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品牌在突围中升级的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FFFA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无数次以小搏大、顽强抵抗的案例中,令人记忆最深的是中小品牌生命力的旺盛,而不是有升级的潜力。
  4大路径
  目前,中小品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线品牌大举进攻低线市场,极大挤压了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在无数次以小搏大、顽强抵抗的案例中,令人记忆最深的是中小品牌生命力的旺盛,而不是有升级的潜力。
  在突围中,中小品牌经受的是机会和生存的考验。而在升级中,考验我们的则是,是否有升级的模式、能力和策略。
  第一种:向上突破
  对少部分在二、三级市场地位稳固,且具有坚实竞争基础和一定资源条件的中小品牌来说,可以考虑品牌升级,向上突破,进入一线市场以及高端或主流市场,直接挑战一线品牌,并跻身其中。
  例如,在建材市场,“箭牌”(ARROW)卫浴面对科勒(KOHLER)和TOTO等国际一线品牌的竞争,坚持在做一件事情:产品和品牌升级。不仅成功打入一线城市,同时也在品质、风格等方面获得消费者认可。
  中小品牌的产品层面要向上突破,需要持续提升产品结构、产品形态、内在价值、审美创意等多个维度,使产品更有品味,品牌更有内涵,从而越过一线市场以及主流、高端消费人群在品牌认知上的心理上限,构建国际化的价值链(“箭牌”产品升级时,途径是整合利用欧洲的设计资源,迅速拉近与国际品牌在时尚性上的差距),并以整体性、系统化的内在能力为依托。
  从营销传播角度看,要把小品牌当大品牌来做。在诉求主题、形式创意以及媒体选择等方面更巧妙,对品味的把握更准确,对高端主流消费人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理解更精准,使品牌的内涵更加符合这些消费者的心理特性,使品牌具有领先者的“范儿”。
  总而言之,出手要高,专业性要更强。小品牌当大品牌来做,才能做成大品牌;大品牌当小品牌来做,一定会做成小品牌。
  第二种:进入细分
  对许多中小品牌来说,不具备向上突破的实力和条件,那么可以考虑另辟蹊径,选择并聚焦更加细分的产品领域市场,避开一线品牌的锋芒,形成细分产品领域和市场上的独特优势,努力成为细分领域的冠军。
  对居于市场挑战者和追随者的中小品牌来说,这条道路比第一种向上突破,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在饮料、食品领域、瓶装水、果汁、碳酸饮料、方便面等主流产品市场,大部分是一线品牌的天下。这些品牌规模大、实力强、产品优势明显,且掌握了传播资源和渠道资源。
  在主流产品市场上竞争,中小品牌的胜算较小。出路何在?只有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及对细分市场的消费者更加深刻、准确的理解,开发差异化产品,创造出新的细分市场空间。
  这方面成功的例证很多,如“同福”碗粥,在中国人情有独钟的“粥”市场上大显身手;“露露”饮料,专注于植物蛋白饮料市场;“王老吉”更是在传统凉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专门针对“怕上火”的人群,等等。
  欲成为细分领域的冠军或统领者,需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尤为重要的是,需构建一个独特的、别人较难模仿的能力体系和价值分层机制。
  第三种:区域聚焦和区域密集开发
  在无法实现全面布局时,则要集中资源和力量,在较小区域范围内形成相对优势,深度分销,精耕细作,构建立体化的防御体系,成为区域市场的强者。
  对于立足区域市场的中小品牌来说,需要形成三个方面的竞争壁垒或竞争屏障。
  一是渠道屏障:
  通过长期细致化的工作,占据区域内众多优质渠道资源(尤其是零售终端资源),与渠道建立稳固、持久、深入的合作关系。而大品牌要打破这种格局,需付出较大代价——甚至是不可承受的代价。
  山东市场上,在2011年之前,面对青岛啤酒的强大压力,临沂沂蒙地区的银麦啤酒在部分区域市场上精耕细作,凭借渠道终端优势,长期屹立不倒并持续发展。
  二是心智屏障:
  它是无形的,却是最牢固的。人们内心的屏障一旦建立,与渠道屏障相比更难打破。
  ★ 中小品牌可发挥贴近区域消费者的优势,更加准确地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使产品的定位、价值组合和价格更适合当地市场;
  ★ 保证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让消费者感到当地品牌的品质并不输于外来的一线品牌,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 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互动,加深与消费者的感情交流,增加在当地的公益活动,使品牌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成为区域市场上大家的品牌。
  上海信谊制药厂,一个“百万市民看浦东、看信谊”活动坚持了10年,通过这个窗口,接待市民20多万人,举办健康讲座2500余次,成了品牌在当地落地扎根的主通道之一。
  三是地缘屏障:
  即把握与地缘相关的资源和竞争要素,涉及如媒体资源、政府关系、人力资源、本地独特的供应商等。此处不赘述。
  第四种:商业模式取胜
  某些中小品牌,之所以能坚守在区域市场或低线市场,关键是找到了适合这些市场并能迅速扩张的独特商业模式——由于这些模式的结构复杂,使得一线品牌短期内很难模仿。
  以全友家私为例,它主要面对二、三级市场,其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是:
  ★ 相对标准化的工业化产品;
  ★ 具有一定的设计含量和时尚、环保属性;
  ★ 价格便宜,且零售渠道加价率较低,产品的性价比优势明显;
  ★ 大面积的专卖店(加盟为主),品类品种齐全,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整体的家具解决方案。
  这一商业模式整合了二、三级市场主流收入人群的特征,以及内部需求差异较小的特点,充分利用二、三级市场的经销商资源(经销商希望与可靠的大品牌长期合作),并且发挥了二、三级市场的商业设施相对丰裕、可以较低成本开设大型专卖店的优势。
  链接:中小品牌的“基本资格”
  1已经成为“品牌”,有了一定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但无论是心理份额还是实际份额都排在第二、第三阵营;
  2市场空间大部分分布在二、三级市场乃至乡镇市场;
  3这些品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散化的传统渠道和业态;
  4部分中小品牌属于区域性品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市场地位;
  5这些品牌的产品的价值定位,通常低于一线品牌,产品的差异化价值以及品牌的增值空间较小。
  注意:一线品牌正在加速俯冲
  文/ 施 炜
  一线品牌最近几年之所以青睐一线市场(“北上广深”以及大部分省会城市)的下层级市场,主要是因为:
  城市化推动
  二、三线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它们的城区面积、建筑体量、商业设施、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客流快速膨胀且运动速度加快,市场迅速扩容,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兴成长市场。
  相比而言,许多产品在一线市场的渗透率已经接近饱和,市场的增量远不及二、三、四、五线市场。而且,二、三线市场兼有城乡消费的特点,对品牌的容纳性更大,为更多不同档次的品牌进入提供了市场条件和消费基础。
  市场越来越“平”
  从市场信息传播角度看,市场越来越“平”。一线市场上引人瞩目的新鲜话题、传播创意以及传播形式,在各级市场上的时滞越来越短。各级市场上的信息环境越来越相似,传播的路径和手段也越来越趋同,消费思维、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也逐渐趋同。
  在某些消费理念和行为倾向上,二、三线市场的消费者不仅模仿一线市场,有时甚至表现得更为激进。
  联手横扫
  多年来,国际一线品牌之所以在低线市场踌躇不前,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市场上渠道结构分散,且以传统渠道为主,整个渠道体系效率低下;欲进入这些市场需采取深度分销的渠道策略和模式,而这恰是国际一线品牌的弱项。
  随着苏宁、家乐福等连锁商业巨头不断向二、三线市场渗透,所占份额越来越高,这为一线品牌尤其是国际大品牌清除了渠道上的障碍。
  随着高效率的新兴渠道和业态不断增多,一线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平台也在不断增多;同时一线品牌资源优势巨大,可以占据较多的渠道终端空间(如货架、堆头等),从而更容易在这些市场上获得强势地位。
其他文献
让客户占便宜、得好处,就能俘虏渠道商的心吗?  未必。因为,你一旦给了好处,就要处处给、时时给;而且,你能给的,你的对手也能给,难道就在让利幅度上与对手恶斗?另外,好处占多了,经销商的心思就不在经营上了。  中国本土企业的创始人,如吴长江们,最清楚厂商合作当中“利”背后的东西同樣十分关键,而且十分善于拿捏其中分寸。  客户在赚钱之外,其实还有非常强烈的其他需求。  1.自我提升。  中国大部分经销
期刊
刘伯温为明朝重要谋士,其所著的《郁离子》一书中,有不少寓言颇具深意。  《郁离子》中的《麋虎》一篇,讲述一只老虎紧追一只麋鹿,麋鹿跑到山崖边,跳下山崖,没想到老虎也跟着跳下去,麋鹿与老虎皆坠崖而死。  郁离子说:“麋鹿跳下山崖是不得已的事。前有山崖,后有老虎追杀,麋鹿进退皆是死,跳下山崖或有万分之一的生存机会。至于老虎,前进与后退都是自由意志选择,并非面临不得已的困境,却追随麋鹿跳下山崖。引诱老虎
期刊
很多销售根本不知道有行动承诺这回事,天天傻跑,总是琢磨着用诚心感动客户。可咱是销售不是跑堂的,销售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按门铃的次数。  该行动的是客户?  在正式拜访之前,要先搞清楚,在一次销售中,是销售人员,还是客户最终决定了项目的成败?  我想任何一个理智的销售人员的答案,都会是后者:客户。人强不过命,销售强不过客户。  那么,一个项目前进的标志应该是客户的行动,还是销售人员的行动呢?  答案也是
期刊
桌面太乱?就换位置    在一次办公会议时,行政部门提出一个问题:办公室员工的桌面总是乱七八糟的!虽然每周一开晨会时总是强调大家要注意平日及时整理整顿,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可员工要么表面处理一下,把桌面的东西暂时塞到抽屉和柜子里,一天后恢复原状,要么就说,你看我的工作确实需要这么多文件,文件柜又那么远,为了提供工作效率,我只能放在桌面上了……  听到这里,公司老板讲了一句:很简单啊,要想大家把
期刊
关键在于信息    我们说过去的管理是事后管理,先进的管理是事前管理。  “快牛”之所以变得疲懒,主要是企业的管理总要等待事情发生了,才去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这时无论是“宰杀”,还是架空功臣,都是为了消灭已经变得疲懒的“快牛”。  而事前管理则是在事情仍在发展演化的过程里,设法去掌控相关的信息,做到事前预防,尽可能去消弭“快牛”变得疲懒的机会。  在企业管理中,对信息的管理是企业管理者最为关注的重
期刊
我们过去对全球企业家成长做过研究,发现他们的成长经历了十个阶段,已经进入了第三代。  第一阶段企业家靠胆量去赚钱,第二阶段靠技术来牟利;第三阶段靠广告,使产品与服务让别人接受;第四阶段靠营销,让产品与服务扎根于市场,第五阶段靠公共关系,让企业进入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第六阶段靠服务延续产品与服务的价值;第七阶段靠品牌,让产品与服务名扬四海,第八阶段靠文化,让产品或服务扎根在消费者心中,并且很多人跟你
期刊
你会选择传统的方式,按时按点地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还是选择在网上随心所欲地看自己喜欢的影视节目?  如果是忙忙碌碌的白领一族、高校在校学生,或追求新鲜潮流的90后,毫无疑问他们会选择后者。现今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84亿,普及率达31.8%,随着更多的国内影视剧集在互联网与电视台的同步播出,越来越多的用户也将互联网当成影视剧的主要收视渠道。  2010年以来,网络视频的用户和播放量
期刊
企业从初具规模,销量一路狂飙至今,销量开始停滞不前。老板寻找原因,发现原先那些营销干将从“快牛”变成了居功守成的“疲牛”、“懒牛”。于是开始鞭打快牛。然而,疲牛懒牛不是打了就会动的。老板无奈之下,引入新鲜血液来刺激、替换这些昔日元勋,可是疲牛懒牛总是依托自己在公司的种种优势,让一批批销售新人轮班走路。就算有优秀的营销新人历经苦难留下来爬到销售主管的位置,他又从原先的快牛变成了疲牛懒牛。  难道这是
期刊
为什么政策都公布了,也很吸引人,经销商却不愿意多订货?  而同样的政策,通过小道消息放出,却让经销商趋之若鹜,甚至不惜找关系、求情、说好话?  小道消息比正道信息好使  很多公司开年会,内容很简单:发布新产品,公布新政策,然后在吃喝会中,想方设法让经销商多打款订货:“老李,去年市场形势那么艰苦,你轻轻松松就做了400万。今年形势肯定比去年好,做个600万没问题吧?”  经销商也不傻,该吃吃、该喝喝
期刊
苦逼”的微博运营部  微博很火,但微博运营部的人很苦。  作为全新的媒体形态和营销工具,在企业的营销推广部署中,到底要如何拿捏微博运营部门的权、利、责,老板们很难下定决心:给他们投入多了吧,微博方面似乎没挣多少钱!让他们协调各个部门吧,别的部门会说他们算老几!但是有的部门想在网络上弄出点声音,又来求微博部门的兄弟们想点辙。  企业的微博运营部被寄予厚望,却很少见到投入与配合,就是这样一个“苦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