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军,国家军事强大的标准
近代500年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军事标准,始终都是看它是否拥有先进的海军。在先进海军的背后,是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先进的国家制度。晚清中国正是因为没有先进国家制度和强大工业孵化出的先进海军,所以,一败于鸦片战争再败于甲午战争,同破家残。从今天的情况看,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海军,中国就只能被封堵在资源匮乏的陆地上坐吃山空,经济在海外的拓展也只能战战兢兢仰人鼻息,甚至连自己的海洋国土也不能有效防卫。这不仅将延缓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也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
西方在应对索马里海盗事件时,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派出军舰。在西方国家看来,军队就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哪个军种合适就派哪个军种去。中国如果不能建设一支能够走向世界的现代化海军,也无法扩大与世界的合作,难以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这在世界上会留下“自私”和“无力”的双重负面影响,非常不利于国家形象的树立,将直接损及中国的大国尊严。
《环球时报》资深战略评论员、空军上校戴旭
加沙停火刻不容缓
截至1月5月,这场冲突已造成500多人死亡,2600多人受伤。愈演愈烈的流血冲突祸及无辜百姓,引发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在枪炮声不绝、平民百姓随时流血倒下的时刻,争论“谁先开火”毫无意义,当务之急是冲突双方立即停火,重返政治解决的轨道。
从目前局势看,以军保持进攻势态,大有不达目标决不收兵之势,哈马斯则伺机抵抗,誓言把加沙变成以军的“坟场”。历史的教训表明,以暴易暴势必陷入恶性循环。报复不断升级,仇恨不断叠加,苦难永无绝期,这样的循环往复,已成为中东和平进程的“毒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毗邻而居,谁也无法让对方从自己身边走开,努力与对方和平相处、在相处中逐步建立信任,是唯一现实的选择。1993年,阿拉法特和拉宾签署的《奥斯陆协定》使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达成了“土地换和平”这一符合双方根本利益的共识。此后15年的事实反复证明,只有互信互让,而非流血冲突,才能引向持久和平与安宁。
以色列著名作家大卫-格罗斯曼曾指出,和平需要一种特殊的勇气,它“需要敌对双方都把对方看做是同样怀着梦想与希望的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这种勇气只有通过双方真诚的对话才能实现。”为了和平,实现停火已刻不容缓。
《新华社》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人民军队的使命就延伸到哪里——从亚丁湾护航看履行我军新使命
2008年12月26日,在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期待下,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展开护航行动。这是中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中国军队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是中国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从陆地走向大洋,从浅蓝走向深蓝,海军远洋护航行动的一小步,迈出了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一大步。海军远洋护航行动,正表明国家利益拓展使军事行动的战略空间进一步扩大,急切呼唤我军不仅要有能力“走出去”,而且要有能力“走得远”,以有效维护国际战略通道和海外经济利益安全。同叫,提升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对维护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履行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巩固大国地位、发挥大国作用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安全威胁的多元化带来了军事行动的多样化。战略投送能力是军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信息化组织指挥能力、快速机动能力、精确打击能力、危机管控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综合保障能力等能力建设,在多样化军事需求的牵引下,同样需要着力予以加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从这次海军护航行动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我军走向远洋、走向深蓝的凌云壮志,更可以看到我军担当新的历史使命、推进多样化军事能力建设的历史跨越。
《解放军报》记者黄昆仑
从“以器制胜”到“道器并举”
何一个国家的军队要想战胜强大的
对手都需要“精良”的武器装备作后盾。为锻造出胜人一筹的“撒手锏”,世界各国不遗余力。然而,脱离技术、造价、应用等实际情况,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导致中途夭折。最有名的要算是前苏联的潜水导弹快艇事件了。1958年,赫鲁晓夫视察黑海舰队,突发奇想的要将导弹快艇与潜艇合二为一,以形成既能隐蔽接敌又能保持强大攻击力的新艇种。由于两种船只存在巨大技术矛盾,3年里毫无进展,最终不得不因赫鲁晓夫下台而告吹。
由此不难看出,那种唯武器论,或靠“一招鲜,吃遍天”的作战理念,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战争效果,还有可能将战斗力建设的方向引偏。目前,我军虽然武器装备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此外我军还存在官兵军事技术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立足现有,挖掘老装备的潜力,并且在人才培养上大下功夫。 当然,我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认“撒手锏”武器装备在未来战场的制胜作用,关键是如何科学有序地重点发展急需装备,挖潜改革好现有的装备,切实把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和打什么仗锻造什么装备的战略决策与实际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领导武器装备建设的科学决策,转化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努力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
《解放军报》作者李占良
近代500年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军事标准,始终都是看它是否拥有先进的海军。在先进海军的背后,是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先进的国家制度。晚清中国正是因为没有先进国家制度和强大工业孵化出的先进海军,所以,一败于鸦片战争再败于甲午战争,同破家残。从今天的情况看,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海军,中国就只能被封堵在资源匮乏的陆地上坐吃山空,经济在海外的拓展也只能战战兢兢仰人鼻息,甚至连自己的海洋国土也不能有效防卫。这不仅将延缓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也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
西方在应对索马里海盗事件时,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派出军舰。在西方国家看来,军队就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哪个军种合适就派哪个军种去。中国如果不能建设一支能够走向世界的现代化海军,也无法扩大与世界的合作,难以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这在世界上会留下“自私”和“无力”的双重负面影响,非常不利于国家形象的树立,将直接损及中国的大国尊严。
《环球时报》资深战略评论员、空军上校戴旭
加沙停火刻不容缓
截至1月5月,这场冲突已造成500多人死亡,2600多人受伤。愈演愈烈的流血冲突祸及无辜百姓,引发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在枪炮声不绝、平民百姓随时流血倒下的时刻,争论“谁先开火”毫无意义,当务之急是冲突双方立即停火,重返政治解决的轨道。
从目前局势看,以军保持进攻势态,大有不达目标决不收兵之势,哈马斯则伺机抵抗,誓言把加沙变成以军的“坟场”。历史的教训表明,以暴易暴势必陷入恶性循环。报复不断升级,仇恨不断叠加,苦难永无绝期,这样的循环往复,已成为中东和平进程的“毒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毗邻而居,谁也无法让对方从自己身边走开,努力与对方和平相处、在相处中逐步建立信任,是唯一现实的选择。1993年,阿拉法特和拉宾签署的《奥斯陆协定》使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达成了“土地换和平”这一符合双方根本利益的共识。此后15年的事实反复证明,只有互信互让,而非流血冲突,才能引向持久和平与安宁。
以色列著名作家大卫-格罗斯曼曾指出,和平需要一种特殊的勇气,它“需要敌对双方都把对方看做是同样怀着梦想与希望的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这种勇气只有通过双方真诚的对话才能实现。”为了和平,实现停火已刻不容缓。
《新华社》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人民军队的使命就延伸到哪里——从亚丁湾护航看履行我军新使命
2008年12月26日,在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期待下,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展开护航行动。这是中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中国军队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是中国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从陆地走向大洋,从浅蓝走向深蓝,海军远洋护航行动的一小步,迈出了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一大步。海军远洋护航行动,正表明国家利益拓展使军事行动的战略空间进一步扩大,急切呼唤我军不仅要有能力“走出去”,而且要有能力“走得远”,以有效维护国际战略通道和海外经济利益安全。同叫,提升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对维护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履行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巩固大国地位、发挥大国作用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安全威胁的多元化带来了军事行动的多样化。战略投送能力是军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信息化组织指挥能力、快速机动能力、精确打击能力、危机管控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综合保障能力等能力建设,在多样化军事需求的牵引下,同样需要着力予以加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从这次海军护航行动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我军走向远洋、走向深蓝的凌云壮志,更可以看到我军担当新的历史使命、推进多样化军事能力建设的历史跨越。
《解放军报》记者黄昆仑
从“以器制胜”到“道器并举”
何一个国家的军队要想战胜强大的
对手都需要“精良”的武器装备作后盾。为锻造出胜人一筹的“撒手锏”,世界各国不遗余力。然而,脱离技术、造价、应用等实际情况,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导致中途夭折。最有名的要算是前苏联的潜水导弹快艇事件了。1958年,赫鲁晓夫视察黑海舰队,突发奇想的要将导弹快艇与潜艇合二为一,以形成既能隐蔽接敌又能保持强大攻击力的新艇种。由于两种船只存在巨大技术矛盾,3年里毫无进展,最终不得不因赫鲁晓夫下台而告吹。
由此不难看出,那种唯武器论,或靠“一招鲜,吃遍天”的作战理念,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战争效果,还有可能将战斗力建设的方向引偏。目前,我军虽然武器装备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此外我军还存在官兵军事技术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立足现有,挖掘老装备的潜力,并且在人才培养上大下功夫。 当然,我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认“撒手锏”武器装备在未来战场的制胜作用,关键是如何科学有序地重点发展急需装备,挖潜改革好现有的装备,切实把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和打什么仗锻造什么装备的战略决策与实际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领导武器装备建设的科学决策,转化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努力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
《解放军报》作者李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