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老师“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很普遍,课堂教学没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没有想象力的放飞,没有学生的探究实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本文旨在通过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活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优秀的思维品质,培养关键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课堂 问题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标准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已经成为学科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提出,高考评价体系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即通过“四层”考查内容将学科能力与思想道德渗透有机结合,利用“学科素养”这一关键连接层实现了融合知识、能力、价值的综合测评,从而使“立德树人”真正在高考评价实践中落地。情境正是实现这种“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察的载体。
透过具体试题案例,可以发现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考试内容提醒学生,要学会运用所学,对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判读、解答。语文学科学习也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情境式的考试。
一、问题情境的定义与价值
《辞海》认为“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从教学角度看,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生并作用于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情境教学理论的倡导者布朗等人提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离的,活动不是学习与认知的辅助手段,它是学习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運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中也提到,“高中课标修订,各学科都高度重视情境的作用,包括最为抽象的数学学科,也提倡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首先,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起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而同一个知识点,使用不同的方法,这就是教学艺术的美,这需要我们去创造。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置于各种生动的问题情境当中,使枯燥的学习方式化为生动有序的活动,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上语文课堂,爱上语文。其次,学生在情境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展开探究。杜威认为,高阶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由“难题和疑问”引发的,问题情境是触发学生高阶思维有效手段,问题是开启高阶思维的最大动力。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误区
统编教材从学习任务出发,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是单元。这个单元是教师基于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由教师结合教材整合的“问题解决情境”。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是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这样的大情境搭建了学生所处日常生活实践与学校课程学习之间的桥梁,赋予学生学习活动以意义。
教学设计起点应该是如何去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和真实任务,而不是经典文本、必备知识。教师在备课时,知识、问题、情境三者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即把知识转化为问题,然后将问题融合于情境之中。学生学习的顺序正好相反,就是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中掌握知识,这种顺序的学习是最符合学习规律的,效果是最好的。但现实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的顺序恰好相反。
问题情境并不只是给传统教育“包装”一下或加点“味精”,也并不是利用听音乐、讲故事、放图片、播视频等将不同知识点进行形式化处理,或是设计低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缺乏思维含金量的环节。而是统领整合教学单元或课程的情境,结合学习的主题,包含整个学习内容、学习进程,使之成为学生单元学习活动的真正载体。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情境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而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则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结合本校老师的新教材教学的真实案例,具体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利用教材实际,开拓教学情境
教材是由教育专家编写,经国家审定、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新课程刚刚开始试验的情况下,应该是多数老师优先考虑的策略。而由于国家审定的教材考虑的是儿童普遍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改进或开发。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之一,是“以班级为单位,参观访问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革命历史遗迹,并查阅资料,搜集、积累相关素材,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受所在学校的条件限制,学生未必能外出参观访问,加上任务较重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将此任务修改为学生以籍贯分组,分任务采访亲友,搜集文字、视频等资料,合作写作或在课堂上以演讲的方式分享。再现教材不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 (二)联系知识经验,创设生活情境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就是在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把学生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如笔者在讲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前,让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家乡或校园亭台楼阁的特征,在课堂上进行描绘,比较课文的内容并谈谈思考与感受。又如我校黄老师在设计《侍坐》一文时,就设计了以下情境:假如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晳要到国家中枢部门任职,你认为他们分别可以担任什么职务?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设计:四位学生分别可以到哪个国家任职或在我国哪个发展阶段任职?这种情境式的导入方法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从问题入手,深入文本探寻答案,同时也把学生带入到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的实际情境中。
(三)巧设探究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语文活动的探索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得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来源,又能使学生在“做”语文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锻炼语文综合能力。如本校谢老师在进行《赤壁赋》《登泰山记》互文阅读教学时,设计了“魅力古文大PK”的学习任务和真实情境。把全班学生分为“赤壁”与“泰山”两个组,两组学生分别从地理奇观、课文导游、人物访谈三个方面通过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归纳出推介文章的角度——内容、语言、情感。又如筆者在进行《劝学》《师说》互文研读课时,以本校春蕾文学社“学习新语”主题征稿启事为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完成拟写栏目名称和向栏目投稿的情境任务中,体会学习智慧,探究学习内容变化,领悟学习方法真谛,剖析学习内在品质。
(四)结合时政热点,创设社会情境
在课堂上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既可以创造问题情境,又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展现语文课的生命力。经过社会事件与语文知识内容的有效结合,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与留意态度有效加强,个人的语文知识面,表达力,思辨性也能在实践探究中逐步加强。如本校潘老师在进行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设计时,结合当下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的热点,以“疫情时期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为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媒体的特点,揣摩媒体的传播意图,辨析网民价值观念,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不止这几种,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创设情境,都应与原有知识相衔接,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否则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思维形不成共鸣,不利于后面的学习。创设的情境还应突出问题性,这也是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
教育教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艺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构建知识的课堂,更要构建生活的课堂。创设高中语文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才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1)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3]周广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4]张胜,何惠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J].新课程(下),2012(5)
[5]郝素敏.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8(7)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课堂 问题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标准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已经成为学科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提出,高考评价体系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即通过“四层”考查内容将学科能力与思想道德渗透有机结合,利用“学科素养”这一关键连接层实现了融合知识、能力、价值的综合测评,从而使“立德树人”真正在高考评价实践中落地。情境正是实现这种“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察的载体。
透过具体试题案例,可以发现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考试内容提醒学生,要学会运用所学,对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判读、解答。语文学科学习也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情境式的考试。
一、问题情境的定义与价值
《辞海》认为“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从教学角度看,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生并作用于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情境教学理论的倡导者布朗等人提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离的,活动不是学习与认知的辅助手段,它是学习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運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中也提到,“高中课标修订,各学科都高度重视情境的作用,包括最为抽象的数学学科,也提倡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首先,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起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而同一个知识点,使用不同的方法,这就是教学艺术的美,这需要我们去创造。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置于各种生动的问题情境当中,使枯燥的学习方式化为生动有序的活动,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上语文课堂,爱上语文。其次,学生在情境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展开探究。杜威认为,高阶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由“难题和疑问”引发的,问题情境是触发学生高阶思维有效手段,问题是开启高阶思维的最大动力。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误区
统编教材从学习任务出发,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是单元。这个单元是教师基于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由教师结合教材整合的“问题解决情境”。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是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这样的大情境搭建了学生所处日常生活实践与学校课程学习之间的桥梁,赋予学生学习活动以意义。
教学设计起点应该是如何去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和真实任务,而不是经典文本、必备知识。教师在备课时,知识、问题、情境三者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即把知识转化为问题,然后将问题融合于情境之中。学生学习的顺序正好相反,就是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中掌握知识,这种顺序的学习是最符合学习规律的,效果是最好的。但现实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的顺序恰好相反。
问题情境并不只是给传统教育“包装”一下或加点“味精”,也并不是利用听音乐、讲故事、放图片、播视频等将不同知识点进行形式化处理,或是设计低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缺乏思维含金量的环节。而是统领整合教学单元或课程的情境,结合学习的主题,包含整个学习内容、学习进程,使之成为学生单元学习活动的真正载体。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情境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而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则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结合本校老师的新教材教学的真实案例,具体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利用教材实际,开拓教学情境
教材是由教育专家编写,经国家审定、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新课程刚刚开始试验的情况下,应该是多数老师优先考虑的策略。而由于国家审定的教材考虑的是儿童普遍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改进或开发。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之一,是“以班级为单位,参观访问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革命历史遗迹,并查阅资料,搜集、积累相关素材,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受所在学校的条件限制,学生未必能外出参观访问,加上任务较重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将此任务修改为学生以籍贯分组,分任务采访亲友,搜集文字、视频等资料,合作写作或在课堂上以演讲的方式分享。再现教材不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 (二)联系知识经验,创设生活情境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就是在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把学生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如笔者在讲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前,让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家乡或校园亭台楼阁的特征,在课堂上进行描绘,比较课文的内容并谈谈思考与感受。又如我校黄老师在设计《侍坐》一文时,就设计了以下情境:假如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晳要到国家中枢部门任职,你认为他们分别可以担任什么职务?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设计:四位学生分别可以到哪个国家任职或在我国哪个发展阶段任职?这种情境式的导入方法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从问题入手,深入文本探寻答案,同时也把学生带入到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的实际情境中。
(三)巧设探究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语文活动的探索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得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来源,又能使学生在“做”语文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锻炼语文综合能力。如本校谢老师在进行《赤壁赋》《登泰山记》互文阅读教学时,设计了“魅力古文大PK”的学习任务和真实情境。把全班学生分为“赤壁”与“泰山”两个组,两组学生分别从地理奇观、课文导游、人物访谈三个方面通过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归纳出推介文章的角度——内容、语言、情感。又如筆者在进行《劝学》《师说》互文研读课时,以本校春蕾文学社“学习新语”主题征稿启事为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完成拟写栏目名称和向栏目投稿的情境任务中,体会学习智慧,探究学习内容变化,领悟学习方法真谛,剖析学习内在品质。
(四)结合时政热点,创设社会情境
在课堂上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既可以创造问题情境,又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展现语文课的生命力。经过社会事件与语文知识内容的有效结合,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与留意态度有效加强,个人的语文知识面,表达力,思辨性也能在实践探究中逐步加强。如本校潘老师在进行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设计时,结合当下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的热点,以“疫情时期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为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媒体的特点,揣摩媒体的传播意图,辨析网民价值观念,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不止这几种,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创设情境,都应与原有知识相衔接,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否则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思维形不成共鸣,不利于后面的学习。创设的情境还应突出问题性,这也是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
教育教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艺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构建知识的课堂,更要构建生活的课堂。创设高中语文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才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1)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3]周广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4]张胜,何惠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J].新课程(下),2012(5)
[5]郝素敏.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