体系,增加区域发展涉及到的新内容,如展会组织与策划、游轮旅游管理、度假区规划设计等。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将现有课程进行整合,避免知识点的交叉重复现象。同时,各旅游高等教育院校应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旅游开发特色对课程设置环节进行优化,以便借助所在地区旅游特色更好地培养旅游人才。如桂林的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势与机遇,增强与业界交流的频率与深度,积极参与改革项目,发挥高校智囊库的作用。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三双”教师培养
广西旅游院校应加强“双师”、“双语”、“双高”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当前旅游院校师资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具体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鼓励教师不断进修学习,包括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与外语水平;二是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旅游业界资深管理人员等;三是积极引进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三双”型人才。
3.4 加强校政企沟通与合作
政府的旅游相关部门、旅游企业、旅游院校对区域旅游事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广西各旅游院校应当打破界限,主动争取教育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政府部门和行业管理机构对旅游高等教育专业的重视和支持,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校际合作、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旅游业界需要转变旅游人才观念,加强和扩大旅游业界对旅游教育的参与。旅游企业应当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应对人才标准升级的需求,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升级和结构变迁的专门人才队伍,主动地参与旅游教育。旅游业界还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为旅游师资培养出力。旅游业界在提供学生实习岗位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2009年广西旅游业统计经济运行情况.广西旅游在线[EB/OL].[2010-03-29].
http://new.gxta.gov.cn/Public/Article/ShowArt.asp?Art_ID=43313
[2] 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EB/OL].[2009-09-28].
http://www.cnta.gov.cn/html/2009-9/2009-9-28-9-30-78465_3.html.
[3]简王华,付艳,张广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与旅游业发展适用人才培养浅析[J].旅游论坛,2009,2(2):
308-312.
[4]曹国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 2009, 23(1):67-73.
[5]郭勇义,何云景,韩如成.特色和培养能力是地方高校持续发展的核心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09,(3):64-67.
作者简介:
黄燕玲(1976—),女,广东四会人,桂林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休闲旅游、旅游者行为研究。
罗盛锋(1977—),男,湖南湘乡人,桂林理工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规划研究。
基金项目:
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立项项目《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08B077) 。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旅游管理 广西
近年来,广西旅游业发展迅猛。2009年接待入境游客209.8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43亿美元,入境游客接待人次排名位居西部第2位;旅游外汇收入排名位居全国13位;接待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达到1.1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57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31.3%。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9.1% [1]。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旅游教育事业不断前行,同时也给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适用性人才的需求矛盾是广西旅游业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问题。
1、广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发展与需求
1.1 概念界定
高等旅游教育是指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旅游教育。高等旅游教育目标是培养旅游行业内所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家,这些人才需要以广泛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对旅游活动的深层次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和把握,高等旅游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同时,由于高等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的关联度高,使得高等旅游教育在职业化导向下培养人才,所以高等旅游教育也具有职业化色彩。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也表明高等教育日益普通化、基础化与职业化,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并重,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益融合。因此,高等旅游教育在确立培养方向和目标时,应坚持旅游教育与旅游实际相结合的基础,在重视理论体系学习的同时,特别强调实践性。
1.2 广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到2008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810所,在校生44.00万人 [2]。而广西仅有6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不仅是广西的特色产业,也是优势产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广西的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显然滞后于广西旅游业的发展[3]。
同时,广西的旅游教育总体上属于发展不平衡,旅游专科教育发展较早,旅游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相对滞后,目前广西尚无高校有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点招生资质。截止2009年,广西设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6所院校中,旅游管理本科每年招生人数约400-500人。桂林理工大学是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最早的高等院校,1985年开设旅游管理专科,1994年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00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点授予权,目前是广西唯一的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广西唯一的旅游管理优质专业、重点建设学科。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分别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其余三所院校均为2000年以后开设的。目前,广西高校仅有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和广西大学招收与旅游相关的硕士研究生,其中,前三所大学设有旅游管理硕士专业。但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桂林理工大学拥有独立的旅游学院外,其它高校均是两、三个系部同时招收与旅游相关的硕士研究生。
1.3 广西高等旅游教育需求现状
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发展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复合型人才”。同时认为广西既有丰富的 “旅游资源”,又有制约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人才瓶颈”。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旅游业人才总量发展到123200人,会展业人才总量约为23000—28000人”;“其人才需求特点为:旅游业主要需求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管理和策划等运营管理类人才”,“会展业主要需求具有较丰富国际会展经验的高级会展策划组织、会展现场协调与服务、外语等方面的人才”。目前,广西旅游人才需求情况是,一方面伴随着产业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从业人员;另一方面由于旅游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一般性人才已相对过剩,但创新型复合人才却供不应求。2010年广西出台《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 年)》(征求意见稿),提出教育要“主动呼应、主动融入、主动支撑广西新发展”。综合国家和广西出台的各项政策分析,广西旅游产业将更快发展,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需加强,而高等旅游教育是最为关键的人才供给源泉。
2、广西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西高等旅游教育发展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规划、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2.1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供需错位
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错位的重要原因。与全国高等旅游教育情况相似,广西在旅游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层级提升的同时,面临着日益尴尬的局面——本科生和硕士生很难在行业中找到理想职位,博士生只能到高校任教的严峻就业形势。业界普遍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眼高手低,容易流失,难以管理[4]。这与现行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行业特征和快速发展的需要有关。传统封闭型教学模式,一定程度制约了旅游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目前,在六所招收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中,只有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旅游学院中心实验室,其下设电子商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酒店管理中心实验室、导游防真模拟实验室、景观设计模拟实验室、民族研究实验室、案例模拟实验室等。
传统“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理解不深,不能达到教与学“共鸣”、“共振”。这种传统模式培养的人才最终只能是在创造性和开拓意识方面存在缺陷的继承性人才。高等旅游院校只专注于按学科需求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不了解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与旅游业界联系甚微,导致教学和科研出现了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现象。其结果是高等旅游教育日益偏离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而且本科生较专科生更严重,高等旅游教育中理论课程与市场脱节,实践环节难以落到实处是重要原因。
2.2 课程体系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滞后,教学内容缺乏特色。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人才专业素质和修养以及水平的核心所在。而高校多从原有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出发,通过对国内外旅游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编辑组合,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致使专业设置缺乏规范性,专业性、适应性,课程体系“大而全、小而全”,结果导致学生对什么都有所了解,但无一精通。
事实上,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应当包括《旅游学》、《旅游法规》、《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再对专业及选修课程进行调整。目前一些学校却出现基础课程删减,因校、因人设课,课程之间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不强的情况;各校开设课程雷同,缺乏特色;过分注重管理课程,忽视旅游服务实践和管理实践。
2.3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欠缺
旅游业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娴熟的服务技巧,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内容。但高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思想道德、情商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正式上岗后最影响他们的不是专业技能的欠缺,而是心态的调整。
而职业意识的培养是旅游教育的关键。实践证明,学生在学校或岗前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特别是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产生思想障碍,对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研究发现,旅游院校在大一和大二期间,普遍接触的还是大量基础课程教育,一般到大三才陆续接受专业课学习。学生的专业实习也一般安排的毕业前夕。这种教育体制导致职业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欠缺。
2.4 “双师”、“双语”、“双高”型师资不足
“双师”——同时拥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语”——同时能用普通话和一门外语进行课程讲授;“双高”——高学历、高职称。在国外,旅游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授课老师往往要求很高。例如,美国大部分开办旅游专业的大学对其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除了有基本的学历要求外,还要求持有“注册饭店管理师”专业证书,而我国的师资队伍却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广西的高等旅游院校也不例外,除极少数学校外,总体上办学时间较短,师资优势不明显。而从旅游产业一线企业进入高等院校的老师往往难以达到“双语”、“双高”要求。缺乏旅游实践的磨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
2.5 旅游行业和院校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
对旅游院校而言: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旅游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操作能力不强,实习问题也解决得不好;另一方面,担任旅游课程的专业教师很少有机会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没有充足的实际工作经验,其结果是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而培育出来的人才也普遍存在着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从旅游行业本身来看,其人才培养方式虽然也借用了高校的力量,如聘请高校教师授课,但总的来说是短、平、快,没有能充分利用高校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教育资源优势,因而双方都未能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关系。
3、对策与建议
3.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广西新发展需求
围绕广西旅游产业特色,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是广西旅游院校的使命。应当不断探索校政企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科学管理与评价。重视和加强学生创造力、表现力及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广西新发展需求。从广西人才需求分析,饭店运营管理者、高级会展策划者、具有良好外语水平的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缺乏。因此,高等旅游教育院校应当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旅游专科院校应充分利用课程与专业设置上的灵活性,增加或扩大相应专业招生与人才培养。而本科及以上院校则应当适度调整相应的专业方向及选修课程的设置,根据旅游行业的结构特征设置更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如酒店管理、会展管理、景区规划与管理等。
3.2 重视课程体系设计,强调“非同质化”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框架。因此“非同质化”的课程设置是突出特色,培养“非同质化”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的核心内容[5]。从课程结构内容出发,完善必要的知识体系,增加区域发展涉及到的新内容,如展会组织与策划、游轮旅游管理、度假区规划设计等。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将现有课程进行整合,避免知识点的交叉重复现象。同时,各旅游高等教育院校应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旅游开发特色对课程设置环节进行优化,以便借助所在地区旅游特色更好地培养旅游人才。如桂林的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势与机遇,增强与业界交流的频率与深度,积极参与改革项目,发挥高校智囊库的作用。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三双”教师培养
广西旅游院校应加强“双师”、“双语”、“双高”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当前旅游院校师资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具体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鼓励教师不断进修学习,包括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与外语水平;二是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旅游业界资深管理人员等;三是积极引进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三双”型人才。
3.4 加强校政企沟通与合作
政府的旅游相关部门、旅游企业、旅游院校对区域旅游事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广西各旅游院校应当打破界限,主动争取教育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政府部门和行业管理机构对旅游高等教育专业的重视和支持,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校际合作、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旅游业界需要转变旅游人才观念,加强和扩大旅游业界对旅游教育的参与。旅游企业应当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应对人才标准升级的需求,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升级和结构变迁的专门人才队伍,主动地参与旅游教育。旅游业界还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为旅游师资培养出力。旅游业界在提供学生实习岗位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2009年广西旅游业统计经济运行情况.广西旅游在线[EB/OL].[2010-03-29].
http://new.gxta.gov.cn/Public/Article/ShowArt.asp?Art_ID=43313
[2] 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EB/OL].[2009-09-28].
http://www.cnta.gov.cn/html/2009-9/2009-9-28-9-30-78465_3.html.
[3]简王华,付艳,张广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与旅游业发展适用人才培养浅析[J].旅游论坛,2009,2(2):
308-312.
[4]曹国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 2009, 23(1):67-73.
[5]郭勇义,何云景,韩如成.特色和培养能力是地方高校持续发展的核心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09,(3):64-67.
作者简介:
黄燕玲(1976—),女,广东四会人,桂林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休闲旅游、旅游者行为研究。
罗盛锋(1977—),男,湖南湘乡人,桂林理工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规划研究。
基金项目:
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立项项目《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08B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