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另类”一词,原指非人类,含有贬义,现在多指有个性、有特点、反传统的人或事物,有创新之意。现以《月光启蒙》一课为例,谈谈实施“探究性学习”,创设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的做法。
一、 自主感悟,滋生灵气
在学习《月光启蒙》这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时,我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相关部分,思考: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歌谣的?然后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致。有的选择了声情并茂的朗读,读出了母亲甜甜的嗓音;有的选择了画面描述,描绘出了那柔和的月色,芳香的音韵,美妙的歌声;有的学生选择了吟唱歌谣,如作者家乡的黄梅小调、温婉悠扬的《神话》主题曲……我们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沉醉于母亲的歌声与爱意中,根本无须再去解释什么叫做“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了。
我不失时机地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母亲在歌谣中唱出了什么?”学生们在充分阅读了歌谣的基础上,对歌谣所饱含的情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生1:母亲在歌谣里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的家乡不长五谷,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在妈妈的歌谣里有美丽的凤凰,有美丽的云南,有一幢幢又高又大的房子。妈妈唱歌谣想告诉我们,她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生2:母亲在歌谣里唱出了对孩子的希望,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成为有用的人才,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生3:母亲的歌谣里唱出了朴实的道理,她每天要在地里辛勤地劳作,晚上还要给我们洗衣裳,忙家务,真勤劳啊!母亲希望我们也做一个勤劳的人。
生4:母亲还在歌谣里告诉了作者一些生活中的小常识。如教给作者洗衣服、盖房子的常识,还渗透了文学比喻、想象手法。另外,我想母亲说云南有凤凰,那是不是想说云南是孔雀的故乡?
最后一位学生的回答并不在我的预设之中,可我又不得不为他独特的想法而喝彩。学生就应当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上自由绽放。
二、 情感体验,提高素养
在读完歌谣后,我出示了填空:“母亲用歌谣把_______,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同学们此时已深有感触,无需再启发,优美凝练的语句便脱口而出:
母亲用歌谣把朴实的道理,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歌谣把生活中的智慧,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歌谣把她对我的希望,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歌谣把家乡人民乐观的精神,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歌谣把民间文学宝库的钥匙,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歌谣把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从感性的层面来讲,人文性,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包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而从理性的层面来讲,则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强调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给学生留下点儿什么,好使他以后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要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由此可见,情存在于教材,启动于教师,只有情情相激,才会使学生激动、兴奋、活跃,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气与智慧。
学生,他们要有那么一份真诚,有那么一份执著,才能够摈弃外界的干扰所致的浮躁,静下心来读书,才能够在人文世界里反思和关照自我,自主地建设自己,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作长远的打算和准备。这正是语文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一、 自主感悟,滋生灵气
在学习《月光启蒙》这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时,我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相关部分,思考: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歌谣的?然后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致。有的选择了声情并茂的朗读,读出了母亲甜甜的嗓音;有的选择了画面描述,描绘出了那柔和的月色,芳香的音韵,美妙的歌声;有的学生选择了吟唱歌谣,如作者家乡的黄梅小调、温婉悠扬的《神话》主题曲……我们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沉醉于母亲的歌声与爱意中,根本无须再去解释什么叫做“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了。
我不失时机地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母亲在歌谣中唱出了什么?”学生们在充分阅读了歌谣的基础上,对歌谣所饱含的情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生1:母亲在歌谣里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的家乡不长五谷,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在妈妈的歌谣里有美丽的凤凰,有美丽的云南,有一幢幢又高又大的房子。妈妈唱歌谣想告诉我们,她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生2:母亲在歌谣里唱出了对孩子的希望,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成为有用的人才,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生3:母亲的歌谣里唱出了朴实的道理,她每天要在地里辛勤地劳作,晚上还要给我们洗衣裳,忙家务,真勤劳啊!母亲希望我们也做一个勤劳的人。
生4:母亲还在歌谣里告诉了作者一些生活中的小常识。如教给作者洗衣服、盖房子的常识,还渗透了文学比喻、想象手法。另外,我想母亲说云南有凤凰,那是不是想说云南是孔雀的故乡?
最后一位学生的回答并不在我的预设之中,可我又不得不为他独特的想法而喝彩。学生就应当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上自由绽放。
二、 情感体验,提高素养
在读完歌谣后,我出示了填空:“母亲用歌谣把_______,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同学们此时已深有感触,无需再启发,优美凝练的语句便脱口而出:
母亲用歌谣把朴实的道理,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歌谣把生活中的智慧,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歌谣把她对我的希望,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歌谣把家乡人民乐观的精神,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歌谣把民间文学宝库的钥匙,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歌谣把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从感性的层面来讲,人文性,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包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而从理性的层面来讲,则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强调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给学生留下点儿什么,好使他以后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要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由此可见,情存在于教材,启动于教师,只有情情相激,才会使学生激动、兴奋、活跃,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气与智慧。
学生,他们要有那么一份真诚,有那么一份执著,才能够摈弃外界的干扰所致的浮躁,静下心来读书,才能够在人文世界里反思和关照自我,自主地建设自己,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作长远的打算和准备。这正是语文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