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消费中出现了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陋俗性消费等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费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现实价值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体制不健全和消费者素质低下造成的,我们应该消除家庭消费中存在的“思想误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持续地开展全民消费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运用各种手段对这些畸型消费行为进行干预。
关键词:消费误区 消费文化 家庭消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有序、充满活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家庭的营造,家庭的和谐是一个总体概念,这些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消费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必要手段,只有人的需要得到了必要的满足,人们才能感觉到幸福美满,社会也才能保持安定和谐。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生活逐渐丰富多彩,涌现出很多积极健康的消费文化,促进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费方式,影响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
一、家庭消费的误区
(一)满足虚荣的炫耀性消费有所抬头
炫耀型消费是把高消费当作实现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理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一些人为了显露自己的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理,以炫耀性的消费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虚荣。在城镇突出表现追求奢侈品消费,比如出于炫耀心理,一些家庭省吃俭用买名贵服装和家电,有的还贷款买豪车。在农村突出反映在建房热、人情风等,我国农村有建房置产,传之儿女的传统,几乎所有家庭都竭尽全力把房子建得豪华,以满足炫耀的心理。
(二)盲目超前的攀比消费不断蔓延
攀比型消费是指一些人脱离自己的消费承受能力,去盲目效仿一部分已走上高消费层次的人的消费行为。这种攀比行为主要表现在着装的名牌化,住房现代化,交通轿车化等。令人担忧的是这股攀比之风已使一些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对子女教育的歧途。据调查显示,现在很多小学生喜欢比谁家有钱、有车、比富观念很重,贪图舒适与虚荣取代了崇尚艰苦和节俭。家长给钱、给物给享受,孩于比吃比穿比派头。社会上“大款”们畸型消费和攀比现象通过他们的子女影响到学校,这些“校园大款”们又带动了其他学生的模仿和攀比,进而又有无数学生、家长参加到这个行列中来,形成一个令人忧虑的“攀比怪圈”。
(三)不健康的陋俗性消费有所发展
陋俗消费即愚昧消费,它是指那些已经过时的、不合理的社会消费习俗、消费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一些一度绝迹的封建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又重新抬头。这些方面包括:(1)迷信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把注意力转向精神的慰藉,于是不健康的迷信消费大有蔓延之势。(2)灰色消费,用于不当人情往来的消费。孩子过生日、上学、工作要请客送礼,乔迁新居、进职提升、婚姻大事要消费一下,人们的攀比心理十分严重。
(四)违法害己的恶习性消费有所蔓延
恶习性消费主是要指国家法律所不允许从事的诸如赌博,吸毒等消费活动。恶习性消费主要表现在:(1)黄色消费。用于低级趣味的色情消费如三陪服务、黄色书刊、黄色影碟,以达到感官刺激,自我堕落甚至毒害了下一代。(2)黑色消费。随着生活水平和家庭收入的提高,一些人乐于通过赌博寻求精神刺激,导致了一些地方赌博成风,对社会风气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同时吸毒现象也日益严重,有些暴发户富裕后,不知如何进行扩大再生产,在金钱的支配下开始寻求刺激,吸食毒品,毒品危害人体健康,毒化社会风气,扰乱社会治安。
二、家庭消费误区产生的原因
(一)现实价值导向出现了偏差
由于媒体的渲染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们在家庭消费上的价值导向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把消费水平片面地等同于社会进步。在这种片面观念的支配下,往往将消费水平的高低看作是评价改革成果的标准,从而将高消费看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第二,不切实际的渲染奢靡的生活方式。过度宣染明星富豪的奢靡生活方式,而不是关注他们艰苦的创业和奋斗历程,辩证地看待他们的优越条件和高档消费,而是在现实中不适当地模仿,使消费行为愈来愈脱离中国国情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所能承受的能力。第三、全盘否定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不少人将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看作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当作是思想解放的对立物,而把艰苦朴素的美德说成是寒酸,必然使陈腐的生活方式死灰复燃。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在促进商品的极大丰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对消费观念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下, “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意识和思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趋向。为了牟取暴利,一些不良商家不惜以色情暴力充斥文化产品,致使庸俗的消费文化畸形发展,堕落消费泛滥成灾。另一方面,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也随之渗透到各个消费群体,导致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价值趋向扭曲,从而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这些也对消费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经济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某些方面改革的滞后,是我国消费行为扭曲的重要深层原因。首先,收入分配制度还不甚合理。由于收入分配改革不到位导致收入与劳动脱节甚至背离的现象,那些不劳而获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暴利的高收入者往往会出现挥霍性消费。其次,国家税收制度还不完善。当前不仅对高收入者没有及时和准确地进行税收调节,而且对一些高档消费品和消费项目也缺少配套的税收改革,这样就造成了暴利行业的群体肆无忌惮的进行奢侈性消费和攀比性消费。
(四)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不容忽视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是其心理的外在表现,因此消费心理因素对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第一、社会价值补偿心理。 人总是倾向于追求某种社会优越感,而每个人又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于是往往会用其它方面的优越感予以补偿,以求得自身心理的平衡,对于收入高而低位地的群体,社会价值上的失衡很容易导致他们用对金钱和奢侈品的占有和挥霍来补偿。第二、矫枉过正心理。在打拼阶段下,一些人过多的体验到生活工作的艰辛,经济状况一旦好转,便过度消费以弥补过去的苦难。第三、攀比心理。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欲望的膨胀,在同一阶层的消费群体中因收入和低位相近,极易产生盲目攀比现象,致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膨胀。 三、家庭消费文化误区的对策
(一)消除家庭消费中存在的“思想误区”
家庭消费中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误区,即认为家庭消费是家庭的私事,社会无需干预。诚然,家庭对于消费什么、怎样消费具有无可争辩的决策权。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对此就可以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就整个社会的系统发展而言,消费虽然是生产的直接目的,但同时也受到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消费行为既受到社会各因素的影响,又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总体社会行为。任何家庭消费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为了保证社会生产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社会必须对家庭消费予以引导,使家庭消费逐步趋向合理化。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现代传媒对广大消费者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传媒对消费群体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有着一种导向作用。媒体应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倡导节约理念。当然节约也有一定的度,这就是不能因强调节约而抑制正常消费的需求,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媒体应采用鲜活生动的形式告诉消费者,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点进行消费,如何改善消费结构,如何度过闲暇时间,大力宣传提倡健康、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进一步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应大力倡导消费观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可将传统文化中“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观念,作为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着眼于生态文明,合理地使用和珍惜一切自然资源。
(三)运用各种手段对某些畸型消费行为进行干预
引导和调节消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种重要经济职能。由于改革的之后,收入分配过分向某些暴利和垄断行业倾斜,导致社会上炫耀性消费和挥霍性消费的蔓延,因此要增强政府税收调节分配的职能。对家庭正当合理消费予以政策支持,对烟酒等不良消费增加税收的比重,对奢侈品等高档消费征收高额消费税,对色情和赌博等恶习消费要用法律手段加以取缔和打击,只有这样才能遏制畸形消费,帮助人们树立合理的消费模式。政府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对消费行为进行干预和引导,使家庭消费的水平和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方能有效促进家庭消费行为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文明化。
(四)广泛持续地开展全民消费教育
广泛开展全民消费教育有利于解决家庭消费中的不良倾向,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质量。开展全民消费教育,第一要重视消费观教育,应引导人们转变那种爱慕虚荣的炫耀性消费观念,调适盲目攀比过于超前的奢侈型消费观念,克服那些属于陋习的愚昧型消费观念,杜绝自伤和违法性质的恶习型消费。其次是开展消费规范教育,让广大消费者熟悉国家的消费法律和政策,了解社会的消费道德规范,培养科学合理健康的消费习惯。最后,还应加强对生产经营者的消费教育,让他们切实掌握和遵守国家的经济法律法规政策,做到合法生产和经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罗楚亮. 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J]. 经济研究 ,2004(4)
[2]刘茂松.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家庭消费行为[J]. 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 2002(l)
[3]尹世杰. 略论消费文化[J]. 财贸经济, 1995(3)
[4]李桂梅. 试论家庭消费的现状及价值评判[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5]王乐忠. 中国消费文化探析[J]. 东岳论丛, 1999(1)
关键词:消费误区 消费文化 家庭消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有序、充满活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家庭的营造,家庭的和谐是一个总体概念,这些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消费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必要手段,只有人的需要得到了必要的满足,人们才能感觉到幸福美满,社会也才能保持安定和谐。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生活逐渐丰富多彩,涌现出很多积极健康的消费文化,促进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费方式,影响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
一、家庭消费的误区
(一)满足虚荣的炫耀性消费有所抬头
炫耀型消费是把高消费当作实现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理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一些人为了显露自己的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理,以炫耀性的消费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虚荣。在城镇突出表现追求奢侈品消费,比如出于炫耀心理,一些家庭省吃俭用买名贵服装和家电,有的还贷款买豪车。在农村突出反映在建房热、人情风等,我国农村有建房置产,传之儿女的传统,几乎所有家庭都竭尽全力把房子建得豪华,以满足炫耀的心理。
(二)盲目超前的攀比消费不断蔓延
攀比型消费是指一些人脱离自己的消费承受能力,去盲目效仿一部分已走上高消费层次的人的消费行为。这种攀比行为主要表现在着装的名牌化,住房现代化,交通轿车化等。令人担忧的是这股攀比之风已使一些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对子女教育的歧途。据调查显示,现在很多小学生喜欢比谁家有钱、有车、比富观念很重,贪图舒适与虚荣取代了崇尚艰苦和节俭。家长给钱、给物给享受,孩于比吃比穿比派头。社会上“大款”们畸型消费和攀比现象通过他们的子女影响到学校,这些“校园大款”们又带动了其他学生的模仿和攀比,进而又有无数学生、家长参加到这个行列中来,形成一个令人忧虑的“攀比怪圈”。
(三)不健康的陋俗性消费有所发展
陋俗消费即愚昧消费,它是指那些已经过时的、不合理的社会消费习俗、消费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一些一度绝迹的封建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又重新抬头。这些方面包括:(1)迷信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把注意力转向精神的慰藉,于是不健康的迷信消费大有蔓延之势。(2)灰色消费,用于不当人情往来的消费。孩子过生日、上学、工作要请客送礼,乔迁新居、进职提升、婚姻大事要消费一下,人们的攀比心理十分严重。
(四)违法害己的恶习性消费有所蔓延
恶习性消费主是要指国家法律所不允许从事的诸如赌博,吸毒等消费活动。恶习性消费主要表现在:(1)黄色消费。用于低级趣味的色情消费如三陪服务、黄色书刊、黄色影碟,以达到感官刺激,自我堕落甚至毒害了下一代。(2)黑色消费。随着生活水平和家庭收入的提高,一些人乐于通过赌博寻求精神刺激,导致了一些地方赌博成风,对社会风气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同时吸毒现象也日益严重,有些暴发户富裕后,不知如何进行扩大再生产,在金钱的支配下开始寻求刺激,吸食毒品,毒品危害人体健康,毒化社会风气,扰乱社会治安。
二、家庭消费误区产生的原因
(一)现实价值导向出现了偏差
由于媒体的渲染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们在家庭消费上的价值导向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把消费水平片面地等同于社会进步。在这种片面观念的支配下,往往将消费水平的高低看作是评价改革成果的标准,从而将高消费看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第二,不切实际的渲染奢靡的生活方式。过度宣染明星富豪的奢靡生活方式,而不是关注他们艰苦的创业和奋斗历程,辩证地看待他们的优越条件和高档消费,而是在现实中不适当地模仿,使消费行为愈来愈脱离中国国情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所能承受的能力。第三、全盘否定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不少人将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看作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当作是思想解放的对立物,而把艰苦朴素的美德说成是寒酸,必然使陈腐的生活方式死灰复燃。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在促进商品的极大丰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对消费观念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下, “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意识和思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趋向。为了牟取暴利,一些不良商家不惜以色情暴力充斥文化产品,致使庸俗的消费文化畸形发展,堕落消费泛滥成灾。另一方面,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也随之渗透到各个消费群体,导致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价值趋向扭曲,从而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这些也对消费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经济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某些方面改革的滞后,是我国消费行为扭曲的重要深层原因。首先,收入分配制度还不甚合理。由于收入分配改革不到位导致收入与劳动脱节甚至背离的现象,那些不劳而获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暴利的高收入者往往会出现挥霍性消费。其次,国家税收制度还不完善。当前不仅对高收入者没有及时和准确地进行税收调节,而且对一些高档消费品和消费项目也缺少配套的税收改革,这样就造成了暴利行业的群体肆无忌惮的进行奢侈性消费和攀比性消费。
(四)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不容忽视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是其心理的外在表现,因此消费心理因素对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第一、社会价值补偿心理。 人总是倾向于追求某种社会优越感,而每个人又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于是往往会用其它方面的优越感予以补偿,以求得自身心理的平衡,对于收入高而低位地的群体,社会价值上的失衡很容易导致他们用对金钱和奢侈品的占有和挥霍来补偿。第二、矫枉过正心理。在打拼阶段下,一些人过多的体验到生活工作的艰辛,经济状况一旦好转,便过度消费以弥补过去的苦难。第三、攀比心理。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欲望的膨胀,在同一阶层的消费群体中因收入和低位相近,极易产生盲目攀比现象,致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膨胀。 三、家庭消费文化误区的对策
(一)消除家庭消费中存在的“思想误区”
家庭消费中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误区,即认为家庭消费是家庭的私事,社会无需干预。诚然,家庭对于消费什么、怎样消费具有无可争辩的决策权。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对此就可以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就整个社会的系统发展而言,消费虽然是生产的直接目的,但同时也受到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消费行为既受到社会各因素的影响,又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总体社会行为。任何家庭消费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为了保证社会生产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社会必须对家庭消费予以引导,使家庭消费逐步趋向合理化。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现代传媒对广大消费者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传媒对消费群体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有着一种导向作用。媒体应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倡导节约理念。当然节约也有一定的度,这就是不能因强调节约而抑制正常消费的需求,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媒体应采用鲜活生动的形式告诉消费者,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点进行消费,如何改善消费结构,如何度过闲暇时间,大力宣传提倡健康、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进一步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应大力倡导消费观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可将传统文化中“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观念,作为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着眼于生态文明,合理地使用和珍惜一切自然资源。
(三)运用各种手段对某些畸型消费行为进行干预
引导和调节消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种重要经济职能。由于改革的之后,收入分配过分向某些暴利和垄断行业倾斜,导致社会上炫耀性消费和挥霍性消费的蔓延,因此要增强政府税收调节分配的职能。对家庭正当合理消费予以政策支持,对烟酒等不良消费增加税收的比重,对奢侈品等高档消费征收高额消费税,对色情和赌博等恶习消费要用法律手段加以取缔和打击,只有这样才能遏制畸形消费,帮助人们树立合理的消费模式。政府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对消费行为进行干预和引导,使家庭消费的水平和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方能有效促进家庭消费行为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文明化。
(四)广泛持续地开展全民消费教育
广泛开展全民消费教育有利于解决家庭消费中的不良倾向,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质量。开展全民消费教育,第一要重视消费观教育,应引导人们转变那种爱慕虚荣的炫耀性消费观念,调适盲目攀比过于超前的奢侈型消费观念,克服那些属于陋习的愚昧型消费观念,杜绝自伤和违法性质的恶习型消费。其次是开展消费规范教育,让广大消费者熟悉国家的消费法律和政策,了解社会的消费道德规范,培养科学合理健康的消费习惯。最后,还应加强对生产经营者的消费教育,让他们切实掌握和遵守国家的经济法律法规政策,做到合法生产和经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罗楚亮. 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J]. 经济研究 ,2004(4)
[2]刘茂松.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家庭消费行为[J]. 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 2002(l)
[3]尹世杰. 略论消费文化[J]. 财贸经济, 1995(3)
[4]李桂梅. 试论家庭消费的现状及价值评判[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5]王乐忠. 中国消费文化探析[J]. 东岳论丛, 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