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丰宁满族自治县窄岭中学 河北 丰宁 068350)
【摘 要】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智能型、开拓型人才,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中学物理,担负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认识已知世界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探索未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作为物理实验教学的最高目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创造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一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一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 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的目的是将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在实验室控制减少干扰条件的情境下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可以获得物理事实的具体的明确认识,这样会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出现一个飞跃,从而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重点、难点。由于演示实验一般是针对课程内容多,实验操作复杂或牵扯内容广的重难点设置,教师应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构思、设计实验方案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1.1 创设情境,刺激注意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学生进入创造思维状态,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选择一根约1米的两端开口细玻璃管,用手指将一端封住,往其中注入染色水,然后提出问题:“倒过来水会不会流出来?”,无论学生作何种猜测,都会为实验结果大为惊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1.2 多维发散,开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酝酿阶段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它需要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已学的物理知识快速处理,是师生进行交流的最大时期。如在压强计算公式中,有两种主要科学方法,需要让学生掌握,即控制变量法和对比实验法。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出P与F、S有关的结论时,可让学生在思想上设计如何验证三者关系,较多学生采取单一测量法,即用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大量的计算,然后进行比较。个别学生会想到用两组实验直观比较。这时,我提出用图像表示法,将所采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P——F线,P——S线,P——1/S线进行创新教育。
2. 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中学物理分组实验大致可分为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定、物理规律的验证和物理现象的研究等几类。虽然每类实验的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比较法、等效法、放大法、模拟法等试验方法。二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物理图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尽量挖掘实验的创新因素,尽量渗透创新思想。
2.1 在实验目的上进行创新。运用同样的实验器材,或者稍加变化,可以达到不同的实验目的,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如:在学习串、并联及混联电路时,可以事先设计好电路图,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猜测,并选择相应的器材设计验证自己猜测的实验电路。有的会借助于电压表、电流表,有的用灯泡进行直接观察比较,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个实验中达到的实验目的不尽相同,但均有很大的收获。
2.2 在实验原理上进行创新。为了同一个实验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实验情景和操作方法,是学生实验教材中的又一种可挖掘的创新因素。
2.3 在实验器材上进行创新。实验器材的改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实验手段,这就要求学生把握住基本的实验原理,创造性的运用新的试验试验器材完成类似实验。例如,对于“伏安法测点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在学生完成课本试验后,可进一步要求学生采用一只电流表和一个电阻箱测定,或采用一只电压表和一个电阻箱测定,也可用两个电压表或两个电流表及一个已知电阻测定。
2.4 在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上进行创新。实验数据的处理可采用列表法、解析法和图像法等多种方法,为了达到统一实验目的,也可从不同角度采集实验数据。因此,改变实验的处理方法,或者采集不同的实验数据,都将是对实验的一种创新。
3. 组建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无论是以前的第二课堂活动,还是将来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是进行学习研究的要旨。我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来研究实验,探索真理,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协调运作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持有的观念、态度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时候,要学会“走下讲台”,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是各种努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该强行把学生的思维重新纳入自己的设计轨道,用自己的思维和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参加讨论、辩论、评论。
【摘 要】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智能型、开拓型人才,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中学物理,担负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认识已知世界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探索未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作为物理实验教学的最高目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创造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一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一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 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的目的是将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在实验室控制减少干扰条件的情境下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可以获得物理事实的具体的明确认识,这样会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出现一个飞跃,从而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重点、难点。由于演示实验一般是针对课程内容多,实验操作复杂或牵扯内容广的重难点设置,教师应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构思、设计实验方案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1.1 创设情境,刺激注意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学生进入创造思维状态,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选择一根约1米的两端开口细玻璃管,用手指将一端封住,往其中注入染色水,然后提出问题:“倒过来水会不会流出来?”,无论学生作何种猜测,都会为实验结果大为惊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1.2 多维发散,开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酝酿阶段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它需要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已学的物理知识快速处理,是师生进行交流的最大时期。如在压强计算公式中,有两种主要科学方法,需要让学生掌握,即控制变量法和对比实验法。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出P与F、S有关的结论时,可让学生在思想上设计如何验证三者关系,较多学生采取单一测量法,即用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大量的计算,然后进行比较。个别学生会想到用两组实验直观比较。这时,我提出用图像表示法,将所采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P——F线,P——S线,P——1/S线进行创新教育。
2. 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中学物理分组实验大致可分为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定、物理规律的验证和物理现象的研究等几类。虽然每类实验的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比较法、等效法、放大法、模拟法等试验方法。二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物理图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尽量挖掘实验的创新因素,尽量渗透创新思想。
2.1 在实验目的上进行创新。运用同样的实验器材,或者稍加变化,可以达到不同的实验目的,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如:在学习串、并联及混联电路时,可以事先设计好电路图,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猜测,并选择相应的器材设计验证自己猜测的实验电路。有的会借助于电压表、电流表,有的用灯泡进行直接观察比较,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个实验中达到的实验目的不尽相同,但均有很大的收获。
2.2 在实验原理上进行创新。为了同一个实验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实验情景和操作方法,是学生实验教材中的又一种可挖掘的创新因素。
2.3 在实验器材上进行创新。实验器材的改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实验手段,这就要求学生把握住基本的实验原理,创造性的运用新的试验试验器材完成类似实验。例如,对于“伏安法测点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在学生完成课本试验后,可进一步要求学生采用一只电流表和一个电阻箱测定,或采用一只电压表和一个电阻箱测定,也可用两个电压表或两个电流表及一个已知电阻测定。
2.4 在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上进行创新。实验数据的处理可采用列表法、解析法和图像法等多种方法,为了达到统一实验目的,也可从不同角度采集实验数据。因此,改变实验的处理方法,或者采集不同的实验数据,都将是对实验的一种创新。
3. 组建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无论是以前的第二课堂活动,还是将来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是进行学习研究的要旨。我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来研究实验,探索真理,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协调运作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持有的观念、态度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时候,要学会“走下讲台”,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是各种努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该强行把学生的思维重新纳入自己的设计轨道,用自己的思维和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参加讨论、辩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