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座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式陆军学校;这是一群在历史风云中载沉载浮的黄埔人。他们都曾一腔热血,满怀救国理想,但最终却无法左右自身的命运。他们曾经一起滚通铺,一起上课,出操,北伐,却又在国共两党不可调和的斗争中刀兵相向。
1956年,北京,四川饭店。
这是一场奇怪的宴席。
坐在上首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哈工大校长陈赓。在他身边是6位曾经的共和国的敌人,战场上的对手:
原国民党东北九省保安司令杜聿明,陆军中将。
原国民党军第12兵团司令黄维,陆军中将。
原国民党军第60集团军司令宋希濂,陆军上将。
原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山东保安司令王耀武,陆军中将。
原国民党军第49军军长郑庭笈,陆军中将。
原国民党军江浙师管区司令周振强,陆军中将。
虽然只是一身平民装扮,但眉宇间仍掩不住当年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豪气。
仅仅数年前,他们还在战场上各为其主,厮杀不止。郑洞国指挥新1军在四平打过林彪;王耀武在济南和粟裕刀兵相见;黄维和杜聿明就更不用说了,那场地动山摇的淮海大战,他们和陈赓站在徐蚌的两端。
和他们坐在一起的还有几位身份特殊的人物:国民党军和解放军“双料上将”陈明仁;原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上将;原国民党军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以及唐生明。
解放军高级将领、功德林的战犯和起义将领,三种迥异的身份,却有一个共同的烙印,那便是——黄埔。推杯换盏间,所有人似乎都忘记了国内革命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仿佛这二十年的兵戈相向从未有发生。大家仍然是在那个炎热的广州郊外的小岛上,看校长训话,听周主任讲课;仍然在东征的路上,上阵亲兄弟,并肩攻打陈炯明。他们谈起了困守孤岛的校长,也谈起了周恩来当年的飒爽英姿,他们回忆起了那个见蒋介石像必敬礼,言及校长必立正的陈诚“陈小鬼”;也回忆起了英年早逝的蒋先云、李之龙、左权、宣侠父、王尔琢。
这一刻,没有国共纷争,也没有成王败寇,只剩下黄埔、同学。
恰同学少年
如果没有这所学校,黄埔只不过是广州郊外,珠江南岸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半岛而已,面积仅6平方公里,也就两个上海延安路绿地这么大。
1924年的黄埔却辽阔无边。
地之大不如人心之大。初生的黄埔,每个人都心怀天下。
1924年6月16日,简陋的阅兵台上站着孙中山。台下,黄埔一期的500余名学员身着苏联式的淡黄色军装,整齐严肃,精神焕发,他们喊着口号,迈着正步从检阅台前通过。这些学生当中,就有陈赓、徐向前、杜聿明、宋希濂、陈明仁、郑洞国……
虽然孙中山对黄埔军校寄予厚望,但即便是他也不会想到,仅仅四五年之后,这个学校的校长就成为了中国实际上的行政首脑,而二十五年之后,台下这些学生中的精英在一个曾主持黄埔军校长江考场的湖南人领导下把校长赶到了孤悬海外的台湾岛上。
黄埔不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军校,保定军校、云南讲武堂成名在前,但黄埔却绝对是中国第一所引入政党领导军队,军事为政治服务理念的新式军校。建立军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现代军事人才,更是为了建立一支政党领导下的意识形态武装起来的军队,以主义统一中国。
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沧海横流。黄埔就如同混沌中的一盏明灯,全中国的热血青年都闻风而动,趋之若鹜。
听闻黄埔招生时,23岁徐向前已经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毕业,他立即动身前往上海应考。主持上海长江考场的不是别人,正是毛泽东。以徐向前的文化水平,应付入学考试可说游刃有余,阅卷的毛泽东也没有丝毫犹豫,录取了这位说话有着浓重山西口音的小学教员。在黄埔期间,徐向前远不如陈赓等人那么活跃,但他却是国共两党所有黄埔生中最早做到方面军司令的人。长征后期,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对中央红军下手,手握兵权的徐向前拍案而起:“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毛泽东和中央红军遂脱险而去,北上陕甘。不知道当时的毛泽东有没有想起是自己在上海亲手录取了徐向前。
浙江籍的胡宗南是个小个子,身高不足1米6,黄埔体检时便被涮了下来。为了进黄埔,胡宗南不惜大闹招考现场:“我还没打仗你怎么知道我不行?秤砣虽小压千斤,我胡宗南总不至于不如秤砣吧?”最终引来廖仲恺注意,破格录取。当时的军医哪会想到这位小个子日后会成为蒋介石倚重的股肱之臣,赫赫有名的“西北王”。
像胡宗南这样大闹考场的还不算什么,为了上黄埔,不少青年连名和姓都可以改。譬如黄埔一期的关麟征。关麟征原名关志道,报考黄埔前,他的好友邓敏玖弄到一张陕西靖国军司令胡景翼发给的通关护照,可上面的名字一是邓敏玖,二是吴麟征。关志道人黄埔心切,索性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关麟征。
关麟征只改了自己的名,好歹还保留了姓,郑洞国则千的更彻底,为了赶上一期的报名,连冒名顶替的招数都使了出来。他用黄鳌的名字参加考试,结果一举中榜。有意思的是,报了两次名,匀出一个名额给郑洞国的黄鳌就是中共党员,和郑洞国一起考入黄埔的两个至交好友——王尔琢、贺声洋也是共产党。
陈赓的腿,陈诚的炮和陈明仁的敢死队
1924年10月,平定广州反动商团是黄埔学生第一次走上真刀真枪的战场,此时距离他们踏进这个校门仅仅4个月。
20小时干净利索的解决了困扰南方革命政府大半年的反动商团,孙中山初步见识了黄埔生的战斗力。于是,黄埔学生军正式成立,名号黄埔教导一团,团长何应钦,党代表王登云。随后,各地招募的兵员相继抵达广州,很快便成立了教导二团。几个月后,这两个团扩编为两个师,后来又扩成一个军,这便是蒋介石的“千军之源”一一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亲任军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率先撞上黄埔学生军枪口的是陈炯明。两次东征打垮了这个曾把孙中山逼上中山舰的广东军阀,也成就了三陈——陈赓、陈诚和陈明仁。
陈赓的腿有两个用处,一是背人逃命;二是求援。他背的不是别人,正是黄埔校长蒋介石。东征中,蒋介石亲往第三师督战,结果该师被林虎部击溃,蒋介石急火攻心当场便要“杀身成仁”,幸亏陈赓眼明手快下了校长的武器,背着他一路小跑冲出了包围圈。之后,陈赓又不眠不休,长途跋涉找到何应钦和周恩来的第一师,搬来援兵。因了这次救命之恩,1933年,陈赓在上海被捕后,蒋介石最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任凭中共将陈赓营救了去。
巧合的是,陈赓秘密潜入上海是为了治疗他1932年9月在新集胡山寨战斗中被打伤的右腿。陈赓的腿在东征打惠州城时第一次受伤,南昌起义后会昌战斗中左腿二度负伤,后来是在党组织安排下,由潮汕而至香港转道上海,进牛惠霖骨科医院治好的。
东征还造就了陈诚的一炮成名。第一次东征在曾塘村,陈诚用6门炮击退了林虎部的进 攻,保护了在教导一团督战的蒋介石、周恩来、廖仲恺和苏联总顾问加仑。当天下午,陈诚又用准确的炮火打垮了林虎的反冲击,一举结束棉湖战役。随后保卫广州,打退叛乱的滇军,二次东征攻惠州,陈诚的炮兵都大显神威。
提到惠州城,就不能不提陈明仁。当时,黄埔军二师四团在蒋介石强令下对惠州城发起强攻,结果伤亡惨重,团长刘尧宸阵亡,是陈明仁把他的尸体背了出来。无奈之下,周恩来亲自组织敢死队,决死一战。杀红了眼的陈明仁举着校旗第一个登上惠州城头,登城战斗中,陈赓被打伤左腿,蒋先云身中三弹。而立下首功的陈明仁得到的奖赏是:蒋介石当场命令吹号三番,全军向陈明仁立正敬礼。3天后的祝捷大会上,蒋介石又领头高呼“向陈明仁看齐!”陈明仁的骁将之名从此传开。二十一年后,林彪把四平街围成了铁桶,陈明仁率71军死扛到底,磕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牙。这是解放军战争中国民党军为数不多的几次局部胜利。陈明仁最后一次给校长争了脸。
红与蓝
从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开始,国民党经历了一段红色的时期。但当北伐接近成功,国民党羽翼丰满,两大政党根本的矛盾让这段红色蜜月迅速走向终结。
黄埔分裂了。分裂成红与蓝两个阵营。
对于黄埔生而言,这是一个决定命运的时刻,虽然距离最后的成败分晓还有足足二十二年。徐向前、陈赓、杜聿明、宋希濂们从那一刻开始分道扬镳,走向属于各自的成功与失败。
黄埔一期的500余名学员中有80名共产党员,他们在面对一片晦暗的前景时坚定的选择了红色,其中一些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红色的代价。
李之龙牺牲了,这位黄埔一期生,中山舰舰长,“青军会”的重要成员,在蒋介石阴谋策划的“中山舰事件”中成为了一位悲剧性的主角。
曾经为了考入黄埔军校而面见孙中山的卢德铭也牺牲了,倒在了向井冈山进军的路上。
黄埔军校的三位政治教官都倒在了国名党的枪口下。萧楚女1927年4月15日在广州被捕,被军警暴打致死。1930年5月,恽代英被捕,1年后,因为叛徒顾顺章的出卖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1935年,留守中央苏区打游击的瞿秋白也被国民党军俘虏了,抓住他的正是当年黄埔一期的学生宋希濂。18岁人黄埔的宋希濂本是中共党员,与陈赓有过挑担之谊,也正是陈赓将他介绍入党。“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宋希濂陷入了信仰迷惘。驻防潮州的宋希濂给已调回黄埔担任入伍生少校队长的陈赓去信希望“大哥”能够指点迷津。但此信一去如同泥牛入海,不久宋即换防离开了潮州,失去了一生中唯一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从中共组织获得指点的机会。此后,宋希濂追随校长一路高升,35年红军长征开始时已经做到了国民党军36师少将师长。
1935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成立11周年纪念日那天,宋希濂下达了对瞿秋白的死刑命令。红蓝黄埔的宿命在这一刻是如此令人唏嘘。
和宋希濂一样选择了效忠校长的还有贺衷寒、杜聿明、胡宗南等等等等。贺衷寒原本有机会和蒋先云、陈赓一样成为中共党员,但却因为和张国焘的个人恩怨愤而选择了红色的对立面;杜聿明是蒋校长的忠实拥趸,“宁汉合流”之前,他曾因拒不表态反蒋而入狱,最终跳窗逃跑,到南京投奔校长去了。二十二年之后,杜聿明又一次进了中共的监狱,那便是北京功德林的战犯管理所。
战云的两边
有一种同学会是以炮火准备开场,以集团冲锋跟进,以白刃肉搏作为终结的。
1931年到1935年,第二次反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黄埔人终于在战场上刀兵相见了。
黄埔同学的第一次战场对决发生在1931年的第二次反围剿期间。当年的黄埔军校总教官何应钦指挥二十万大军直逼中央苏区。毛泽东提出“集中兵力,各个攻破”的战略方针。红3军担任主攻任务,军长黄公略出自黄埔三期高级班。5月16日上午,公秉藩的第28师直属部队1000多人进了红三军的埋伏圈,天降神兵,28师溃不成军。公秉藩冒充伙夫仓皇逃至吉安。红3军还和红4军配合,消灭了王金钰的第47师。白云山之役,还缴获了一部功率为一百瓦特的无线电台。总前委从此可以和上海党中央、鄂豫皖等红区直接进行电报联系了。白云山战斗胜利结束。毛泽东写了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第四次反围剿时,黄埔四期的林彪已经做到了红一团军团长,而他的对手则是蒋军中路军总指挥陈诚,当年黄埔的炮科教官。那年林彪25岁,陈诚35岁。
这是一场围剿与反围剿,也是一场黄埔师生大“聚首”。林彪是黄埔四期,政委聂荣臻曾是黄埔教官,参谋长陈奇涵则担任过黄埔军校少校中队长,红四军政委罗瑞卿是黄埔六期生,红十五军政委左权是正宗地道的黄埔一期。蒋军一边,陈诚麾下霍揆彰、萧乾、黄维、夏楚中、李及兰、彭善、陈烈、胡启儒、方天、宋瑞珂、方靖等等都来自黄埔,他们有的与林彪还是同窗,当年一起滚过大通铺。
两军对垒,朱德和周恩来决定佯攻南丰,吸引敌主力;红军主力埋伏于黄陂、登仙桥一带的高山密林中,待机破敌。这一手果然引得陈诚露出破绽。黄陂一役,红军主力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围歼第52师和第59师,生俘师长李明、陈时骥。仅仅半个月后,陈诚还没有从初战惨败的阴影中回过味来,他的基本部队第11师又在草台岗被林彪彻底打垮,5名团长被打死4个,师长萧乾、副师长黄维两个黄埔一期生是坐着担架被残兵抬出包围圈的。有意思的是,黄维虽然在林彪手下吃了大亏,却仍念黄埔旧情。1934年末,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10军团在浙赣边境遭到俞济时率领的国民党军围剿,激战半月,折损殆尽。军团长刘畴西和俞济时同为黄埔一期生,被俘后,他没有认出眼前的俞济时,倒是俞认出了这位面黄肌瘦、遍体伤痕的老同学。但是俞济时未作任何表示,挥挥手就让士兵把刘畴西押了下去。黄维听闻此事对俞济时大为不满,当面损他:“那么冷的天,你也该叫老同学吃顿好饭,穿件棉袄嘛!大家同学一场,你也太狠心了。”
红色黄埔最集中的根据地还要数鄂豫皖。黄埔一期的徐向前、许继慎;三期的姜镜堂、熊受喧;四期的曾中生、肖方;六期的周维炯等等,全都担任着红四军师以上的职务。除了军装和信仰,红四军几乎就是一支浓缩版的黄埔学生军。这些红色黄埔没有在战场上倒在同学的枪下,却被党内一些披着革命外衣的野心家夺去了生命。1931年,肃反开始,除了曾中生、徐向前,红四军的其余黄埔系指挥员全部被杀。其中许继慎被捕的直接导火索便是来自昔日黄埔同窗曾扩情的一封劝降信。
尽管如此,鄂豫皖苏区红军在硕果仅存的徐向前的率领下仍然取得了多次反 围剿的胜利。1932年8月,冯寿二村战斗,徐向前大败一期同学李默庵,若不是卫队拼死抵抗,连卫立煌也得成俘虏。几天之后,七里坪大血战,徐向前又把一期同学黄杰的第2师打得溃不成军,黄手下的6个团长全部伤亡。
及至1934年9月,第五次围剿,宋希濂率国民党军第36师强攻白衣岭,占领长汀,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进入陕甘地区后,胡宗南领命对红军穷追不舍,所部78师在山城堡遭到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伏击。激战一昼夜,胡宗南部丢下一个整旅,仓皇撤退。红军方面担任主攻的正是陈赓的红l师。
山城堡,是十年内战的最后一役。由黄埔始,自黄埔终,国共内战还得由黄埔人来画上这个句号。
校长与主任
如果不是张学良,很难说蒋介石与周恩来的再次会面要等到什么时候。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委员长。
蒋介石与周恩来,黄埔军校的校长与政治部主任便在这样的情景下再度聚首了。12月24日,当宋美龄将周恩来引进房间时,周恩来的一声“校长”直叫的蒋介石百感交集。作为被政变部下囚禁的国家元首,蒋介石不愿见到周恩来;另一方面,当他得知中共方面派出的谈判代表正是自己昔日的下属时,又不禁心下大慰。他素知周恩来的眼光、头脑和为人。可以这么说,从得知周恩来将赴西安那一刻起,蒋介石就知道自己死不了了。
蒋介石对周恩来的欣赏从周接替戴季陶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就开始了。当时年仅26岁的周恩来以其渊博的学识、潇洒的气度、不凡的谈吐征服了黄埔军校几乎所有的师生。其后,蒋介石驱逐第一军共产党员的时候,胡宗南甚至不避嫌疑,与周恩来依依惜别,还公然声称“校长赶走周主任实为一大失策,这是一个非凡人物,再过几十年便可见分晓。”不独胡宗南如此,但几黄埔子弟,尤其是领略过周恩来风采的前几期学员,多年以后,无论在何处相见,对周主任总是敬重有加,不敢造次半分。
蒋介石欣赏周恩来,也希望周能为其所用。据说,黄埔早期,蒋介石经常找机会与周恩来套近乎。他得知周的祖籍是浙江绍兴,便刻意利用这层地缘关系,动辄用奉化方言与周恩来交谈,还大谈浙江风土。只可惜,周恩来在淮阴长大,幼年又北上求学,对校长满口的浙江话如听天书。交往日深,蒋介石发现他面对的绝不仅仅是一位青年才俊那么简单,他那一套笼络黄埔子弟的招数在周恩来坚定而成熟的信仰面前毫无用处。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昔日的校长和政治部主任分道扬镳,但蒋介石对周恩来的欣赏仍然不时流露。据说,1935年,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时,蒋介石闻讯大发感慨:“恩来当初如若跟了我,何至于落魄至此。”
未曾想,一转眼间,昔日的下属已经站在自己跟前,代表中共谈判联合抗战事宜了。
周恩来是一位天生的外交家和谈判高手,总是能细致入微的洞察对方心理。在华清池的这个房间里,周恩来一方面对逼迫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原则寸土不让;另一方面又将蒋介石最看重的东西一样接一样的塞到他手上——承认蒋国家领袖的地位,统一全国力量,号令抗战三军;红军接受改编,接受国民政府领导;最后,周恩来搬出了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亲情和血缘。他主动提出,可以通过共产国际将已经在苏联呆了12年,入了苏共,娶了苏联老婆的蒋经国带回蒋介石身边。
这张牌一出,校长的心理防线完全崩溃。骨肉亲情,人同此心,周恩来深谙此理。
主任说服了校长,国共十年内战就此画上了一个逗号。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诗经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用大白话说,就是,自家兄弟关起门的争斗,哪怕打得头破血流,一家人终归是一家人。但凡外人欺负到家门口,兄弟必会联手御敌。
一句话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血缘认知、家族观念以及身份认同刻画的入木三分。
1937年的中国已是风雨飘摇,“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华北,“八·一三”事变,不仅上海,南京亦成危城。中华民族第一次真真切切的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黄埔子弟从内战的战壕里走了出来,将意识形态的纷争暂时放诸脑后,以炎黄子孙的身份,携手走向全面抗日的战场。在这场解民族危亡于倒悬的艰苦大战中,山河万里,处处有黄埔精英血洒疆场。
古北口上,黄埔一期的关麟征身被五弹,血洒长城。保定一役,他的五十二军被日本人称为“需要当做十个支那军来对待的强敌”。
昆仑关下,杜聿明率领机械化第五军强攻要塞,麾下郑洞国、戴安澜、邱清泉皆为黄埔干将。昆仑关三失三得,戴安澜被弹片穿透右胸,血洒南疆。
淞沪战场,黄埔四期的张灵甫身负重伤,一年之后,万家岭大捷,张灵甫再度负伤,身中七块弹片,犹自酣战不退。
西北平型关,黄埔四期的林彪巧妙设伏,一战得手,打破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黄埔一期的左权在掩护八路军总部撤退中壮烈牺牲。
就连后来在解放战争中臭名昭著的李弥也在驻地山崖上刻上“还我河山”的标语,激励官兵,松山一战,全歼守敌。
黄埔子弟的携手抗敌正是全中国团结抗日的缩影,当曾经生死搏杀的对手都能将血海深仇抛诸脑后之时,还有什么强敌是不可战胜的呢?
二十年后的摊牌
1946年9月,解放军太岳兵团司令部,刚刚在浮山被生俘的国民党整编第一师第一旅中将旅长黄正诚被押了进来。刚到门口,陈赓就迎了出来,两人一见面,陈赓自报家门:“我是陈赓,你们的胡长官在黄埔和我同期。”
这句话是陈赓的保留节目,每抓到一名胡宗南的部下,他都要说上一遍。抓住黄正诚之前,他已经教训过同为黄埔一期的国民党军第一军军长董钊。而在这之后,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也是黄埔一期的李铁军也领教了陈赓的运动战威力。
1946年的陕北,是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地方,八年抗战一朝结束,国共合作便告终止。两党本质上的分歧终于走到了最后摊牌的时刻。黄埔子弟最后一次刀兵相见。
西北战场上是陈赓和胡宗南的对台戏。而在东北战场,一个黄埔四期的林彪就几乎收拾了一打校友。
公主屯一战,全歼新8军,林彪把曾经的教官陈诚送出了东北。1948年夏,飞兵锦州,生俘一期大师兄范汉杰,打锦州的同时,林彪又指挥了闻名全国的塔山阻击战。黄埔武汉分校出身的程子华率领东野8个师生生扛住了国民党“东进兵团”11个师加上海空军的立体进攻。指挥进攻塔山的,先是黄埔四期的阙汉骞,后是黄埔一期的侯镜如,罗奇。
关上东北的大门后,林彪回身拿下已被围困多时的长春,黄埔一期的郑洞国投诚。随后,国共两军会战辽西,东野仅用三天时间就干净利索的收拾了廖耀湘兵团。林彪对这位黄埔六期的小师弟可 是看重的很,战役进行中,他一句“乱不乱我不管,我只要廖耀湘”举国皆知。
有意思的是,辽沈三年,林彪率领东野将抗战期间成震东南亚的国民党远征军军官团几乎一锅端了。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郑庭笈、阙汉骞、潘裕昆、周福成都是当年在缅北、滇西打得日本鬼子嗷嗷叫的国军名将。人还是那些人,部队还换成了全美械,结果却在东野手下落得个完败。国民党的大厦将倾,东北战场已经可见一斑。
及至准海大战,黄埔学子你死我活的战地同学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解放军一方除了陈赓,还有黄埔四期的郭化若;六期的宋时轮、郭天民;黄埔武汉分校教官陈毅。国民党一方,自杜聿明而下,兵团司令除了黄百韬、刘汝明外清一色黄埔系,光一期的就有黄维、孙元良和李延年,华中剿总刘峙亦是当年黄埔教官。下面的军长、师长,黄埔学生更是多如过江之鲫。
最终的结局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黄百韬兵团最早覆灭;陈赓率部兜头截住了驰援的黄维,并会同兄弟部队将其包围在双堆集;华野追击部队包围徐州,孙元良仅以身免;而杜聿明带着的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则被围死在陈官庄。55万国民党军精锐在解放军一个又一个的合围中灰飞烟灭。黄埔对决再次以红色黄埔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历史的车轮滚入了1949年,三大战役之后,这场牵动中国命运的大内战已经进入官子阶段。蒋介石虽然还据有江南半壁,军队百万,但他借着八年抗战,利用美援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家底全都扔在了北中国。解放军挥师渡江后,战争演变成了一场超大规模的追击战,解放军撵着国军的脚后跟跑,十五前长征的一幕现在调换了角色。从南京到福建,再到四川、云南,横扫千军如卷席。国民党军甚至都没能组织起多少像样的抵抗。国民党中的黄埔精英也纷纷走向了他们的最终结局。
陈诚早已去了台湾,胡宗南在西昌被陈赓彻底击败后也逃去了台湾;陈明仁在湖南举义;1949年11月底,宋希濂在川西南被陈赓麾下的杨勇所部生俘,到战俘营里和黄埔的同学们相聚去了。一个月以后,他们的校长坐着C-47运输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最后看了一眼这片曾经是他治下的国土。
相逢一笑泯恩仇
战犯管理所的日子不好过,这些昔日的将军,天之骄子如今也尝到了大革命时期红色黄埔们早已体尝过的牢狱滋味。解放军优待战俘,共和国对待战犯的标准也绝对人道,这些黄埔将领在功德林并未受到当年他们的教官恽代英、萧楚女曾遭受过的严刑拷打。因此,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打击来自心理。信仰的崩溃、事业的终结、对人生际遇的感慨折磨的他们夙夜难眠。
最让杜聿明、黄维、宋希濂们难以接受恐怕还是老友相见。他们在功德林关押期间,已经成为新中国领导阶层成员的张治中、傅作义、郑洞国、陈明仁等都曾到狱中探望。昔日同在黄埔,三十年间同为“党国效力”,如今却一方是座上宾,一方为阶下囚。往事历历,情何以堪。
最关心他们的还是当年黄埔的学长和老师。1957年,陈赓大将在北京宴请6位黄埔校友,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半年之后,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做东,宴请首批特赦战犯,作陪的更有陈明仁、邵力子、张治中、郑洞国、唐生明等。这是内战结束后,最大规模的一次黄埔师生的聚会。席间,周总理亲切地同杜聿明等6人交谈,从他们的家庭到他们的生活,询问他们在红星公社的锻炼情况,同他们纵谈国内外的大好形势。周总理对杜聿明等人说:“你们是第一批特赦的,要做好好改造的标兵。你们是得到特赦了,但是过去的历史罪恶还是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的,不能因为特赦就一起抹掉了,而人的思想行为是可以改变的,赦人不赦罪,大家要引以为戒,继续改造自己。”
饭后,陈赓和这些黄埔同窗一起在颐和园散步时,畅谈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好形势。最后,陈赓说:“将来解放台湾,还要靠你们到台湾去做他们的工作,对这一点要有思想准备。”
而此时,海峡的那一边,昔日的校长虽然仍念念不忘反攻大陆,但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属于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953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台湾曾秘密研拟了“特甲计划”。预备出动一个军赴朝鲜参加联合国军一方作战,规划由陆军52军军长刘玉章(黄埔四期)领军参战,相关参谋作业都已经完成。若不是因国际复杂政治因素,这个计划最终未能执行,只怕相煎何急的黄埔内战要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摆开战场了(志愿军一方陈赓、宋时轮皆为黄埔子弟)。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功能衰竭在台北阳明山官邸去世。一年之后,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两位巨人的相继去世标志着曾经属于黄埔的时代真正结束了。
1956年,北京,四川饭店。
这是一场奇怪的宴席。
坐在上首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哈工大校长陈赓。在他身边是6位曾经的共和国的敌人,战场上的对手:
原国民党东北九省保安司令杜聿明,陆军中将。
原国民党军第12兵团司令黄维,陆军中将。
原国民党军第60集团军司令宋希濂,陆军上将。
原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山东保安司令王耀武,陆军中将。
原国民党军第49军军长郑庭笈,陆军中将。
原国民党军江浙师管区司令周振强,陆军中将。
虽然只是一身平民装扮,但眉宇间仍掩不住当年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豪气。
仅仅数年前,他们还在战场上各为其主,厮杀不止。郑洞国指挥新1军在四平打过林彪;王耀武在济南和粟裕刀兵相见;黄维和杜聿明就更不用说了,那场地动山摇的淮海大战,他们和陈赓站在徐蚌的两端。
和他们坐在一起的还有几位身份特殊的人物:国民党军和解放军“双料上将”陈明仁;原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上将;原国民党军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以及唐生明。
解放军高级将领、功德林的战犯和起义将领,三种迥异的身份,却有一个共同的烙印,那便是——黄埔。推杯换盏间,所有人似乎都忘记了国内革命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仿佛这二十年的兵戈相向从未有发生。大家仍然是在那个炎热的广州郊外的小岛上,看校长训话,听周主任讲课;仍然在东征的路上,上阵亲兄弟,并肩攻打陈炯明。他们谈起了困守孤岛的校长,也谈起了周恩来当年的飒爽英姿,他们回忆起了那个见蒋介石像必敬礼,言及校长必立正的陈诚“陈小鬼”;也回忆起了英年早逝的蒋先云、李之龙、左权、宣侠父、王尔琢。
这一刻,没有国共纷争,也没有成王败寇,只剩下黄埔、同学。
恰同学少年
如果没有这所学校,黄埔只不过是广州郊外,珠江南岸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半岛而已,面积仅6平方公里,也就两个上海延安路绿地这么大。
1924年的黄埔却辽阔无边。
地之大不如人心之大。初生的黄埔,每个人都心怀天下。
1924年6月16日,简陋的阅兵台上站着孙中山。台下,黄埔一期的500余名学员身着苏联式的淡黄色军装,整齐严肃,精神焕发,他们喊着口号,迈着正步从检阅台前通过。这些学生当中,就有陈赓、徐向前、杜聿明、宋希濂、陈明仁、郑洞国……
虽然孙中山对黄埔军校寄予厚望,但即便是他也不会想到,仅仅四五年之后,这个学校的校长就成为了中国实际上的行政首脑,而二十五年之后,台下这些学生中的精英在一个曾主持黄埔军校长江考场的湖南人领导下把校长赶到了孤悬海外的台湾岛上。
黄埔不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军校,保定军校、云南讲武堂成名在前,但黄埔却绝对是中国第一所引入政党领导军队,军事为政治服务理念的新式军校。建立军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现代军事人才,更是为了建立一支政党领导下的意识形态武装起来的军队,以主义统一中国。
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沧海横流。黄埔就如同混沌中的一盏明灯,全中国的热血青年都闻风而动,趋之若鹜。
听闻黄埔招生时,23岁徐向前已经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毕业,他立即动身前往上海应考。主持上海长江考场的不是别人,正是毛泽东。以徐向前的文化水平,应付入学考试可说游刃有余,阅卷的毛泽东也没有丝毫犹豫,录取了这位说话有着浓重山西口音的小学教员。在黄埔期间,徐向前远不如陈赓等人那么活跃,但他却是国共两党所有黄埔生中最早做到方面军司令的人。长征后期,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对中央红军下手,手握兵权的徐向前拍案而起:“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毛泽东和中央红军遂脱险而去,北上陕甘。不知道当时的毛泽东有没有想起是自己在上海亲手录取了徐向前。
浙江籍的胡宗南是个小个子,身高不足1米6,黄埔体检时便被涮了下来。为了进黄埔,胡宗南不惜大闹招考现场:“我还没打仗你怎么知道我不行?秤砣虽小压千斤,我胡宗南总不至于不如秤砣吧?”最终引来廖仲恺注意,破格录取。当时的军医哪会想到这位小个子日后会成为蒋介石倚重的股肱之臣,赫赫有名的“西北王”。
像胡宗南这样大闹考场的还不算什么,为了上黄埔,不少青年连名和姓都可以改。譬如黄埔一期的关麟征。关麟征原名关志道,报考黄埔前,他的好友邓敏玖弄到一张陕西靖国军司令胡景翼发给的通关护照,可上面的名字一是邓敏玖,二是吴麟征。关志道人黄埔心切,索性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关麟征。
关麟征只改了自己的名,好歹还保留了姓,郑洞国则千的更彻底,为了赶上一期的报名,连冒名顶替的招数都使了出来。他用黄鳌的名字参加考试,结果一举中榜。有意思的是,报了两次名,匀出一个名额给郑洞国的黄鳌就是中共党员,和郑洞国一起考入黄埔的两个至交好友——王尔琢、贺声洋也是共产党。
陈赓的腿,陈诚的炮和陈明仁的敢死队
1924年10月,平定广州反动商团是黄埔学生第一次走上真刀真枪的战场,此时距离他们踏进这个校门仅仅4个月。
20小时干净利索的解决了困扰南方革命政府大半年的反动商团,孙中山初步见识了黄埔生的战斗力。于是,黄埔学生军正式成立,名号黄埔教导一团,团长何应钦,党代表王登云。随后,各地招募的兵员相继抵达广州,很快便成立了教导二团。几个月后,这两个团扩编为两个师,后来又扩成一个军,这便是蒋介石的“千军之源”一一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亲任军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率先撞上黄埔学生军枪口的是陈炯明。两次东征打垮了这个曾把孙中山逼上中山舰的广东军阀,也成就了三陈——陈赓、陈诚和陈明仁。
陈赓的腿有两个用处,一是背人逃命;二是求援。他背的不是别人,正是黄埔校长蒋介石。东征中,蒋介石亲往第三师督战,结果该师被林虎部击溃,蒋介石急火攻心当场便要“杀身成仁”,幸亏陈赓眼明手快下了校长的武器,背着他一路小跑冲出了包围圈。之后,陈赓又不眠不休,长途跋涉找到何应钦和周恩来的第一师,搬来援兵。因了这次救命之恩,1933年,陈赓在上海被捕后,蒋介石最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任凭中共将陈赓营救了去。
巧合的是,陈赓秘密潜入上海是为了治疗他1932年9月在新集胡山寨战斗中被打伤的右腿。陈赓的腿在东征打惠州城时第一次受伤,南昌起义后会昌战斗中左腿二度负伤,后来是在党组织安排下,由潮汕而至香港转道上海,进牛惠霖骨科医院治好的。
东征还造就了陈诚的一炮成名。第一次东征在曾塘村,陈诚用6门炮击退了林虎部的进 攻,保护了在教导一团督战的蒋介石、周恩来、廖仲恺和苏联总顾问加仑。当天下午,陈诚又用准确的炮火打垮了林虎的反冲击,一举结束棉湖战役。随后保卫广州,打退叛乱的滇军,二次东征攻惠州,陈诚的炮兵都大显神威。
提到惠州城,就不能不提陈明仁。当时,黄埔军二师四团在蒋介石强令下对惠州城发起强攻,结果伤亡惨重,团长刘尧宸阵亡,是陈明仁把他的尸体背了出来。无奈之下,周恩来亲自组织敢死队,决死一战。杀红了眼的陈明仁举着校旗第一个登上惠州城头,登城战斗中,陈赓被打伤左腿,蒋先云身中三弹。而立下首功的陈明仁得到的奖赏是:蒋介石当场命令吹号三番,全军向陈明仁立正敬礼。3天后的祝捷大会上,蒋介石又领头高呼“向陈明仁看齐!”陈明仁的骁将之名从此传开。二十一年后,林彪把四平街围成了铁桶,陈明仁率71军死扛到底,磕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牙。这是解放军战争中国民党军为数不多的几次局部胜利。陈明仁最后一次给校长争了脸。
红与蓝
从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开始,国民党经历了一段红色的时期。但当北伐接近成功,国民党羽翼丰满,两大政党根本的矛盾让这段红色蜜月迅速走向终结。
黄埔分裂了。分裂成红与蓝两个阵营。
对于黄埔生而言,这是一个决定命运的时刻,虽然距离最后的成败分晓还有足足二十二年。徐向前、陈赓、杜聿明、宋希濂们从那一刻开始分道扬镳,走向属于各自的成功与失败。
黄埔一期的500余名学员中有80名共产党员,他们在面对一片晦暗的前景时坚定的选择了红色,其中一些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红色的代价。
李之龙牺牲了,这位黄埔一期生,中山舰舰长,“青军会”的重要成员,在蒋介石阴谋策划的“中山舰事件”中成为了一位悲剧性的主角。
曾经为了考入黄埔军校而面见孙中山的卢德铭也牺牲了,倒在了向井冈山进军的路上。
黄埔军校的三位政治教官都倒在了国名党的枪口下。萧楚女1927年4月15日在广州被捕,被军警暴打致死。1930年5月,恽代英被捕,1年后,因为叛徒顾顺章的出卖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1935年,留守中央苏区打游击的瞿秋白也被国民党军俘虏了,抓住他的正是当年黄埔一期的学生宋希濂。18岁人黄埔的宋希濂本是中共党员,与陈赓有过挑担之谊,也正是陈赓将他介绍入党。“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宋希濂陷入了信仰迷惘。驻防潮州的宋希濂给已调回黄埔担任入伍生少校队长的陈赓去信希望“大哥”能够指点迷津。但此信一去如同泥牛入海,不久宋即换防离开了潮州,失去了一生中唯一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从中共组织获得指点的机会。此后,宋希濂追随校长一路高升,35年红军长征开始时已经做到了国民党军36师少将师长。
1935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成立11周年纪念日那天,宋希濂下达了对瞿秋白的死刑命令。红蓝黄埔的宿命在这一刻是如此令人唏嘘。
和宋希濂一样选择了效忠校长的还有贺衷寒、杜聿明、胡宗南等等等等。贺衷寒原本有机会和蒋先云、陈赓一样成为中共党员,但却因为和张国焘的个人恩怨愤而选择了红色的对立面;杜聿明是蒋校长的忠实拥趸,“宁汉合流”之前,他曾因拒不表态反蒋而入狱,最终跳窗逃跑,到南京投奔校长去了。二十二年之后,杜聿明又一次进了中共的监狱,那便是北京功德林的战犯管理所。
战云的两边
有一种同学会是以炮火准备开场,以集团冲锋跟进,以白刃肉搏作为终结的。
1931年到1935年,第二次反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黄埔人终于在战场上刀兵相见了。
黄埔同学的第一次战场对决发生在1931年的第二次反围剿期间。当年的黄埔军校总教官何应钦指挥二十万大军直逼中央苏区。毛泽东提出“集中兵力,各个攻破”的战略方针。红3军担任主攻任务,军长黄公略出自黄埔三期高级班。5月16日上午,公秉藩的第28师直属部队1000多人进了红三军的埋伏圈,天降神兵,28师溃不成军。公秉藩冒充伙夫仓皇逃至吉安。红3军还和红4军配合,消灭了王金钰的第47师。白云山之役,还缴获了一部功率为一百瓦特的无线电台。总前委从此可以和上海党中央、鄂豫皖等红区直接进行电报联系了。白云山战斗胜利结束。毛泽东写了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第四次反围剿时,黄埔四期的林彪已经做到了红一团军团长,而他的对手则是蒋军中路军总指挥陈诚,当年黄埔的炮科教官。那年林彪25岁,陈诚35岁。
这是一场围剿与反围剿,也是一场黄埔师生大“聚首”。林彪是黄埔四期,政委聂荣臻曾是黄埔教官,参谋长陈奇涵则担任过黄埔军校少校中队长,红四军政委罗瑞卿是黄埔六期生,红十五军政委左权是正宗地道的黄埔一期。蒋军一边,陈诚麾下霍揆彰、萧乾、黄维、夏楚中、李及兰、彭善、陈烈、胡启儒、方天、宋瑞珂、方靖等等都来自黄埔,他们有的与林彪还是同窗,当年一起滚过大通铺。
两军对垒,朱德和周恩来决定佯攻南丰,吸引敌主力;红军主力埋伏于黄陂、登仙桥一带的高山密林中,待机破敌。这一手果然引得陈诚露出破绽。黄陂一役,红军主力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围歼第52师和第59师,生俘师长李明、陈时骥。仅仅半个月后,陈诚还没有从初战惨败的阴影中回过味来,他的基本部队第11师又在草台岗被林彪彻底打垮,5名团长被打死4个,师长萧乾、副师长黄维两个黄埔一期生是坐着担架被残兵抬出包围圈的。有意思的是,黄维虽然在林彪手下吃了大亏,却仍念黄埔旧情。1934年末,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10军团在浙赣边境遭到俞济时率领的国民党军围剿,激战半月,折损殆尽。军团长刘畴西和俞济时同为黄埔一期生,被俘后,他没有认出眼前的俞济时,倒是俞认出了这位面黄肌瘦、遍体伤痕的老同学。但是俞济时未作任何表示,挥挥手就让士兵把刘畴西押了下去。黄维听闻此事对俞济时大为不满,当面损他:“那么冷的天,你也该叫老同学吃顿好饭,穿件棉袄嘛!大家同学一场,你也太狠心了。”
红色黄埔最集中的根据地还要数鄂豫皖。黄埔一期的徐向前、许继慎;三期的姜镜堂、熊受喧;四期的曾中生、肖方;六期的周维炯等等,全都担任着红四军师以上的职务。除了军装和信仰,红四军几乎就是一支浓缩版的黄埔学生军。这些红色黄埔没有在战场上倒在同学的枪下,却被党内一些披着革命外衣的野心家夺去了生命。1931年,肃反开始,除了曾中生、徐向前,红四军的其余黄埔系指挥员全部被杀。其中许继慎被捕的直接导火索便是来自昔日黄埔同窗曾扩情的一封劝降信。
尽管如此,鄂豫皖苏区红军在硕果仅存的徐向前的率领下仍然取得了多次反 围剿的胜利。1932年8月,冯寿二村战斗,徐向前大败一期同学李默庵,若不是卫队拼死抵抗,连卫立煌也得成俘虏。几天之后,七里坪大血战,徐向前又把一期同学黄杰的第2师打得溃不成军,黄手下的6个团长全部伤亡。
及至1934年9月,第五次围剿,宋希濂率国民党军第36师强攻白衣岭,占领长汀,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进入陕甘地区后,胡宗南领命对红军穷追不舍,所部78师在山城堡遭到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伏击。激战一昼夜,胡宗南部丢下一个整旅,仓皇撤退。红军方面担任主攻的正是陈赓的红l师。
山城堡,是十年内战的最后一役。由黄埔始,自黄埔终,国共内战还得由黄埔人来画上这个句号。
校长与主任
如果不是张学良,很难说蒋介石与周恩来的再次会面要等到什么时候。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委员长。
蒋介石与周恩来,黄埔军校的校长与政治部主任便在这样的情景下再度聚首了。12月24日,当宋美龄将周恩来引进房间时,周恩来的一声“校长”直叫的蒋介石百感交集。作为被政变部下囚禁的国家元首,蒋介石不愿见到周恩来;另一方面,当他得知中共方面派出的谈判代表正是自己昔日的下属时,又不禁心下大慰。他素知周恩来的眼光、头脑和为人。可以这么说,从得知周恩来将赴西安那一刻起,蒋介石就知道自己死不了了。
蒋介石对周恩来的欣赏从周接替戴季陶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就开始了。当时年仅26岁的周恩来以其渊博的学识、潇洒的气度、不凡的谈吐征服了黄埔军校几乎所有的师生。其后,蒋介石驱逐第一军共产党员的时候,胡宗南甚至不避嫌疑,与周恩来依依惜别,还公然声称“校长赶走周主任实为一大失策,这是一个非凡人物,再过几十年便可见分晓。”不独胡宗南如此,但几黄埔子弟,尤其是领略过周恩来风采的前几期学员,多年以后,无论在何处相见,对周主任总是敬重有加,不敢造次半分。
蒋介石欣赏周恩来,也希望周能为其所用。据说,黄埔早期,蒋介石经常找机会与周恩来套近乎。他得知周的祖籍是浙江绍兴,便刻意利用这层地缘关系,动辄用奉化方言与周恩来交谈,还大谈浙江风土。只可惜,周恩来在淮阴长大,幼年又北上求学,对校长满口的浙江话如听天书。交往日深,蒋介石发现他面对的绝不仅仅是一位青年才俊那么简单,他那一套笼络黄埔子弟的招数在周恩来坚定而成熟的信仰面前毫无用处。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昔日的校长和政治部主任分道扬镳,但蒋介石对周恩来的欣赏仍然不时流露。据说,1935年,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时,蒋介石闻讯大发感慨:“恩来当初如若跟了我,何至于落魄至此。”
未曾想,一转眼间,昔日的下属已经站在自己跟前,代表中共谈判联合抗战事宜了。
周恩来是一位天生的外交家和谈判高手,总是能细致入微的洞察对方心理。在华清池的这个房间里,周恩来一方面对逼迫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原则寸土不让;另一方面又将蒋介石最看重的东西一样接一样的塞到他手上——承认蒋国家领袖的地位,统一全国力量,号令抗战三军;红军接受改编,接受国民政府领导;最后,周恩来搬出了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亲情和血缘。他主动提出,可以通过共产国际将已经在苏联呆了12年,入了苏共,娶了苏联老婆的蒋经国带回蒋介石身边。
这张牌一出,校长的心理防线完全崩溃。骨肉亲情,人同此心,周恩来深谙此理。
主任说服了校长,国共十年内战就此画上了一个逗号。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诗经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用大白话说,就是,自家兄弟关起门的争斗,哪怕打得头破血流,一家人终归是一家人。但凡外人欺负到家门口,兄弟必会联手御敌。
一句话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血缘认知、家族观念以及身份认同刻画的入木三分。
1937年的中国已是风雨飘摇,“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华北,“八·一三”事变,不仅上海,南京亦成危城。中华民族第一次真真切切的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黄埔子弟从内战的战壕里走了出来,将意识形态的纷争暂时放诸脑后,以炎黄子孙的身份,携手走向全面抗日的战场。在这场解民族危亡于倒悬的艰苦大战中,山河万里,处处有黄埔精英血洒疆场。
古北口上,黄埔一期的关麟征身被五弹,血洒长城。保定一役,他的五十二军被日本人称为“需要当做十个支那军来对待的强敌”。
昆仑关下,杜聿明率领机械化第五军强攻要塞,麾下郑洞国、戴安澜、邱清泉皆为黄埔干将。昆仑关三失三得,戴安澜被弹片穿透右胸,血洒南疆。
淞沪战场,黄埔四期的张灵甫身负重伤,一年之后,万家岭大捷,张灵甫再度负伤,身中七块弹片,犹自酣战不退。
西北平型关,黄埔四期的林彪巧妙设伏,一战得手,打破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黄埔一期的左权在掩护八路军总部撤退中壮烈牺牲。
就连后来在解放战争中臭名昭著的李弥也在驻地山崖上刻上“还我河山”的标语,激励官兵,松山一战,全歼守敌。
黄埔子弟的携手抗敌正是全中国团结抗日的缩影,当曾经生死搏杀的对手都能将血海深仇抛诸脑后之时,还有什么强敌是不可战胜的呢?
二十年后的摊牌
1946年9月,解放军太岳兵团司令部,刚刚在浮山被生俘的国民党整编第一师第一旅中将旅长黄正诚被押了进来。刚到门口,陈赓就迎了出来,两人一见面,陈赓自报家门:“我是陈赓,你们的胡长官在黄埔和我同期。”
这句话是陈赓的保留节目,每抓到一名胡宗南的部下,他都要说上一遍。抓住黄正诚之前,他已经教训过同为黄埔一期的国民党军第一军军长董钊。而在这之后,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也是黄埔一期的李铁军也领教了陈赓的运动战威力。
1946年的陕北,是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地方,八年抗战一朝结束,国共合作便告终止。两党本质上的分歧终于走到了最后摊牌的时刻。黄埔子弟最后一次刀兵相见。
西北战场上是陈赓和胡宗南的对台戏。而在东北战场,一个黄埔四期的林彪就几乎收拾了一打校友。
公主屯一战,全歼新8军,林彪把曾经的教官陈诚送出了东北。1948年夏,飞兵锦州,生俘一期大师兄范汉杰,打锦州的同时,林彪又指挥了闻名全国的塔山阻击战。黄埔武汉分校出身的程子华率领东野8个师生生扛住了国民党“东进兵团”11个师加上海空军的立体进攻。指挥进攻塔山的,先是黄埔四期的阙汉骞,后是黄埔一期的侯镜如,罗奇。
关上东北的大门后,林彪回身拿下已被围困多时的长春,黄埔一期的郑洞国投诚。随后,国共两军会战辽西,东野仅用三天时间就干净利索的收拾了廖耀湘兵团。林彪对这位黄埔六期的小师弟可 是看重的很,战役进行中,他一句“乱不乱我不管,我只要廖耀湘”举国皆知。
有意思的是,辽沈三年,林彪率领东野将抗战期间成震东南亚的国民党远征军军官团几乎一锅端了。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郑庭笈、阙汉骞、潘裕昆、周福成都是当年在缅北、滇西打得日本鬼子嗷嗷叫的国军名将。人还是那些人,部队还换成了全美械,结果却在东野手下落得个完败。国民党的大厦将倾,东北战场已经可见一斑。
及至准海大战,黄埔学子你死我活的战地同学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解放军一方除了陈赓,还有黄埔四期的郭化若;六期的宋时轮、郭天民;黄埔武汉分校教官陈毅。国民党一方,自杜聿明而下,兵团司令除了黄百韬、刘汝明外清一色黄埔系,光一期的就有黄维、孙元良和李延年,华中剿总刘峙亦是当年黄埔教官。下面的军长、师长,黄埔学生更是多如过江之鲫。
最终的结局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黄百韬兵团最早覆灭;陈赓率部兜头截住了驰援的黄维,并会同兄弟部队将其包围在双堆集;华野追击部队包围徐州,孙元良仅以身免;而杜聿明带着的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则被围死在陈官庄。55万国民党军精锐在解放军一个又一个的合围中灰飞烟灭。黄埔对决再次以红色黄埔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历史的车轮滚入了1949年,三大战役之后,这场牵动中国命运的大内战已经进入官子阶段。蒋介石虽然还据有江南半壁,军队百万,但他借着八年抗战,利用美援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家底全都扔在了北中国。解放军挥师渡江后,战争演变成了一场超大规模的追击战,解放军撵着国军的脚后跟跑,十五前长征的一幕现在调换了角色。从南京到福建,再到四川、云南,横扫千军如卷席。国民党军甚至都没能组织起多少像样的抵抗。国民党中的黄埔精英也纷纷走向了他们的最终结局。
陈诚早已去了台湾,胡宗南在西昌被陈赓彻底击败后也逃去了台湾;陈明仁在湖南举义;1949年11月底,宋希濂在川西南被陈赓麾下的杨勇所部生俘,到战俘营里和黄埔的同学们相聚去了。一个月以后,他们的校长坐着C-47运输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最后看了一眼这片曾经是他治下的国土。
相逢一笑泯恩仇
战犯管理所的日子不好过,这些昔日的将军,天之骄子如今也尝到了大革命时期红色黄埔们早已体尝过的牢狱滋味。解放军优待战俘,共和国对待战犯的标准也绝对人道,这些黄埔将领在功德林并未受到当年他们的教官恽代英、萧楚女曾遭受过的严刑拷打。因此,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打击来自心理。信仰的崩溃、事业的终结、对人生际遇的感慨折磨的他们夙夜难眠。
最让杜聿明、黄维、宋希濂们难以接受恐怕还是老友相见。他们在功德林关押期间,已经成为新中国领导阶层成员的张治中、傅作义、郑洞国、陈明仁等都曾到狱中探望。昔日同在黄埔,三十年间同为“党国效力”,如今却一方是座上宾,一方为阶下囚。往事历历,情何以堪。
最关心他们的还是当年黄埔的学长和老师。1957年,陈赓大将在北京宴请6位黄埔校友,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半年之后,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做东,宴请首批特赦战犯,作陪的更有陈明仁、邵力子、张治中、郑洞国、唐生明等。这是内战结束后,最大规模的一次黄埔师生的聚会。席间,周总理亲切地同杜聿明等6人交谈,从他们的家庭到他们的生活,询问他们在红星公社的锻炼情况,同他们纵谈国内外的大好形势。周总理对杜聿明等人说:“你们是第一批特赦的,要做好好改造的标兵。你们是得到特赦了,但是过去的历史罪恶还是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的,不能因为特赦就一起抹掉了,而人的思想行为是可以改变的,赦人不赦罪,大家要引以为戒,继续改造自己。”
饭后,陈赓和这些黄埔同窗一起在颐和园散步时,畅谈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好形势。最后,陈赓说:“将来解放台湾,还要靠你们到台湾去做他们的工作,对这一点要有思想准备。”
而此时,海峡的那一边,昔日的校长虽然仍念念不忘反攻大陆,但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属于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953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台湾曾秘密研拟了“特甲计划”。预备出动一个军赴朝鲜参加联合国军一方作战,规划由陆军52军军长刘玉章(黄埔四期)领军参战,相关参谋作业都已经完成。若不是因国际复杂政治因素,这个计划最终未能执行,只怕相煎何急的黄埔内战要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摆开战场了(志愿军一方陈赓、宋时轮皆为黄埔子弟)。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功能衰竭在台北阳明山官邸去世。一年之后,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两位巨人的相继去世标志着曾经属于黄埔的时代真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