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好,引导学生自己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关键词】 传授 引导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我对这一道理深信不疑,在教学中尤其重视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我逐渐发现这种说法好像有些的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在讲授完“密度知识应用”后,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自己一直注重的是学生解题思路的传授,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次讲授的题目为:一个空瓶的质量为300克,用此瓶装满水,总质量为900克,当这个瓶子装满油时,总质量为800克。则这种油的密度是多少?
我首先将解题思路教给学生,从问题入手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公式最终解决问题。思路是:要求油的密度,需要知道油的质量和体积,油的质量用油和瓶的总质量减去瓶子的质量,而油的体积则应该和瓶子的容积相等,所以关键就是装满水的体积在这里起到了桥的作用,也就是求出水的体积就解决了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思路做题,当时课堂效果还不错。但是,课后再做类似的题目,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不少学生根本不会解题。于是课下找了几个学生谈心,学生说:老师你课堂上讲的我们听明白了,可就是当我们去做题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不知从哪里下手。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开始寻找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学习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后,先生的有关教学的一段话让我恍然大悟。
先生说“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界上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
由此看来自己的问题就出现在一个“授”字上,“授之以渔”不应该是将学习知识的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好,引导学生自己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自己虽然没有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还是包办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此学生失去了探究问题的兴趣,失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在“授”上,而应该在“导”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来解决问题。如果再回头来要学习“密度知识应用”这部分内容,教师应该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现有的条件,如何依据相类的密度知识经验,发生相类的想象去寻找解题的思路,然后解决这样的题目,最后应用于解决其他的问题。
所以我们对“授之以渔”不应解为“ 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应为“引导人寻找学习知识的方法”。
因此“授之以渔”,应该做“导之以渔。”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开发区第九中学)
【关键词】 传授 引导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我对这一道理深信不疑,在教学中尤其重视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我逐渐发现这种说法好像有些的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在讲授完“密度知识应用”后,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自己一直注重的是学生解题思路的传授,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次讲授的题目为:一个空瓶的质量为300克,用此瓶装满水,总质量为900克,当这个瓶子装满油时,总质量为800克。则这种油的密度是多少?
我首先将解题思路教给学生,从问题入手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公式最终解决问题。思路是:要求油的密度,需要知道油的质量和体积,油的质量用油和瓶的总质量减去瓶子的质量,而油的体积则应该和瓶子的容积相等,所以关键就是装满水的体积在这里起到了桥的作用,也就是求出水的体积就解决了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思路做题,当时课堂效果还不错。但是,课后再做类似的题目,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不少学生根本不会解题。于是课下找了几个学生谈心,学生说:老师你课堂上讲的我们听明白了,可就是当我们去做题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不知从哪里下手。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开始寻找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学习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后,先生的有关教学的一段话让我恍然大悟。
先生说“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界上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
由此看来自己的问题就出现在一个“授”字上,“授之以渔”不应该是将学习知识的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好,引导学生自己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自己虽然没有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还是包办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此学生失去了探究问题的兴趣,失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在“授”上,而应该在“导”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来解决问题。如果再回头来要学习“密度知识应用”这部分内容,教师应该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现有的条件,如何依据相类的密度知识经验,发生相类的想象去寻找解题的思路,然后解决这样的题目,最后应用于解决其他的问题。
所以我们对“授之以渔”不应解为“ 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应为“引导人寻找学习知识的方法”。
因此“授之以渔”,应该做“导之以渔。”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开发区第九中学)