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理财师研究:理财VS不会理财,几年下来的财富会有70%至80%的差距。我身边就有鲜明的例子,可以佐证这个说法,并能生动地诠释理财的意义。
邻居周阿姨,59岁,43岁内退时每月收入仅700元,儿子啃老,丈夫嗜赌,家境很是一般。但却凭着不俗的理财能力,在1997年以3万元入市,通过多次股市楼市的投资,如今已坐拥一套260万元的房产。
我的叔婆,65岁,退休工资可观。因一次失败的置业经历让她对再次置业畏首畏尾,结果因为1万心理价差错失购房良机,白白让百万资金躺在银行睡觉。
如果将她们作为一个符号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她们几乎拥有相似的面目,同样的维度,唯一不同的是财商,这让她们走出了两条迥然不同的财富之路。
周阿姨,2012年9月将她自住的80平米两房以190万挂牌,高于市场价10万。因为挂牌价高,鲜有人问津。她不急不躁,耐心等待机会。2013年春节后,因二手房供求的严重不均等,沪上楼市升温,当她再次去中介询价的时候,意外得到了一个200万的报价。后来,她顺利地以203万元的总价,卖出了手中的两房,同时,以260万元总价买进了一套带电梯的小三房。
正打算换房的我很羡慕,问她为什么能这么幸运。她说:“心态很重要。如果不急的话,可以略微调高价格。购房者心态各不相同,要给予下家足够的还价空间。然后紧跟形势。房子卖掉后,不要把钱捂在手中,否则很容易因为形势急转而丧失购买机会。如果看中的房子低于市场价,要果断出手,不要犹豫,更要多下定金,防止房东毁约。挑房时地段很重要,不要因为低价而买一个未来可能比较难出手的房子。”
周阿姨的胆略和财商让我刮目相看,我忍不住赞叹:你一定是个理财能手吧。阿姨毫不谦虚地回应道:“我们家确实有理财的渊源。我小的时候,父母开店做生意,耳濡目染的几个姐妹都有一致的理念:投资,让钱生钱。不能将现金都放手里,尤其在通货膨胀的时候,放手里就等于在赔钱。”
周阿姨告诉我,她1997年内退时每月工资只有700元。“儿子啃老,丈夫嗜赌,我省吃俭用,为了让钱生钱,把省下来的钱陆续投入股市。仅仅两年,我就把3万本金变成了20多万。与此同时,住房改革有了实质性启动,商品房的概念开始流行开来。1999年底,我用股票获利花了16万元在大华买了一套80平米的房子。几年之后,房价翻了两倍多,我感觉是时候出手了。之后,我将40万元房款全部投入股市。2006年,股市走牛,到年底的时候,股票总市值高达70万元。出于对熊市预期的担心,我迅速抽离股市,再一次寻觅合适的房源进行投资。后来,我又以78万元购得一套两房,现在已经涨到了200万元。”我很好奇阿姨怎么会每个节点都踏得那么准,她回答我说:“你知道吗,我每天都看财经节目,三天不看就有些惶恐。这些信息帮助我随时掌握宏观经济和股市楼市的风向。”
周阿姨的故事让我不由想起我的叔婆。2007年,我的叔婆用女儿从美国寄来的100万元在浦东金桥买了一栋临街的两房,周围配套设施很不完善。2009年恰遇楼市调控,房价跌跌不休让叔婆如坐针毡,于是她忍痛亏损10万元卖了房子。没想到调控之后楼市又再次回暖,叔婆眼看房价止跌上涨,又坐不住了,准备重新入市。她好不容易看中一套两房,却因为1万元的心理价差,跟房东僵持不下,最终放弃购买,把钱统统存进了银行。现在,她用100万却再也买不到同等地段同样的房子了。每每提起此事,叔婆就叹息不已。
邻居周阿姨,59岁,43岁内退时每月收入仅700元,儿子啃老,丈夫嗜赌,家境很是一般。但却凭着不俗的理财能力,在1997年以3万元入市,通过多次股市楼市的投资,如今已坐拥一套260万元的房产。
我的叔婆,65岁,退休工资可观。因一次失败的置业经历让她对再次置业畏首畏尾,结果因为1万心理价差错失购房良机,白白让百万资金躺在银行睡觉。
如果将她们作为一个符号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她们几乎拥有相似的面目,同样的维度,唯一不同的是财商,这让她们走出了两条迥然不同的财富之路。
周阿姨,2012年9月将她自住的80平米两房以190万挂牌,高于市场价10万。因为挂牌价高,鲜有人问津。她不急不躁,耐心等待机会。2013年春节后,因二手房供求的严重不均等,沪上楼市升温,当她再次去中介询价的时候,意外得到了一个200万的报价。后来,她顺利地以203万元的总价,卖出了手中的两房,同时,以260万元总价买进了一套带电梯的小三房。
正打算换房的我很羡慕,问她为什么能这么幸运。她说:“心态很重要。如果不急的话,可以略微调高价格。购房者心态各不相同,要给予下家足够的还价空间。然后紧跟形势。房子卖掉后,不要把钱捂在手中,否则很容易因为形势急转而丧失购买机会。如果看中的房子低于市场价,要果断出手,不要犹豫,更要多下定金,防止房东毁约。挑房时地段很重要,不要因为低价而买一个未来可能比较难出手的房子。”
周阿姨的胆略和财商让我刮目相看,我忍不住赞叹:你一定是个理财能手吧。阿姨毫不谦虚地回应道:“我们家确实有理财的渊源。我小的时候,父母开店做生意,耳濡目染的几个姐妹都有一致的理念:投资,让钱生钱。不能将现金都放手里,尤其在通货膨胀的时候,放手里就等于在赔钱。”
周阿姨告诉我,她1997年内退时每月工资只有700元。“儿子啃老,丈夫嗜赌,我省吃俭用,为了让钱生钱,把省下来的钱陆续投入股市。仅仅两年,我就把3万本金变成了20多万。与此同时,住房改革有了实质性启动,商品房的概念开始流行开来。1999年底,我用股票获利花了16万元在大华买了一套80平米的房子。几年之后,房价翻了两倍多,我感觉是时候出手了。之后,我将40万元房款全部投入股市。2006年,股市走牛,到年底的时候,股票总市值高达70万元。出于对熊市预期的担心,我迅速抽离股市,再一次寻觅合适的房源进行投资。后来,我又以78万元购得一套两房,现在已经涨到了200万元。”我很好奇阿姨怎么会每个节点都踏得那么准,她回答我说:“你知道吗,我每天都看财经节目,三天不看就有些惶恐。这些信息帮助我随时掌握宏观经济和股市楼市的风向。”
周阿姨的故事让我不由想起我的叔婆。2007年,我的叔婆用女儿从美国寄来的100万元在浦东金桥买了一栋临街的两房,周围配套设施很不完善。2009年恰遇楼市调控,房价跌跌不休让叔婆如坐针毡,于是她忍痛亏损10万元卖了房子。没想到调控之后楼市又再次回暖,叔婆眼看房价止跌上涨,又坐不住了,准备重新入市。她好不容易看中一套两房,却因为1万元的心理价差,跟房东僵持不下,最终放弃购买,把钱统统存进了银行。现在,她用100万却再也买不到同等地段同样的房子了。每每提起此事,叔婆就叹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