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年前的李鸿章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xiaogua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芹在《文明的变迁: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中写到,当年,李鸿章从巴黎北站下车,居然带了活鸡,装在一个柳条编的笼子里。他怕巴黎没有新鲜鸡蛋吃。边芹认为,“一路围观的人群,与其说是欢迎,不如说是看热闹。对李特使的喝彩,据说不如对最后一辆车上两只白色的下蛋母鸡劲头足”。事实上,再往前追溯,据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为了预防败血病,船员还在船上种植蔬菜、发豆芽呢。两只母鸡何足道哉?
  法国方面还喜欢强调他自带3名厨子。凌晨3点,李鸿章的厨子就起床做饭,搅得“大饭店”的厨师也得起来做帮手,一早就得提供数只鸡,而且非活的不要,要现宰现做,搞得人家鸡飞狗跳。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美国某位第一夫人出国访问,携带了大量的饮用水,也让受访国愤青的情感很受伤害。
  除了鸡和鸡蛋,李鸿章的126个大行李箱也震惊了巴黎。饭店的英国人和法国外省的客人都跑来看热闹,对李鸿章的行李要支付的费用大感兴趣。
  法国人着实拿捏不准,特别是巴黎高档服务业的侍者。他们那种训练有素的礼貌和殷勤,那种每一个眼神扫过来都在审度你口袋里有多少金钱的神态,那种当你趾高气扬时他立刻卑躬屈膝的姿态——在面对携带下蛋的鸡和126件行李的贵客时,表情调整起来实在艰难。
  法国人还很喜欢拿李鸿章的贴身仆人横睡在他的房门口做文章。睡在门口,是为了随时护卫,还是随身伺候?在法国人的传统中,主仆关系最大的特点是距离适当,双方的私生活是绝对分开的,而且分得越远越好。然而,在中国的贵族生活里,仆人“上夜”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睡在主人的床前,甚至房间的榻上或者外间,以备随时听候差使。
  关于李鸿章参加总统府晚宴却不动筷子的细节,也让当时的媒体大为关注。《高卢人报》1896年7月17日这样报道:“中国特使阁下昨晚与随行人员在爱丽舍宫用了晚餐。不过我要在此说清楚,李鸿章是‘参加了晚宴’而没有用餐。这真是绝了!一家之主请来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吃饭,结果看着他席间一道菜也不动,连甜食都不吃,总归是让人有点不高兴的。尤其是招待的客人是天朝的特使,而发出邀请的是国家元首菲利克斯·富尔本人,情况就严重了。”
  《高卢人报》记者为了摸清李鸿章上席不用餐的秘密,特意于16日18点30分李鸿章赴总统府晚宴前,来到“大饭店”。记者发现李鸿章最贴身的仆人端着一只银托盘,给主子送去了茶和小点心。而另一个专为李鸿章做饭的中国厨师已经在他之前送去了一只大托盘。记者说“托盘巨大,上面放了至少15碟菜,彼此错落有致地架在一起”。什么扁豆烧鸭、酱爆猪肉黄瓜、蜜汁猪肉配蘑菇、鸽爪炖烂成泥配酸冻,甜点则是八宝饭之类,还有糯米粉或其他谷类做的点心或发糕。这是李鸿章个人的例行晚餐。为了确保李鸿章的饮食,每天早晨供货商给李鸿章特别提供若干条鲜鱼、五只鸡、一只鸭、一公斤鲜猪肉、猪油、蘑菇、小豌豆、青扁豆。而天天必用的米和茶则是从国内带去的。
  用过这样丰盛的晚餐之后,李鸿章才去参加总统府的晚宴。他当然什么也不需要吃了。回到当年的语境,不要忘了这是巴黎,若是哪个外省的乡下小子对巴黎美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或者在餐桌上失仪,那些高级侍者的眼神足以让你无地自容。那样的地方,当你趾高氣扬,他会立刻训练有素地逢迎你;当你表现得受宠若惊,他会马上表现出难以掩饰的优越感。这样的巴黎,在李鸿章一菜不动面前的心境,不难想象。
  李鸿章不吃,或许是真的不习惯西餐。我们不妨回到1862年5月5日“大饭店”开业的那天。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欧仁妮皇后也来了,她挽着埃米尔·佩雷尔的胳膊,上上下下转了一圈,说:“这绝对就像是在我家里一样,好像就在孔皮埃涅和枫丹白露(均为皇家行宫所在地)。”边芹看了当时的菜单,吃顿中饭才5个法郎。在这样的饭店,李鸿章自带活鸡和厨子,一顿饭自备十几个小菜。巴黎人,的确情何以堪。
  (摘自《读者》)
其他文献
竹签,算籌
期刊
为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山东将推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院系与贫困地区合作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帮助贫困地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促成至少10所高校与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實训基地。(《组织人事报》)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  [美]N.凯瑟琳·海勒著 刘宇清译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6月出版  融贯技术与文化的历史,从控制论的诞生到人造生命的出现,作者理出三個相互交织的故事,深入探究“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指出人类必须与其他生命形式共享这个星球甚至人类自身。
曾国藩是文质彬彬的理学家,城府很深,克己复礼的功夫堪称一流;左宗棠是武健书生,有霸才而行王道,率性豪宕,不会作假,也不愿作假,高兴活出自己的天然本色。这两人一寒一热,一卑一亢,一个“以学问自敛抑,议外交常持和节”,一个“锋颖凛凛向敌矣”,两种类型截然相反,甚至有点冰炭不同炉。  性情太不合辙  左宗棠极受时人推崇,潘祖荫甚至在奏折中引用过民谚,“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可见左宗
辽宁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贺长余指出: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问题导向”,主张“带着问题,搞建设、抓改革”。但有人易将“问题导向”等同于倒向问题,以致将一味发问转化为泄愤情绪,简单将问题产生因由、责任完全归罪当下政府、社会,完全无视问题探究与化解。“问题导向”不同于倒向问题,它虽需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但最终指向并专注于如何有效化解现实矛盾与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深入调查发现问题;
1966年,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热情参与“文革”的外国人也很多。  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十分敬仰毛泽东,“文革”初期,80岁的她也热血沸腾,在《中国通讯》中以八页半的篇幅介绍“文化大革命”,向外国人解释说,它不是“一场接班之争”,而是“改造人的灵魂并建立新世界的梦想!”1966年8月后,在中国的许多外国留学生、专家,也像中国学生一样,搞起“大辩论”“大字报”。
古往今来,让不让人说话,是衡量一名官员是否开明的重要标准。很早之前,古人就总结出一条良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不让百姓说话,必有大害,可总有人以为“堵和瞒”才能高枕无忧。  明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专权误国,靠厂卫特务机构钳制舆论,打击异己。即便上层官宦的隐私也很难躲过厂卫的耳目。如宁安大长公主之子李承恩,藏有公主所赐器物,亦被发现。工部郎中叶宪祖见内城建魏忠贤生
人们经常因为不能看清一家企业而烦恼,想要投资却无从下手。回想起多年前看中医的一次经历,只通过望闻问切就能把症状看分明,我不禁产生联想,想要为企业号一下脉。  第一,一家好的企业应该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别人也能一眼看得懂。另外,别人对这家公司的说法,与你自己对公司的说法也能够吻合。  过去有很多公司失陷的案例:德隆的整合产业、三九的低成本扩张、各种“系”的资本运作等等。这些公司的掌门人少说得用上百句话
6月1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发布了《印太战略》报告。美国政府在该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中国是“修正主义国家”和现有国际秩序的破坏者。因此,美国将中国视为在战略上需要优先防范的国家。但同时,在这份报告中,美国也提到,中美两国之间需要加强接触和交流,以降低两国之间在战略上彼此对对方意图出现误判,从而带来军事冲突的风险。而且,这份报告也不排除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展开合作的可能性,同时这份报告还声称,美国会支持和
愛新觉罗·载涛(1887-1970)是光绪皇帝的胞弟、末代皇帝溥仪的七叔。他一生历经晚清、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直到1970年病逝于北京,堪称这一时代变迁的特殊历史见证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笔签名,任命载涛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因擅演猴戏,他又被毛泽东风趣地戏称为“弼马温”。载涛被毛泽东亲自任命之后,时常感恩地说起:“知我者,毛主席!”  下文为载涛幼子溥仕口述。  “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